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素的虚空
事情是这样的,前几天@沈旸旸跟飞思总代搞了几个近摄环,原因是我很好奇135的底片通过接片的方式扫出超大的图像会是什么结果。最后顺手还做了个120的测试图,不过文件尺寸真的是太恐怖了。
在这次实验中,上次我们做出的「120胶片数码化的竭相像素大约在5000万」的这个结论被动摇了,下面会通过对比来说明。但是像素和分辨率这些东西其实并不是我们最关心的,而是胶片在被极端的压榨之后会呈现什么样的图像?
这个问题的起因是我们在帮一位艺术家制作底片的时候提出的一个假设。当时我们有一些135底片,我们想要尝试把几张135底片打印到1.5米左右的尺幅,这就对数码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一个公认的结论是,135底片的数码化尺寸大约是在2000-3000万像素的水平。在这种尺寸下,想把作品做到1.5米宽最终看起来会比较粗躁,因为这些像素实际只能通过插值放大的方式来填满整个画面。
于是我就提出了一个假设,虽然我们无法获得更多的画面内容,那么能不能通过更精细的扫描来把底片本身的细节提取出来,比如说一些颗粒感,底片表面的质感等等。于是就有了本次实验。
其实,实验的设计对我们来说也没有太大难度,只是去跟飞思拿了两个额外的近摄环,目的是实现更大倍率的放大。最终机器就被堆成了叠叠乐:
先看一些能说明问题的对比:
胶片:Portra 400 135,图像尺寸:16098 x 13093
四张拼接, 约2亿像素
对比:同一张底片,大约8000x5000尺寸
单张扫描的135,大约3500万像素
整体对比可能不太明显,来看下细节:
单次扫描的局部细节 (300%)
四张拼接的局部细节 (100%)
另一个局部:
单次扫描的局部 (300%)
四张拼接的局部 (100%)
在观感上,其实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通过拼接获得的高像素图片确实要比单次扫描的小图细节更丰富。但是我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不仅仅是分辨率的问题,从照片角度来讲,可能大图比小图没有多出压倒性的细节,但是大图保留了一些胶片的颗粒,可能是这些颗粒让图像看起来更有质感,并且没有那种雾蒙蒙的感觉。
顺手我又做了一次我最喜欢的渔网图,在前一篇测试报告里我也做了这张图。
(文章回顾:https://zhuanlan.zhihu.com/p/73814251)
现在它看起来是这样的:
iXG 16张拼接,原图约8亿像素
直接看细节对比吧,鞭打一下X5:
哈苏X5的扫描细节,约5000万像素
iXG拼接结果
再放大一点:
哈苏X5
iXG
一些结论如下:
一、在超大规模的图像处理中,已经无法用ACR处理了。因为图像尺寸已经是ACR无法处理的大小,总之ACR已经被我们玩坏了。
此处@Adobe
二、PSD比Tiff效率高,在拼接过程当中发现用PSD比Tiff速度快非常多。
三、在胶片数码化中,扫描仪传感器捕捉到的的像素,与所胶片实际的细节量是不成正比的。比方说用一块一亿像素的传感器可能能从120胶片里扫出5000万的有效像素,而当我用某些方式把扫描像素提高到十亿,那么最终获得的120底片实际有效像素可能只到了一亿。但是具体极限在哪,以我们现在的实验条件,只能说不知道。有人可能说能不能用显微镜一类的东西来测试,但是我觉得问题在于显微镜虽然能看到更微观的东西,但是其实显微镜的综合光学素质其实很差,而对于胶片来说,并不是你能看得到就能成功采样的。这个第四条结论来说。
四、分辨率并不完全由像素决定,换言之,像素基数只是分辨率的各种影响因素里比较靠后的一个因素。实际上当扫描精度实质上的提高之后,采样获得的胶片本身的颗粒、质感以及颜色过渡比像素的影响更大。这个结论证实了,从单纯堆像素是没有前途的。一张照片的观感更多的由像素之外的因素决定,比如纹理,比如色彩过渡。
就像上文描述的,像素量和实际细节的量往往是不成正比的,虽然我们通过近乎暴力的拼接似乎证明了胶片对等数码像素的数量有待重新估算和测量,但是从第四条结论和我们实测的对比来看,至少在当下,多出的那一点像素确实是意义不大了。
因为,像素也是要被填满的,它们只是一些容器。
彩蛋:
iXG扫描对焦录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