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992年IT近代史 | 改变世界的25人(三)

GEORGE陈果 陈果George 2022-08-17

10, Charles Wang(王嘉廉)

软件丛林之王

King of the Software Jungle

 

1992年前的主要成就:


在1991年时,全世界最大的两家独立软件公司,一家是微软,另一家是CA(中译名“冠群”)。前者广为人知是因为它家喻户晓的个人计算机软件,而后者由于提供普通人看不到的企业软件,只有大公司才会用到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管理等,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在这一年,Oracle公司的销售刚达到10亿美元,而当时在美国最知名的ERP软件公司叫ASK Group,它的旗舰产品叫ManMan/X,跑在惠普和DEC的小型机上,年销售收入5亿美元。在这一年,SAP公司还没有推出它的划时代产品——R/3版本ERP,它的销售收入是7亿德国马克,主要来自欧洲,约合4.4亿美元,跟ASK规模相仿。


CA的历史就是一部企业软件早期史,其创始人是从上海移民纽约的王嘉廉(Charles Wang)。

 

王嘉廉1944年出生在上海,1952年随全家移民纽约。其父亲早年毕业于哈佛,曾是旧政府上海最高法院的法官,到纽约后在大学里教授法律,他的两个哥哥也都进入法律界。王嘉廉没有搞法律而是在纽约的皇后学院学习物理学和数学,1967年毕业后自学编程,被一家名叫“计算机伙计”(CA)的瑞士公司在纽约的服务部门雇佣为程序员。


王嘉廉正好赶上了现代软件行业产生的时代。1969年,美国司法部开始对IBM开展反垄断调查,这项调查持续了13年,直到1982年才解除——这是科技史上第一次大型反垄断,其历史意义人们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它抑制了IBM发展,IBM的市场份额从70%以上,十年间下降到30%左右,随后到90年代初进入危机,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这场反垄断催生了现代计算机产业和软件产业。


1969年6月23日,迫于反垄断压力,IBM宣布将硬件和软件分开销售,这使得软件创业者可以为IBM计算机开发通用软件,由此产生了现代商业软件市场。在此之前,“软件”都是捆绑在计算机硬件一起销售,企业都是在自家内部在自己的机器上定制开发系统管理、数据管理和业务应用软件,这些定制开发的软件不能在其他机器上通用,即使同样型号的机器可以用,开发者通常就把软件免费分享。


1976年,瑞士公司老板Walter Haefner(一位瑞士的汽车、计算机的经销商,直到101岁去世一直是CA最大的个人股东,也是年龄最大的亿万富翁)在纽约正式成立合资公司,王嘉廉成为这间名为“计算机伙计国际”(Computer Associates International, 简称CA)小公司的创始人。他开发的第一款软件是IBM大型机上的记录排序软件。早期计算机由于内存很小,计算机生成的数据记录需要排序后存入磁带存储设备,便于后续使用,这款名为CA-SORT的软件性能比IBM自家的同类软件还好,获得不少大公司青睐。直到今天,CA-SORT新版本仍在发售用于IBM大型机。


由于IBM大型机的销售方式大多采用租赁,配套大型机使用的软件相应形成了按年支付许可费用、形成重复收入(recurring revenue)的惯例,这就是CA等大型机软件公司的商业模式,也为多年后CA的崩塌埋下了祸根。早期的制造业MRP、银行、保险公司、医疗卫生等应用软件,则采用在IBM大型计算机上按使用时间付费的分时(time shared)模式——这些订阅制或者按需的软件付费模式,其实是今天云计算商业模式的前身。美国有几十年的这类软件付费传统,IBM在90年代就提出了云计算的概念(参见《书摘 |《为什么大象不能跳舞》第18章》)也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国并不具备这样的商业传统,这是我们云计算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直到90年代,不依赖于计算机的独立软件公司(ISV)发展,才出现一次性买断软件许可证,并按年支付维护费的软件商业模式。


随着SORT产品在市场上成功,CA快速发展。1978年,王嘉廉的哥哥加入公司,这是他后来广受诟病的家族式管理的开始,CA很少使用外来的职业经理人,90年代末,王嘉廉甚至任命自己太太担任CTO。1980年王嘉廉的公司和瑞士母公司合并,并于1981年上市。


上市后,CA开始了通过收购扩张的一路狂奔。在八十年代初,CA用几百万到几千万美元不等的代价收购了一系列系统管理、数据管理、数据安全的IBM大型机软件公司,成为了仅次于IBM的、提供IBM大型机软件的独立软件公司。在此过程中,王嘉廉展现了卓越的经营能力,例如1985年CA以2500万美元收购了信息安全软件Top Secret,有人质疑这家年收入不到1000万美元的公司不值这个价,而收购后第一年王嘉廉就卖到了3600万美元,直到今天,Top Secret仍然广泛用在IBM大型机上。


IBM不断推出新的机器型号,然而老的设备型号还有利用设备管理、信息管理的软件来提升使用性能的很大空间。CA就瞄准了这个市场机会,避开和IBM的正面竞争,这样的互补模式,甚至获得IBM的默许支持。


80年代中期,微软、Lotus等PC软件开始产生,从1983年到1986年,CA并购了电子数据表(SuperCalc)、文字处理、图像处理、财务管理等一系列PC软件公司,不过这时PC软件在CA总收入中占比不大。


1987年,CA以8.7亿美元收购了在其核心产品大型机软件领域内(磁带管理、批处理进程、安全管理等)的竞争对手Uccel,这是当时最大的软件并购事件。CA收购手笔也越来越大,于1988年和1989年分别以1.7亿和3亿美元收购了两家最早的大型机数据库管理软件。

随着收购Uccel ,Cullinet等大型公司,到1989年,CA成为第一家年销售收入超过十亿美元的软件公司,此时它在全世界有1200名销售人员和1400名销售支持,拥有200款软件产品,同时微软只有26款,Lotus有15款。

 

并购带来的快速发展也带来新问题,由于收购进来的产品和公司原有产品多有重叠,CA收购公司后立即在被收购公司大量裁员,被认为是只要客户和市场而没有长远业务战略,产品线混乱、缺乏规划。1990年CA营收增长仅为6%,当年股价下跌了50%。


为了回应市场质疑,1990年CA推出了名为“90年代计算架构”(The Computing Architecture 1990s)的技术白皮书,阐释其产品策略。这个软件战略将企业软件分为三类: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和应用软件,这些软件互相之间能互联互通。

同期,IBM也提出了类似的企业计算架构框架,称为Systems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 (简称SAA)。几年后,郭士纳接手IBM,将IBM的业务战略确定为拥抱开放平台,亦将IBM企业计算架构调整“开放蓝图”(下图)。这些90年代企业计算(enterprise computing)的架构模型影响至今,直到今天被云计算逐渐替代。

IBM 1994年白皮书《Introduction to the Open Blueprint: A Guide to Distributed Computing》

在新战略指导下,CA回归投入产品研发和客户服务,在客户机服务器(C/S)的技术新时代下,进入新一代技术的网络和系统管理、软件开发工具和平台(CASE)等软件领域,同时发展PC软件和企业应用软件。


在PC软件上,尽管CA通过并购和研发,在市场上力推文字处理、数据表格和演示软件,并且和苹果建立了战略联盟,但是市场知名度上还是不敌微软Office。这跟IBM在90年代后期投入办公软件,最终无功而返非常类似。究其根源,都是因为两家类似的企业计算架构的产品策略。

 

在C/S领域,当时小型机供应商除了小型机先驱DEC、小型机领域后来居上的IBM外,还有新兴的Unix服务器供应商惠普,CA选择了惠普作为主要合作伙伴。CA这段时间的重要并购有:1994年5月3.1亿并购了基于Unix的数据库及ERP软件厂商ASK,1995年5月17.8亿并购了跟自己业务高度类似的竞争对手Legent,再创当时软件公司并购金额纪录,1996年10月,12亿美元并购了网络备份软件公司Cheyenne。

 

ASK是美国独立ERP软件的先驱,其创始人是硅谷第一个将公司带上市的女企业家Sandra Kurtzig,她在70年代创立ASK公司,开发了跑在同为硅谷公司惠普的小型机以及DEC VAX小型机上的MRP软件ManMan,是最早占据市场主流的MRP/ERP软件,而她当时的老公就是惠普的小型机销售员。当时实施一套ManMan系统价格为12万到30万美元的交钥匙工程,和昂贵的IBM主机及软件相比,对中型企业有很大吸引力。1981年ASK在NASDAQ上市,Sandra发财后离开了公司去干自己的事情。


1990年,Sandra重回公司,收购了关系型数据库软件先驱之一的硅谷公司Ingres,并从当时还不出名、后来在ERP领域领先的荷兰软件公司Baan获得授权使用其开发基础平台,推出了新一代ERP产品ManMan/X,1992年销售收入接近十亿美元。由于公司遇到现金流问题,还是于1994年卖给了CA。

 

不过几年后,CA感到ERP等企业应用软件及服务的运作模式和自身主流业务存在差异,决定退出该领域,聚焦到系统管理和软件开发工具上。1996年,ManMan/X又从CA被分拆出来,重新命名为MK,其后逐渐衰落;SSA在2002年收购了CA的所有ERP软件资产,最后被卖到集二线ERP之大成的Infor公司。

 

我在2000年加入惠普时开始接触ERP,最先学习到的软件就是和惠普Unix小型机捆绑销售的ManMan/X。

 

Legent的前身是两家跟CA业务类似的大型机软件公司,分别名叫Duquesne Systems 和Morino Associates,两家公司于1989年合并,两家公司的创始人因为理念不合,推举了一名职业经理人担任CEO,其后又经过一些并购,形成了大机系统管理、网络软件和应用系统管理软件的企业软件公司。

 

如下图所示,当时的企业网络架构比较复杂,既有传统的大型机,也有小型机网络,还有新兴的PC机网络(以Novell为代表,这是90年代另一家值得研究的软件公司,如今和一些早期企业软件并入了Micro Focus公司),在互联网还没有普及时代,分布式计算的数据传输和通讯协议也没有统一,既有IBM,XEROX等厂商协议,也有TCP/IP等行业性协议:

Legent通过并购从主机软件进入到C/S架构的分布式计算网络管理软件领域,于1993年推出了跨平台环境(XPE)的平台,实现了企业级跨多个网络操作系统平台的系统管理、应用开发、中间件、网络管理的套件。

 

CA在90年代初也推出了名为CA-Unicenter类似功能的C/S架构软件,通过收购Legent并整合相关产品线,CA强化了从大型机到分布式计算网络管理的布局。

来源:1994年1月美国《计算机世界》杂志

 

来源:1994年1月美国《计算机世界》杂志的广告


到1996年底,CA的收入、利润和股价都重回增长,营业收入达到了35亿美元。这时CA的业务组合中,传统的大型机软件收入仍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二;CA占据了大型机软件市场25%的市场份额,和IBM基本相当,但是大型机软件市场增长停滞,CA也摆出架势在C/S架构软件市场放手一搏。


1992年后的主要成就:


到90年代后期,CA是仅次于微软和Oracle的第三大独立软件公司,它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其一,由于持续不断地收购公司,美国司法部开始阻止CA进一步收购公司;其二,CA收购公司太多,但是并购后产品服务跟不上,引起很多大型客户不满;其三,资本市场上担心CA只收购跟自己产品直接竞争的成熟软件公司,目的是收割现有客户,而缺乏创新。正是这些原因,CA股价在90年代后期增长乏力,作为一家上市公司,CA为王嘉廉以及其他高管设计的薪酬模式开始发挥作用,将公司带入了危机。

 

1998年6月,CA履行了其薪酬委员会在1995年制定的一项高管激励计划,将价值11亿美元的期权授予王嘉廉、时任COO Sanjay Kumar以及时任研发副总裁Russ Artzt,这项计划规定从1995年到2000年,只要CA股价维持在一定水平之上,这三位高管就可以获得巨额期权,其中王嘉廉获得高达6.5亿美元期权,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收入最高的CEO。这项激励计划不仅随后为王嘉廉带来了一系列诉讼麻烦,而且也是CA管理层财务造假、虚增业绩从而获取期权奖励的根本动机。

 

90年代后期美国IT行业股价飙升,尽管CA股价维持在一定水平,但是实际CA股价涨幅并未赶上IT行业平均股价的上升水平,因而股东认为这项激励计划侵害了股东利益。1999年11月,几位股东就激励计划合同中条款向王嘉廉等发起诉讼,2000年6月,法院判决王等三人退回了大约25%已获得的期权。这时王嘉廉宣布辞去CEO职务,仅担任董事长,由总裁Sanjay Kumar接任CEO。

 

1999年3月,CA再创软件公司收购金额纪录,以35亿美元收购了同样是通过并购成长起来的数据管理和开发平台软件公司Platinum。加上后来收购Sterling,CA公司背上了几十亿美元债务。2002年初,信用评级公司的降级,CA发行债券融资失败。


2001年6月,王嘉廉再次遭受了重大挑战。一年前将自己创立的软件公司Sterling Software以39亿美元换股交易的方式卖给CA、从而成为CA股东的德州富翁Sam Wyly发起了一次代理人争夺(Proxy Fight),他以CA股东、客户等过去几年积累的不满(这一年,据一项CIO调查,CA客户的满意度不到20%,沃尔玛因为不满CA的价格和服务,宣布停止使用CA的任何产品)为由,要求股东投票让王嘉廉下台,自己担任董事长并重组公司业务。尽管这次代理人争夺因为没有争取到CA大股东,瑞士富豪Walter Haefner的支持而没有成功,次年(2002年)由于CA财务作假被调查,Sam Wyly再次发难,最后CA董事会支付了Sam Wyly一笔费用才达成和解。


这里多说几句这位神奇的德州亿万富翁Sam Wyly,此人不仅创立了多家软件公司并上市,两次卖公司给CA,还投资创立了多家银行、保险公司、矿山、炼油、餐馆、零售企业,大多以几十亿美元的代价出售。其中,他创立的Sterling软件公司分拆为两块,一块大型机软件业务上市后,以39亿卖给了CA,而另一块技术界最早的电商软件Sterling Commerce(由EDI之父创建,在1985年被Sam Wyly收购)则于2000年的dotcom高峰期,被以同样39亿美元价格卖给了美国最大的电信公司AT&T。2010年Sterling Commerce被AT&T以14亿美元脱手给IBM,成为IBM电商软件的一部分。Sam长期位列美国福布斯富豪榜行列,2010年个人财富为10亿美元,就在这年,他被美国证监会和国家税务局指控税务欺诈,罚款5亿美元,从而宣布破产。

 

由巨额薪酬引发的社会质疑导致了社会媒体和政府部门对CA财务状况的关注,2001年4月,有媒体报道CA在90年代后期一直财务作假,虚增销售和利润,以达成业绩从而获得高管激励。2002年2月,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美国证监会、美国总检察署正式介入调查,2002年11月18日,王嘉廉突然宣布辞去董事长职务并退休,由Sanjay Kumar接任董事长兼CEO。


调查持续了2年多,2004年初,CA被正式认定为财务作假,整个财务体系人员全被解雇。2004年,CA向美国证监会报告承认在2000和2001两个会计年度里提前确认了22亿美元收入,在2000年前累计提前确认了5.61亿美元收入,虚增3.33亿美元利润;为此CA公司向受害者支付了2.25亿美元赔偿金。


由于软件公司的收入确认按许可证合同签署日期算,CA在每个季度结账后5天内签回的合同也算在上一季度,甚至篡改合同签署日期,CA的财务人员将每个季度最后一个月称为“35天的月份”。正是因为每个季度的财务操纵,才能使得CA的业绩达到华尔街预期,(参见《北美出了个川大大 他是白领的大救星》)CA也因此铤而走险,据报告陈述,2000年7月CA在公告中称当季未能达到华尔街预期,次日其股价就大跌43%。


王嘉廉辞职后的“背锅大侠”Sanjay Kumar立即辞去了公司和董事会的职务,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终止,2004年9月,他被纽约地方法院指控阻挠执法、证券欺诈,2006年4月,他正式向法院认罪,当年11月被判入狱12年,并处数亿美元罚金,首年变卖个人资产支付5200万美元,在刑期及出狱后每年收入20%上交政府。


Sanjay Kumar出生在斯里兰卡,1976年他14岁时随家人逃难到美国,他没有完成大学教育,1987年在德州软件公司UCCEL(这家公司就是前文提到的Sam Wyly创立的)找到一份程序员的工作,几个月后,UCCEL被CA收购,Sanjay随后从程序员转为做计划预算工作,两年后被任命为公司负责计划预算的高级副总裁。1994年,年仅31岁的Sanjay接替王嘉廉哥哥Tony Wang,出任COO。


这位出身贫寒的斯里兰卡小伙得到一贯家族式管理的王嘉廉的赏识,甚至和王嘉廉共同出资购买了美国职业冰球联盟的纽约岛人队。他上法庭后,在证词中指认受王嘉廉指使做假账,王嘉廉本人以及CA董事会都否认这个指控;直到2007年,美国法院还组成特殊调查委员会,指控王嘉廉对财务造假负责,向其追偿5亿美元,因为超过了追诉期,最终王嘉廉免于被进一步调查。Sanjay的岛人队股份在入狱后被王嘉廉买去,他直到2017年1月才出狱(下图):

 

Sanjay出狱后第二年,2018年10月21日,他的导师恩人后来翻脸成仇人的王嘉廉在纽约家中去世,享年74岁。自2002年,王嘉廉58岁离开CA董事长的职位后,他就一直致力于投资房地产,以及在纽约长岛社区和华人社区的慈善事业了。


王嘉廉既是亚裔人通过个人奋斗实现美国梦的典范,在个人风格上,他的职业形象也颇有争议。他不仅被诟病在公司内任人唯亲,而且为追求财务指标,对公司员工和对客户都很严厉、悭吝:他酷爱在公司的篮球场和员工打篮球,管理风格很激进,很少任用外来职业经理人;公司经营经常削减成本,成批裁掉并购进来的公司的员工,甚至在公司内提供免费早餐,要求员工提前到公司上班。对客户,他要求CA经常在合同条款上斤斤计较,甚至动不动就对客户发起诉讼,要求客户支付昂贵的软件许可证费。


CA在90年代就进入中国,除了建立自己销售机构销售CA产品外,1999年到2000年期间,CA还跟中软、联想、东信等大型中国企业成立了多个合资企业,包括冠群金辰、联想冠群、杭州东信冠群、光华冠群、安易冠群和中软冠群等。

 

2001年6月,CA和东软还联合宣布,CA投资东软4千万美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后来大概由于CA自己的麻烦,此事不了了之了。

 

经历了财务丑闻后的CA在2005年重组,甚至改变了Logo、将公司名改为“CA技术”,以示新生。最近这些年,随着行业的转化,CA既保持了传统的主机软件、分布式计算、开发工具、网络存储和安全等产品,还进入了云计算、敏捷开发管理、DevOps、移动平台等新领域。

 

到2018年,CA营业收入40多亿美元,有1.1万名员工,虽然已经不复往日荣光,但是在全世界软件公司的业务规模中,仍排得上前十来位。2018年7月,致力于从通讯公司向半导体公司转型,并向软件公司转型的博通(Broadcom)以189亿美元现金的代价收购了CA(参见《从2020年并购看企业IT行业的发展动态》),王嘉廉去世后两周,收购完成,并购后CA进行了大量的裁员和成本精简。

 

博通也是一家通过让人瞠目结舌的大手笔并购而形成的高科技企业,公司实际控制人也是作风强悍的华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前期文章:

1992年《计算机世界》|  改变世界的25人 (上)

1992年IT近代史 | 改变世界的25人(二)


——未完待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