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亿人次核酸检测!新冠核酸检测获证企业忙疯了,未来怎么办?
有观点,有态度
这是医业观察的第1406-1期文章
作者:信娜 王腾
编辑:王小
来源:财经大健康
基因谷编辑整理部分内容
从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已经完成约115亿人次的核酸检测。
这是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在2022年4月16日通过央视新闻传递出的一个数字。
115亿人次,背后是37个已获批上市的核酸检测试剂,20多家公司,数百家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
2020年武汉疫情初期,六家企业的六个新冠病毒检测产品最先获批应急上市。这六家分别为之江生物(688317.SH)、圣湘生物(688289.SH)、捷诺生物、伯杰医疗、达安基因(002030.SZ)和华大集团(华大基因和华大智造)。
圣湘生物是新冠疫情发生后冲出的“黑马”,其原本业务以肝炎检测、生殖道检测为主。2020年1月核酸检测试剂上市,圣湘生物位列国内首批获批名单。
七个月后,圣湘生物作为“抗疫第一股”挂牌科创板,董事长戴立忠的财富市值也超过150亿元,跻身亿万富豪队列。根据《2020年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戴立忠以176.2亿元财富名列第210位。
2020年其全年收入增长了12倍,营业总收入超过47亿元,利润总额约30亿元。2021年有所下降,其财报显示,营收为45多亿元,利润总额超26亿元。两年相加,圣湘生物共赚了约92亿元。
在疫情期间上市的核酸检测公司还有之江生物,于2021年1月18日登上上交所科创板。它的核酸检测试剂也在首批获批名单,因此,业绩同样不俗。
2020年,之江生物营业总收入超20亿元,利润总额为11多亿元,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692.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708.96%。
对于基因检测企业来说,抓住新冠核酸检测的先机,企业发展就会进入新阶段。“如果没有抓住,基本上可以说掉队了。”国内头部基因检测公司,如燃石医学(BNR.US)等,没能在新冠核酸检测中分得一杯羹,错失了新冠核酸检测的最大红利,“中间确实判断失误,以为核酸检测市场不会持续很久,后面再去研发注册产品,已经错失了好机会”。而像之江和艾迪康等部分因核酸检测暴发的公司,因本身技术并不突出,此前在投资市场没有受到多少关注,却在新冠疫情期间业绩大增,迅速上市。
随着核酸检测价格一降再降,目前全国平均水平已经降到单人单管25元,混采6元/人,在核酸价格下降的同时,上海、深圳等城市都建设了大量的核酸采样点,核酸检测将成为常态化,绝大部分的核酸检测都将由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完成。
核酸检测常态化
上海目标:
5月中旬前建成4000个核酸检测采样点
在动态清零的大目标下,进入日常生活后如何防疫,这成为停摆一个多月、有24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上海的下一个任务。而深圳的常态化核酸检测已成为动态清零防疫状态下唯一可行的选择,以往的“抗疫模范生”上海也终于有了一个要学习的榜样。
4月26日晚上,“上海发布”公布常态化核酸采样点的第一批名单,共计534个点位。这被看作是上海将全面开始进行常态化核酸检测的信号。
在信号发布两天前,迪安诊断、金域医学、宝藤医学、华大基因等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的“大户”,和上海其他数十家核酸检测企业,已开始频繁参与上海各区卫健委组织的会议。
上海市一位区领导在会上询问了与会企业核酸检测产能后,有点忧心忡忡:“要是建方舱后,核酸检测常态化后,核酸检测企业的产能需要扩一倍,可能不够。”
从本轮上海疫情之初,不管是诊断类上市公司金域医学和华大基因,还是早就布局核酸检测业务的兰卫、宝藤等上海本地企业,包括新入局的仁东医学、华得森生物等企业,都无条件响应政府要求,进行全员核酸检测。
一些老牌诊断类厂家,紧急从河北、浙江等地区调配人马。有的企业连年薪近百万的高级实验人员,都加入核酸检测的大军中。
在本轮疫情前,每年上海最大规模核酸检测的时节应当是过年时:在上海的一部分外地人为了回家,需要核酸检测阴性结果。常理推断,返乡的只是在上海外地人中的一部分,可排在上海各医院外做核酸检测的队伍都长到需要折叠几圈,赶上高峰期动辄需要排队数小时。
因此,按以往经验来看,以目前上海的核酸采样点数量应付即将到来的常态化核酸检测并不够。
“‘上海发布’公布的核酸检测点是此轮疫情前就设立好的。下一步,上海要建立4000个核核酸采样点,而且绝大多数由第三方民营检验机构承担。”一位参与各区卫健委会议的核酸检测企业人士向深蓝观表示,市里向核酸检测企业口头通知,在5月中下旬前,上海要建造4000个核酸检测采样点,“不只是核酸采样亭的形式,可以是固定的,便民的和流动的。”
“这两天我们正大规模建设核酸采样亭,”杨晖(化名)是一家核酸检测企业的CEO,他所在公司也承接了一部分,“未来居民一下楼1.5公里内必须有一个核酸检测采样点。”
就在“上海发布”的靴子落地前一天,4月25日,杨晖收到了上海市大规模布置核酸采样点的正式指示。实际上,作为一开始就参与抗疫的核酸检测企业领导,杨晖在这一个月中已频频感受到上海将进行常态化核酸检测的信号。
“每个区拥有的核酸检测企业不同,核酸检测的能力也不同,想法和方案也就不同。”杨晖表示,在全市统一口径前的一周,上海市一些区的领导已经想到了这一点,也与各核酸检测企业沟通了进行常态化核酸检测的建设方案和限制因素。
在接受采访当天(4月27日)晚上,杨晖也还要参加市区的会议。目前,具体建造方案还在调整中,各大核酸检测企业先领任务,确定搭建核酸检测亭数量后,“按承包制来,每个企业负责相应的几个街道,承包后,要保证自己采,保证自己转运,保证结果按时交付”。
上海此前的大多数核酸检测点都设在医院,在沟通常态核酸采样点方案时,决策层决定让医院剥离核酸检测业务,因此一度有些阻力。“上个礼拜沟通下来医院肯定都不愿意,但现在政府就要求核酸检测采样点转为民营化市场化,这样效率更高。”
相比之下,深圳人对于在街头巷尾做核酸检测早已习惯,从今年3月开始,核酸检测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朱嫣(化名)从事医药行业,又身处深圳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对于疫情防控措施很敏感。在深圳,这两年出门做核酸是很便利的事情,她所在社区就有好几个便民核酸检测点,不需要去医院,也不需要排队。
从3月底深圳全域解封后,一定时间内核酸检测阴性结果是人们在外出入的凭证,而“一定时间”的范围则根据疫情松紧和区域不同调整,有的是24小时内,有的是48小时内,有的是72小时内。
与预想中不同,朱嫣并不觉得一周做多次核酸会对生活带来不便利。在上轮疫情暴发前,深圳居民可通过“深i您”小程序查到附近便民核酸检测点,不同社区的核酸检测点有不同的工作时间,深圳还有相当部分的24小时核酸检测点。
在要求凭24小时核酸阴性结果进出小区时,朱嫣这样安排她的行程:在前一晚下班后做一次核酸,第二天早上拿到结果顺利上班后,她会在午休时去单位附近的核酸检测点做核酸,晚上回家前,检测结果基本都已经出来,朱嫣要凭阴性结果才能通过村口闸机。
回到村里后,第一件事也是去做核酸检测。朱嫣所在村里有4个便民核酸检测点,附近体育中心也有固定核酸检测点,“便利倒是挺便利,每晚我回家时排队的人很少,特别是居民很配合,很快就做完了。”
像闹钟一样,“今年这次疫情后,我们的健康码上会显示本次核酸检测阴性的有效时间,”如果超过时限没有做核酸检测,会有短信或者人工电话提醒机主马上去做。核酸检测已经深入到朱嫣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近,随着疫情的平稳,深圳进出入公共场合的核酸检测有限时限被放宽到72小时,但如果没有核酸检测阴性报告,一个人将在深圳寸步难行。
医院核酸检测需要自付费用,街头核酸检测点则是免费的。很多深圳人从来没有核酸检测需要去医院做的概念,“一般都是在一个帐篷里支一个台子,流动性很强,” 这两年,除了出入机场时偶尔需要纸质核酸报告,朱嫣从没去过医院做核酸检测。
疫情这两年,深圳人对核酸检测司空见惯,虽然不像今年这么频繁,但每年做十几次到几十次核酸检测是很多深圳人的KPI,他们已经习惯将核酸检测视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常态核酸检测也帮助深圳培养了以企业为主,包括事业单位、国企、社工、公务员等在内的核酸检测队伍,核酸检测采样不需要由医护人员处理,他们对整个核酸采样模式非常熟悉,没有造成对医疗资源的挤兑。
而在上海,这次疫情中的大量核酸检测都由医院医护人员完成,尤其在疫情初期,包括专家、老教授、院领导在内的全院医护人员,都在简单培训后上阵核酸采样,日夜不歇,极其疲惫。
当核酸检测常态化后,一座2400万人口的大城市,如果每个人出入公众场所都需要48小时的核酸检测码,即便核酸检测的价格单人单检由40几块降到25元/次,混合检测降到4元/人次,利润大幅降低。
2020年以前,核酸检测是诊断行业中听起来最不“高大上”的领域,技术含量不高,像流水线上的工人做一次性打火机一样,这是份“苦哈哈”的差事。那时候,诊断行业最火的领域是基因检测,资金一度疯狂涌入,很多创新器械公司也以高大上的基因检测为创业选择。讲好一个故事,完成上市变现,成为检测领域过去几年最流行,也最风光的方式。
一度,一些核酸检测机构也试图从核酸检测这种技术门槛较低的“普检领域”进入特检,几年过去,也没见有什么水花。
但最近两年,反倒是“做苦力”一样的核酸检测领域开始“闷声发大财”。金域医学2020年财报显示,净利润同比上升357.24%。据其4月27日披露的2021年财报,金域医学再接再厉,在核酸检测价格大幅下跌、竞争者源源不断的情况下,净利润同比上升47.03%。
一位肿瘤基因检测领域的人士坦言自己心态的转变,“一开始确实有点酸葡萄的心理,觉得人家技术含量不高,只是机会好,但后来发现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那些老牌核酸检测企业,确实有着另一种优势。”
这些优势包括政商渠道、医院关系和快速反应能力。像迪安诊断等企业,当各地疫情一发生,已经迅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核酸检测解决方案。东北等地一有疫情,集装箱式的方舱式的设备已经准备好了,“一个方舱,10万管的产能要配70多个实验技术人员,像东北这种核酸检测并不发达的地区,全靠自己的话,完全无力应对。”上述人士表示。
这些“大户”们和当地政府长期积累的关系也派上了用场。上海疫情一开始,像宝藤、金域这种长期在核酸检测领域有过和政府合作经验的企业,更容易赢得信任。在扩大产能、招募志愿者方面,政府都一路绿灯。
过去一年里,随着医药行业资本二级市场的遇冷,靠融资、烧钱、上市的企业生存已比较艰难;而那些想要真正做创新药进行商业化落地的企业,也遭遇了中国医保支付市场的灵魂砍价。反倒是核酸检测行业,将会成为未来中国市场一个不错的机会。
一家去年下半年申请核酸检测牌照的基因检测创新企业的人士表示,在技术上,从基因检测到核酸检测,是难度上的“降维”,但他隐约从北京疫情和深圳疫情中看到了核酸检测的机会。去年在上海花了半年申请的核酸资质派上了用场,随着上海核酸检测常态化的推进,现在入局的企业虽然不算晚,但也嗅到了“内卷”的气息。
再难有的红利
上海一家大型核酸检测试剂生产企业相关负责人,从此轮上海疫情早期,2022年3月12日起便一直住在公司,“从三月开始,核酸试剂的需求量成倍增加”。上述负责人回忆,即便在疫情相对稳定的时候,产品的用量也几乎没有起伏,产能一直维持每天几百万份。
正如一家基因检测企业负责人所言,集采价格太低,如果没有大量的订单,对于我们来说,不赔钱都很难,更难谈挣钱。
2020年4月,湖北率先启动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集采,最低中标价16.78元,最高24.99元。2020年6月15日,北京公布“京津冀新冠病毒相关检测试剂联合采购挂网成交结果”显示,11个核酸检测试剂产品挂网成交,最低为12元。
到2021年9月7日,京津冀鲁联盟集采,纳入22种核酸检测试剂盒,最低供货价已低至5.38元。卡尤迪董事长李响曾感慨,“这价格已经低到不可思议。”
就在一些核酸检测公司负责人还在呼痛时,国家医保局2022年4月1日再度下调价格,从使用终端看,武汉疫情时,单人单检的定价是200元,之后一路180元、80元、60元、38元的降下来。到2022年4月25日北京居民大规模核酸检测时,单人单检价格已降至每人份28元;多人混检统一降至每人份不高于8元。此时,广东省的单人单检价格甚至已到每人份20元。
是否应该放弃这项业务?一家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负责人已经在摇摆。因为单纯从单检项目来看,企业利润被压缩的很厉害。
利润率虽然在下降,但规模足够大。这是企业咬住核酸检测的一个重要理由。王海蛟分析,企业不会只看利润率,也要看产品的市场规模。中国的核酸检测量,一年几乎要达到十多亿人次或者几十亿人次,这个量非常大,利润虽然薄一点,但利润总额还是很大。
摊薄利益的不仅是集采,还有竞争。
降价趋势下,一些核酸试剂盒研发生产商有些“吃不消”了。在王海蛟看来,对于现在的新冠核酸检测市场,已到了一个比拼企业规模的竞争期。
疫情初期,只要公司有产能,都有市场。现在产品价格已经降到一定程度,拼的是产品成本、质量和可及性。这样的话,规模小的公司会被淘汰,市场向头部企业集中。
迈克生物(300463.SZ)2021年年报数据显示,新冠检测产品销售收入7.16亿元,同比增长0.93%;常规产品销售收入15.83亿元,同比增长38.45%。其财务总监尹珊业绩说明会上提及,虽然公司新冠检测产品产量和销量有较大提升,但销售收入增幅较小。
这家位于成都的公司,将其自主产品分为常规检测产品和新冠检测产品(属于分子平台)。在2021年年报中提到,全年营收增速主要是由常规产品的销售增长带来。
对于新冠产品业绩停滞的现状,迈克生物董秘办相关人士曾对媒体提到,“新冠产品在迈克的总体占比大概在18%左右,不算很大。同时,我们本身也不希望去靠新冠疫情来拉动业绩,因为疫情迟早是会过去的,未来业绩的增长需要回归到生化免疫、临床检测的板块上来,尽量去平稳过渡。”
上述上海试剂生产企业相关负责人认为,“虽然核酸检测试剂已经批了很多产品,但市面上的产品其实还是集中在头部几家企业”。
在王海蛟看来,市占率在10%以上的头部公司,做核酸检测产品仍然有利可图。市占率只有1%或者千分之一的公司,会因没利润而退出这一市场。
天眼查数据显示,以工商登记为准,截至4月22日,2022年国内检测试剂相关企业新增四家,同比去年减少96%。2021年,中国新增检测试剂相关企业超210家。
无论如何,当下最受关注的还是新冠检测,企业必须扣到自己的生存机会。
一家刚成立五年的肿瘤检测公司,发展期近三年是在疫情中熬打,常规肿瘤检测产品进展不顺利。它的一位负责人透露,医院的肿瘤病人样本减少,从2019年开始的一项肿瘤产品临床试验,到现在已经三年了,临床试验进展很慢。
继续坚持研发肿瘤等项目时,这家新兴企业不得不考虑在新冠检测市场上站住脚以保持存活,不过,要顶住的压力更大,一来自成本,二来自上涨的销售费用。
另一边,一位医疗投资人看到的现象是,很多核酸检测企业手握亿元级别的人民币,在寻求更好的项目。
在赵冰看来,新冠检测业务为这些企业带来强大现金流,有了这些现金以后,企业可以为后续发展铺路,收购、兼并或者投资其他业务。同时,核酸检测业务的发展也提高了企业整体生产销售研发的能力,相当于“练兵”。
这个现象2021年就有了苗头,相关企业开始谋求新业务。毕马威中国生命科学行业总监徐剑波认为,新冠核酸检测上下游公司需要提前布局,并侧重于其他非核酸检测业务的开发和拓展,以提供未来持续的现金流。
多位投资人认为,未来大量新冠检测产能集聚的一个领域也许是分子诊断。徐剑波及其团队分析,新冠疫情期间,国内核酸实验室数量大幅提升,分子诊断行业发展机遇凸显。
采集一个核酸检测样本后,要送到检验实验室进行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根据国务院发布的第三版《区域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应当在24小时内完成划定范围的区域核酸检测任务。
因此,全国范围内医学检验实验室需要大幅增加。
以北京此次疫情为例,北京从4月26日至30日对11个行政区进行三轮全员核酸检测。仅朝阳区4月25日核酸检测共计3691200人,截至当晚20时,526457人结果已出,均为阴性。
即便政府大规模核酸检测多以混样为主,一般10人次一混采。按一位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负责人的估算,一个实验室30人到40人,两班倒,仅能达到每日一万的检测量。
由此可见,北京的医学检验能力之强。自2020年10月,中央财政先后拨款到全国各市、县财政,用于加强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
另外,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有3450家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企业经营范围含“检测试剂”。2015年,仅1000多家企业经营范围含“检测试剂”。
有检验实验室加持,对于成熟的核酸检测企业而言,现有产能除了生产新冠试剂,也可较快转换到生产其他分子诊断类产品。
一位基因检测公司相关负责人称,分子诊断产品,如测试肿瘤或者乙肝的试剂,具体的试剂成分上有差别,但从生产到质检都是相似的。
这些企业前期生产线已经建设完成,平移到生产其他产品时,相当于前期投入已经结束,后期再投入研发、注册等费用,整体看生产成本不会太高。
王海蛟认为,检查离不开设备。疫情期间,各家核酸检测公司已经将设备送进了很多地方,对于核酸检测公司来说,也有一定渠道优势。
作为最早获批生产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的厂家之一,上述上海试剂生产企业相关负责人认为,不太担心疫情稳定后是否会产能过剩,“做哪种产品主要取决市场需求,生产成本都是可控的”。
2022年2月,华兴证券发布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提到,诊断检测行业未来的热点聚焦在肿瘤伴随诊断、早诊早筛、新型微生物检测、第三方检验机构及生殖健康等。
华兴证券报告认为,新冠疫情使得临床对病原新型检测方法的接受度进一步提高。基于核酸的病原检测,因其覆盖病原广泛、报告时间短、检出率高,会在临床诊疗中扩展应用。有能力提供完整覆盖“高-中-低”通量病原检测需求产品的公司,会在临床端获得更大竞争优势。
至少在未来1000年,不可能再有单品能达到新冠检测试剂这么大的量。而各家公司一旦将新冠试剂的产能顺利转到其他分子诊断产品,将释放出大量产能。
医业观察建立了粉丝通讯录,汇聚IVD产业和投资圈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精英同仁,互通产业和投融资信息,对接需求,链接资源,创造财富,和IVD人共同进步,慢慢变富!
欢迎粉丝扫码加入
The End
欢迎点击关注
喜欢就点个赞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