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南大学曾亮教授团队文献汇总

科学私享 2022-10-07

scienceshare | 科学私享

西南大学曾亮教授团队文献汇总

部分展示

导  读

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茶叶品质与营养团队曾亮教授牵头,长期从事茶叶风味化学和茶叶功能性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在茶叶风味化学领域,建立有完善的QDA茶叶感官评价团队,从茶叶种类、加工工艺和产品区域性等方面,利用分子感官科学,探究茶叶风味形成机理,并从分子水平上深入挖掘茶叶的感官特性及其呈味机理。在茶叶功能性研究方面,结合体内、体外实验,挖掘茶叶在抗氧化应激、抗炎、调节肠道微生物以及降脂等方面功效,并从“肝-肠”轴入手,明确茶叶在肠道炎症氧化应激、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保健机理。团队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博士研究生7人,硕士研究生16人。团队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农业农村部、重庆市科技局、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等单位科研项目20多项,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10多项。

为了更好地了解曾亮教授团队近年研究(部分展示),我们汇总了公众号分享的历次推文,点击标题便可查阅推文详情。


1

西南大学曾亮:陈年熟普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缓解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小鼠氧化应激介导的结肠炎


2021年8月30日,西南大学曾亮*(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1区,IF: 5.279)发表了题为“Aged Ripe Pu-erh Tea Reduced Oxidative Stress-Mediated Inflammation in Dextran Sulfate Sodium-Induced Colitis Mice by Regulating Intestinal Microbes”的研究论文。

该文章通过对比2020年以及2006年普洱熟茶发现,2006年的普洱茶在结肠炎改善上较2020年更好。陈年普洱茶通过抑制肠道氧化应激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TLR4/MyD88/ROS/p38 MAPK/NF-κB p65),上调了肠道紧密连接蛋白(MUC-2,ZO-1,occluding)的表达,促进了巨噬细胞M2极化,进而改善肠道免疫屏障,降低肠道炎症。此外,通过FMT实验证明其原因在于2006年普洱茶对肠道菌群的重塑。


DOI: 10.1021/acs.jafc.1c04032


2

西南大学曾亮、肖波,重庆大学王晨晖:来自可食用茶树花的天然外泌体纳米囊泡通过促进活性氧生成和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抑制转移性乳腺癌


2021年8月16日,西南大学曾亮*、肖波*(通讯作者)与重庆大学王晨晖*(通讯作者)在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1区,IF: 11.413)合作发表了题为“Natural exosome-like nanovesicles from edible tea flowers suppress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via ROS generation and microbiota modulation”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通过离心和梯度超速离心绿色制备了茶花衍生的外泌体样纳米颗粒(TFENs)。所得TFENs纳米载体具有理想的粒径(131 nm)、外泌体样形态和负zeta电位,含有大量的多酚、类黄酮、功能蛋白和脂质。细胞实验表明,由于活性氧(ROS)的放大刺激,TFENs对癌细胞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细胞内ROS含量的增加不仅能引起线粒体损伤,还能阻滞细胞周期,从而在体外对乳腺癌细胞具有抗增殖、抗迁移、抗侵袭的作用。进一步的体内实验表明,TFENs 优先积聚在乳腺肿瘤组织及其肺转移部位,释放的生物活性成分可以通过活性氧的产生和微生物群的调节抑制乳腺肿瘤的生长及其肺转移。这项研究有助于开发一种有效的“绿色”纳米疗法,用于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治疗转移性乳腺癌,并且这种纳米疗法具有巨大的临床转化潜力。该研究为通过静脉和口服途径抑制乳腺癌及其肺转移的天然外泌体纳米平台的绿色生产带来了新的见解。


DOI: 10.1016/j. apsb.2021.08.016


3

西南大学曾亮、汪敏:茶黄素-3,3'-二没食子酸酯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多光谱分析和分子对接研究


2021年6月19日,西南大学曾亮*、汪敏*(通讯作者)在Food Chemistry(1区,IF: 7.514)合作发表了题为“Studies on the interactions of theaflavin-3,3'-digallate with bovine serum albumin: Multi-spectroscopic analysis and molecular docking”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通过多光谱分析技术和分子对接成功地研究了茶黄素-3,3'-双没食子酸酯(TFDG)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结合机制。荧光光谱数据表明,TFDG 淬灭了BSA的固有荧光,这证实了BSA和TFDG之间的结合。从TFDG存在下BSA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观察,发现猝灭机制的性质是静态的。同步荧光光谱显示TFDG影响BSA的TRP和TYR残基微环境,BSA周围的微环境变得更加疏水。FT-IR光谱结果表明TFDG诱导了BSA的二级结构变化。此外,分子对接的结果表明,氢键和疏水力是TFDG和BSA之间的主要驱动力。该研究提出的机制能够进一步开发一些纳米颗粒,使其具有优良的生化特性,同时减少冷后浑的形成,对分析冷后浑的形成机制和茶饮料产品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DOI: 10.1016/j.foodchem.2021.130422


4

西南大学曾亮、罗理勇:冲泡条件对红茶茶汤化学物质和感官特性的影响:香叶醇和β-紫罗兰酮对红茶冲泡味觉影响的初步研究


2021年3月8日,西南大学曾亮*、罗理勇*(通讯作者)在Food Chemistry(1区,IF: 7.514)合作发表了题为“Effect of brewing conditions on phytochemicals and sensory profiles of black tea infusions: A primar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geraniol and beta-ionone on taste perception of black tea infusions”的研究论文。

本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及定量描述性分析(QDA)探究了不同冲泡条件对祁红茶汤中非挥发性成分及祁红的风味特征的影响,并优化了祁红的冲泡条件以适应各种饮用偏好。通过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鉴定了关键的香气化合物,并阐述了这些化合物对红茶茶汤(BTIs)香气的贡献;再通过气相色谱(GC)对筛选的香气物质进行定量分析。通过香气化合物的添加实验研究了单一香气化合物的添加对茶汤滋味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小的茶叶粒径导致BTIs中化学物质的增加。虽然茶叶粒径对非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最大,但水/茶比是影响挥发性化合物组成的首要因素。BTIs中芳香化合物的主要是醇类和醛类,占所有化合物的 80% 以上。香叶醇和 β-紫罗兰酮对 BTI 的香味贡献最大。通过向 BTIs 添加选定的气味活性化合物,该实验初步探讨了香气如何影响茶汤的滋味。香叶醇(花香)和β-紫罗兰酮(紫罗兰香和木香)的加入增强了BTIs的甜度,甜度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适当的浓度下,与茶的原始香气相协调,整体接受度得到提升。然而,添加多种香气化合物对红茶品质的影响,以及能否应用于工业生产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DOI:10.1016/j.foodchem.2021.129504


5

西南大学曾亮:通过多光谱法和分子对接探究茶多酚和牛血清白蛋白对冷后浑形成的影响


2020年7月4日,西南大学曾亮*(通讯作者)在Food Chemistry(1区,IF:7.514)发表了题为“Influence of tea polyphenol and bovine serum albumin on tea cream formation by multiple spectroscopy methods and molecular docking”的研究论文。

该文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茶多酚(TPs)和牛血清蛋白质(BSA)对“冷后浑”形成的影响,并研究TPs与BSA的相互作用机理。TPs 和 BSA 的浓度对冷后浑的形成有显著影响。茶汤透射率随着 TPs 和 BSA 浓度的升高而显着降低(p < 0.05),而粒径和沉淀具有相反的趋势。TPs通过BSA的荧光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酯类儿茶素类比非酯类儿茶素类具有更强的结合亲和力。同步荧光光谱显示TPs影响BSA的色氨酸和酪氨酸残基微环境。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氢键是该实验条件下的主要驱动力,EGCG、ECG之间的氢键多于EGC和EC。适当降低酯类儿茶素和蛋白质含量可以控制冷后浑的形成。该研究将提供有关TPs-BSA相互作用的一些重要见解,有助于控制“冷后浑”的形成并改善茶饮料产品的性能。


DOI: 10.1016/j.foodchem.2020.127432


6

JAFC 封面报道西南大学曾亮教授关于普洱茶对慢性酒精代谢紊乱的肠道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的影响


2020年5月18日,西南大学曾亮*(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1区,IF: 5.279)发表了题为“Gut Microbiome and Metabolome Response of Pu-erh Tea on Metabolism Disorder Induced by Chronic Alcohol Consumption”的封面论文。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普洱茶(PTE)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组和代谢组而缓解长期饮酒引起的小鼠酒精性疾病的潜在机制。结果表明,PTE 通过调节微生物组和代谢组学反应,对长期酒精摄入引起的氧化应激、炎症、脂质积累以及肝脏和结肠损伤表现出有益的影响。PTE恢复了由长期饮酒导致粪便微生物紊乱,增加了 norank_f__Muribaculaceae、Bifidobacterium和Allobaculum的相对丰度,减少了Helicobacter、Bacteroides、Prevotellaceae UCG-001、Odoribacter、Alistipes 和 Alloprevotella。此外,PTE有利地调节酒精引起的代谢紊乱,包括脂质代谢(鞘脂、甘油磷脂和亚油酸代谢)、氨基酸代谢(苯丙氨酸和色氨酸代谢)和嘌呤代谢。PTE中植物化学物质([12]-姜酚、1,7-DMUA、1,3,7-TMUA)的体内代谢物也可能贡献了PTE有益作用。这些发现表明,普洱茶是一种潜在的功能性饮料,可以干预慢性酒精摄入引起的微生物和代谢紊乱。


DOI: 10.1021/acs.jafc.0c01947


7

JAFC 封面报道西南大学曾亮教授关于绿茶和黑茶的益生元特性有助于对小鼠化学诱导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粪便微生物群移植研究


2020年5月16日,西南大学曾亮*(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1区,IF: 5.279)发表了题为“Prebiotic Properties of Green and Dark Tea Contribute to Protective Effects in Chemical-Induced Colitis in Mice: A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Study”的封面论文。

绿茶和黑茶提取物(GTE / DTE)改善了小鼠的化学性结肠炎;然而,尚不清楚绿茶和黑茶对小鼠抗结肠炎作用中肠道菌群存在何种作用。这项研究旨在探讨通过粪便微生物菌群移植(FMT)方法研究在结肠炎小鼠中由绿茶和黑茶调节过程中肠道微生物中的作用。该团队研究结果表明,GTE或DTE(5 mg / kg体重/天,持续4周)对供体小鼠表现出益生元作用。此外,FMT处理(每天将微生物菌群从1 g / kg体重粪便样品转移至每个受体)表明,与正常饮食的供体小鼠的粪便菌群相比,GTE或DTE处理的供体小鼠的粪便菌群均可显著改善结肠炎相关症状(例如体重减轻,结肠炎症,屏障完整性丧失和肠道菌群失调),并下调TLR4 / MyD88 /NF-κB通路。GTE和DTE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共同改善了化学性结肠炎。


DOI: 10.1021/acs.jafc.0c02336


8

西南大学曾亮、肖波:Camellia sinensis和Litsea coreana改善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结肠炎小鼠的肠道炎症并调节肠道微生物群(高被引论文)


2020年1月17日,西南大学曾亮*、肖波*(通讯作者)在Molecular Nutrition & Food Research(1区,IF: 5.914)合作发表了题为“Camellia sinensis and Litsea coreana Ameliorate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and Modulate Gut Microbiota in Dextran Sulfate Sodium-Induced Colitis Mice”的研究论文。该文章已被引用25次,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本文比较探Camellia sinensis(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黑茶)和Litsea coreana(老鹰茶)的体内和体外抗炎作用。结果表明,茶提取物 (TEs) 显著降低了 LPS 刺激的 RAW 264.7 巨噬细胞中促炎细胞因子(IL-6、IL-12 和TNF-α)的产生并增加了抗炎细胞因子(IL-10)和葡聚糖硫酸钠 (DSS) 诱导的结肠炎小鼠模型。TEs可以改善结肠炎小鼠的结肠炎症、促氧化酶活性、肠道结构完整性,并抑制NF-κB 的激活。值得注意的是,绿茶提取物显著减弱了 DSS 诱导的肠道微生物群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减少。此外,TE s能够通过增加潜在有益细菌(例如,Faecalibaculum和Bifidobacterium)的丰度并减少潜在有害细菌(例如,Bacteroids和 Mucispirillum)的丰度,对肠道微生物群发挥益生元作用。TEs 恢复结肠炎小鼠粪便中 SCFAs 的减少。总体而言,以上七类茶提取物可有效减轻 DSS 诱导的小鼠结肠炎,并调节结肠炎小鼠肠道微生物群的失调。


DOI: 10.1002/mnfr.201900943


9

西南大学曾亮:湖南茯砖茶感官评价术语的建立及主要特征定量描述分析


2019年2月26日,西南大学曾亮*(通讯作者)在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1区,IF: 6.475)发表了题为“Lexicon development and quantitative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Hunan fuzhuan brick tea infusion”的研究论文。

该文章收集了27个具有代表性的湖南茯砖茶,建立了适用于湖南茯砖茶茶冲泡感官评价的术语词典和定量描述性分析(QDA)方法。研究得出的11种香气和6种口味属性组成的术语词典,经QDA评估得出17个属性可以较好地评价湖南福转砖茶冲泡液的品质,其中香气、烟香、花香、发酵和甜(果)5个香气属性和苦味属性是区分样品质量差异的特征属性。


DOI: 10.1016/j.foodres.2019.02.047


10

西南大学曾亮:冲泡条件对绿茶茶汤化学成分、感官品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响应面法研究


2018年6月27日,西南大学曾亮*(通讯作者)在Food Chemistry(1区,IF: 7.514)合作发表了题为“Effects of brewing conditions on the phytochemical composition, sensory qualities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green tea infusion: A study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的研究论文。

冲泡条件对绿茶茶汤中的化学成分、感官品质和抗氧化活性有显著影响。然而,不同冲泡条件对茶汤的共同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使用响应面方法模拟冲泡条件(温度、时间、水/茶比例、茶叶粒径)对绿茶茶汤的化学成分、感官特征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不同冲泡条件对茶汤中40个生化指标、8个感官指标、抗氧化能力(ORAC)的回归模型,其显著性(p)均大于等于0.01、可靠性(R2)均大于等于0.854。茶叶粒径对茶汤中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负面影响最大。针对五种类型的茶汤消费需求和消费偏好进行的冲泡条件优化。


 DOI: 10.1016/j.foodchem.2018.06.130


曾 亮

曾亮,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茶(茶产品)开发与品质评价、茶叶加工与功效评价的研究,系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茶产业体系岗位专家,中国茶叶学会科普专家、中国茶叶学会女科技工作者委员会委员、重庆市茶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茶叶专委会秘书长、古茶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家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茶叶》编委。担任《Comprehensive Review in Food Science and Food Safety》,《Food Chemistry》,《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等期刊审稿人。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54 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5 项;重庆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1 项(排名第2)、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类成果三等奖1项(排名第2);独立译著 1 本,副主编“十三五”规划教材 4 本。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农业农村部、重庆市科技局、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等科研项目 18项,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 9 项。

孙 康

孙康,1984年生,博士,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茶叶深加工及茶叶营养功能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研究方面的工作。通过体外试验、动物实验评价茶叶内含物与微量元素相互作用及其生物活性。发表论文30余篇(SCI收录25篇),完成专著1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了10篇茶叶相关论文。近5年来主持5项科研项目。指导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累计指导7名本科大学生。

罗理勇

罗理勇,1979年生,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高级实验师,博士,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茶叶加工及茶叶品质评价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各类茶叶加工方面项目6项,发表论文10多篇,获得国家专利5项,茶叶审评软件著作权1件,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点击标题    查阅专辑

食品风味

作用机制

水产加工

乳液胶体

肉品加工

营养健康

米面粮油

酒类研究

果蔬加

茶叶研究

食品发酵

3D打印

食品保鲜

食品智造

代谢组学

封面文章

风味书籍

乳品研究

Peter教授

综述大全

感官组学

加工新技术

蛋白质组学

脂质组学

肠道菌群

非热加工

纳米技术

分子模拟

科享君

(1)微信号:scienceshare-001

(2)沟通投稿事宜,加微信请备注:投稿

(3)邀请您加入交流群,加微信备注:单位+姓名+老师/学生/职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