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2023年第1期|目录与摘要
本文运用激励理论,建立理论框架分析当代中国疾病防控体制变迁和未来改革方向。从多任务平衡问题出发,提出绩优的疾病防控体制应该是一个激励系统,其内部各项制度要素协调互补,激励相容,以实现多任务激励平衡。作为激励系统,疾病防控体制模式选择受财政体制、疾病谱等一系列外部条件的影响。外部条件变化引起疾病防控体制的制度变迁,这种制度变迁的最终结果是激励系统的整体演化,其过程包括渐进式三阶段。基于1949 年以来中国疾病防控体制演变的经验资料验证了本文主要理论观点。中国未来改革趋势是以管理体制为重点带动全面改革,即从疾病防控的属地管理体制走向垂直管理,并提高财政补偿中的激励强度。
本文构建了包含多阶段生产和内生移民决策的价值链空间均衡模型,对中国价值链分工进行福利评估和空间解构。反事实显示:2002-2012 年中国贸易成本的变动在多阶段生产呈放大福利变动区间的趋势特征和链条延伸偏向中西部的区域特征,使中国整体福利提升2.71%,且这主要是由境内贸易成本变动引起。解构空间路径表明,国内价值链在价值链双循环中起主导作用,东部在联结国内价值链循环中扮演关键角色;当分别关闭国内和全球价值链循环时,省区整体上未出现自我封闭的本地化趋势。此外,国内价值链在很大程度上抵御了外部冲击对国内福利造成的不利影响,未来仍可通过内部改革提升国内价值链分工水平和效益。由于多阶段生产能更充分地利用地区比较优势,因贸易成本变动引致的移民互动机制在多阶段生产的影响小于迂回生产。
根据全球通胀假说,随着经济开放度下降,外国经济对本国通胀的影响逐渐让位于本国经济,这一假说与中国的“双循环”发展格局密切相关。本文首先采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间接分析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结果表明,外国产出冲击对本国通胀有正向影响,但这种影响在2010 年后弱化,近年来外国产出与本国通胀出现“脱钩”迹象。反事实分析表明,紧缩性货币政策和输入型通胀不足以解释中国通胀的弱周期性。为解释经验发现,本文构建了一个中等规模的开放经济模型。数值分析表明,本国通胀对外国产出的周期敏感性随着贸易开放度下降而弱化,但本国通胀对本国产出的周期敏感性不会因贸易开放度下降而显著改变。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取代了大量以常规任务劳动力为主的中等收入群体的就业,进而可能引发工资极化问题。本文基于扩展的工作任务模型从理论层面剖析信息技术是否会引致工资极化,并基于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发现:信息技术会通过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影响工资,这种替代性对劳动者工资水平产生的负面影响不仅弱化了城市层面信息技术进步对工资带来的提升作用,同时也强化了行业层面信息技术进步对工资带来的负面冲击;该替代性对工资的不利影响在常规任务劳动力群体尤为突出,导致常规任务劳动力工资增速较慢,从而产生工资极化现象。本文的研究为应对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工资极化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经验证据。
本文构建跨省界城市对的工业企业数据集,结合国家企业注册登记数据精准识别工业企业退出年份,研究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对企业退出的影响,并检验企业工业机器人使用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将导致企业退出概率增加;而企业使用工业机器人可以抑制最低工资上调导致的企业退出风险。以上结果在使用跨省界区县对的宏观数据检验时依然稳健。此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使用工业机器人的成本节约效应和生产率提升效应降低了其退出风险。本文研究对“稳企业”及产业智能化转型具有较强政策借鉴意义。
本文在一个信息不完备的视角下分析了父母与子女信息摩擦及父母认识偏差和儿童自我认识偏差对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父母与子女的信息摩擦显著降低了儿童的非认知能力,自我认识偏差的影响大于父母认识偏差。机制分析表明,父母认识偏差减少了陪伴子女的时间和教育物质投入;儿童自我认识偏差减少了他们用于学习和做家务的时间并增加了娱乐时间。本文研究有助于理解为什么即使对于部分富裕家庭的父母,他们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仍然偏离最优水平。
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国务院清理政府欠款专项督导行动对民营企业长期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该行动显著提高了被督导地区民营企业的长期投资。其作用机理在于,专项督导行动一方面提升了企业的内源融资水平,表现为经营活动现金流的增加和资产周转的加快;另一方面则改善了企业的外源融资状况,表现为商业信用的增加。进一步地,上述效应在经营较为稳健、融资约束较高、受中央产业政策扶持的行业以及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民营企业中更为显著。本文基于“放管服”改革和营商环境优化的研究场景,识别出政府欠款影响企业长期投资的因果关系,厘清了其中的作用机理,对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以有效促进金融和经济的平稳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本文立足于中国分地区试点设立清算与破产审判庭的现实场景,从地方财政压力与企业税负的关系入手,深入剖析破产审判改革对于企业减税降负的潜在影响。结果发现,破产审判改革显著降低了地区内的企业税负。机制检验显示,破产审判改革主要通过为地方财政“节流”和“开源”两个途径减轻财政压力,减小地方政府的征税激励,进而降低企业的税负水平。进一步地,从改革成效来看,当地方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来自中央机关单位或更熟知当地情况时,破产审判改革的减税效应更为明显。此外,当地方司法环境较差或僵尸企业较多时,破产审判改革的效果更好。本文不仅有助于市场各方更加全面地洞悉破产审判改革的经济价值,同时还为持续完善市场退出机制、推动减税降负政策落实,进而激发地区经济活力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参考。
本文将管理者的代理问题嵌入两国一般均衡模型,从理论上讨论了贸易自由化对企业管理效率的影响。由于代理成本的存在,企业所有者无法实现完美监督,由中间品自由化引起的“成本效应”与“贸易条件效应”会强化管理者的私人动机,最终品自由化对管理效率的影响则取决于“商业偷窃效应”和“贸易条件效应”的相对强弱。本文利用微观数据构建有效的管理效率指标,证实了中间品自由化会降低企业管理效率,最终品自由化则作用相反;贸易自由化主要通过利润和价格机制影响管理效率。研究结论揭示了开放环境下决定管理效率的内在机理,对提升企业治理效率,激发微观经济活力具有启示意义。
1.《世界经济》2022年第12期|属地政府信用受损:地方国企债务违约风险外溢的内在逻辑
2.《世界经济》2022年第12期|覆车之鉴:评级机构信用风险关联对债券发行定价的影响
3.《世界经济》2022年第12期|如何让更多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
欢迎关注《世界经济》微信公众号
欢迎订阅《世界经济》免费邮件通知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点击“服务—邮件订阅”输入电子邮箱,即可及时获知最新论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