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长年和建筑打交道,并常年住在以工匠精神著称的意大利的我们来讲,看一个房子盖的好不好,就像观鸟人许多时候鉴鸟并不需要拿出图鉴比对细节一样,「看气质」,就可以略知一二。给这个项目做前期调研的时候,我们在网上连续逛了十几个小时的店,看了几十家上海的咖啡、冰激淋、甜品、简餐店。一看完我们就跟小甘和小林汇报:这家、这家和这家,似乎做得还不错,其他的都不太行。行的一共就三家。这三家她们都去过,但当时她们并没有什么反应。究其原因,有的是太贵了,有的是不好吃,总之跟建筑没什么关系。直到项目施工进行过半,有一天开会的时候,她们突然跟我们讲:「我们好像知道怎么看建筑了。」「但我们在自己做这个项目之前真的不会去注意材料跟细节,感觉眼睛能看到的东西受到了整个大环境的限制。」她们还说。毫不夸张的说,今天的许多——如果不是大部分——设计,都是在隔靴搔痒。而那些一眼就能看出来不太行的设计的共同特点,就是都搔得特别用力。搔痒本来并不需要很用力,只是今时今日,当五花八门的靴子成为刚需,把脚露出来反倒是需要莫大的勇气。久而久之,好像连痒不痒本身都也都没那么重要了,就比谁搔得更用力。我们云逛店的时候,不可避免的看了许多上海的「网红店」,这些店以及各路博主的「测评」和「指南」让我们深受震撼。其中给我们留下最深印象的有且不仅有以下几件事:一是有人在黄浦江边的某家店门口感叹自己像是面朝首尔的汉江,还有人觉得身在纽约、伦敦、巴黎,总之就是不在上海;二是我们学到了一个新词,叫「出片率」,即拍出好看照片的概率,这在许多人对一家店的评价中举足轻重,仿佛数码照片才是现实的归宿;三是好多店都会在一个醒目的位置摆一辆自行车;四是对于食物,店家不约而同的在怪异搭配、视觉张力和奇特操作上下功夫,比如往咖啡里加果汁,用干冰让食物冒烟,在客人面前点燃食物;五是英文覆盖率比中文还高……「看的时候很好笑,看完了又好想吐。」yoko 从电脑前站起来,站了好一会儿之后说。这句话让我们觉得我们有信心可以帮到她们,但又隐隐为她们——我们,以及这家店所处的大环境感到一丝丝不安。
▲ 第一次视频会议上,小甘和小林给我们展示了她们收集的、打算用在店里的盘子。老乡见老乡,我们一眼就看到了盘子上的铃兰。两眼泪汪汪,则是之后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