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疫情,让我想起了这十本书
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一早就在朋友圈看到了温馨提醒的相关信息(今晚8点20分拍一张夜景照片留作纪念,照片上请注明拍摄于公元202002022020。这个数字人类纪元只有一次)。如果不是因为新冠病毒,今天各民政局肯定人满为患,因为大家相信这是充满“爱”的一天。
今年的春节实在太难。
一场影响全国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让我们国家在建立现代化治理体系进程中现存和即将面临的问题暴露得一览无余。这场疫情就是一个携带了病毒的万花筒,有人瞒天过海,有人一生正气,有人玩忽职守,有人英勇逆行,有人沉着理性,有人愚昧无知,有人发国难财,有人捐慈善款……
让人欣慰的是,相对在抗击病毒中暴露出的各种荒唐、丑陋和愚昧,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正能量和美好——有良心的专家学者,坚持在第一线的医务人员,第一时间慷慨捐款捐物的机构和个人,担心感染他人而自觉隔离的人们,正常出行但因为疫情有家不能回的湖北人、武汉人……
对于普通大众,在抗击疫情中能够做的就是做好防护,安静地呆在家里,不给国家添乱,不给医院添负担。不聚会,少出门,自然多出了许多整块的时间,此时,开启阅读模式、进行深度思考,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4天前,中信出版社集团的一篇推文中有一句话特别好:让我们珍惜每一刻时光,涵养精神,不惧未来。其实,有很多书都适合在这种特殊的日子里阅读。今天要推荐的十本书,都是我自己看过的。这些书或许可以从政治、社会、经济、心理等不同视角,帮我们更好地理解这次疫情以及在抗击疫情中出现的各种现象。
4000+全球好书免费继续|13部经典,理解社会和人性的法则
1.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该书为钱穆先生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心得:讨论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时,不能忽略中国传统政治。而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任何一种制度都不可能有利而无弊。另外,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制度是死的,人事是活的,死的制度绝不能完全配合上活的人事。
可以用于分析疫情中的什么问题:制度设计、人事安排
2.[美]奥利弗 E.威廉姆森:《治理机制》(The Mechanisms of Governance)
该书为威廉姆森新制度经济学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我们可以将《治理机制》理解为一个交织着坏消息与好消息的故事。其中,坏消息是:与以前相比,经济组织因数量众多的风险而变得尤其复杂,况且这些风险正逐步积累,在有限理性与机会主义的前提下,引致种种不确定性的组合。我们之所以观察类型如此之多的组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风险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存在,这使得人们必须为之设计、选定并(或者)甄别出看似雷同实则具有细微差别的治理结构。
心得:经济生活中的人总是尽最大能力保护和增加自己的利益。换句话说,经济中的人都是自私的,而且为了利己还可能不惜损人。不过,人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约,违反了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法律使损人利己的行为受到一定的节制。在这次疫情中,损人利己的官员、机构都可能受到相应的惩罚,毕竟,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可以用于分析疫情中的什么问题:不同主体的行为,交易成本,信任,治理机制创新
3.[德]居伊·德波:《景观社会》
该书是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之一居伊·德波的代表作。围绕“景观”这一概念,德波指出当代社会正处于从马克思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物化时代向景观社会的过渡之中,在这种新的历史断代里,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的积累,景观关系中纯客观性的拜物教式表象,掩盖了人与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心得:中国已切实进入景观社会,结合最近的事例,有几个特别明显的特点:(1)“少数人演出,多数人默默观赏”成为常态;(2)民众习惯于通过图像和视频来定义现实,在很多时候,“看起来”似乎比“是什么”还牛;(3)越来越多的人对景观入迷而丧失自我,而政客、商人依靠控制景观的生产、变换和销售来操纵社会生活;(4)景观社会和全景敞视主义均催生出负面的传播效应,前者是统治,后者是规训。要实现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谨防以上现象。
可以用于分析疫情中的什么问题:公众盲从,新媒体传播,虚假捐赠
4.[美]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
《舆论学》是沃尔特·李普曼的早期著作,也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通过“探讨现实世界”、“固定的成见”、“兴趣”、“创造一种共同的意愿”等8个章节,对社会认知和舆论的形成进行了深入分析,摧毁了意见自由市场的民主假设,并提出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从业人员都是“固定的成见”或者“刻板印象”的囚徒。该书自出版以来,得到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新闻界与政治学界的极大推崇,是新闻和传播学的经典之作。
心得:新闻的作用在于突出一个事件,而真相的作用则是揭示隐藏的事实。只有当社会状况达到了可以辨认、可以检测的程度时,真相和新闻才会重叠。人们接触信息的途径是布满了障碍的,是不确定的,而且对信息的理解会受到先前已有的成见的深刻影响,在进行推理时所能够得到的证据往往会屈从于辩解、威望、道德、空间和抽样调查给我们造成的错觉。所以,在应对灾害危机时,由权威部门建立统一、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是多么重要。
可以用于分析疫情中的什么问题:舆论管制,官方信息披露,谣言与辟谣,公众盲从
5.文森特·普赖斯(Vincent Price):《传播概念》(Public Opinion)
该书从公共舆论的主要问题出发,对公众、舆论及公共舆论过程进行了界定,并重点关注推进公共议题讨论的社会团体之间以及社会团体内部的各种互动。普赖斯有力地解释了建立在个体层面的数据基础之上的聚合模式(aggregate model),模拟了特定“公众”围绕某个舆论焦点被界定、形成的过程。该模式为将来融合记者、政客与民意调查专家在形塑公共话语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心得:在困扰现代公众的5大基本问题中,有2个和公众可能存在的肤浅有关——缺乏能力及缺乏资源,另外3个与他们容易受影响的特点有关:容易导致多数暴虐,容易受宣传与大规模说服活动的影响,以及容易受制于少数精英。(注:其实,这本书翻译为《公众舆论》可能会更好)
可以用于分析疫情中的什么问题:公众盲从,舆论管制,政治参与者、新闻记者和不同类型公众的角色与行为
6.[美]杰恩·范泰尔:《民间社团发展:从非营利部门到第三空间》(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8)
我是在撰写《第四空间》时接触到这本书的,虽然杰恩·范泰尔所讲的“第三空间”和 Soja、Oldenburg等人的“第三空间”都不同,但对我仍然很有启发。范泰尔在该书中提出“第三部门空间”的概念,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理念,为民间社团的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全书分为6篇,介绍了第三部门的组成部分及部门划分,第三部门和其他政府部门、专业社团、商业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对在建设真正的民间社团中个人和组织所能采取的行动模式和方法做了分析。
心得:该书关注的话题广泛,在“第14章 超越部门神话”中有一节专门讨论非营利组织的局限性,有些论述非常精彩。“凡是国家权力过大,并且威胁到任何自治空间存在的地方,非营利部门可能就是民主政治的一个先决条件;凡是私人团体已经丧失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使命感和“公民身份””凝聚力的地方,非营利部门有可能成为阻碍民主政治的严重障碍。”
可以用于分析疫情中的什么问题:红十字会、慈善总会、基金会等第三方组织的功能和表现,援助计划,志愿者行动
7.[美]罗宾·内葛 (Robin Nagle):捡垃圾的人类学家——纽约清洁工纪实
人类学家Robin Nagle花了十年时间,与纽约城市环卫部的各层级男女员工一起工作。从访谈者到局内人,她开着笨重的大卡车,看到含糊的规则,听到隐晦的行话,感受难忍的伤痛。继而,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纽约与垃圾斗争的400历史,从曾经的污秽满街到现在的井然有条,追溯了纽约的废物管理历史,也改变了我们审视周遭城市的方式。《捡垃圾的人类学家》一书,为读者深入解读了纽约市环卫工人与垃圾斗争的故事。
心得:Nagle在书中有一段话,让我非常感动:如果我们幸运,可以一辈子不需要呼叫警察,也可以一辈子不求助于消防员,但我们不能一天没有清洁工。我们深深地依赖着那些环卫先锋们,他们有理由得到应有的理解、尊重和相应的待遇。的确,在抗击新冠病毒期间,还有无数平凡的人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医生护士、公交车司机、清洁工人、电力电信检修工人……他们是社会有序运转的有力保障。
另外,与Nagle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相反,有一些专家违反科研伦理,不把精力集中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而是抢时间发论文,或者发布研究成果不严谨造成新的社会恐慌。这些人虽然顶着学术头衔,但就是科研工作者中的败类。
可以用于分析疫情中的什么问题:抗击病毒期间一直坚守在岗位上的所有平凡人,与Robin Nagle行为相反的伪专家,非常时期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现象
相关链接: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705339?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世界上第一支疫苗是怎样诞生的?
8.[美]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 艾希罗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f the Banality of Evil)
阿伦特在本书附言中的原话:
“同这些漫无边际的辩论相比,本书只处理了一个有限的主题,简直少得可怜。作为对一场审判的报道,它只能讨论那些可以进入审判程序的问题,或者为伸张正义而理应面对的问题……而本书既不讨论犹太民族历史上最悲惨的一段,也不探讨极权主义的问题,不追溯第三帝国时期的德意志民族历史,更不是一篇探讨恶之本质的理论文章。……这份报告探讨的,只是耶路撒冷法庭在何种范围之内满足了伸张正义的要求。”(p.304)
心得:关于纳粹分子屠杀犹太人的电影和小说不少,这是一段令人震惊、愤怒和沮丧的历史。阿伦特在该书中提出了“平庸之恶”的概念,并认为,正是这种平庸使得艾希曼成为大屠杀的刽子手。归根结底,“恶”来源于思考力的缺失,每一个不思考的平凡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艾希曼。(注:从主题的角度来说,借这本书来分析新冠病毒疫情并不合适,但书中提出的“平庸的恶”的概念对我们有现实的警醒意义)
可以用于分析疫情中的什么问题:个别机构和个人的无作为,部分“病人”出逃甚至蓄意破坏社会,其他涉嫌违法和渎职的行为
9.[美]维克多·E·弗兰克:《活出生命的意义》
对于生命意义的探讨,不管是在哲学、社会学、教育学还是心理学,前人都做过了诸多的研究与思考,其中,人本主义心理学给出了相对较为现实的答案:强调人的责任、强调活在当下、强调个体感悟、强调人的成长。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充满传奇的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如是告诉读者:“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心得: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在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按照意义疗法,我们可以用3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之意义:(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项事业;(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可以用于分析疫情中的什么问题:应对危难,公众心理疏导,忠于职守,志愿者行动
10.[法]阿尔贝·加缪:《鼠疫》(La Peste)
危情下的行政措施与人的行为一直是文学、影视作品热衷的题材。《鼠疫》(La Peste)是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该书通过描写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城市在突发鼠疫后,以主人公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那些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拥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的真正勇者不绝望、不颓丧,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的伟大的自由人道主义精神。
心得:(1)要了解一个城市,一种较简便的方式是探索那里的人们如何工作、如何恋爱以及如何死亡。(2)人的身上,值得赞赏的东西总是多于应该蔑视的东西。(3)和鼠疫斗争的唯一方式是诚实,诚实地接受死亡,诚实地触碰生活,诚实地理解和爱。
可以用于分析疫情中的什么问题:面对灾难时整个社会系统的运行管理,以及政客、医生、媒体记者、病人及家属、普通民众等不同人群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特别说明:
这本书或许是最应景的,很多情节与当下的新冠疫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面对鼠疫,《鼠疫》中的不同人物——里厄医生、志愿者塔鲁、帕纳鲁神甫、记者朗贝尔、小职员格朗以及罪犯柯塔尔等纷纷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在加缪心目中,里厄与塔鲁才是小说中真正重要的两个人物,这种重要性既表现在他们对鼠疫的反抗上,也表现在对小说的叙述上。
特别是里厄医生在力搏那不知从何而来的瘟疫时,虽然有时感到孤单绝望,但他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就是跟那吞噬千万无辜者的毒菌作斗争,而且在艰苦的搏斗中,他看到爱情、友谊和母爱给人生带来幸福。里厄医生不是孤军作战。
写到这里,我想再一次郑重倡议:向坚守在抗击病毒第一线的所有医务人员致敬!真诚感谢你们的艰辛付出!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所谓“多难兴邦”,有一种涵义就是在生死存亡面前一个国家暴露出所有的问题,然后置之死地而后生。
期待春暖花开之时,手捧一杯清茶,阅读更多的好书。
正要发稿之时,碰巧看到管理学季刊公众号上的一篇推文——周雪光教授的“灾难社会学分析:《热浪:芝加哥灾难的社会解剖》读后感”。看完后,感触颇深。《热浪》一书从社会学角度,对1995年芝加哥高温热浪重大灾难事件进行了“社会解剖”。
Klinenberg从这些问题开始:在这次事件中,为什么许多人在孤独中死亡? 为什么死亡率在不同社会群体(性别、种族、社区) 中有着明显的差异? 为什么只有一街之隔的两个社区在热浪中的死亡率差别巨大? 围绕着这些问题, 《热浪》从不同层次——个人的生活环境、都市社区、社会服务机构、市政府,直至公共领域中新闻媒介机构——进行了逐步分析。
单从周教授的文章和全书的提纲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本有温度、有态度的好书。该书对于分析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灾难事件,有多个层面的指导意义,有机会一定要认真拜读。
周雪光专栏|灾难社会学分析:《热浪:芝加哥灾难的社会解剖》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