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近,成都两家网红级餐饮店被曝光了。

原因:打着“田螺”和“脆螺”名号的菜品,经鉴定,均为福寿螺

为啥选用福寿螺,商家理由很多,口感、顾客要求、不知情……但就不提最核心的东西:福寿螺量大,肉多,便宜

目前,菜品已下架,商家已致歉,承诺3倍赔偿,危机公关+风波平息中。

但细思恐极的是,连网红店都在卖福寿螺,你在路边店、夜宵摊吃的“田螺”,又是啥呢?

话说,曾经有一家馆子也卖过福寿螺,但运气没上面两家好,赔了2000多万

事情发生在2006年,北京爆发了一波广州管圆线虫感染事件,近百人患病,史称“北京福寿螺事件”

“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 

回顾这件事前,你需要了解两个基础知识。

1、福寿螺是寄生虫广州管圆线虫的主要宿主。

一个福寿螺,可能藏有3000—6000只寄生虫,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就是广州管圆线虫。

2、广州管圆线虫通过消化道进入中枢神经,在脑脊液中游走,可引起脑膜和脑炎、脊髓膜炎和脊髓炎

表现症状为剧烈头痛、高热、颈部僵硬、面瘫等。严重可致残、致死。

“北京福寿螺事件”,感染源为北京一川菜酒楼的凉拌螺肉。这道菜最初使用的是海螺,后替换为价格仅为海螺十分之一的福寿螺。

经此事件,“夺命田螺”一战成名。肇事酒楼赔偿+经济损失达2000多万

北京食品办也因此严查、封杀福寿螺,违者最高罚3万。

另一起知名案例 

发生在2017年,“孕妇误食福寿螺流产案”。

2017年,网友“缓缓归”在大理度蜜月,食用“酱爆田螺”(后证实为福寿螺)后,感染广州圆线虫,寄生虫入侵脑部,最终导致流产。

 该网友住院半年,做了6次腰部穿刺,因大量使用激素和药物,导致脸、身材变形,头疼,留下了永久性损伤

“福寿螺”从何而来?

福寿螺非本土原生物种,老家在南美亚马逊河流域

1980年,台湾人从阿根廷引入,并推广养殖;

1981年,作为养殖项目,由台湾引入广东,并向内地蔓延;

1982年,福寿螺在台湾泛滥成灾,严重威胁当地生态,被称为“夭寿螺”。

2003年,福寿螺被中国环保总局正式列入16种外来入侵物种“黑名单”


福寿螺不禁售,但劝你别吃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福寿螺并不在禁售范围,但要求加工过程必须煮熟煮透

食药监也向消费者多次发出提醒:福寿螺食用有风险,请在消费时谨慎选择。

而我们从餐饮人士处了解到的是,福寿螺肉质特殊,煮久了会变硬变韧。部分商家为了追求口感,常缩短烹饪时间。

加上福寿螺个头较大,更难熟透。

鉴别:田螺、福螺?看这几点 

真正的“田螺”,口比较小,尾巴长而尖,壳较坚硬,多为青褐色。

福寿螺的螺口大,螺塔矮,壳很薄很脆,较光滑,青黄色。

最显著特征,就是个头,福寿螺的个头,是田螺的好几倍。

如果有店主给你推荐所谓“大田螺”,很大可能就是福寿螺

调查:福寿螺早已爬满成都人餐桌 

以下内容,来自去年大成网对成都福寿螺的调查。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我们判断,今年的情况,也是大同小异,并不会有任何改观。

在调查成都各个夜市、烧烤摊、冷淡杯后,我们发现,“XX田螺”,都是主打菜之一。

说是田螺,实际端上来的,大多是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可以说,我们在夜市邂逅的“田螺”,几乎都是福寿螺。

在某点评APP,从网友晒图来看,这些个大壳薄的“大田螺”、也有着福寿螺的特征。

可以说,福寿螺已经爬满了成都人的餐桌。

夜市卖的福寿螺,从哪里来呢? 我们调查了成都本地的水产市场。

我们发现,福寿螺很容易买到,不过在这里,它换了个名字,叫做“福螺”。

分小螺、中螺、大螺,平均5元一斤。

有商户告诉我们:小体型的福螺卖的最好,拿货多,价钱还可以商量。

带娃户外耍,别碰“粉红葡萄” 

之后,我们在大源中央公园、锦城湖公园、白鹭湾湿地等处进行了湿地探访。

果不其然,我们发现了大量福寿螺的踪迹。

每年3——11月,是福寿螺的产卵季,一只雌螺每年能产上万只卵。

粉红色是福寿螺卵最大特征,看似一串粉色葡萄。

不用仔细寻找,就可以看见荷叶杆大片的粉色螺卵。


作为一种入侵物种,少有天敌的福寿螺,长得也是格外雄壮。

我们甚至见到不少家长,带着小朋友在这里捞福寿螺。

看来成都人对福寿螺的认识,还需要加强。我们希望,这个学习过程,不是来自另外一起“福寿螺事件”。

近期福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