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杂波背景下基于概率假设密度的辅助粒子滤波检测前跟踪改进算法

蒋文 雷达学报 2022-07-02

现代战场环境下,越早探测到目标就越有利于夺取致胜先机,雷达作为现代战场上的“眼睛”,肩负着探测目标的重要使命。当前,雷达目标探测大多采取先检测后跟踪(DBT)的策略。检测过程通常采用脉冲压缩、动目标显示(MTI)或动目标检测(MTD)等技术改善信杂噪比,然后通过门限判决完成恒虚警(CFAR)检测;跟踪过程则是对检测得到的点迹依次进行点迹预处理、航迹起始、数据关联、滤波、预测等处理,最终输出目标航迹。因此,在DBT处理策略中,目标检测往往是基于单次扫描回波数据,这在低信杂噪比条件下容易导致漏警(对应正常门限)或虚警较多(对应降低门限),进而影响后续的跟踪处理过程。

图1 先检测后跟踪(DBT)处理的基本框图

针对这类问题,检测前跟踪(TBD)技术是一种良好的应对策略。TBD技术利用了多次扫描的观测数据,不严格设定检测与跟踪之间的界限,在检测之前引入跟踪滤波思想,从跟踪处理的角度挖掘多次扫描数据中包含的扫描间相关信息,以此提高低信杂噪比条件下的目标探测性能。

图2 检测前跟踪(TBD)处理的基本框图

当前,以概率假设密度滤波(PHD)为代表的有限集统计学思想被广泛应用在多目标TBD方法中。但由于目标状态的维数随目标数目的增多而线性增长,在粒子滤波中粒子数目必须足够大才能确保高维状态的估计精度,然而过多粒子又势必会造成计算量增加,因而在计算量与估计精度之间产生了矛盾。

为此,海军航空大学黄勇副教授等在PHD滤波的粒子滤波实现方法基础上引入第二层粒子,并结合平行分割理论与辅助粒子滤波,提出了杂波背景下基于平行分割的辅助粒子滤波PHD-TBD方法。

该工作已发表在《雷达学报》网络优先出版的“杂波背景下基于概率假设密度的辅助粒子滤波检测前跟踪改进算法”(裴家正,黄勇,董云龙,陈小龙)。

该文首先将常规的PHD-TBD方法中的粒子视为第一层粒子,利用平行分割理论生成第二层粒子,以此避免联合采样时的维数灾难;然后利用辅助粒子滤波的辅助变量对第二层粒子进行标记;接着,对当前目标进行状态预测,结合邻近目标的状态似然,得到当前目标状态的预测似然函数;最后利用两层粒子的更新迭代,实现在粒子数较少或者目标较多、较密集情况下对多目标状态的准确估计。


了解详细内容请点击下面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