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属于居民:街道生活回归千年历史核心区

DJSER 地建师 2022-12-14



June Thematic
[6月专题]

据联合国数据,到2050年,预计全世界70%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地区。


城市再生,是城市化深化的必然结果。


我国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改造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的,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开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6%,已经步入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

21世纪,我国大城市都不可避免地要踏上城市再生之路。


本月地建师整理一部分具有高价值的相关案例,以供行业学习启发。


UU




城·市·再·生

Urban Regeneration 



■ No.003


少城城市更新项目所在地具有2600多年历史,是成都老城区的核心。但因为缺乏完善的社区配套和有效的治理而变得急需改造、破旧、混乱和危险。项目团队把“让居民重回街道生活”作为初衷,提出了一种颠覆性的、以景观为推动力的方法。

Shaocheng urban renewal project is located in the core of Chengdu's old urban area 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2600 years. However, due to the lack of complete community supporting and effective governance, it becomes urgent to transform, dilapidated, chaotic and dangerous. With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let the residents return to the street life', the project takes into account the shap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atmosphere.



n



项目一览


项目位于成都市老城区西部,紧邻宽窄巷子旅游景区,处在成都市核心区域,总面积约为22.73ha。当地政府希望通过有效的城市更新措施,以重新激活这里的人居环境、文化和经济。以景观为主导的设计团队在这个项目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最终向公众展示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背景和挑战 >
在传统的中国城市里,街道空间原本是充满活力的生活场所。邻居的休闲交谈、孩子步行上学和玩耍、老人的健身活动、茶馆的外摆茶座都在这里发生。但是机动车数量的激增使得少城片区的街道上很难再看到这些有趣的活动。社区的环境设施已经不能匹配现代生活需求和社区的文化历史地位。老人和儿童的出行变得危险,公共空间变得消极,商业活动无序杂乱,令人难以相信这是老成都的核心文化片区。
此前国内同类型项目的普遍做法是以政府为主导,自上而下地开展设计,并且更多地强调风貌改造。这样的改造方式并没有真正改善当地原住民的生活。这些棘手的挑战引发了设计团队在项目开展前去思考一系列问题:应该为谁设计?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实现设计的初衷?更新建设和原住民生活的关系应该如何平衡?如何复兴社区和它潜藏的文化历史?团队牢记这些问题,开始思考并给出答案。


街道原貌:

改造前,车辆占据了大部分的的街道,同时,共享空间的缺失,使得社区变得危险并且缺乏人气。

Original Streets


宽门社区工作坊 >
在现场踏勘时,设计师们听到了一些老年居民的疑问:“改造过后还能在这里玩牌吗?”这样的问题让团队意识到,社区使用者的需求是设计的核心。因此,在设计之初,团队就把来自社区原住民、商家、产业人士的想法考虑到整个更新过程中。最终的成果是不断与各个利益相关方进行反复交流得到的。在少城片区成立的“宽门社区工作坊”成功搭建了政府、公众、企业以及个人之间的沟通互动平台,来推动公众参与社区建设。目前这一发展共同体已经在社区中实施了多个计划并开展了大量的公众活动。居民的权益通过在平台上发声而得到保证。


创新的工作模式:

摒弃了传统工作流程,宽门社区工作坊成功搭建了政府、公众、企业以及个人之间的沟通互动平台,以推动公众参与社区的有机更新。

Innovative Work Mode


共享街区 >

项目的实施成果展示出了设计师从“设计什么”到“为谁设计”的思路突破。作为成都本土设计企业,设计师们以当地人的视角去看待城市。项目周围0.5km的范围内,包含两所小学和一所中学,社区中老年人占比高达60%。因此,设计师重点回应他们的诉求。
基于共享街区的理念,团队把11处现状绿地、17处规划绿地、2处拆迁地块梳理整合成开放空间系统。依据服务人群的类型不同,提供相应需求的配套服务设施。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找到为他们设计的专属空间。此外,设计师还考虑了街道在平时和节假日不同时段的使用方法。可移动的花箱保证了街道空间的灵活度。在节日时,有充足的空间开展安全的庆祝活动。少城片区已经成为了一个可以容纳所有使用者的友好社区。

泛历史博物馆 >


少城片区有可以追溯到秦朝的悠久历史,成都75%的历史文化名人曾聚集在这里。要连接并复兴社区和它潜藏的历史,团队提出了“泛历史博物馆”的概念。在社区中设置多种文化载体,包括1个主题博物馆、3个文化主题公园、4个街头历史文化展陈园、8处墙面文化展陈。每条街道都拥有自己的故事,并形成了一张文化历史网络。


团队从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中得到启发,结合美学与实用性,在材料运用和空间处理方面创造性地重现具有中国古典韵味的场景。展现了砖、瓦等传统材料的灵活性和多变性。挑选的五十余种植物可以营造古典园林意境,并重新构建了社区与其埋藏的文化历史的紧密联系。大大提高了公众对社区文化历史的认识。


开放空间体系:

包含全年龄段的共享空间网络、绿地系统和“泛历史博物馆”网络。

Open Space System


慢行系统 >


原住居民的人口结构决定了他们的出行方式以步行或非机动车为主。一个完善的慢行系统可以为步行和非机动车的路权提供保障。在项目初期建立的合作机制使团队的想法得以实施。四条街道被组织成为单向交通,形成4个内部微循环交通圈。
慢行系统的建立对整个停车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最终取消路内停车点位5处,停车位341个。合计新增停车点位6处,停车位771个。在未来还将逐步减少路边占道停车。团队同样关注街道细节的影响。增加非机动车道、减小路缘石半径、设置过街安全岛、提高过街斑马线密度等措施,可以降低车行速度、确保出行安全。特别是泡桐树街已经实现了零机动车的慢行环境。


构建慢行系统:

一个完善的慢行系统可以为步行和非机动车的路权提供保障。包括整体体系构建和街道细部处理。

Establish Slow Traffic System


复兴和回归 >


更新后的片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街道变成居民延展生活的空间,提供丰富的节日及日常活动。老年人们在白天的日常活动时间普遍增加,儿童的户外活动时间增加了55%。夜晚的居民出行人次较改造前增加了40%。2018年国庆节期间,对奎星楼街道进行交通管制,禁止机动车通行。文创活动得以安全顺利地开展。片区住房价格在两年内增长93.5%。2017年底,少城视井文创产业园已入驻文创企业50余家,签约面积达80%。项目在爱思青年、CLA西南年会等社会活动上向公众进行经验分享,为随后阶段的更新改造和其它项目提供可参考的途径。项目还获得了“麓客+2018城市创想礼|致敬2017年7大成都城市事件”、“2017房指数最具活力设计案例”、“2019年SRC优秀街景项目”等荣誉。


平面图

Master Plan


步行友好的街道空间:
泡桐树街实现了完全的无车环境,人们可以在这里享受自由安全的社区生活。

Walkable Street Space


泡桐树街的小型乐园:
原本消极、破败的角落被改造成可供休憩和玩耍的区域。

Small Paradise in Paotongshu Street


可供行人停留的线性景观:

砖材料和木材的灵活运用让空间显得有趣,垂直绿化为短暂的停留活动提供了优美的背景,灯具和坐凳一体化使得夜晚活动变得安全。

A Linear Landscape for Pedestrians to Stay in.


安全舒适地行走:
通过增加矮绿篱或花池的隔离措施,现在的少城片区已经可以供各类人群安全地骑行、散步或通行。

Safely and Comfortably Walk


定制座椅和为街道生活组织的交往空间:
定制的整套公共座椅让社交、阅读、停留休息、棋牌娱乐等多样化的活动在街头得以发生。老年人们变得更加愿意和邻居们一起享受户外时光。

Customized Seating and Social Spaces Are Organized for Street Life


孩子们的街头探险:
整石和木材与多年生植物组合构成的景观,替换了传统游戏设备,可以为儿童提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游戏空间。

Street Adventure for Children


更加安全的回家之路:

无车的环境可以使父母可以和孩子们度过更加舒适和温馨放学时光。

A Safer Way Home


专门为游客提供的休息场所:
社区是开放而友好的,有为相邻的旅游景区的游客提供的休憩设施。

A Resting Place for Visitors


传统美学意境:
结合中国传统美学与实用性,使用传统材料和植物,以及汉字元素,重现中国古典韵味。

Traditional Aesthetic Conception


在行走中阅读文化和历史:
改造后的街道不再只具备单一的通行功能,具有文化含义的墙面景观吸引行人停留观赏,展示一种可以在行走中阅读的历史。

Reading Culture and History While Walking


成都奎星楼街改造成文创街区后的街景

图源 | 网络


社区艺术节和孩子们参与社区营造:
宽门社区工作坊提供了社区居民发表意见的平台和接收信息的渠道,通过民主票决结果开展一些活动,实现全民参与社区治理。结果展示出居民在社区更新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Community Arts Festival and Children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Building


设计是不断探求生命、生活本质的过程。在变化的未来中不变的是生活的本质,城市属于居民是在城市发展变化中永远不会改变的根本。


设计追求的是一种平衡,我们不应只为单一解决某个问题而本末倒置地牺牲掉人在城市中生活的内容。设计既要解决生活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更要始终密切关注生活本身,才不至于在城市发展的道路上迷失了自我。





项目档案/

项目名称:成都少城片区城市有机更新

项目地点:成都

业主单位:成都市兴光华城市建设有限公司

项目规模:22公顷

Project Information

Project Name: Urban Renewal in Chengdu Shaocheng Area

Project Location: Chengdu, Sichuan

Owner: Chengdu XGH Urban Construction Co., Ltd.

Project Scale: 22 ha


景观规划/

设计单位:JZFZ 基准方中

主创设计师:欧阳爽

设计团队成员:张舒、钟旗、卢蓉、陈静进、李紫、张玓瓅、谢璐镅、林新梅、葛呈波、杜永波、黄涛、张瑶、汪勋

设计周期:2年

建成时间:2018年6月

Landscape Planning

Designer: JZFZ Architectural Design Co., Ltd. 

Principal: Fiona Ouyang

Team Member of Designer: Shu Zhang, Qi Zhong, Rong Lu, Jing Jin Chen, Zi Li, Di Li Zhang, Lu Mei Xie, Xin Mei, Cheng Bo Ge, Yong Bo Du, Tao Huang, Yao Zhang, Xun Wang

Cycle of Design: 2 years

Date of Completion: 2018.06


项目荣誉/

第六届CREDAWARD地产设计大奖·中国景观设计 优秀奖

Project Honors

6TH CREDAWARD Merit Award - Landscape Design






微改造:旧城新活力


再生之路:从一个衰败的历史街区


@全体地产建筑师:时代变了!




长期征稿 

1、征稿对象:地产开发商、海内外设计机构、海内外建筑/景观/室内学会/协会、海内外设计类媒体等

2、征稿内容:海内外城市再生项目

3、征稿要求:中英文项目详情(设计说明、业主单位、设计单位、主创信息、项目规模、项目地点、设计周期、建成时间等)、中英文项目简介(中文200字,英文600字符)、实景图(不少于10张)

4、投稿方式:图文打包命名为 公司名+项目名+日期,发送至邮箱ur.china@zamchina.com

Long-term ContributionⅠ、Contributors: real estate developer; domestic and overseas design company; domestic and overseas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nd interior association and academy; domestic and overseas design media and etc.Ⅱ、Content: domestic and overseas regeneration projectsⅢ、Requirement: The details of project in Chinese and English, including design illustration, owner, design company, design team profile, project scale, project location, project cycle, completion time and etc;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project is no more than 200 characters in Chinese, 600 words in English; The realistic pictures of project are no less than 10.Ⅳ、Contribution Method: All the material and graphic are packaged into a Zip file; The Zip file is to be named in company name+project name+sending date; Send the Zip to ur.china@zamchina.com


关注UR城市再生

分享全球城更


编辑|UR城市再生

联络|ur.china@zamchina.com


转载请先获取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