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0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马艳超

马艳超 书目文献 2020-08-20
来自专辑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

——00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马艳超


 

编者按:2019年《文献》杂志第3期推出“文献学青年谈”专栏,广受学界关注;11月23-24日,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召开了“2019年中国古典文献学新生代研讨会”,海内外数十位青年学者汇聚一堂,回顾“文献学”历史,畅谈现状,展望前景,碰撞出很多有益的学术火花。为了让更多的读者尤其是在校年轻学生了解“文献学”,借鉴前人读书治学方法,甚或主动地报考学习“文献学”专业,“书目文献”公众号推出“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专栏。此次参与采访调查的青年学者有数十位之多,主要来自高校、古籍收藏机构和相关出版社及期刊编辑部,他们或讲学于各大高校文献学课堂,或终日摩挲古籍,或矻矻于古籍整理出版和最新研究成果的揭示,均是从自身角度深入浅出地讲述他们眼中的“文献学”。所设问题仅为框架,有些阐述在框架之外,受访者根据心得梳理逻辑层次。本号推送时不作结构调整,仅对明显错误进行订正。感谢在百忙之中支持本次“专栏”的各位老师!

记得关注“书目文献”,陆续推送的青年学者中,或许就有你现在或未来的导师哦!

前期框架设计和邀约人员,得到石祥、董岑仕等老师的具体帮助!特此说明。

 

南江涛谨按

2020-4-23


 

个人介绍(70后/80后?学位,所在高校或科研机构名称和职称,从业时间,代表作,其他相关内容。照片一张)

 

    马艳超,男,80后,山东金乡人。2012年夏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历史学硕士。2012年7月入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文献图书出版分社。

    业余致力于《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书目答问》《輶轩语》等书文本的校、读;参与或负责《师顾堂丛书》《蛾术丛书》的编校与出版。

 

1.  文献学是一个冷门学科,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这门学问的?是主动报考还是调剂?谈一谈您对“文献学”的最初印象,现在的理解有没有变化?

 

    接触文献学,是在大学本科阶段。2004年考入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时有门专业选修课,叫“古典文献学”,授课人项永琴。当时课程没有指定教材,印象中授课内容是介绍“什么是文献学”,课程上介绍过“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和“四分法”“七分法”,等等。考试时有两道题印象比较深,让我当时下了一个决心:以后学什么专业都不学文献学。两道题目,一道是写出《十三经注疏》的书名和撰者,我好像都答出来了?一道是给一个数据,说明板框尺寸、每叶行数,画出一个筒子页吧,我画错了,好像是弄混了“每叶行数”和“半叶行数”。当时听说过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但是没有兴趣,没有读过相关论述。

    2008年第一次报考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研究生,英语没有过线;2009年报考烟台大学中国学术研究所专门史方向研究生,英语39分(当年A区国家线40分),调剂到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历史文献学专业。

    学院没有安排历史文献学专业课程,我对文献学的了解与接触,是导师指导下的“自学”为主,导师要求,有三件事必须做:通读《四库全书总目》;阅读两到三种文献学教材,写一篇书评;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查纸质本《全国报刊索引》,做卡片,做文献综述。当时导师反复强调两点:文献学是一个工具;侧重于目录,因为如果接触版本少,做不了。

    起初对“文献学”的印象就是翻故纸堆、读古籍;牢记“文献学是一个工具”,但是不太了解为什么这么说。

    现在深刻得明白:文献学是一个工具;文献学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从读书、买书经验总结中来,并在史料的堆积中逐渐丰富,从而衍生出一些概念、方法。


2.  毕业后又从事古籍编辑工作,您觉得涉古专业本科生学习“文献学”课程的必要性是什么?

 

    学习一种方法,快速了解、学习、掌握前人已有的成果,方便自己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3.  您的研究方向是偏向历史文献学还是文学文献学?又或者说偏重目录、校雠和版本的哪个具体方面?请重点谈一下专业学习对您现在工作的帮助?

 

    历史文献学,特别是目录学。

    业余致力于《书目答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的订补,理想是将《四库全书总目》、《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论文综述综为一书,主要是为了了解历史选择中沉淀至今的重要著述及其版本,主要内容是什么,从而指导自己工作中的选目、买书、阅读。

    做《书目答问订补》的过程中,发现需要做好三件事:做好卡片,了解现有著述对相关图书的论述,然后摘抄,补充在《书目答问》相关条目下;认真读书,只有认真阅读、思考,才能真正了解书的价值、目录中如此那般著录的原因;关注学界动态,了解别人在做的相关研究是什么,依据材料、方法是什么,较之前的材料、方法有无突破,这其实就是做好专题的文献综述。

 

4.  有人说“文献学”是个基本工具,算不上单独的“学科”,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如果是“工具”,是否应该有更广泛的应用?是“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是否有瓶颈和走出困境的思路?

 

    文献学是一个基本的、重要的工具,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其思维方式应该有更广泛的应用。

    作为一个工具,不能脱离它要加工的对象:史料。作为一个工具的“文献学”,是在史料的收集、分析、处理过程中产生并累积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所以要在实践中学习和利用文献学,离开实践的文献学,不是真正的文献学,不能砍柴的柴刀不是一把好柴刀,就是黄金冶炼、镶金嵌银也白搭。

    文献学是对史料处理、分类、读写过程中经验的积累,是史学、文学、哲学的伴生学科。

    学习文献学,不能局限于“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目录学”,主要是学习思维和方法。


5.  结合自身的求学经历和工作,“文献学”的研究生培养上与其他学科有何不同,一般做些什么具体学术训练?他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对有志于从事古籍编辑的研究生,您有什么具体建议?

 

    研究生阶段没有上过相应的课程,所以没有发言权。

    我受益较大的事情有三个:

    1)研三上学期参与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部的古籍普查工作,接触了一些清代中后期的刻本、石印本、铅印本、钞本,在之前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接触了些粗浅的版本学实物,加深了理解。

    2)致力于《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书目答问》文本的校读,并阅读了清代、民国时期成书的一些目录、题跋,加上工作初负责《桂学文库•广西历代文献集成》的选目与解题撰写,理解到前人是怎么写题跋的,我们今天怎么写更好、更方便读者,更准确、直观。

    3)致力于《书目答问》的订补,从这一个点开始关注相关的出版史、学术史、版本等问题,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在学习中弥补。


    主要感受就是:不要停留在想法的阶段,要去做,在实践的过程中,问题就解决了,会得到进步。

    文献学的研究生,一个基本素质就是要老实、勤快。不能懒,要勤于阅读、做卡片式记录、做相关文献综述、版本调查,要善于写文章。

    想做古籍编辑,请谨慎,如果不是家里有矿,成为一个优秀的古籍编辑,还是比较困难、痛苦的。如果只想做案头方面的古籍编辑,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热爱,喜欢中国的文字、文章,善于使用工具书。北京古籍出版社原总编辑杨璐先生曾在一次授课中说,做古籍编辑,要能写古诗词,就是要能欣赏、能创作;要能写字,认得出别人写的是什么字,了解草书、行书的写法。听到这个后,我很灰心,心底萌发出一点点跳槽的想法。因为不会干别的,所以还是老老实实做编辑了,但是因为学力有限,所以做得比较痛苦,努力在案头上下功夫,我现在的读书计划主要是在文字(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规范(相关出版规范,比如标点、数字用法)、兴趣爱好(四库总目、四库简目、书目答问订补)上,做好这些,做一个靠谱的案头编辑,养家糊口,足够了。

 

6.  请您谈一谈对文献学前景的展望,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哪些方面会引起更多关注?

 

    不太懂啊,因为不怎么关注。

    主要谈下一些体会和希望,就是在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政策变化的情况下,古籍数据库越做越大、越做越好,一方面是排印的,一方面是影印的。排印的,如果“中华经典古籍库”能够将民国以来出版物全部收录,那么学者检索使用起来,就很方便了,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影印的,如果能有一个网站,通过它的链接可以看各个图书馆馆藏的全部古籍书影,并有专业的人经过筛选,通过书名、牌记、行款、版裂、文字异同等差异将相同图书的不同版本、相同版本的不同印次进行归类,那做起学术来,真是方便得不要不要的了。

    当然,这些我目前也就是想想。

 

7.  请您推荐一种“文献学”的必读书,简要地介绍一下内容及您的阅读体会。

 

    很多书都是必读书啊,比如《四库全书总目》《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还有张元济、顾廷龙、黄永年、杜泽逊、张丽娟、尾崎康等人的相关著述。

    我的阅读体会就是,在阅读中构建自己的知识谱系,然后阅读中摘抄卡片,组成一个适合自己使用的“虚拟的必读书”,这就是我在做的《书目答问订补》的理想框架:做一个适合自己的、资料可靠准确的书。


专栏往期回顾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01西北大学景新强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02山东大学姚文昌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03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陈绪平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04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孙显斌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05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图书馆刘明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06上海师范大学王贺



注:本文为书目文献公众号原创,转载请后台留言或发消息获取白名单。纸媒刊载,请直接联系作者。感谢马艳超老师授权发布。

“书目文献”约稿:凡已经公开发表有关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古籍新书介绍、文史期刊目录摘要等均可。来稿敬请编辑为word格式,可以以文件夹压缩方式配图(含个人介绍),发到邮箱njt724@163.com。感谢您的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