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与袁隆平有关的40件小事

先生来啦 2022-06-1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脆皮先生 Author 脆皮先生

「与袁隆平有关的40件小事」

原创 脆皮先生 脆皮先生 




我是脆皮。


多么希望这永远是一条假消息;多么希望再有一次辟谣。


但是,时间永远停留在了13点07分。


湖南长沙,湘雅医院,91岁的袁隆平院士还是走了。 



一位网友写道:“好像一个时代划下句号一样。我在高铁站流泪满面。”


领着孩子从培训学校出来,站在长长的台阶上,看到确定消息的瞬间,有一刻我是恍惚的。


让人怎么相信?


两年前,袁隆平还神采奕奕出现在共和国勋章的领奖台上;


一年前,他还笑称自己是“90后”;


几个月前,我还在抖音上刷到过他的视频。


在无数国人的印象里,死亡似乎永远不会发生袁隆平身上,他会一直和我们在一起。


然而,袁隆平还是走了。


世界,失去了一颗顽强跳动的心脏;


这个时代,失去了一个最没有争议的伟大者;


所有网友,失去了一个少有的让谁都感觉亲切,并非遥不可及的老人,和科学家。


就连今天的微博热搜,也没有了明星,没有了鸡毛蒜皮。


今天的文章有点长,我们记录了关于袁隆平的40件小事。


希望你们耐心看完。


希望我们都知道,刚刚陨落的,是一颗怎样的巨星。


今天,我们集体送别国之脊梁袁隆平。



01

1930年,袁隆平出生于北京。


为他接生的妇产科大夫,英文签名为:Qiaozhi Lin,中文名叫:林巧稚。


林巧稚是首届中科院唯一的女院士,终身未嫁,却被称为“万婴之母”。


协和医院档案记载着袁隆平出生时的有关情况


02

父母希望袁隆平能够光耀门楣。


不满6岁,袁隆平就被送到了汉口最好的小学读书。


03

小学一年级时,因为一次郊游,袁隆平迸发了学农的兴趣。


04

虽然出身富家,却因为战乱,8岁后,袁隆平基本是在动荡中度过。


饥饿、逃难、疼痛,成为这个家庭许多年间的噩梦。


05

不论停留在哪个地方,父母都会把袁隆平兄弟送去上学。


战火纷飞中,母亲还会给袁隆平读国外的诗歌,与小说。


06

袁隆平母亲最喜欢给孩子们讲的,是粮食和土地的故事:


我们吃的粮食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

我们穿的衣服,是用黄土地上收获的棉花织成的布做的。

我们住的房子,是用黄土烧成的砖盖起来的……


07

母亲虽然常给幼年的袁隆平讲故事,却从不给出一个标准答案。


她习惯让孩子们去想,去猜。


08

童年的袁隆平聪明,也有点皮。


09

1949年,新中国成立。


19岁的袁隆平,即将报考大学。


父亲和他长谈了一次,希望他从政。


但被袁隆平拒绝了。


10

当年,袁隆平考上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也即现在的西南大学。



11

袁隆平本来有机会成为一名空军,甚至是飞行员。


1951年,袁隆平报名参加空军,体检、政审均合格。


但后来,他主动选择继续留校学习。


12

两年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教书。


临行前,学校的领导告诉他,那里很偏僻落后,“一盏孤灯照终身”。


13

在安江农校,袁隆平做了18年的教员。


14

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兴趣,开始于一次偶然的机会。


他看到当地农民从高山上兑了种子,担回来种。


农民说,施肥不如勤换种。


袁隆平突然受到启发:培育良种,也是农业增产的途径。


袁隆平在安江农校的旧居;来源:中新闻


15

袁隆平最开始的良优品种试验,失败了。


16

此后两年,在对14000多个稻穗逐穗检查,并播种中,袁隆平试验终于成功。


17

1966年2月,袁隆平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迅速引起国家科委的关注。


18

五年后,湖南省农科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41岁的袁隆平,被调入省城工作。


19

1990年代中后期起,袁隆平开始超级杂交稻攻关。


到2014年,已经实现大面积示范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


2017年,世界水稻平均每公顷产量仅4.61吨,而我国杂交水稻平均产量每公顷达7.5吨。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不仅让中国人受益,也让广袤的世界贫穷地区受益。


袁隆平成为名副其实的“杂交水稻之父”。


20

2017年8月,马达加斯加高官专程来到长沙。


他们为袁隆平带来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面值2万阿里亚里的新版马达加斯加币。


上面印着一束杂交水稻。


他们说,因为中国的杂交水稻在当地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当地人基本已经摆脱了饥饿。


“为了感谢您,我们特地选择水稻作新版货币图案”。



21

在那个时代,袁隆平是个名副其实的“晚婚族”。


他34岁才结婚。


22

妻子,是袁隆平的学生。


23

看起来不善言辞的袁隆平,却为妻子写过情诗:


“茫茫苍穹,漫漫岁月,求索的路上,多想牵上一只暖心的酥手;穿越凄风苦雨,觅尽南北东西,蓦然回首,斯人却在咫尺中。”


24

前几年,袁隆平还经常和妻子互相搀扶着,去家附近的球场散步。



25

袁隆平的儿子,非常低调,几乎在媒体上看不到他的名字。


去年,袁隆平首次在媒体前曝光了自己的三个孙女。


虽然都只有十多岁,但三个女孩衣着朴素,说话质朴,言谈举止间显露出良好的家教。


26

袁隆平对自己有点“抠门”。


他不讲究吃穿。


有一次商场打折,衬衫才10块钱一件,袁老一下子买了十几件。


27

袁隆平是个运动健将。


他从小就热爱游泳,不到10岁时,就敢横渡长江;


他喜欢打排球,七八十岁时还经常亲自上场;


他还会拉小提琴,会跳踢踏舞。


28

袁隆平的英语口语水平让人吃惊。


2017年,在长沙的一场国际研讨会上,袁隆平献上一段英文致辞,一开口就把大家惊呆了!


没有什么意外,这条新闻迅速上了热搜。



29

袁隆平是个非常严格的人。


他“收徒”时,有一条硬性要求:“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


30

袁隆平也是一个“暖男”。


十多年来,他都在固定在一家小理发店剪头发。


虽然只理20元的普通男发。


但为了照顾生意,每次都要强塞100元给理发师。



31

80岁后,许多记者关心起袁隆平的退休问题。


袁隆平总是哈哈一笑:退休,对我来讲是不存在的。



他的办公室里,依然码放着成堆的资料。


他总是每天坚持到办公室上班。


32

不仅没有退休。


袁隆平还拿出了自己的奖金,在研究团队内部开打擂台赛。


国家奖励给他的别墅,他也拿了出来,变成科研中心。


宽敞的客厅,成了公共办公室和会议厅。


各个房间堆满科研器械。


33

老了的袁隆平,非常乐意和年轻人分享他的成功秘诀。


但他的秘诀,只有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34

两年前,袁隆平和团队又有了新目标:


种植海水稻、开耕盐碱地。


向大漠要耕地。


35

这两年,有不止一个网友,在超市里遇到了袁隆平。


但他转了一圈什么也没买,就看了看米价。


然后松了口气,步履蹒跚的走出去了。


36

来自澎湃新闻的消息称:


今年3月10日,袁隆平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发身体不适。


4月7日,转到长沙住院治疗。


91岁还在基地,袁隆平还在科研一线。


37

今天,有条评论引发全网泪目:袁隆平在中午1点过世,他是在等我们把午饭吃完。


这是他留给世界最后的温柔。


38

多年前,袁隆平站在武汉大学梅园操场的讲台上,说自己有两个“中国梦”:


一是希望我们的水稻能长得很高很高,高到我们可以在水稻下乘凉;


二是希望我们的杂交水稻能够被种到全世界,这样至少能多养活5亿人口。



39

《寻梦环游记》里有句话:


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

第一次,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

第二次,在追悼会上,人们宣布你的个体生命逝去了,人际网络消失了;

第三次死亡,是被活着的所有人遗忘了,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


袁隆平走了。


人间少了一位国士,但天上多了一颗星星。


他会成为天上星。


好好吃饭,就是对袁隆平最好的纪念。


40

最后,我想用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2004年,对袁隆平的颁奖词,作为结尾: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


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博主“一堆菠萝油 ”也说:


初中的时候,每次把历史课本翻到最后几页,都能看到袁老在稻田研究水稻的照片。


当时心里想的总是:


历史应该给我们讲述非常久远的事件,袁爷爷的事迹我都耳熟能详,怎么能编进历史课本。


后来高中,袁老在历史课本上的位置,又往前了些。


而我依然觉得袁老那个时代往后的事件,应当编入政治课本,而不是历史。


今天我才明白,当历史书中频频出现熟悉的面孔时,无不提醒着我们正在成长。


时代之手终会拍拍我们,说:新时代交给你们了。


先生走好,吾辈定当自强。

-END-


大家好,我是脆皮, 一枚新晋奶爸,创业公司高管。去过很多城市,也曾在路边练摊。现在只想和你说最真的话,持续成长,不断精进。

致敬袁老,他为苍生说过话

袁隆平:稻子熟了,妈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