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一届雷达学报博士论坛优秀学术报告发布

雷达学报 雷达学报 2022-09-26
点击蓝色“雷达学报”关注

2021年10月23-24、30-31日,第一届雷达学报博士论坛成功举办68位青年博士和博士生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52位专家现场点评互动。

论坛学术委员会根据学术报告的创新性、工作量、实用性等评选出11篇最佳学术报告、13篇优秀学术报告,现予以发布


1. 最佳学术报告名单

空天院焦念刚等8位青年博士和3位博士研究生的11篇学术报告荣获“第一届雷达学报博士论坛最佳学术报告”。



2. 优秀学术报告名单

北理工李凌豪等6位青年博士和7位博士研究生的13篇学术报告荣获“第一届雷达学报博士论坛优秀学术报告”。



3. 学术报告收录名单
上交大占木杨等14位青年博士和30位博士研究生的44篇学术报告被“第一届雷达学报博士论坛收录”。



最佳学术报告报告人简介





焦念刚,男,2016年6月毕业于山东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21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21年7月起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间信息处理与应用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主要针对光学/SAR遥感影像几何定位、大区域镶嵌拼接及三维重建等领域进行研究。共发表SCI论文7篇,会议论文3篇;曾荣获北京市海淀区“海英之星”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国科学院大学唐立新奖学金等荣誉,同时于201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博士生国际合作交流计划。

陈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山准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于2020年8月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雷达目标可靠内隐知识挖掘、小样本稳健统计建模、检测识别模板动态扩展等。在IEEE TCYB/TGRS/TAES、PR、INS、SP、ESWA等信号处理和模式识别领域知名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国际雷达会议文章2篇,授权专利2项,受邀担任Signal Processing期刊审稿人。
张娜,副研究员,2015年、2018年和2021年分别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学学士、东南大学工学硕士和南京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特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电磁材料及其新型电磁器件。
戴金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2020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组网雷达协同探测,资源分配。以第一/学生第一作者发表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IEEE SYSTEMS JOURNAL中科院二区及以上SCI论文2篇,EI论文电子与信息学报1篇,国际会议论文3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
刘竹天,男,四川成都人,博士研究生,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合成孔径雷达杂波抑制与动目标检测。
黄钟泠,2020年9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现就职于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入选2021年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理解、深度学习、可解释人工智能。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在领域高水平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引用300余次,担任IEEE-TPAMI, TGRS, GRSL等多个国际期刊审稿人,IGARSS2021国际会议特邀分会联席Chair。

焦泽坤(1991–),男,博士,现任职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合成孔径雷达三维成像,多维度合成孔径雷达。
李卫东,男,博士,现于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做博士后。2015年于北京理工大学获得通信工程学士学位,2021年于北京理工大学获得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昆虫雷达极化信号处理。博士期间共发表论文9篇,其中4篇发表于IEEE TGRS、IEEE GRSL等高水平SCI期刊;获得2020年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领域优秀科技论文”、2次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2021年北京理工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荣誉;博士就读期间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高水平博士学位论文育苗基金、国睿奖学金等奖项和荣誉。
王罗胜斌(1992-),江西吉安人,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讲师,在IEEE Transaction on Signal Processing、IEEE Sensors Journal等高水平期刊和会议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研究方向包括:雷达信号处理、阵列信号处理、多目标检测与分辨等。
权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2015级直博生。2019年-2020年CSC资助前往法国-格勒诺尔-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交流学习。主要研究方向为深度学习,度量学习,图像匹配,图像检索,目标检测等。多篇研究成果发表于SCI一区期刊,CCFA类会议。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十三五预研项目,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
冷祥光(1991-),工学博士,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CEMEE国家重点实验室讲师,获中国电子教育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国防科技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雷达学报》客座编辑、IEEE TGRS、IEEE GRSL、IEEE TIP等期刊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10余篇,获授权或受理国家发明专利9项。目前主要从事SAR智能解译、海洋目标监视和机器学习等方面研究。
优秀学术报告报告人简介





李凌豪 男,1995年生,河南省济源市人。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无人平台合成孔径雷达成像、三维成像、参数估计与运动补偿算法等。相关成果已发表SCI顶级期刊论文2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进行国际会议分会口头报告2次。所提方法已分别成功应用于某慢速无人机载P波段UWB SAR系统和慢速无人车载LA-MIMO SAR系统。
苏宁远(1995-),海军航空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博士在读。已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论文1篇,EI论文4篇,申请专利5项,获雷达学报2018年度高被引论文、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现代雷达优秀论文二等奖,在2020年全国雷达年会、2018年ICCSIP会议做口头报告,参与科研项目4项。
魏飞鸣(1983-),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在读。主要从事目标与环境特性电磁散射建模、测量,目标识别等研究。曾参与多颗高分卫星应用论证。曾参与多个国家省部级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对新体制目标探测识别技术及目标特性研究和测试方法有一定研究。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发表文章20余篇,申请专利10余项。
计一飞,江苏江阴人,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博士、讲师,2019年获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技大学科研计划项目、重大基础研究论证项目等研究课题。研究方向为星载SAR电离层效应研究。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检索15篇,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IEEE TGRS、IEEE TAES、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等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论文7篇,2篇入选ESI前10%,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担任IEEE TGRS、《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审稿人。
康健,男,2015及2019年分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及慕尼黑工业大学,并取得硕士及博士学位,2019至2020年在柏林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目前担任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智能遥感图像处理方向。研究成果获得2018年欧洲SAR会议最佳学生论文,2020年国际地球科学与遥感大会最佳学生论文提名,以第一及通讯作者身份在领域内顶级期刊发表文章10余篇,担任雷达学报、IEEE JSTARS、Remote Sensing等国内外重要期刊的客座编辑。
冯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讲师,超高速电路设计与电磁兼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员。2021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得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有电磁超材料理论与应用,阵列天线理论与设计,阵列信号处理以及轨道角动量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 
卫扬铠(1995-),湖北黄石人,2016年直博进入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曾涛研究员,现为北京理工大学雷达技术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合成孔径雷达成像与信息处理。相关成果已发表/录用SCI论文3篇,包括2篇SCI顶刊,1篇SCI重要期刊,发表EI/中文核心论文共计10篇,受理专利6项。
樊涛(1997-),男,江西九江人。现为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雷达波形优化设计、机载雷达杂波抑制。 
李毅,2017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得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17至今,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攻读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合成孔径雷达(SAR)自动目标识别、深度学习和模式识别。
杨婧(1995–),女,2017年于电子科技大学获得电子信息工程学士学位;2017年至今于电子科技大学就读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研究生;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于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联培。研究方向包括:雷达波形设计与处理、最优化理论算法,以及阵列信号处理等。
赵文静,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博士后。2020获得大连理工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雷达目标探测技术,包括:非高斯杂波环境中的雷达目标检测、统计信号处理、低小慢目标探测等;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作为主研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6项。
商明样,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八室助理研究员。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八室。研究方向为星载高分辨率SAR精细成像处理和星载HRWS多通道SAR误差估计与成像处理。参与GF-3、GF-10、GF-12、CRS-33 等4型6颗遥感卫星地面处理系统建设,覆盖多模式、多通道、多极化等先进体制SAR技术。发表学术论文15篇,一作7篇(3篇SCI),10篇SCI。
黎明,2016年获得学士学位;2016年至今,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在读博士生,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子计算机与工程系访问学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多篇发表在IEEE TGRS、IEEE AWPL等国际权威期刊。研究领域包括随机粗糙表面的主动微波散射机制研究、电磁波模型的数值模拟、多层电介质的散射计算、基于透射和反射方法的介电常数测量。

更多学报通知请点击阅读原文
↓↓↓

相关阅读

直播预告 | 第一期雷达学报学术讲堂——信息超材料及其雷达应用专题研讨会
第一届雷达学报博士论坛成功举办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发布!《雷达学报》位列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类第二位
《雷达学报》入选“第5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SAR微波视觉三维成像数据集-1.0”正式发布
雷达与微波视觉分论坛暨第一期雷达学报大讲堂在南京举行
雷达学报第五届青年科学家论坛在内蒙古工业大学举行

编辑:岳冰莹
审核:于青  贾守新
声明
欢迎转发本号原创内容,转载和摘编需经本号授权并标注原作者和信息来源为《雷达学报》。

本号发布信息旨在传播交流,其内容由作者负责,不代表本号观点。如涉及文字、图片、版权等问题,请在2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雷达学报》拥有最终解释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