查看原文
其他

在线展览 | A.R. 彭克:暗喻会否成真?



“在这里,我们囊括了各种各样的元素,雕塑的,建筑的,物理的,技术的,生物的,生理的,系统的,装饰的,数学的,逻辑的,几何的,拓扑学的,辩证的,形而上的,社会的,军事的,战略的,戏谑的,经济的,集体主义的,荒唐的,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偏执狂,精神分裂症,狂躁症,破坏性,腐朽的和堕落的。”

——A.R. 彭克





关于展览




A.R. 彭克:暗喻会否成真?

艺术家:A.R. 彭克

策展人:沈奇岚

展览时间:2017.11.09 - 2018.01.07


“A.R. 彭克:暗喻会否成真?”是德国战后艺术大师A.R. 彭克(1939-2017)逝世后的全球首个大型展览。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当代艺术家之一,A.R. 彭克致力于在绘画和雕塑中寻找一种通用的符号语言,表达人类共有的心理结构,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在20世纪80年代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本次展览力图通过丰富全面,最具艺术家代表性的雕塑、大型油画、水彩、装置等近百件作品完整呈现艺术家的多彩人生,回顾并梳理艺术家六十余年的创作历程:60-70年代的孤独探索,80-90年代对符号系统的研究和发展,以及在21世纪后又重归艺术母题之后的新思索。



展览现场




关于艺术家



艺术家 A.R. 彭克(A.R. Penck)


1939年出生于德国德累斯顿,原名拉尔夫·温克勒(Ralf Winkler),后借用著名地质学家AlbrechtPenck之名作为化名。年轻的彭克在学习一年绘画之后,开始了其制图员学徒的生涯,之后因在东德申请多家艺术学院未果,只得自学绘画、雕刻、写电影剧本和音乐。
 
1980年,A.R. 彭克从东德迁居至西德,1989年,A.R. 彭克开始在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执教。之后工作生活于都柏林,纽约等地,2017年5月2日于苏黎世辞世,享年77岁。

A.R. 彭克在其工作室  A.R. Penck in his studio,ca. 1984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A.R. 彭克的作品便多次现身于海外重要机构和艺博会中,如1972、1977、1982和1992年的卡塞尔文献展,1975年至1976年瑞士伯尔尼美术馆举办的大型回顾展;并在1984年参加了第41届威尼斯双年展。
 
除此之外,A.R. 彭克还获得了众多极为重要的欧洲艺术奖项,其中包括1975年西德艺术学院颁发的威尔·格罗曼奖、1981年巴塞尔歌德基金会授予的“伦勃朗大奖”和1985年的亚琛艺术家大奖。



精选作品




本次展览向A.R. Penck先生的勇气和不屈的精神致敬。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早年间因为不寻常的艺术追求在东德受到压制,但是他依然能够通过艺术作品构建一个深奥的艺术世界,他一直清醒地保持着社会边缘视角的观察位置,洞悉着整个社会。展览邀请各位观众回到艺术历史中去体会艺术家的勇气和责任感,并回顾人类精神的历史长河。



二层展览分布


二层展厅现场


本层展示的作品记录了早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彭克的绘画、雕塑、素描、自画像到大幅作品的艺术创作历程。



房间1




空间展示着艺术家在60年代首创代表性“Standart”系列作品的起源。在彭克的艺术体系中,哲学、政治和科学三者相互关联基于一个共同目标:即建立一个能够解释现实的通用体系。彭克通过艺术融合哲学、科学和个人的政治抱负,建立了“Standart”思想。我们将见证彭克艺术创作风格转入抽象并建立出自己的艺术语言符号。展出作品包含了:经典代表作的蓝色“火柴人”和抽象黑白符号象征作品。


 

房间2A




展间展出了彭克早期的“Modelle”系列及艺术家透过研究日常用品的形体来探索艺术根源。展出的物件以及素描作品完整地呈现艺术家在研究图像符号学的轨迹。


 

房间2B




您欣赏到全球仅有7幅存世、极其鲜见的“G.Z.”作品。以及一系列不同年代创作的艺术家自画像,除了呼应艺术史上对自画肖像主题的重视,亦反应艺术家自我身份认知。


《G.Z. 脸》,1975

布面混合色彩


《人的运动I》,1998

布面油画



房间3




展间中三幅巨大方形绘画作品,体现了艺术家对社会与性别的综合思考。彷如现代版拥有人道主义和社会学思想的亚当和夏娃。这些大尺幅画作与下一展间内的“暗喻会否成真”遥相呼应,完整呈现艺术家创作里程的全方位视野。

《改变I》,1982

布面混合色彩

 

房间4




1976年,彭克视角因个人生活的巨变而发生改变(挚友离世、工作室遭窃等等)。这对艺术家在80年代创作出加大幅尺寸的“火柴人”有着关键的影响,令人联想起思维导图的作品。


 《暗喻会否成真?I》,1982
布面混合色彩
 


 三层展厅导览册

三层展厅现场


“纽约,纽约,纽约”




这是彭克1980年后赴纽约展览时受到启发而作。这是该作品自首展之后的首度公开展示。为了再现与首次展出相同的效果,作品以全景的方式从底到顶填满整个墙面的空间。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完全进沉浸于作品之中。


《纽约,纽约,纽约》,1988
布面油画
 

青铜雕塑




彭克的青铜雕塑作品展区彷如一座充斥着各种符号和神秘色彩的洞穴。空间展示营造了一种进入舞台的效果。青铜雕塑和水粉画作品的搭配与其相得益彰,构成完美的平衡。


《西德的经济》,1990

青铜雕塑



影音室





Concert Koln And Dresden音乐封面




公共教育活动



艺术柏林电影周现场


云剧场现场



展览花絮



从左至右:William Zhao,复星基金会与复星艺术中心主席王津元,策展人沈奇岚,Michael Werner画廊总监Birte Kleemann


策展人沈奇岚导览


虹桥机场T2航站楼藏酷艺术长廊展示


上海地铁站展示



展览衍生品




点击上方图片前往小程序购买👆

原价:240元

折后价:96元




推荐理由
在文明的洞穴中,暗喻会否成真?德国艺术家A.R.彭克的创作过程是一条不断探索的旅程,他思索并建立了一套具有共性的艺术语言系统,同时具备了洞穴绘画的风格和现代的科学理论。这种抽象的语言符号系统就像一座暗喻的迷宫,邀请观众一起去探索,去揭开作者所寻求的答案:人在沟通和表达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人类的历史会如何展开?一种新的图像神话学由此建立,一个被撕裂的时代也由此揭露。
这本全彩画册收录了A.R.彭克代表性的雕塑,大型油画,和装置艺术,呈现了艺术家多彩的一生,梳理了其艺术创作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抽象作品,到对符号学的研究和发展,直至最后对艺术及人类精神新的思考。
出版发行: 典藏艺术家庭股份有限公司印刷:台北大诚印刷有限公司版次:2017 年 10月第一版开本:889mm x 1194mm 1/16印张:12.5印数:001-500





点击阅读原文

进入复星艺术中心官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