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T近代史 | 1992年评出的改变世界25人(十)—— 机智武士Sun微系统

GEORGE陈果 陈果George 2023-05-12

19、 Scott McNealy 

机智武士
 Witty Warrior
 

硅谷公司代表性的有惠普、3Com、SGI、苹果、Oracle、思科和Sun MicroSystems(下文简称Sun)。


1992 年前的发展


Sun起源是德国出生的计算机工程师Andreas Bechtolsheim在斯坦福大学读博士生时主导的一个“高性能工作站”计算机研究项目,这个项目也是美国国防部DARPA资助的计划。


Bechtolsheim于1955年9月出生于德国,中学时就展现出电子工程的天赋,1974年从慕尼黑技术大学毕业后获美国奖学金,到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硕士,1977年转学到斯坦福大学攻读电子工程博士。


今天Andreas Bechtolsheim个人身价达103亿美元,在福布斯富豪榜中排名304位,除了创立Sun外,他离开Sun后还创立、投资了多家网络设备、电子设计软件公司。2004年他把自己创业的公司 Kealia卖给Sun,重返Sun上班。不过,他的主要财富却是来自他和另一位斯坦福计算机系的教授同事兼生意伙伴David Cheriton(今天其个人身价113亿,福布斯富豪榜269位)共同在1998年给自己的学生、谷歌的两位创始人作为天使投资谷歌所写的十万美元支票。

 

Bechtolsheim开创了一种新的计算机类型——工作站(Workstation),它与个人计算机(PC)一样供单个用户使用,然而性能更强大,配备高分辨率图形处理器,为联网工作而设计,可以处理工程计算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当时同类计算机是稍早些上市的Apollo Computer(1989年被惠普收购,成为惠普图形工作站的一部分),Bechtolsheim采用了在斯坦福计算机系仓库以及硅谷市场上能找到的现成电子器件,因此价格更便宜。他打破了当时计算机采用专用操作系统的惯例,希望让运行在同一操作系统上的不同工作站品牌能够共享数据,选择了源自AT&T、在科学家和工程师中非常流行的UNIX操作系统,Unix允许用户同时在屏幕上执行多个任务。


1981年,这台定价1万美元、命名为SUN(即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斯坦福大学网络”的缩写)的计算机开始发售,引起了斯坦福大学MBA毕业生Vinod Khosla(这位印度出身、专注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家,目前在福布斯美国富豪榜排363位)和Scott McNealy的兴趣,他们都有点计算机行业相关背景,在1982年2月成立时分别担任总裁和制造总监,而Bechtolsheim则担纲硬件技术的负责人。创始团队雇用的第一批人中有位加州大学计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硕士Bill Joy,他设计了UNIX操作系统的一个流行版本(即BSD),负责软件设计。这四位作为Sun Microsystems的共同创始人。

2019年创始人聚会 


由于使用标准硬件器件和标准操作系统软件,Sun能够以低价机器快速进入市场,加之联网方便、操作简单,公司成立后六个月内就开始盈利。其初代产品Sun-1和Sun-2销售主要来自大学市场以及好莱坞的图像处理工作。


不满足于学校教育市场,Sun的创始人将目光投向了由IBM、DEC等主流厂商占据的技术应用市场,商业上第一个巨大成功是在1983年Vinod Khosla和 Scott McNealy拿下了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供应商ComputerVision的3年4000万美元的订单,而当时Sun全公司总共只有40个员工。


位于波士顿附近的ComputerVision是CAD/CAM领域的先驱,当时它准备推出新的CAD软件平台而放弃自研工作站硬件系统。他家自研工作站名为InstaView,而服务器端软件就是PDM系统,运行在小型机上,参见《产品生命周期数字化| PLM的挑战和展望》;计算机企业的软件业务和硬件业务分离,从这时候开始的。当时CV附近的阿波罗公司都快签合同了,Sun创业者Khosla和 McNealy乘红眼航班从美国西部赶来推销,抢到了此单。ComputerVision的入门CAD系统CDS 3000的工作站就是OEM的Sun-2,后来它的其他系列产品的工作站、服务器也逐步采用了Sun的产品。1998年ComputerVision被CAD/PDM大厂PTC收购。 


Sun的硬件代际 


Sun在80年代后期迅速扩张,成为和DEC VAX齐名的68000系列(采用摩托罗拉68000系列16位芯片,我小时候父亲教我这个要念成“六-八-千”,早期用于图形工作站、PC,直到90年代仍用于打印机嵌入式控制器、电视游戏机等)计算机的佼佼者,它还成立了子公司Sun Federal,为政府市场服务,1986年美国国家安全局跟Sun签订了5亿美元采购合同,到1991年,Sun Federal占有超过一半的美国联邦和地方政府的工作站市场。Sun硅谷式的开放随和、技术导向的企业文化吸引了众多顶尖大学的工程师和其他计算机大厂的经理人,是硅谷文化的代表。

68000芯片和Sun初代产品 


在此期间,Sun继续推广开放系统。它广泛授权由Joy设计的分布式文件系统软件NFS(网络文件系统),允许网络用户共享数据,而不管处理器类型、操作系统或通信系统如何,后来成为互联网协议的一部分,开放标准成为工作站的技术主流。


1984年,印度人Khosla实现了自己30岁以前成为百万富翁退休的梦想,离职做投资去了,McNealy接任总裁,一干就是22年。


和其他科技公司创始人具有科学家或工程师背景不同,Scott McNealy没有任何理工科背景,完全专注在商业上。他出身于繁荣鼎盛时期的汽车城底特律的一个汽车家庭,父亲是“美国汽车公司”(AMC)副董事长和营销副总裁,McNealy深受父亲影响——从Sun的产品和广告策略,到喜欢啤酒和高尔夫。尽管先后从哈佛、斯坦福毕业,McNealy一向自嘲自己没有任何学术兴趣,喜欢玩乐,“大学专业是高尔夫”。

McNealy父亲在六十年代末策划的广告

 

70年代中期,家境优渥的McNealy先去哈佛念了个学位,然后回到父亲的公司工作,80年代初,他在哈佛的老师William Raduchel在硅谷投资了一家做Unix小型机的创业公司,把他从中部请到加州去负责生产,McNealy就顺便到斯坦福去念了个MBA。1982年,着手创业的Khosla在斯坦福校园里的麦当劳餐厅说服了自己的MBA同班同学McNealy加入创业。而William Raduchel在施乐等公司工作几年后,80年代后期,McNealy把他请到Sun负责战略,后来在Sun工作了十多年。

 

八十年代中期,Sun是美国增长最快的公司之一,年复合增长率为145%。于1986年成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随后Sun的销售额超过了竞争对手阿波罗,达到了10亿美元,成为工作站行业的领导者。由于不断技术创新,和软件开发人员建立了牢固的关系,“工作站”作为一个计算机品类挤占了小型机市场,使得IBM等大型机厂商也进入到该市场,以完善其产品线。

 

在McNealy带领下,Sun在80年代后期推出了基于新一代CPU的新一代工作站,即采用32位RISC(精简指令集计算)体系结构,比上一代68000以及当时流行的所采用的CISC(复杂指令集计算)架构更简单,但速度更快。尽管Sun不是RISC体系结构最早发明者,它设计了自己的RISC体系结构,称为SPARC(“可扩展性能体系结构”),成为RISC架构代表。1989年4月,Sun推出了SPARCstation 1,这是一款小型、低成本的台式计算机,很快就主宰了基于RISC的工作站市场,面向高性能的科学计算、图像处理等领域。这个优势持续到90年代后期,Sun工作站受到“微软+Intel”的“WinNT + 奔腾芯片”竞争,才退守到高端领域。

90年代初RISC芯片的“披萨盒”工作站 


McNealy推进SPARC研发给团队造成很大压力,斯坦福大学同时有另一支叫MIPS的团队在研究同样的技术,后来应用到了Silicon Graphics (SGI)以及DEC的工作站上;市场部门发现SPARC倒过来念是CRPAS(一塌糊涂),吓得不敢跟人说。

 

Sun自己不生产处理器及计算机芯片,1987年,它将Bechtolsheim的SPARC设计许可给了一些芯片制造商(例如德州仪器),根据Sun的需要生产芯片。为了保持其“开放系统”的传统,1988年7月,Sun宣布向其他计算机制造商提供RISC许可,提高市场普及率,增加第三方应用程序的数量,随后还成立了一个名为SPARC International的独立测试机构,希望SPARC成为IBM PC一样的可复制的标准。不过Sun在标准开放推进上并不积极,商业政策出尔反尔,响应的大厂不多。到90年代初,Sun自己的所有工作站型号都基于SPARC架构。

 

在SPARCstation推进时,Sun不断完善其Unix操作版本。1987年,Sun与AT&T签署了一项协议,开发UNIX操作系统的增强版,使其成为工作站的软件标准。AT&T甚至在1988年对Sun进行了19%的股权投资(在1991年收购NCR时出售),合作推出的System V Release 4.0(SVR4)成为了事实上的高端UNIX内核标准,90年代应用在工作站和服务器上的UNIX系统(例如惠普的HP-UX、Sun Solaris)大多由此授权而来。


1989年当惠普收购了Sun的竞争对手、美东波士顿老派小型机厂商风格的Apollo,合并后市场份额超过Sun,给后者造成一定压力,不过,SUN调整产品策略,将三条产品线(SPARC,摩托罗拉、英特尔)全部聚焦到单一SPARC系列,并推出新型号,到1990年底,工作站市场占有率达到30%, 超过了惠普。

 

SUN将其工作站的目标市场从工程师、软件开发商和芯片设计师的工程市场,拓展到保险公司、投资经纪、航空公司和出版商等商业用户,并推出一系列售价低于5000美元的低端产品,通过经销商销售,在商业计算市场里跟高端PC竞争。McNealy推动了Lotus 1-2-3、WordPerfect、dBaseIV等个人商用软件推出了Unix版,以适配SUN工作站,当时SUN拥有超过其他Unix厂商的软件品种数量,使得SUN的商业市场占比到1992年底达到了其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这时Sun不遗余力地推广UNIX操作系统以建立技术标准,它不仅宣布下一代Sun Unix操作系统(即后来的Solaris)将在Intel等芯片的机器上运行,而且从柯达手上收购了基于Intel芯片的Unix操作系统软件。Sun希望越来越多的计算机使用其操作系统,能够增加Sun工作站的联网数量,扩大软件生态,从而推动Sun的硬件销售。

 

UNIX版本历史

 

90年代初期,继IBM和苹果之后,Sun成为一家软件硬件业务混合的公司。这时,Sun的业务产生产生两个变化:一是成立了集团(如下图),将单独的软件业务拆为SunSoft,SPARC芯片业务授权拆为Sun微电子,麦克尼利担集团以及核心公司SMCC的CEO;二是从面向科技及商用的个人用户,进入了新的客户和产品市场——企业级客户以及服务器,尤其是当微软在1993年发布了支持CISC和RISC的高性能操作系统Windows NT,威胁到了Sun的工作站市场,Sun则进入工作组的局域网计算环境,提供工作组服务器的软件和硬件,这也拉开了其后十年Sun和微软激烈竞争的序幕。

 

1992 年后的发展


90年代前五年,高端工作站市场仍在以每年20%左右速度增长,Sun推出了多处理器工作站以及新一代64位RISC架构的UltraSparc芯片,1995年财年,Sun的营业收入猛增26%达到5.9亿美元,利润也有很大增长,这使得McNealy为寻求新的增长点加快了其网络战略。

 

1995年年中,Sun推出了Java,它是一个品牌,代表了编程语言以及一组组件和工具,允许用户在任何计算机和操作系统上运行编写好的软件。Java发明者是1983年从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毕业后加入Sun工作的加拿大人James Gosling,它的基本原理如下图所示,创立的口号是“一次写好,到处运行”(Write once, run anywhere,简称WORA),即在任何一种操作系统系统上安装并运行“Java虚拟机”(JVM),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计算环境,模拟计算设备的所有功能,在这个环境里运行编译好的Java程序:

 

1996年底,McNealy联络了Oracle、Netscape、IBM、苹果等近百家公司组成了反击微软的“互联网软件100%纯Java联盟”。“网络就是计算机The network is the computer ”(1984)是Sun的名言,虽然广为流传这是麦克尼利的名言,实际上源头是1984年由Sun的早期员工,创始人Bill Joy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同事John Gage,这句话很早就是Sun的公司信条。McNealy脑中的计算世界是一个由强大服务器支持的网络,这一设想与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的做法背道而驰。麦克尼利多年一直在媒体和法庭上攻击微软以及Wintel联盟,他在90年代就指出网络计算是未来,从冰箱、电话到智能卡、门锁等产品中的无数芯片,将全部连接到一个网络中;Java则是重要的技术手段。今天云计算、物联网已经实现了他的预言。

 

 

90 年代中期前,Sun和微软似乎井水不犯河水:Sun工作站专注在工程师、交易员等高端用户,他们做工程设计或者写金融交易程序需要高性能计算机,80年代初这个市场形成时被称为“3M计算机”(1M内存,1M点阵显示——即1000*1000,1M每秒浮点运算能力,当时IBM PC只有16K内存,文本显示,以及加8087协处理器后才能达到30K浮点运算。能力),强调企业级联网;而微软的DOS/Windows(微软也曾发布PC上Unix版本Xenix)及其应用软件则占据了普通用户的桌面,并不强调联网。1993年微软推出Windows NT以及随后的Windows NT Server进入企业计算领域,蚕食基于RISC芯片的工作站以及服务器市场,而Sun则推出Java试图改变桌面计算的环境,突破微软的封锁。到90年代末期,比尔盖茨公开表示微软最大的竞争对手是IBM和Sun。

 

在企业计算领域,Windows NT以及Intel X86芯片计算机(WinTel)很快就取得了这场和UNIX+RISC芯片的竞争的胜利。1996年,Sun还参加了由Oracle等发起的“网络计算机”运动,对抗WinTel,很快也以失败告终,而新的战场转移到了互联网上:

 

 

在McNealy带领下,Sun的营业收入到1998年就突破了100亿美元,他也将微软视为头号对手,不仅向微软发起多次诉讼,而且进行了组织重组,取消了子公司独立的集团模式,重组为七个部门,专注于细分市场和行业。


当Java威胁到微软的ActiveX浏览器插件机制时,微软发布了一款针对自己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的Java虚拟机,还开发了一种类似Java的语言Visual J#(参见《1992年IT近代史 | 改变世界的25人(八)—— 软件野人》),打算将Java程序员引到到其.Net体系来,尽管普遍认为微软的这些Java实施措施效率更高,但是这也打乱了Java的纯洁性。1997年Sun第一次起诉微软Java虚拟机侵犯“Java兼容性”的知识产权,到2001年时以微软赔偿2000万美元并取消Java授权协议。后来双方都有多次相互诉讼,直到2004年底,微软同意向Sun一次性支付20亿美元,两家持续多年的公开争斗结束了,双方互相彻底兼容对方的平台和虚拟机环境,斯科特·麦克尼利和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握手,相逢一笑泯恩仇。

 

 McNealy将Java愿景转化为现实,与计算机和电子产品公司建立联盟被列为首要目标。互联网时代的计算机用户入口从PC转向浏览器,Sun从一开始就和浏览器鼻祖Netscape建立了联盟,而NetScape开发了符合Java标准的浏览器端脚本语言Java Script,1999年美国在线(AOL)以100亿美元收购NetScape后,双方签署了三年战略协议,以联合品牌“iPlanet”开发企业级网络中间件软件,协议结束后,AOL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产权权益卖给了RedHat,而Sun则一直主导这套技术。

 

1999年,Sun与索尼、摩托罗拉、爱立信、三星、阿尔卡特、北电、OpenTV、BEA Systems、西门子利多夫和亚特兰大科技公司等移动电话、游戏机、智能卡厂商签署了Java技术许可协议。Sun引入了由Bill Joy提出基于Java的网络分布式架构Jini,它是McNealy连接大量电子设备梦想的基石。尽管Jini由于其欠缺开放性(强制授权)、远程调用标准(RMI)单一以及实施复杂性等原因,未能普及,但是它为分布式计算以及后来的云计算开辟了道路。

 

21世纪初,dotcom时代来临,由于Sun设备的软件硬件打包结合、价格适中、性能稳定,成为网络公司创业和中型企业上网购买服务器的首选,其Java全线技术体系获得了程序员和系统集成商的追捧,营销世家出生的麦克尼利适时推出了“我们是dotcom的dot”的著名广告语。2000年9月,Sun的股价达到最高峰,市值高达2000亿美元,是当时微软、苹果的两倍。


从1986年到2001年,Sun的营业收入从2.1亿美元到183亿美元,15年保持年均增长36%, 这样成长速度只有微软、英特尔和思科。然而dotcom泡沫很快破灭,网络公司纷纷破产,他们购买的大量Sun服务器闲置积压,甚至被送到市场上低价处理,


Sun的新服务器销售断崖式下跌。后来新建的网络服务器硬件则普遍选用廉价的x86服务器和免费的Linux操作系统,网络服务器高利润时代一去不复返,这种趋势直接导致了后来云计算出现以及服务器硬件技术代际更替。后来中国从互联网公司传出来的所谓“去IOE”,其实在美国早就经历了。因Sun的股价一路下滑到只有高峰期10%不到的水平,经营由盈转亏,2002年财年(财年末当年6月)营业收入比上年锐减30%,从9亿美元盈利到亏损6亿,其服务器业务经历了多轮裁员、工厂关闭和高管离职。

 

这个时候,Sun面临着RISC工作站市场消失和网络服务器利润被刀削的双重打击,它急需寻找新的商业模式。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理论上,Sun都是云计算的先驱者,2006年3月,它甚至推出了基于自用服务器集群硬件以及网格计算技术的计算及存储能力租用服务,这笔亚马逊正式推出类似的云服务还要早几个月,甚至后来还在这个平台上推出了财务数据分析的SaaS服务,然而Sun太追求技术创新了,错失了云计算的商业机会,Sun的云业务没有推广,2010年被Oracle收购后,“Sun云”停止了服务。


Sun在21世纪初的中国市场上比较活跃,主要是在企业计算领域内和IBM、惠普竞争服务器、存储等硬件设备市场。2002年我还面试过Sun的专业服务部门,因为太偏技术没去。当时Sun的工作组服务器是上Oracle ERP的小型机首选,我们公司就有一台,小洗衣机大小,要四个壮汉才能搬动。参见:《我的前半生》之咨询如梦 (一)决战东鼓镇


 

Sun进入互联网时代开始拥抱开源,1999年,它收购了一家欧洲的免费办公软件,就算是替换掉自己公司42000名员工使用的微软Office也够划算,经过改造后以OpenOffice的品牌名进行开源并免费提供。Sun还开始为其工作站预装Linux操作系统,2005年,Sun公开了其1600项专利,次年12月,将Java体系开源,还积极参与Apache开源基金会等组织。

 

2008年,Sun以10亿美元收购了最大的开源数据库MySQL的厂商、欧洲公司MySQL AB,它和Apache网络服务器、PHP语言以及Linux操作系统并称为“LAMP”,是当时最流行的互联网应用开发技术栈,沿用至今。

 

到这段阶段,Sun已经难以找到商业模式突破,步入持续亏损。软件业务上,Java和开源模式叫好不叫座,难以产生大量的收入和利润;硬件业务方面,2005年Sun在资本的支持下,以41亿美元并购进了年营业收入22亿美元、7000名员工的存储设备厂商Storage Technology Corporation(简称STC)。

 

2008 年下半年Sun就一直在寻求出售,先后跟IBM、惠普开展谈判,2009年4月,Oracle宣布了以56亿美元代价收购Sun,对比下2000年2000亿美元的市值,以及4年前41亿美元买进存储厂商,甚至一年前10亿美元买进MySQL,这时的Sun真是日落西山。由于欧盟调查MySQL被Oracle收购是否涉及垄断,这项并购拖到2010年初才完成,这期间由于公司和市场对并购前景的不确定性,Sun的营业收入一年掉了25%。

 

2006年4月,对经营颓势回天乏力的麦克尼利从Sun的CEO位子上退下来,他这22年是硅谷公司以及当代大公司在位时间最长的CEO之一。接手CEO的是1965 年出生的Jonathan Schwartz, Schwartz大学毕业后曾经在麦肯锡做咨询顾问,80年代后期创立了一家专门为乔布斯创立的工作站NeXT开发各种应用软件的公司,由于Sun和NeXT的API合作,1996年Sun收购了这家公司,Schwartz加入了Sun的Java软件部门,老板就是后来出任谷歌CEO的施密特。

 

Jonathan Schwartz的经营能力备受争议,他不仅没有找到Java的变现方法,主导购入MySQL没有产生任何效果,而且他上任后,Sun原有的硬件市场份额急剧下降,和竞争对手IBM、HP拉开了差距。2008年底金融危机爆发时,Sun的客户有1/3来自金融行业,这促使Schwartz做出卖公司的决定,这一决定招致了包括麦克尼利在内的Sun多年技术核心老员工的反对,使得Sun在出卖前后雪上加霜。

 

由于Oracle一贯的强势收购风格,收购完成前后,包括Java之父James Gosling,SPARC芯片主设计师 Marc Tremblay,XML创造者Tim Bray,首席开源官Simon Phipps, 以及 Jonathan Schwartz自己等大多数Sun的骨干技术团队和高管都离开了公司。2011年初,Oracle把Sun在90年代全盛时期在硅谷中心的建造的宏大的办公室总部也卖给了Facebook做总部,这个建筑群风格酷似加州监狱San Quentin,因而也被昵称为Sun Quentin:

 

据说新业主Facebook的拉克伯格入住后,连大门的招牌都没换,只是调了个方向,将原来Sun的老招牌面朝里,让Facebook员工每天离开公司时都能看到警示:“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就努力找工作。”

 

跟其他硅谷公司一样,不少作为Sun员工的科学家们开拓了现代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例如这些仙风道骨的大神:

Sun的校友还有很多成为了著名公司高管、风险投资家和创业家,包括:

  • Eric Schmidt :1983-1997任Sun CTO,2001年出任Google CEO

  • Carol Bartz :1983-1992任Sun的海外运营VP,1992-2006任Autodesk CEO,2009-2011任Yahoo CEO

  • Ed Zander :1988-2002直至Sun总裁,2004-2007任Motorola CEO

  • Bill Coleman :Sun软件和服务负责人,1995-2001年创立BEA并任CEO,2016年出任Veritas CEO等。


下图是Sun校友创办及担任高管的公司:


麦克尼利在2010年创立了一家名为Wayin的数字化营销公司,2011年10月5日,恰好在乔布斯去世当天,他正式向媒体发布了这家公司,几年后,这家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分析和营销活动管理的MarTech公司被卖给了更大的数字化营销公司。

 



系列文章:

1992年《计算机世界》|  改变世界的25人 (一)

1992年IT近代史 | 改变世界的25人(二)

1992年IT近代史 | 改变世界的25人(三)

1992年IT近代史 | 改变世界的25人(四)—— 数据库软件之父

1992年IT近代史 | 改变世界的25人(五)—— IT外包之母

1992年IT近代史 | 改变世界的25人(六)—— 电子数据表之父

1992年IT近代史 | 改变世界的25人(七)—— 局域网之父

1992年IT近代史 | 改变世界的25人(八)—— 软件野人

1992年IT近代史 | 改变世界的25人(九)—— 亲密计算的先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