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类成分不能用、赶紧扔?你还要被这句话骗多久

ZZ 普普的实验室 2024-07-01



小可爱们好啊,今天是 ZZ 来值班!

在前天的 Worth it 文章里,我有说自己最近正疯狂爆痘,每天护肤的时候心里超级崩溃...

其实关于痘痘这事儿,从以往你们对相关文章的反馈就能看出来,区分度还挺大的:
  • 如果平时很容易爆痘的话,确实非常恼火
  • 但如果本来就很少长痘的话,就真的是「与我无瓜」了。

不过反馈归反馈啊。有一说一痘肌同学确实不占少数,而且很多人都在问——

「发现买的护肤品里有致痘成分,是不是就不能用了、得扔掉?」

所以今天的主题就是:致痘风险高的成分就真的不能用了吗?

图片来源:giphy.com



 当当当~答案是

放心,致痘风险高的成分冇问题,可以用。

而「致痘风险」等级平时可以参考看看,但没必要迷信它,或者认为致痘风险高 = 一定长痘 = 不能用。

因为今天文章还挺硬核的,所以这里给个「太长不看」 👇
  • 「致痘风险」最初来源于研究痤疮的专家 Dr. Fulton 的兔耳实验;不过目前各种 APP 中的「致痘风险」更多出自于美国的 EWG 数据库;
  • 但业界对「致痘风险」还没有足够全面、科学、统一的评价体系;
  • 即便护肤品中含有一些致痘风险高的成分,也不意味着它就一定会让你长痘

而具体到平时产品该怎么选的话,我就卖个关子,放到文章最后一趴再说 kkk

图片来源:giphy.com

Let's 开始今天的头脑风暴吧!


「致痘风险」咋来的?


 Fulton 大神的兔耳实验


Fulton 是哪位?

他是皮肤病学界的大神、预防和治疗痤疮领域的专家:Dr. Fulton。

说起来 Dr. Fulton 也从小就长痘,但大神之所以是大神,是因为他把事情做到了极致。

跟咱关系最密切的就是他联合发明了外用维 A 酸乳膏 (Reti-A)、过氧化苯甲酰凝胶 (Panoxyl®) 和外用红霉素 (E-Gel®),可以说每年治疗的痤疮患者以千万计也不为过啦!

瞻仰一下大神 👆
James Edwin Fulton, Jr., MD, PhD (1940-2013)
图片来源:[1]

一些成分为啥容易致痘?他是这样解释的:
step 1. 成分渗透进毛孔;
step 2. 使毛囊过度角化;
step 3. 死细胞堆在毛孔开口处,皮脂等在毛孔中堆积,导致痤疮。

可以理解成是在 Dr. Fulton 看来,成分致痘要挨个实现这三步才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成分让毛囊过度角化」

因此他设计了兔耳实验。实验时将各种成分配成 10% 浓度的异丙醇溶液,每次给兔子内耳涂 1mL,每周使用 5 次,连续 2 周。

通过「毛囊角化程度」来表征「致痘风险」,并且按照严重程度从 0-5 一共分 6 个等级,级数越高,风险性越大

图片来源:[2]

而且大神非常豪横,一测就是二百多个成分,因此二百多只小兔几失去了它们的耳朵 (不是

不过其实 4-5 级这种高风险的成分没有那么多啦,主要集中在一些乳化剂、柔润剂、保湿剂上、我把它们整理了一下 👇 大家扫一眼就行了~

图片来源:[3]

而我想摘出来额外说一嘴的是,像矿物油、硅氧烷这俩在护肤品宣传中总被说成是「容易致痘」的成分,其实致痘风险并不高哦,前者是 0-2 (具体等级根据原料而异)、而后者是 1。


 评价体系不够全面、科学、统一

不过在咱们常用的查询成分的 APP 中,有的跟 Dr. Fulton 的结果是一致的,还有的差异很大,这是因为不同 APP 的参考体系也不一致,拿肉豆蔻酸异丙酯这个成分举个 🍐

                        
透明标签 APP 参考的兔耳实验我们就不多说了,是按照第一手实验数据来的;而美丽修行 APP 则以 EWG (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 的化妆品数据库为基础,EWG 说自己的数据出自近 60 个数据库和来源 [4]。

所以就会有 A 说 A 的 B 说 B 的、但看着都还挺有道理的这种情况,你也很难说谁的更对

就算是目前做得挺大挺强的 EWG,国际上对它科学性的争议也超级大,经常就有大佬出来 diss 它 [4]。

虽然但是吧,目前也确实没有更全面、科学、又统一的评价标准能够取代它,就很尴尬。

所以~就拿致痘风险来说,小可爱们在 APP 上参考参考就行了,也别太迷信太当真,认真你就输了。


致痘风险 & 长痘

那么,致痘风险和脸上长痘之间到底是啥关系?

⚠️ 前方山路十八弯警告 ⚠️


 风险高 ≠ 产品就会致痘

从科研人儿的角度讲,我对 Dr. Fulton的实验绝对是瑞思拜。但不得不说——从日常护肤的角度来看,「数据」和「现实」之间还是有差距的,也更极端一些,比如:
  • 兔子内耳跟我们脸上的生理环境是不同的、也会更敏感一些;
  • 这些成分在护肤产品中的浓度很难达到 10%;
  • 我们护肤的时候每次也很难用到实验中的用量。

    而且更关键的是,绝大多数产品都不是成分 A + B + C + D 的叠加,而是有整体的配方考虑在的。

    再举个 🍐 比如理肤泉 DUO 乳,它是一款用来改善痘痘的产品,里面有肉豆蔻醇肉豆蔻酸酯、甘油硬脂酸酯 SE、山梨坦油酸酯,相应的致痘风险为
    • 兔耳实验/透明标签 APP:5、3、3;
    • 美丽修行 APP:3、2、2。

    那你能说配方师「傻乎乎地边『致痘』边『去痘』吗」?

    当然不能啦!

    它仨在配方当中最主要是为了调节黏度、或者乳化,都是护肤品中必不可少的角色。所以单凭「致痘风险」衡量它们甚至否定产品,问题就大大的了。

    更何况它们添加量根本就不足 10%、咱们单次使用量也到不了 1mL 啊喂!


     长痘 ≠ 是「致痘风险成分」导致的

    同样地,如果你长痘了,也心里有点数,别直接甩锅给「致痘风险成分」好伐?

    长痘的机制本身就很多,最常见的是皮脂堵在毛囊出口的同时痤疮丙酸杆菌滋生炎症,有时候也会是马拉色菌导致的毛囊炎,而像护肤成分使毛囊过度角化其实还真没那么常见...

    如果要再讲诱发因素的话,诶嘿嘿,那就更~多~了~

    像产品的质地过于滋润/油腻啊、经期激素变化啊、内分泌失调啊,甚至偶尔偷懒没洗个脸、贪玩熬个夜、工作压个力等等,各位都有经验的嘛

    所以看到一些同学在 APP 上千分万分肯定地对成分标记「长痘」,就觉得挺有意思的——嗯?确定吗?变量控制了吗?有不可控因素干扰吗?

    图片来源:giphy.com



    回归到产品上

    那说来说去,最后还是得回归到产品上来

    (坚持到这里的小可爱,为你们鼓掌 👏 )

    对于像卸妆、清洁这种一过性的产品来说,洗洗就掉了嘛,所以可以把致痘风险直接丢到一边,该用就用。

    那如果不是一过性的产品的话,像化妆水、精华、面霜乳液等等,我们先要看看这个成分属不属于产品里的主要原料。

    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看位置是不是在成分表的前 1/3 就 ok。假如:
    • 是主要原料,爆痘专业户可以避开;
    • 不是主要原料,那参考一下这个产品的使用感就行,可千万别揪着单个成分不放了。

    给第二点举个 🍐

    如果一个产品用着滋润度很高,或者看买家秀说有点油,而你正好是大油皮那 98.27% 是不建议你用了因为不管里面有没有致痘风险高的成分,都很容易因为油脂成分过多而让你起痘啊。

    当然了,如果你就是怀疑某一个成分会让你长痘——

    虽然我对此是持保留态度的,但咱也没必要非得真金白银去验证这个事儿,那么直接避开这个成分就 ok 啦!



    那么,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了,本 ZZ 也舒了一口大气!

    在座各位小可爱如果还有什么问题的话就来发表读后感吧,就酱,爱你们。

    图片来源:giphy.com

    参考内容
    [1].skininc.com/spabusiness/leaders/people/Vivant-Skin-Care-Co-founder-James-E-Fulton-Loses-Colon-Cancer-Battle-214953931.html
    [2].J. E. Fulton Jr., S. R. Pay et al., J. Am. Acad. Dermatol., 1984, 10(1):96-105
    [3].insolitbeauty.com/documentacion/Comedogenicidad%20e%20irritacion%20de%20los%20ingredientes%20de%20uso%20comun%20en%20productos%20para%20el%20cuidado%20de%20la%20piel.pdf
    [4].jiemian.com/article/6490366.html


    我们还写过
    实验室最近超爱的一款净痘精华
    前胸后背的痘痘怎么办?别慌,小场面
    暴力推荐 N 款精华,¥100-1000 都有

    别忘了一键三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