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究竟怎么给企业创造价值
前段时间,从国内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某灯塔企业里孵化出来、拥有自主可控技术、前期融资估值早过独角兽的某“工业互联网公司”,在其公开上市的招股说明书里披露了部分经营信息。公开信息显示:其业务主要是两方面,一是产品智能化物联网方案、二是智能制造物联网方案,此外还有少量产业链物联网方案的业务;近三年的前五大客户,除了为其母公司服务外,外部客户的项目金额仅几百万而已。
类似该公司业务的工业互联网公司(或者称为工业物联网平台,即工业软件的PaaS平台,以及在该平台上开发的工业软件)最近这些年在国内蓬勃发展:既有领先的汽车、机械、家电、钢铁等制造企业,在自研工业物联网应用中孵化出来的科技公司,也有创业公司进入到这个领域。这个行业潮流在中国兴起差不多近十年时间了,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国外领先企业的影响,例如前些年GE高调进入工业数字化领域,西门子向软件业转型的影响等,然而,领先中国企业尚且前途漫漫,更何况创业公司们?
按说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拥有全世界最全的制造业门类,制造业产值居全球第一,占全球总量的 20%,国家倡导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音量也甚高。可是,为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底座以及数字化应用,在技术市场上却是叫好不叫座,看起来政府在拼命吆喝,企业却舍不得大规模投入自己的真金白银呢?
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每个环节都有应用,我将工业软件的范围/定位,从三个角度来进行细分:
一、价值链维度:
研发:产品设计和开发、产品数据和工程变更管理、工艺规划和制造仿真等等
制造:零部件制造、成品组装、制造质量管理等等
运营:计划和排产、供应链管理、库存控制、制造物流、设备管理等
二、业务层级维度:
作业工具:在业务操作层面使用的数字化工具,例如研发设计环节的机械设计(mCAD)、工艺和产品仿真(CAE/CAM)、电子产品设计工具(EDA/eCAD)等等,制造环节的自动化控制、工业机器人、设备控制、检测仪器,以及仓储/移动自动化设备等等
管理系统:双向衔接数字化作业工具,完成运营流程和管理流程的闭环,包括PLM、MES、QMS、WMS、EAM、ERP等等管理级信息系统
商业智能:整合前面两层的物联网数据和业务事件数据,产生对产品研发、品质提升、产销计划、生产调度、设备运维等等业务场景的优化
生态互联:以半自动或者自动的方式,实现产业链的企业与企业的互联, 机器与机器的互联,以数字化开放平台的方式来建立生态,创新商业模式
三、技术层级维度:
技术平台:具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能力的技术开发底座,也常被称为工业物联网(IIOT)、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工业云等等名词,即PaaS层,通常可以部署在主流的基础设施云平台(IaaS)上,
应用软件:上述的业务层级应用都属于应用软件,这些软件在云时代以SaaS的方式交付,可能单独存在,或者在PaaS上开发(“低代码”是时髦的开发方式),或者通过PaaS来集成。
工业软件本身由来以久,在设计领域,80年代CAD/CAE软件就从“软硬一体化”发展到软件与硬件(CAD工作站,参见《IT近代史 | 1992年评出的改变世界25人(十)—— 机智武士Sun微系统》)分离,并且基于对CAD软件产生的图文档文件和产品数据管理,在90年代初产生了PDM/PLM应用软件,果总的父亲就是中国最早的CAD工程师,而我本人是中国最早的PDM实施顾问(参见《IT考古 | 企业级互联网软件的鼻祖》)。
在生产和运营管理领域,企业信息技术可以说是从两条道路发展,一条路是企业管理层的ERP向生产管理层细化延伸,另一条路则是从设备/产线自动化领域向生产管理层宏观化扩展,到90年代初两端汇合,产生了制造执行(MES)领域。同时,PLM又和MES、ERP打通,贯穿了制造业的数据链条。
为了支持这样的应用架构,在技术架构上,90年代由于企业网络、客户机/服务器架构和关系型数据库等主流技术兴起,产生了制造业信息技术的 国际标准(ANSI)参考架构ISA-95,这个分层架构基于制造业运营模式对数据实时性的要求,从宏观到微观分为五层。
今天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云技术的发展,技术架构的分层演化为“工业应用- 工业云- 工业数据平台- 边缘计算网关-信息终端”,虽然目前还未形成新的国际标准,这种架构在云时代算是主流:
前文说到“工业互联网”和“工业物联网”、“工业云”等名词的含义基本可以互换,这个词和“中台”一样,是被厂商发明出来的名词,并没有准确的、被公众普遍接受的定义。“工业互联网 ”中的“互联网”这个词和我们一般意义上的“互联网”的概念有必要进行辨析,一般意义的“互联网(internet)”指的是计算机与计算机的连接,在企业内部基于互联网技术标准建立起来的企业专用网络称为“内联网”(intranet),而“工业互联网”同样可以分为企业内部的机器与机器、以及机器网和计算机网连接起来的网络,也可以指跨越企业的机器与机器连接,这种外部连接,有时也被称为“产业互联网”,这个概念超越了企业数字化,而是社会数字化协作,这种赛博共产主义特性深受追求政绩的政府官员喜欢。
社会化协作算是工业互联网的价值创新,不过我在《产业互联网 | 从B2B到赛博共产主义》文中写过,B2B时代就没试通社会的数字化协作的商业价值。
互联网在90年代初成熟的技术性因素是形成了网络通信的标准化规范(OSI Model)以及在这个规范框架下的一系列协议(protocals), 在OSI七层模型的每一层都出现了主力厂商来推进并执行标准;
今天社会意义上的“工业互联网”,机器对机器(machine to machine)连接存在着技术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尽管有例如OPC UA等组织试图建立工业互联网的通讯标准,甚至有厂商试图做工业互联网上数据交换的“万国机器翻译器”。
不过,我认为技术都不是革命性的因素,业务应用才是。90年代中期互联网的爆炸性发展是因为网页浏览(WWW/HTTP)和电子邮件等互联网应用的出现,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革命性影响,然而,今天工业互联网的主要用例,除了上述MES等传统工业应用外,新兴的智能化的工业视觉、工艺优化、预防性维修、高级排产等等,究竟会不会让制造业产生革命?
中国的工业互联网领域里不断产生有中国特色的创业公司。前几天我在一个智能制造专家群里,有位企业家展示了他的一个产品——打造智能制造的数据和API的互联互通的服务(如下图)
我半开玩笑说,你这个“CPS融通互联”的设想可以做成一个硬件,相当于三十年互联网上的3Com交换机和Cisco路由器,就能发大财了。企业家说:“有的、有的”,然后分享了一张长得就像路由器的黑盒子图片,名为“工业4.0超级集成平台”。我说这个盒子太小,弄得至少要像个电冰箱那么大,领导们看了才会觉得霸气,高科技,有价值感!然后企业家就给我扔了张这个图片:
如果不扯得太远谈社会数字化的“产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很大程度上就是传统的制造业信息化的云转型而已。要从传统转型,就必须看传统的积累——以西门子为例,西门子工业软件是基于将现实制造(工业自动化)和虚拟制造(PLM软件)融合起来的理念,为此,西门子还铸造了“数字孪生”这个词儿。
下图是西门子整合其自研的工业自动化软件,以及并购进来的一系列PLM、MES、APS软件所形成的产品路线:
西门子的产品路线构成了围绕制造业的设计、生产、运营的流程数字化的横向一体化,以及从工业基础自动化,到云平台,到工业开放平台的信息技术纵向一体化:
中国的工业互联网热很大程度是2016年前后从学习GE Predix开始的,其思路是“IoT数据整合、智能驱动”,而非从用户钩子产品、业务流程和应用场景数字化开始,有点像干“中台”。GE Predix兴衰的内部原因,国外媒体曾经有过讨论,我不加评论;不过,当年GE进入数字化领域时,我曾经跟朋友聊天时说过,也许GE应该想法跟PTC合并,先切PLM领域。这个主意,也许只是因为我的这件T恤:
下周末的DX领航者直播,我邀请了西门子工业软件的元老戚总以及远景能源IT负责人龚总,大家一起来聊下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