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IT近代史 | 改变世界的25人(七)—— 局域网之父
14、 Robert Matcalfe
局域网之父
Father of the LAN
很多中国人知道梅特卡夫(Metcalfe)这个名字也许是因为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大概从2014年开始,张首席频繁引用这个关于网络价值的定律,来佐证自己做“平台型企业”的想法。
能不能持续引爆、引领呢?梅特卡夫定律指出,网络价值与网络规模的平方成正比,用户的规模主要就是由节点和用户组成的,用户数多了之后,要进入拐点或者引爆点,重要的是能不能让用户自交互。随着网络中接入用户数量的增加,用户间连接的数量可能出现指数级增长,用户越来越多,最后爆发更多是因为用户间相互之间的交互。
张瑞敏,2015年海尔内部年会讲话, https://www.haier.com/about-haier/ceo/speech
梅特卡夫是现代网络技术的奠基者之一,他的主要贡献是参与发明了“以太网”——使用最广泛的局域网技术——由此创立了局域网软件和设备公司3Com。
Robert Melancton Metcalfe 1947年7月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一个工程师家庭,1964年入学麻省理工学院(MIT),1969年从MIT获得了电子工程学位和管理学院的工业管理学位,随后进入哈佛深造,1970年获得应用数学硕士,1973年获得应用数学加计算机科学的博士。
在哈佛读博士期间,梅特卡夫为写作博士论文,参加了MIT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将其计算机接入互联网萌芽ARPANET的工作,这个论文方向却没被哈佛接受:
他的论文题目再起炉灶,在参与施乐PARC实验室(关于这个实验室,后面文章还会提到)工作期间,发现了夏威夷大学的早期网络项目ALOHAnet,最终博士论文是对这个网络项目的模型修正,这篇博士论文关于数据包(packet)的通讯和交换,对以太网发明以及TCP/IP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73年,梅特卡夫开始正式在施乐PARC实验室上班,5月22日,他写作了一篇备忘录(下图),描述了基于ALOHAnet协议,在不同“以太系”——线缆、电话和无线电波之间进行数据包通讯的网络,这被认为是“以太网”发明时间。
到1973年底,梅特卡夫的工程师同事David Boggs等人搭建起了一个速率为2.94 Mbps的以太网原型,1974年,互联网先驱Vint Cerf 和Bob Kahn提出了网络数据通信协议标准TCP,1975年3月,梅特卡夫和David Boggs在美国计算机协会学报《ACM通讯》上正式发表了关于以太网技术细节的论文。
以太网直到1977年才真正进入实用阶段:梅特卡夫带领分别负责软件和硬件的两组同事,开展了名为X-Wire的项目,花了一年时间采用以太网技术、速率为10Mbps,用同轴电缆把PARC实验室同事们用的几十台办公电脑——世界上第一台有鼠标、使用图形界面的个人电脑XEROX STAR——连起来:
那时候,绝大多数机构和企业只有一台IBM大型机,顶多在复杂部门再有几台DEC、惠普的小型机,用户都是采用“分时计算”的方式共享计算机资源,也就只有施乐研究院这种新兴的技术组织,才会有如此多的个人计算机,产生办公室联网的需求,施乐使用的数据通信协议也是最早的局域网协议,90年代主要的网络操作系统的通信协议大都基于这个标准而来。
梅特卡夫与1978年底离开了施乐研究院成为一名咨询顾问,致力于推广自己发明的以太网标准,他广泛接触了DEC的技术副总裁 Gordon Bell (参见 1992年《计算机世界》| 改变世界的25人 (上)),施乐PARC研究院的老朋友David Liddle(他决定向社会公开施乐的以太网的专利技术) 以及英特尔早期半导体设计工程师Phil Kaufman等人,这些专家决定将其硬件、半导体以及分布式计算的工程设计标准整合起来,形成公众标准,于是以这三家公司名字命名了以太网标准——DIX,几年后,成为沿用至今的网络通讯和互联网协议的行业标准——IEEE 802.3,并成为了ISO国际标准。
1979年6月,梅特卡夫决定联合另外几位施乐同事创业公司,命名为3Com, 名字代表计算机、通信和兼容性(Computer Communication Compatibility)。经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伙人介绍,梅特卡夫认识了惠普公司高管——先后负责HP 3000小型机和个人计算机产品营销的Bill Krause(下图左),1981年3月,Krause正式加盟3Com成为总裁,随着资深商业人士加盟,3Com融到了第二轮资。第二年在投资人控制的董事会推动下,梅特卡夫将自己CEO的位子让给了Krause,自己改任销售副总裁。Krause于1987年担任董事长到1993年退休。
3Com是典型的硅谷创业故事,它的起伏包含了技术创新、技术领导力、董事会控制、战略错误和并购失败等等一系列得势。
从此,以太网开始大规模商用化,3Com最初的产品和服务是面向大型机终端、小型计算机和工作站的联网,1982年夏天,IBM的16位PC上市,给3Com创造了发展机会:Krause和梅特卡夫意识到,要在PC市场取得成功,他们需要开发一种低成本的以太网适配器,售价甚至可以超过PC本身。几乎同时,类似的网络设备创业公司不断涌现,一家Ungermann-Bass(简称UB网络),UB发明了后来普及的基于双绞线网线、星形网络的以太网,最早制造网络集线交换机,后来它还是微软、苹果、思科等公司一系列网络技术的先导者,这家公司在90年代几经并购后就消亡了;另一家是基于以太网技术创业公司Bridge Communication公司,专注于网络间互联的设备,销售了第一台路由器,于1987年和3Com合并。
3Com的以太网控制器芯片以及网卡在80年代中期主导了PC LAN硬件市场,通过分销商向市场销售后装网卡,以及向计算机OEM厂商销售。不过DEC、IBM等OEM厂商自己开始生产网卡及软件,到1986年,3Com占领了PC网卡市场8%份额,而IBM自己的PC网络和设备市场占有率达28%。
因此,3Com业务纵向扩展到局域网服务器、网络工作站(即“瘦客户端”)、局域网管理软件和应用程序(例如打印机、文件分享软件),与同期成长起来的Novell、Lotus等网络软件公司的竞争。80年代末期,3Com和微软合作开发的LAN Manager网络操作系统跟当时兴起的Novell Netware竞争(显然后者获得了竞争优势),并跟IBM合作发行LAN Manager的OS/2版本,直到90年代中期,被Windows NT替代退出市场:
专注于PC LAN的3Com在1984年3月上市,1985年,差点和一家同为施乐、Intel团队出来创业,基于Unix的个人计算机和工作站的公司Convergent Technologies合并。1987年8月,3Com以1.51亿美元收购了互联网设备厂商Bridge Communication,形成了完整的从局域网设备(Networking)到网络互联设备(Inter-networking)的全套网络产品线。
网关、路由器厂商Bridge Communication是由TCP/IP开创者之一,1955年出生的年轻女计算机工程师Judith Estrin及其丈夫、同为计算机科学家的William Carrico所创,这对夫妇将公司卖给3Com,后来又连续创业了包括瘦客户端设备、第一家IPTV软件、WIFI技术等多家网络技术科技公司,其中IPTV软件卖给思科后,Judith还曾担任思科CTO,这对神奇夫妇被称为Mr. and Mrs. Network ,两人于2005年1月10日在加州离婚,所以现在网上似乎已经找不到两人合影了。
两家公司运营模式和文化皆不相同,Bridge Communication主要是直销,领导人偏重技术,3Com主要是分销,企业文化更商业化,经过半年动荡,1988年初,Estrin和Carrico离职再次创业,由Bill Krause重掌大权。
到1990年,3Com和微软合作的软件业务大幅落后于Novell Netware,而收购进来的路由器业务又落后于当年上市的思科——几年后,思科收购了多家早期的以太网设备公司、3Com竞争对手,组成其以太网事业部Catalyst,提出了三层路由交换机、二级交换机的架构,形成了我们熟悉的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企业网络构造技术。这些名词让我想到了21世纪初那几年国内企业IT圈蓬勃景象,满街乱串的集成商以及到处叮当作响的回扣金钱声。
2000年互联网泡沫高峰期,思科市值一度突破5000亿美元,是当时市值最高的公司。
1990年初,3Com决定进行战略升级、重组,专注于网络系统供应商、集成商的地位,在重组中,Bill Krause选择了三年前从Bridge Communication过来的负责产品开发的Eric Benhamou作为总裁兼COO,几个月后,Bill Krause将CEO位子也传给了Benhamou,仅保留了董事长位子。而梅特卡夫在重组中,不仅没有争取到总裁的位子,连副总裁的位子也没保住,1990年5月,3Com创始人梅特卡夫辞去了包括董事会成员的所有职位,把自己股份全部卖给了公司,离开了3Com。
1998年梅特卡夫接受Wired杂志记者采访时,认为自己能说会道,富有个人魅力,所以在创业之初,无论是启动融资,还是拿下最初的销售订单,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梅特卡夫原理”是推销网卡编出来的话术;虽然已经过上了财富自由的逍遥日子,他还是愤愤不平自己在接班人之争中输给了比自己小九岁、技术宅男风格的Benhamou(https://www.wired.com/1998/11/metcalfe/),他将80年代后期3Com战略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和微软的合作。
接下来的几年里在Benhamou领导下,3Com放弃了网络操作系统软件、网络工作站等不盈利的业务,在局域网设备收购了若干公司,到1996年5月,财年营业收入达到23.3亿美元,比四年前增长了六倍,仅次于思科。
90年代后期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3Com更侧重于网卡等互联网的用户接入端设备,而思科则广泛渗透进了互联网的骨干建设。为了强化其互联网战略,1997年6月,3Com以85亿美元收购了电话线拨号调制解调器(MODEM)厂商U.S. Robotics(USR),这被后来认为是3Com战略失误、衰退的开始。3Com本来计划是通过USR不仅获得用户端的拨号上网设备,而且获得电信运营商端的拨号接入互联网的服务器和软件,跟思科的互联网拨号接入服务器竞争。
然而,MODEM接入速率很快上升到56K,3Com没有抢得这个机会,同时,更快速的互联网接入方式,例如线缆MODEM、DSL等,很快替代了电话上网的MODEM技术,3Com又失掉这个市场机会。花了数十亿美元买来的USR的MODEM业务在2000年6月被3Com分拆出来,几年后以几千万美元贱卖给了投资方公司;在运营商端的互联网接入业务也没有太大起色,这块后来分拆出来,在2003年卖给了中国电信科技公司UT斯达康。
随着这次收购,USR还给3Com带进来了1995年收购的手持个人助理Palm,由于这块业务和主营业务不相干,2000年3Com又把Palm单独上市,获得了一些现金,后来Palm也是几经波折,最后于2010年被惠普收购。
同期,传统的网卡市场进入了千兆网时代,3Com又面临着新进场的Intel和博通的竞争,它的技术创新放慢了脚步。
2001年,Eric Benhamou退休将位子传给了Claflin,这时传统PC网卡市场已经急剧萎缩,新电脑里已经把网卡都直接集成在主板上,新业务又没有起色,业务持续下降。2007年底,华为联合贝恩资本提议以22亿美元收购3Com,但是被美国政客以3Com曾经于早些时候收购过一家网络安全公司为由阻扰,收购失败。
3Com和华为渊源还要追溯到2003年,当时思科在美国突然起诉华为侵犯知识产权,为应对诉讼,华为和思科竞争对手3Com在杭州成立了“华三”,华为拥有51%,3Com拥有49%,华为将中低端交换机等产品放到了“华三”;2006年3Com以8.8亿美元收购了全部股份,“华三”正式更名为H3C。这时,华三算是3Com在全球唯一盈利的业务,也是3Com重要的业务组成部分。在中国国内企业网设备市场上,华为和华三是亦敌亦友的竞争关系。
2009年11月,惠普以26亿美元收购了3Com。后来,惠普也几经分拆,原3Com业务今天归在了慧与(惠普企业HPE)的网络业务部门Aruba之下。而3Com中国的全资子公司华三于2016年被惠普卖给中国的紫光集团,变成了“新华三”,随后,惠普中国曾经的主流业务:服务器、存储等也被打包托身给新华三了。
再说1990年就跟3Com没有关系的梅特卡夫,过上了财富自由、随心所欲发表评论的日子。他从1991年开始担任IDG集团下的通俗科技出版物《InfoWorld》的CEO兼出版人,他在这个杂志上开了一个专栏,每周写作专栏文章,坚持了十年。同时,他还活跃于组织各种科技会议,担任会议主持人,发表观点。
梅特卡夫在九十年代的写作和演讲,言辞幽默、观点鲜明,不过经常公开预测失误,可以说是科技界的大嘴巴球王贝利,其中最有名的是他在1995年底在其专栏文章里预测:1996年互联网将“成为惊人的超新星,并在1996年灾难性地崩溃”。这一预言未能实现,1997年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梅特卡夫在主题发言时进行了戏剧化的忏悔:在观众面前,他将自己写作的专栏文章杂志放入搅拌机搅碎,倒进了一些水,然后用勺子舀了一勺吃。
梅特卡夫公开的“不靠谱”预言还包括:认为无线网络没有前途、开源软件没有前途以及现有操作系统无法处理视频等等。
梅特卡夫仍是科技界最有影响的发明者和思想家,2001年他结束了专栏作家生涯投入到风险投资家行列,2010年他被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聘为创新学教授,今天仍然活跃在各个大学讲坛和科技论坛上,
下图是以太网历史:
系列文章:
1992年IT近代史 | 改变世界的25人(四)—— IT外包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