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不要脸的精神》

Soren 经济学人双语精读 2022-06-09

2014年8月9日,在美国密苏里州弗格森镇,非裔青年迈克尔·布朗(Michael Brown)在没有携带武器的情况下遭遇白人警察达伦·威尔逊(Darren Wilson)枪击身亡。这一惨剧随即引发了当地大规模抗议活动。

2014年11月24日,在陪审团做出不起诉枪杀布朗的白人警官威尔逊的决定后,随即抗议示威再起,并升级为暴力冲突。
随后,美国警方派出装甲车,发射催泪瓦斯、橡皮子弹平息骚乱,并逮捕数百人。


我搜集了当时的两篇《经济学人》报道一起来看一下:




2014年8月16日的《经济学人》中有一段关于「弗格森骚乱」的描述,我们先感受一下当时的激烈场面(注意加粗词汇):
The protests soon turned violent. Looters and vandals hit local businesses. Quiktrip, a petrol station, was picked clean and burned. The police responded with tear gas, rubber bullets and road blocks.
翻译:抗议很快演变成暴力活动。抢劫者和破坏分子袭击当地企业。一家名为Quiktrip的加油站被抢得一干二净,并且被烧毁。警方以催泪瓦斯、橡皮子弹和路障作出回应。


looter 指“劫掠者”,其动词形式为 loot 抢劫,劫掠,比如,The Summer Palace was looted and burned. 圆明园遭到抢劫和焚毁。


pick sth clean 的意思是“把...弄得一干二净”,Quiktrip was picked clean 的意思是:这家加油站被抢得一干二净。


我们再看2014年8月23日的报道(注意加粗词汇):
暴民行为:His death sparked protests that soon turned violent. Looters smashed up shops and picked them clean
警方行为:The police responded with a staggering display of force, rolling military-style armoured cars onto the streets, pointing rifles at the protesters, dispersing crowds with tear gas and detaining not only rioters but also peaceful demonstrators and journalists.
翻译:迈克尔·布朗的死亡引发了游行,而这场游行后来演变为暴力活动。劫掠者打砸抢烧,警方以武力回应,令人惊讶:警方把军用装甲车开上街头,用步枪对准抗议者,发射催泪瓦斯以驱散人群,不仅拘留了暴徒,还拘留了和平示威者和记者。


smash 表示“砸碎”,文中 smash up shops and pick them clean 的意思是:打砸商店,把店铺洗劫一空。我们在《哪吒》一文中讲过它的另一用法:smash a record 打破记录。

display 表示“展示”,既可作动词也可作名词,意思上等同于 show,文中 display of force 指“展示警力”,也就是派遣、部署警力的意思。

在描述游行示威者与警方的冲突时,作者先把这场活动定义为 violent,把“游行示威者”称为 looters (掠夺者) 和 vandals (破坏者),并用了大量笔墨来叙述他们的恶行:pick clean, burn, smash up shops (打砸商店),以体现出这些暴民行为的荒唐、恶劣,同时,使美国警察使用武力显得更加合理、正当。

《经济学人》在描述警察的行为时,只用了 respond with... (以...方式来回应) 一词,言外之意是:是对方先动手的,我方只是不得已而回应。把美国警察放在弱势的地位。



这一场景与近期的香港局势极为相似,而在报道香港暴行时,《经济学人》却展现了完全不同的语言风格:
On at least one occasion, a petrol bomb was hurled at the entrance to a police station. Police, in turn, have grown more ruthless, using methods that cause injury.……Since August 5th police have used more tear gas and rubber bullets than in the previous two months put together. 
翻译:至少有一次,有人向警察局入口投掷了一枚汽油弹。而警察更加无情,采取了会带来伤害的方法(进行回应)。……
自从8月5号,警察使用的催泪瓦斯和橡皮子弹比前两个月加起来还要多。


hurl 是“猛投、用力仍”的意思,相当于 forcibly throw,文中 a petrol bomb was hurled at the entrance to a police station 的意思是:汽油瓶被用力地扔向警察局的入口。


ruthless 表示“无情的、冷酷的”,比如 a ruthless dictator无情的独裁者。


对比一下我们发现:
首先,《经济学人》在题目中先把这群暴民定义为 protesters (游行者),和美国的 looters, vandals 形成鲜明对比。protester 是一个合法的身份,对这些暴徒的性质进行美化,从措辞中就可以看出《经济学人》的心机之深。


其次,在描述香港暴徒的行为时,《经济学人》用了被动句式:a petrol bomb was hurled at the entrance to a police station,故意省略了人称 (rioters),淡化了这一行为的恶劣性;而在描述美国暴徒的行为时,却用了主动句式:Looters and vandals hit local businesses 和 Looters smashed up shops and picked them clean,强调动作发出者 looters 和 vandals,刻意凸显出这一行为的恶劣,设法为美国警察武力执法进行开脱。

另外,香港警察的 more ruthless 和美国警察的 respond with...也形成鲜明反差,以抹黑港警、美化美警。


当香港警察使用催泪瓦斯等驱散人群时,《经济学人》说“using methods that cause injury”,刻意强调出「cause injury」,呼应前面的 ruthless。


《经济学人》处处是陷阱啊。




《经济学人》关于“弗格森骚乱”的报道中,在文章开头就把它定性为“暴力事件”:
The protests soon turned violent
His death sparked protests that soon turned violent


而说到香港暴乱时,作者用的却是“peaceful protests”一词:
Yet deploying the PLA to crush largely peaceful protests would only deepen the government’s illegitimacy in locals’ eyes, while attracting enormous international opprobrium.
翻译:然而,调动人民解放军 (PLA) 来镇压基本和平的抗议只会加深政府在当地人心中的非法地位,同时引发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


opprobrium 读音为 [ə'prəʊbrɪəm],表示 strong criticism or disapproval “强烈谴责、抨击”。


要不要脸?
咋不说美国近日发生了多起和平枪击事件呢?



关于美国弗格森骚乱的《经济学人》文章提到了美国警察拘留了和平游行者和记者 (peaceful demonstrators and journalists),但也只是一笔带过,没有进行评价。而如果这是香港警察做出来的,一定会上升到人权自由的高度吧。



2014年,《经济学人》在总结弗格森骚乱的经验教训时,是这么说的:
AFTER more than a week of rioting in Ferguson, Missouri, what can America learn?密苏里州的弗格森骚乱已有一周有余,美国可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呢?


对比《经济学人》关于香港骚乱的报道:
Some have dressed like protesters, in black T-shirts and yellow hard-hats, and infiltrated crowds in order to catch and pin down those taking part in what they deem to be riots.
一些港警打扮成抗议者的样子,穿着黑色T恤,头戴黄色安全帽,渗透到人群中,试图抓住并制服那些参与他们所谓“骚乱”的人。
注意一处表达差异,在讲弗格森骚乱时,作者说这是一场 rioting (riots);而说到香港骚乱时,作者说的是 what they deem to be riots 他们(港警)所认为的骚乱。言外之意是,这其实不是骚乱,只是香港警方这么认为罢了。


类似手法在《经济学人》中很常见,比如2018年“今日头条”旗下的多款App涉嫌传播不健康信息,被监管机构勒令下架整改,《经济学人》是这么说的:
翻译:审查人员也在加大对他们眼中的“低俗”内容的关注力度。这些“低俗内容”指被认为色情、带有性别歧视或可能助长政府眼中的不道德行为的内容。
言外之意是,这些“低俗、色情、带有性别歧视、不道德”等行为,并非真的这样,只是政府的一个借口罢了。



关于弗格森骚乱,《经济学人》的态度是:
Rioting will do nothing to resolve Ferguson’s problems. On the contrary, it will make businesses flee, leaving locals with fewer jobs and shops.
翻译:骚乱并不利于解决弗格森的问题。相反,它会让企业流失,减少当地就业机会和商店数量。
do nothing to... 表示 对...无益。

这段话说得很正能量,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而谈到香港骚乱时,《经济学人》却变了口味:
But on August 12th calls on social media grew for Hong Kongers to head to the airport and show solidarity there with the injured woman while protesting against the alleged excessive use of force by police.
但在8月12日,越来越多的人在社交媒体上呼吁香港人前往机场,声援受伤的女性,同时抗议警方过度使用武力


solidarity 指“团结一致”(loyalty and general agreement between all the people in a group),常见用法有 show / express / demonstrate your solidarity (with sb),是“表达支持、声援”的意思。


当香港废青影响到香港机场正常运行时,《经济学人》却转而刻画他们“同情弱者”“惩恶扬善”的形象,虚伪到极致。


没想到《经济学人》却指责港警 excessive use of force,看一段香港废青殴打港警的视频吧: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mAGh9JNI8kcz1D53XUWcg  密码:o9br
概括一下主要画面
  1. 一名港警被废青用激光笔照射;
  2. 捉住一名废青,放倒后并没有使用警棍,也没有殴打;
  3. 被记者拍照;
  4. 被其它废青围攻、殴打;
  5. 废青抢夺警棍,继续用激光笔照射;
  6. 无奈拔枪,却被外国记者拍摄下来。


也许,在他们看来,只有西方国家的暴行是暴行,而别的国家的暴行是人权和自由问题;只有西方国家破坏公共财产、攻击政府机关甚至警察的人才是暴徒,而别的国家是“人权与自由的斗士”。


吃相难看。

“阅读原文”一起来充电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