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神鬼、传说丨李琼久被忽视的人物画
文丨郭志全
由于李琼久所画人物与花鸟、山水相比数量较少,一直没有引起人们太多关注,以至忽视了他在人物画上的杰出成就。
李琼久幼年开始接触泥塑、木雕等民间艺术,兴趣来自对人物画的敏锐感悟。尔后多年沉迷佛、道、仕女人物画,加之素描造型功底,为人物画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他耗时大半生继承传统中,对唐之“吴带当风”宋之“极妙参神”深有感悟,同时“贯穿了画像石、画像砖、铭文造像以及金石、拓片,熔铸一炉,所写古装人物和佛像都追求具有书法金石味”(李琼久旧稿)。强化了书画合一理念,在1948年未出山前就以书法、佛像人物立足于牛华、五通一带。
《达摩一苇渡江图》
李琼久对佛道、神鬼、人物涉猎尤深,在所写《一花一佛》中,就以铺天盖地、密不透风的满纸长款,详述战国、秦、汉、隋、唐以来数十位人物画先贤名流以及人物画发展、渊源、变迁,可见底蕴深厚。《达摩一苇渡江图》是他于1962年在峨眉山报国寺为住持宽明和尚所作八尺巨幅。李琼久解衣盘礴,以简淡阔笔尽兴而挥,一气呵成:达摩手执禅杖,脚踏芦苇,目光如电,佛光环绕;以抱腕而书的神来之笔所书“佛心”二字,构成了迎风而鼓的袈裟,神采夺人,满纸霸气。至今已成为峨眉山僧人秘藏的“镇山之宝”。虽然此图出自梁鼎铭原创,但凭李琼久的激情以及深厚的书法和人物画造型功力,大有脱去躯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天才创造。1986年,他携此画东渡日本展出,经日方清洗后精工装裱,展开时,立即引起轰动,有收藏者许与三辆“皇冠”轿车索求被拒。此画后被日方用两张层板严加保护安全空运归国。
李琼久笔下所写佛、道、鬼神如《普渡众生》《钟馗》《十六应真者》等,呈现出虚、空、寂为体的佛性妙理真谛。正如他在七十九岁所画《法提尊者》时所述:“写佛的神似,脱掉躯壳,不是僧、不是人,而是佛。脚下炉里一缕青烟,虚无绷缈中,用新草书,以悬针垂藤的书法,既要形,也要在我境界……”(李琼久旧稿)
《山鬼》1982
传统典故、民间传说也是李琼久广用的人物题材。所作《屈子行吟》《九歌》《山鬼》等,仰天长啸发之天问,为华夏民族招魂;《赤壁夜游》、《重耳出山》等发古之幽思;《葬花》《浣纱》《紫娟》留下多少爱与善的凄美传说。
返璞归真、充满天机神趣的戏曲人物在他是信手拈来,如1972年所作《秋江》、《起解》,笔墨凝练,以形写神,动与静、老与少间的巧拙对比,妙趣橫生,古韵尤存。
李琼久晚年,八十岁后所作人物更见炉火纯青。1988年所作《草圣像》,以浓焦之墨尽兴而挥,形神合一,下笔外拓圆转,内敛翻折,波势连绵,节奏明快,线条浑厚,纵任奔逸,从笔势到笔画不断来回往复,直至全篇,将一个张颠草圣画得狂怪不羁,似神若仙。
《草圣像》1988
《探母》1989
1989年所作《探母》,浓墨酣畅,横凃竖抹。近景草莽英雄李逵双膝拜地,背影中透出忠孝仁爱内蕴,颤颤巍巍的瞎眼老母久盼子归,凄楚之态,传情动容。老人白发以留白呈现,面部淡淡几笔赭色,传神夺魂,令人拍案叫绝。通幅画局设色雅淡,靠线条曲折、粗细、刚柔、轻重对比变化,表达复杂的人物内心变化,将天地大爱、母子连心挥写得如诉如泣,酣畅淋漓。
以上两幅堪称李琼久人物画的精品力作。
李琼久不仅擅写佛道古装人物,对现代人物也轻车就熟。1983年所作山水人物画《万紫千红》,描写峨眉农家嫁娶迎亲场景。山上山下,扶老携幼,一路欢腾,人物虽小而形态各异。1980年所作《巴黎圣母院》,尽展吉卜赛女郎至真至纯的欧洲风情。1987年所作《春游》,万紫千红的樱花丛中,一群身着五彩和服,青舂靓丽的日本少女鱼贯而现,人若樱花,樱花若人,争奇斗艳,自成绝配。
他不仅能以纯正娴熟的传统笔墨驾驭古今人物画,也曾大胆尝试吸收现代艺术符号创作探索;晚年所作《自画像》,以极具个性符号特征的峨眉“白鹇鸟”、“珙桐”和“三山”拼接构成。表达了艺术家视通古今、包容中西的美学理念。
《奥运之光》是一幅以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二十三届奧运会为题材的中国画创作。李琼久大胆以现代符号元素与中国画笔墨相融合,在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民族服饰、肤色人群中,一张硕大的京剧脸谱面具张大双眼,以热烈的目光观注世界文明的进程。古罗马盾牌、京剧国粹与巴黎时裝秀并置,昭示着人类不同文明在自由交流中的平等对话。顾拜旦男爵在1936年奧运会上说:“不断超越他人,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有所前进。”这种奧运的人文核心精神,与李琼久所倡导的“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艺术精神如出一辙。小试牛刀,潇洒一回之后,虽然对现代艺术的尝试没有再继续下去,却更坚定了他对民族艺术的自信。
《奥运之光》1984
晚年,李琼久的人物画又有了新的超越。八十岁前后,李琼久所作《相马图》《探母》《草圣像》《高僧图》《郑襄公求和》等一批代表作,一反之前“曹衣出水”细线勾描作风,大胆借鉴山水、花鸟的阔笔写意纵情挥洒,在以泼墨狂草入画自我超越中渐入逸格。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去世前几个月在北京所作《高僧图》,将他的人物画推向了艺术峰巅。
《高僧图》是李琼久为友人王道正先生所作巨幅人物画。静若秋水的面部,神态安泰平和,透出的是饱经沧桑、百折不挠、超越生死、稳如泰山的人性本真和涅槃后的宁静。人世一切兴衰成败、名利荣辱皆如粪土,半睁半闭的双目折射出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微光。大面积抱腕而书的中锋运笔,如古树垂藤,筋藏肉莹,绵里裹针,疏密有致,流畅舒卷的袍子中夹裹着的是驱除贪欲,持久而艰难的道德挣扎和充满苦难的人生之真实体验。若将李琼久五十五岁所作《达摩一苇渡江图》与之比较,前者神情激昂、双目如电,继往开来,有压倒一切之勇;而后者宁静安泰、平淡若素,有真仙古佛之容,皆自
千修百劫而后的涅槃。也许这正是艺术家对自我人生的真实写照,是艺术家超越生死,与天地精神往来,由神格向逸格的超升。
更多李琼久人物画:
川戏秋江 1972
起解 70年代
野猪林1978
群仙会1978
紫娟 80年代
寿星 1986
仕女 1987
自画像
郑襄公求和 1990
佛像 1990
--以上内容选自李琼久弟子著名画家郭志全先生传记著作《画坛大隐李琼久》。
李琼久(1907~1990),四川乐山人,笔名九躬、九公,堂号永好堂。1932年毕业于成都四川美术专科学校。是嘉州画派创始人、嘉州画院首任院长,于1990年因病辞世。作为上世纪川内富于开创性的艺术家,李琼久长期深入四川的山水创作,在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因此滤镜向热爱国画艺术的朋友们推荐郭志全先生所著的市面上唯一一部讲述李琼久一生的传记作品《画坛大隐李琼久》。该书分20章,共31万字,收录琼久作品100余幅,上篇介绍琼久坎坷一生,下篇介绍琼久艺术,内容详实,历时4年多完成。4年间,郭志全多次前往李琼久家乡搜集素材,走访众多李琼久身边人物和写生地点,10次易稿,还原了一个真实生动的书画大师形象。感兴趣的朋友可点击下方图片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