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避免青春期的“两败俱伤”

徐海娜 另一片星空 2023-12-24

(文/徐海娜)原文首发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标题为《在最不服管的青春期,怎么做不说教的父母?》青春期之前的孩子,多数情况下都是乖巧的,就算有调皮的,一般而言也不会太出格。家长们一般会觉得,孩子各方面都与大人力量悬殊,无论如何,亲子关系总还是在家长掌控之下的。

可是到了十几岁青春期来临的时候,亲子关系在不知不觉间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要么亲子之间冲突不断,要么爆发冷战;就算关系尚好的,也会感觉彼此不像从前一样亲密。很多家长还觉得自己开始不那么了解孩子了,有的甚至开始“惧怕”孩子,对孩子唯唯诺诺。

其实当我的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候,我也感受到了明显的变化。当身边一些朋友抱怨自己的半大不大的孩子们时,彼此总是秒懂,然后会心一笑。因为孩子青春期,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我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家,发现一个隔壁学校的朋友在我家门口等我。其实我们认识不久,连好朋友都算不上,我只知道他成绩不好,还经常旷课。他来找我,令我十分惊讶。然而令我更加惊讶的,是他说出来的话。

他说,他正在离家出走,因为他不好好学习,被他爸爸暴打了一顿,遍体鳞伤。但是他没有钱,所以他来找我借钱。我努力想劝他回家,可是他说,他的爸爸只会打他,往死里打,他已经“没有活路”了。他和所有认识的朋友都借了钱,但总共也没有多少,可能都不够他离开我们那个小城市的路费。

我曾经面对过两起同学或者朋友离家出走的事件,这是其中一件。另一件发生在我初中同班的好朋友身上,我在班里的两个好朋友相约要离家出走,还邀请我一起。她们都对各自的家庭很不满。这件事我成功地拦了下来。

我们初中早上7点开始上早自习课,那天早上到了7点,看到她们两个的座位空空,我便不管不顾地离开学校,冲进其中一位朋友的家中。朋友的爸爸那时还在酣睡,被我一阵乱喊,喊了起来,然后立即开车去了汽车站,找到她们,拉回家。我一直等在窗外,只听到那位爸爸暴怒摔碎东西的声音。

2021年,中国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曾经公布了过去五年的儿童失踪数据,儿童失踪原因中63%都是离家出走,大多正值十二三岁青春期的开始。离家出走必有原因,孩子心中带伤,父母也一定伤痛不浅。

青春期的亲子关系问题由来已久,但是在现代社会更加突出,因为现代的父母比过去的父母对孩子的管控更加精密细致。我们要如何来避免出现这种青春期的“两败俱伤”呢?我们不妨从青春期的特点上来找解药。

我们都知道,孩子进入青春期就是成长的全新阶段,他们在一步一步地向一个真正的成人迈进。我们以为这时父母可以轻松一点了,至少不用再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但这个时期其实非常令人操心。

十几岁的孩子,是未成熟的,但又是渴望成熟、渴望独立的,和热切期待展示自我人格的。他们有时会显得像个成熟的人一样谈吐优雅,在社交场合大方得体,但有时候也会十分鲁莽冒进。他们的自尊心有时很强大,有时很脆弱。他们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好奇心,他们甚至渴望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中。

他们偷偷突破一切禁忌,他们想要通宵达旦地玩电子游戏,他们隐秘地尝试烟草和酒精的味道,甚至还包括大麻和其他毒品的味道。他们有时还会游走在犯罪的边缘,有的真的涉嫌违法犯罪被捕。

新加坡内政部最近刚刚牵头成立了一个跨部门防止青少年嗜毒委员会,也是因为发现青少年涉毒问题出乎意料地严重,因为心理卫生学院最新调查显示,超过四成的本地嗜毒者在18岁以前便已接触毒品,而首次接触毒品的平均年龄是16岁。一位18岁的学生也在不久前因为涉嫌毒品犯罪被捕。

青少年的种种冒险出格行为,让我们做父母的更加想要加强对他们的控制。可是打骂和说教,效果不彰,往往还容易造成“两败俱伤”。我们可能需要了解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准确地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才能找出对策。

台湾心理学家陈品皓说,青春期是一个“从依赖迈向独立”的过程,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需要自己的空间,在那个不被打扰的空间,孩子也在延伸他的权力。他刻意与父母保持距离,做一些冒险的事,来彰显自己的存在。如果说,心理学家都说得比较抽象,那我们来看一段具象的文学表达。

曾经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在他的一部作品开头部分,就陈述了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这部作品是《德米安:彷徨少年时》。日和夜从两个极点冉冉升起,就像他的两个世界迎面相逢。一个世界是父亲主持的,有父母的慈爱和严厉,有学校的光辉和模范。

“这个世界中,通向未来的路途平坦笔直,这里有义务和罪责,愧疚和忏悔,饶恕和善举,爱慕和敬意,圣经和箴言。这个世界的秩序需要我们去遵守,这样生命才会变得明朗而丰富,美好而规整。”

另一个世界却大相径庭,充满小人物的悲欣,充满鬼怪和奇谭,充满野蛮和残酷,充满无数恐怖又魅力无穷的事物。

黑塞这样形容两个世界的关系。“某些时刻,我明白,我生命的目标便是以父母为榜样,长成光明而纯净的人,成熟和规整的人,然而在此之前,我还要跋涉一段远路,要上小学、大学,参加各种实习考试,而这条道路的路边便是那另一个黑暗的国度,我必须穿越这个世界,一不小心,我就会驻留其中,无法拔身。”

他还说:“我心潮澎湃地读过一些故事,故事中的少年遭遇了类似的经历,堕入迷途。此时,回归父亲的真理世界令人感觉如释重负,我觉得这才是惟一的真善之举,是我应谋求的路途,然而即便如此,那个关于邪道和迷途的故事依然更显诱人。”

小说中,虽然这是一个10岁孩子的心理世界,但拿它来形容青少年的心理世界也十分贴切。我们如今做了父母的,不妨也回忆一下自己的过去,在自己十几岁的时候,是否也尝试过冒险,是否也曾做过不被大人允许的事情?

澳洲先天无手无脚的演说家力克(Nick Vujicic)也曾在他的一本书中讲述过自己青少年时期犯过的错误,包括在自己家教严格的家庭里,大肆说脏话还认为自己很酷等等。

某种程度上,孩子的“不听话”和“失控”,也许正是他们对“另一个世界”的探索。我们必须承认,“另一个世界” 是一种黑暗的微妙暗示和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它盘踞在青少年的心中,埋在他们的情感深处,时时向他们招手,我们越是阻挡,它就更加势不可挡。

他们真的有两个世界吗?是的,就像我说出我家孩子顽劣的地方,我的朋友总是半信半疑。因为当他准备好面对人的时候,愿意表现的时候,也会出人意表地展现出一种非常阳光的气质,谈吐得体,举止绅士。

有一次,我约了一个社工,在麦当劳和我们母子相见。在孩子出现之前,我已经向社工陈述了一堆我的烦恼,数落了我的孩子方方面面。然而,当我的孩子出现的时候,他展现笑容,与那位社工侃侃而谈,谈论学校生活,也谈论兴趣爱好,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吃完东西,他主动收拾餐盘,临走复位座椅,再送社工到附近车站。

他那次的表现可以说完全和我口中的他是相反的。在我看来这不是他的常态,但谁又能说清楚未来是怎样的呢?青少年的可塑性和神秘性也令我生出希望,毕竟我们的未来还有无数可能。

还有一次,我和他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雨天路滑,我即将摔倒的一瞬间,被他坚实地一把抓住。那一瞬间,我心中一暖,这哪像是我那常常闹别扭、不懂事,也不会关心人的孩子。

如果我们想要继续发挥我们的影响力,免得他们行差踏错,我们就需要转变我们的教育方式。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放下我们什么都想要“掌控”的心态。青少年最反感父母的无非就是“控制”。

我尝试过用各种方式,和孩子聊天,和孩子谈论电影、书籍和时事,希望潜移默化帮助他建立常识和行为界限。偶尔意图太明确,也会被他识破,他就会“控诉”我想要“控制”他。我想起,我青少年的时期,我的父母已经对我非常宽松,我有时还会觉得妈妈想管我,这可以说是青少年心理极度敏感的一个点。

这是一场明里暗里与父母较劲的人生“控制权”的争夺之战,有时候是隐秘的,是暗流,有时候也会“白热化”,导致“两败俱伤”。

如果我们相信他们心中是有两个世界的,那么我们不妨就让他们在一定限度内“撒撒野”。这就要求我们做家长的要放下什么都想要知道,什么都想要掌握的那一种心态。给予他们成长最需要的理解和信任。

因为我们越是控制严格,越是什么都要管,就越把他们推向了“另一个世界”,那个充满诱惑,充满“无数恐怖又魅力无穷的事物”的世界,那个充满“邪道和迷途的故事”的世界。他们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穿越那个世界,才能成长。他们生活的本质就是在“两个世界”中穿梭。

最终,他们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穿越和缝合“两个世界”,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最终,他们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沿着自己的路向前走。一切正如黑塞所说,“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