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被误解了50年的味精?
点击播放,为您朗读本篇推文
你还在买味精吗?你还在吃味精吗?你还在做味精吗?
味精,这种神奇的调味品,与菜品搭配能让人立刻尝到肉鲜味,是味道的精华,更是智慧的结晶。然而,却有部分“健康中餐”标榜自己“已弃用味精”,不禁让人联想到“味精不健康、致癌、掉头发、加热之后甚至有毒……”等谣传已久的旧闻,这些谣言不仅毁了味精,让曾经鲜美的调味剂,成了时代的弃儿,更让味精产业发展一度跌入低谷。
如今,我们该拿什么拯救味精这一基础调味品呢?
01
溯源:味精“被误解”
竟与种族歧视有关
1968年,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刊登了一篇文章,作者是美籍华裔“郭浩民”,他在文中提到,自己去中餐馆吃饭,事后却经常出现肩颈麻木、心悸等现象,他认为这主要是菜品里残留的味精导致。
自此,关于味精的谣言就诞生了,并伴随出现了一个包含民族性恶意的新名词——“中菜馆综合征”,该词语还一度被收录在美国最畅销的《韦氏词典》中。但最后,这被证明是一起乌龙事件,词典也进行了相应的修正,可谣言的恶劣影响已经产生,并在百姓间和食品安全方面都引起很大的风波,至今仍有人坚信味精不健康,吃了会口干、恶心、头晕,高温加热后还会产生有毒物质。
事实上,味精最早的名字叫“味之素”,1908年诞生于日本,是由化学家池田菊苗在海带中提取到的一种化学物质“谷氨酸钠”。
1921年,中国爱国实业家、化学家“吴蕴初”,以小麦面筋为原料也成功提取了谷氨酸钠,为了区别日货“味之素”起名“天厨味精”,并成为获得国际专利的首个国货,从此中国味精开始走向世界。
1922年,日本味之素公司开始向中国大陆出口味精,由五四运动引发的抵制日货大潮余温尚存,爱国青年将“味之素”和火柴、洋布一起归为军国主义的象征,十分抵触。即便是正儿八经的国货“天厨味精”,也因为高昂的成本而变成稀缺品,只有高档餐馆和有钱人家消费得起,普通人家做菜并不用味精。
直到1965年,中国人均味精产量都只有3克,就连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中,也只有过年才能见到稀有的“味精票”。
1976年前后,西湖、莲花、菱花几大味精厂相继成立,国内也出现了无数乡镇味精小企业,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味精依然是“听说过,没见过”的高级调料。
直到1992 年,河南莲花味精厂产量达到 6 万吨,成为世界第二味精大厂,一跃超过世界老四大味精厂中的后三名:法国奥桑、韩国味元、中国台湾味丹,仅次于世界第一日本味之素。从此,味精才成为人人吃得起也吃得着的低价调料,且迅速占领了家常菜、各种饭店、食堂和街头小吃。
1998年,莲花味精在上交所上市,成为我国味精第一股,当时市值就已高达7亿元。
然而2000年起,坊间“味精致癌”的谣传越来越多,各种所谓“更加健康”的鸡精产品趁机崛起,并迅速蚕食原本属于味精的家庭消费市场。
尽管在1999年,我国就已经完成了味精的长期毒理试验,并得出了与国际上一致的安全结论,但谣言的影响仍流传至今,不少人还是坚信味精有害。
而最早的谣言源头“中餐综合征”这一定义,直到2020年才被《韦氏词典》更正,长达50年的“味精闹剧”就此落幕,但迟到的正名终究是来得太晚了些。曾经辉煌的中国味精产业,在本该优势升级,进而发展为世界第一的关键阶段,却被谣言所害,丢失了新兴的市场,且至今仍然深陷于“味精有害健康”的谣言之中,难以拔足。
所以说,味精没有毁掉美食,没有毁掉味蕾,没有毁掉健康,相反,一个有望兴起的民族产业却被“谣言”毁掉了黄金发展期,实在令人唏嘘。那么,在经历了谣言风波,被误解多年才又被正名的味精,产业现状发展如何呢?
02
现状:“味精大王”莲花陨落
产业发展未来可期
一方面,味精产业就家庭消费端口而言,其作为单一的基础调味品,受到谣言的影响最大,而且一直都在,即便是曾经的“味精大王”莲花,也饱受冲击。不过,莲花味精的陨落,却并非完全归因于“味精致癌”的谣言,其经营不善、资金链出了问题才是其一蹶不振的真正原因。早在1995年,莲花味精就已经爆出过“资金链周转不善”的问题,2000年前后,莲花味精受到谣言困扰后,并没有及时转型升级,去抢占新兴的鸡精市场,反而投资了很多和味精行业毫不相关的产业,例如服装厂、医疗器械厂、矿泉水厂等,隔行如隔山,最终主业不行,副业也没跟上。如今的莲花味精负债累累,甚至一度通过出卖商标来自救。
但另一方面,如今味精应用范围相较从前其实更为广泛了,味精消费已不仅仅局限于餐用及家庭消费。相反,因为复合调味品使用方便、味道复合、风味多样,味精越来越多的时候,都是以隐形消费或添加物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之上,比如鸡精、酱油、蚝油、肉制品、方便食品等。
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22-2028年中国味精市场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前景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味精市场销售额达到了53亿美元,预计2028年将达到79亿美元,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味精市场,占有大约45%的市场份额,其次是东南亚和欧洲地区,二者共占有接近30%的份额。
同时,华经产业研究院出品的《2022-2027年中国味精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发展战略规划报告》数据显示,就味精进出口状况而言,尽管近两三年受全球疫情影响,部分出口国家港口非正常运转,空箱危机加之人民币汇率、国际大环境多重影响,中国味精出口量大幅度下降,整体出口量在2万吨,对比2019年下降90%左右,但我国至今依然是全球主要的味精生产国之一,出口量远大于进口量。
所以,中国如今的味精产业发展并未停滞,尽管当前的A股市场上,莲花健康、加加食品、上海梅林、梅花生物、海天味业等多家公司均涉及味精业务,且业绩呈现分化态势,但也兴起了一些新的味精龙头企业,如阜丰集团、梅花生物、宁夏伊品。据中信建投的披露的数据,以产量计算,CR3(阜丰、梅花、伊品)市占率已经达到90%以上,通过行业竞争和巨大的资本投入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较高的护城河,并具有明显的行业领先优势,留给中小型企业的机会屈指可数。
但仔细查阅3家企业的资料,又不难发现,近年来,中国味精产能释放,和味精价格上涨,是促成3家龙头营业收入增长的原因之一。味精价格上涨,短期内对生产企业而言,的确有助于缓解成本压力和提升业绩,但对其下游的食品及餐饮企业而言,却也是不断带来新的成本压力,只是因为味精在总成本中占比较小,所以影响显得相对有限而已。但从长远的产业链发展来看,依靠涨价带来的规模效益并不会持久,味精要想真的有所发展,重拾往昔TOP1的荣光,仍是任重道远,亟需实际的“拯救味精”行动!
03
行动:拯救味精
需全产业链共同发力
2021年1月,莲花味精董事长被批准逮捕,这家曾经的老字号企业因为“公司资金挪用问题”而泥足深陷,莲花味精的自救之路可谓已走入绝境。
牵一发而动全身,单靠品牌厂商自救显然颇为坎坷,想要真正让老字号焕发新活力,势必要靠味精整个产业链条上的每个环节共同发力。
首先,是生产端内部必须要进行革新,拿出从0起步的决心和勇气,重新塑造和培育市场,尤其是家庭消费场景市场的再教育。必须通过给足渠道费用,做足动销活动,以市场推动加品牌拉动的双重手段相结合,才能有机会让味精重新成为国货代表。
而从一度停产到起死回生的青岛老字号“鸡”牌味精,这个有着8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曾在上世纪末遭遇危机,然而在退出市场两年多之后,经过欧美投资集团将其收购、复活,又用10余年时间带领它实现产业链的升级,如今涅槃重生,甚至有望重新上市。其重生之路就非常值得想要自我拯救的味精企业细细参详。
2003年9月,在青岛市政府的组织协调下,青岛本土私营企业欧美投资集团收购“鸡”牌味精,并正式宣告复出,但复出过后的“鸡”牌味精没有做任何广告,而是直接向青岛1000多家大小商超供货,重回市场第一个月就再次成为当地市场同类产品中的主销产品,从外地赶来洽谈业务的销售商也络绎不绝,这得益于其一直坚守的产品品质。
2005年,“鸡”牌味精再度被认定为山东省著名商标,2006年又被国家商务部确定为首批“中华老字号”,成为全国同行业当中唯一入选品牌。此后,“鸡”牌先后推出60多个调味品系列,其中不乏中高端产品,可以说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其次,是销售端、媒体端、家庭端的多方共同发力,才能重新提振味精的家庭消费信心。如通过在销售渠道陈列味精成分的安全解析报告,重新梳理销售说辞,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如通过媒体端不断反复发声,针对味精辟谣的图文、短视频、直播走一波,为中国味精正名;如通过产品盲测、试吃、含量验证等针对家庭消费场景的多种手段进行科普,给普通消费者做足教育,扭转对味精的“恶劣印象”……
总之,《调料家》作为行业的观察者,十分期待为中国味精的未来发展贡献略尽绵薄之力吗,并特此呼吁:希望未来大家共同发力,让中国味精产业重回正轨,正常、健康发展!
编辑:花匠审核:矛石声明:本文根据企业财报、公告及公开信息整理,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行业交流,不作投资建议。
· END ·
往期精彩荐读
10万亿“银发经济”蓝海,谁在布局老年调味品
小小拌饭酱,能搅动多大的“江湖”? 20家A股调味品上市企业仅6家取得“开门红”,2022整个行业会更好还是更糟? 周报丨中炬高新于深圳成立供应链管理公司;海底捞“五一”期间上海外送爆单,北京增长200%;呷哺集团上海复工…… 2022年1季度,调味品涨价给市场带来哪些新变化 活动丨成都春糖延期了,新品就不推了吗?调味人看这里 “创新融合 引领辣潮”——2022《调料家》餐调产业大会话题征集来了!
行业探讨/新闻线索提供/采访/转载
微信:tiaoliaojia001
商务合作 | 电话/微信:13540011733
期待您的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