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 |《歷史文獻研究》總第48輯目録和摘要

书目文献 2022-07-2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历史文献研究会 Author 歷史文獻研究會


48



歷史文獻研究




01左中括号編委會左中括号



02左中括号版權頁左中括号



03左中括号目録左中括号




04左中括号摘要左中括号


恩施西瓜碑文字釋讀與瓜史意義考論程  傑
[摘 要] 恩施西瓜碑的文字釋讀决定其内容的理解,筆者折衷諸家已有成果,並就自己的辨識、思考,提供最新的全文釋讀與標點。恩施西瓜碑提到南宋後期八十年淮南地區西瓜種植的情况,而同時宋金詩文作品與地方志中多有淮南及相鄰地區西瓜生産的信息。兩方面相互印證,充分表明南宋中期以來,宋之淮南與金之河南地區同是西瓜種植最爲活躍和先進的地區,對此後江南地區乃至全國西瓜的傳播發展有着最直接的影響。恩施西瓜碑提到的“回回瓜”,由南宋使臣出使蒙古帶回,而那裏的西瓜應是成吉思汗西征大軍從中亞撒馬爾罕等地帶回。元人放棄了前人西瓜來自漠北回紇的説法,明確提出“西瓜種出西域,故名西瓜”,成了此後我們民族對于西瓜歷史的經典記憶和流行説法,而西瓜碑提供了這方面罕見的證據。有論者認爲恩施西瓜碑是勸農文,西瓜碑所説嘉熙“北游”是向北“游擊”,“回回瓜”是回鶻愛里八都魯所獻,來自河西走廊,所論都無理無據,不足取信。[關鍵詞] 恩施西瓜碑 西瓜 傳播 回回瓜 淮南 西域

清劉逢禄《詩聲衍》注釋周玉秀  王  揚等
王力先生《上古韻母系統研究》一文中説:“近代古韻學家,大致可分爲考古、審音兩派。考古派有顧炎武、段玉裁、孔廣森、王念孫、嚴可均、江有誥、章炳麟等,審音派有江永、戴震、劉逢禄、黃侃等。”可見劉逢禄是清代審音派古韻學的重要人物,他繼承了段玉裁、王念孫、孔廣森、張惠言等人的研究成果,分古韻爲二十六部,獨立八部入聲,主張陰陽入三聲相配,對後來黃侃等人的古韻分部有很大影響。但由於他的音學著述生前没有刊刻,後人的整理工作也做得不夠,故學界鮮有論及。《詩聲衍》是其古韻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原書手稿共二十八卷,其中《條例》一卷,《韻表》一卷,《長編》二十六卷。《長編》已佚,今天我們能看到的衹有他的後學陳潮整理的《序》《條例》《古今四聲通轉略例》《韻表》四篇,它們比較系統地反映了劉逢禄的古韻研究成果和音學思想,對全面研究劉逢禄的學術貢獻及漢語音韻學史,都是彌足珍貴的材料。因此,我們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本《詩聲衍》及道光十年思誤齋刊行《劉禮部集》所載相關内容,加以標點注釋,以供學術界進一步研究。

甲骨文所見商代對“帝”的信仰謝炳軍
[摘 要] 認爲在商代天帝不享有至高無上的神權的説法是不對的。甲骨文和傳世文獻皆表明,天帝是商代的至上神。主要的理由有五點:一是對帝神權的崇拜是商王朝和各方國的“共同信仰”,王權的唯一合法來源是“帝命”成爲當時的共識;二是相較祖先神,帝對人間有最爲嚴厲的懲罰手段,享有終止王權的唯一權力;三是商王將人王稱爲“王帝”“某帝”“帝某”,正是崇拜帝權的一種表現;四是畏懼“帝工”傷害人間的能力,正反映出帝崇高的神權;五是從武丁到帝辛,商王自始至終都虔誠地崇拜着帝權,尤其是帝辛對“帝賦王權”有着絶對認同。這些都可證明帝在商代是作爲至上神存在的。[關鍵詞] 甲骨文 天帝 共同信仰 鬼神崇拜 祖先神

《毛詩注疏》版本考孔祥軍
[摘 要] 《毛詩注疏》存世版本皆出自十行本系統。宋刊十行本雖爲祖本,然成於書坊,難稱精審,其錯訛多爲其後諸本所承。元代翻刻宋本,遞經修補,現存印本之中存在大量正德、嘉靖時期補版,補版既添新誤,亦有可稱之處。明永樂本、明李元陽所刻閩本,前者似據元本之早印本而成,後者則據晚印本,然閩本所據印本,補版究竟幾何,又閩本校改依據及其它細節,尚待進一步討論。其後,萬曆北京國子監本之於閩本,明崇禎毛氏汲古閣毛本之於明監本,清乾隆武英殿本之於明監本,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之於殿本,亦有改動。清儒阮元重刻元刊明修十行本,擇舊作校記附於卷後,並暗改文字若干。阮本版片於道光、同治時期各有一次修版,不同時期印本又有差别。[關鍵詞] 宋刊十行本《毛詩注疏》 元刊明修十行本 明刊九行本 清武英殿刊十行本 阮元重刊十行本

論《禮記·中庸》“半塗而廢”的經義朗文行
[摘 要] 《禮記·中庸》“遵道而行半塗而廢”與《禮記·表記》“鄉道而行中道而廢”、《論語·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廢”内涵相同。漢魏學者關於“半塗而廢”或“中道而廢”注文簡略,孔疏以來的注家,往往脫離經典語境,將“半塗而廢”字面理解爲有始無終,並對《中庸》“遵道而行半塗而廢”進行曲解。爲彌縫經義,宋代以後學者又對《表記》“鄉道而行中道而廢”進行穿鑿解釋。其實“半塗而廢”與“中道而廢”的經文義理,旨在强調爲學修道永無止境,直至年老力衰休息廢止之時,程度仍在大道半塗之中。《中庸》“遵道而行半塗而廢”的經義有深刻的思想背景,體現了儒家學説世界認知的特點,與《周易》《尚書》《詩經》《論語》《莊子》《戰國策》等文獻義相印證。[關鍵詞] 中庸 半塗而廢 經義 新詮

和珅本與阮刻本《禮記注疏》關係考李學辰
[摘 要] 和珅本《禮記注疏》刊刻後流傳不廣,其價值久不爲人所知,而阮刻本《禮記注疏》是學界公認的二百年來最好的版本。本文通過對校和珅本、阮刻本,參校八行本、元十行本、閩本、監本、毛本、殿本等,揭示出阮元《禮記注疏校勘記》暗引和珅本,阮刻本的祖本南昌府本,初刻本參考和珅本補足闕文,修印本參考和珅本改正文字,和珅本與阮刻本關係十分密切。和珅本的學術價值有待進一步彰顯。[關鍵詞] 和珅本 阮刻本 禮記注疏 版本研究

范甯《穀梁》例學著述考陳以鳳
[摘 要] 范甯撰《春秋穀梁傳集解》時“商略名例”,以例解經。《隋書·經籍志》所著録的《春秋穀梁傳例》,楊士勛所稱引的《略例》均爲范甯《穀梁》例學專著,二者成書與《集解》密切相關。考之《集解》,范甯義例可分爲“傳例”“范自例”兩類。楊士勛疏文中所徵引的“范氏例”“范氏略例”“范别例”等,皆異名同指,可統稱“略例”。“傳例”“略例”各具特色,差異鮮明。基於對兩書名稱、篇幅以及范氏義例内容、特色的總體考察,約可推知,《春秋穀梁傳例》的内容應爲《集解》中的三十八條“傳例”,《略例》包含《集解》中的“傳例”“范自例”與楊疏中統稱“略例”者,是爲《穀梁》例學總結之作。清代學者對范甯義例有失詳查,誤將“略例”輯録至《傳例》中。[關鍵詞] 范甯 春秋穀梁傳例 略例 傳例 

《鹽鐵論》引《論語》考論陳  峰
[摘 要] 《論語》在西漢時期流布廣遠,成爲儒者闡發義理精藴、寄寓政治理想、回應現實問題的思想資源。《鹽鐵論》引述、化用《論語》原文多達186處,頻次遠超漢代子史著述。《鹽鐵論》撰作於漢宣帝之時,反映了武帝末、宣帝初時的《論語》傳衍,正值《漢書·藝文志》所叙述魯、齊兩家《論語》學術譜系的時間上限。由《鹽鐵論》所徵引《論語》的來看,引文與今本《論語》的歧異之處,可與陸德明《經典釋文》互證,由此推定《古論語》在西漢時期確有傳播;從漢唐《論語》學史演進視角以觀照這些徵引,體現了西漢章句之學的萌芽形態。在《鹽鐵論》中,御史大夫、賢良文學等囿於自身的政治學術立場,在論辯引述時將《論語》中的文句篇章抽離出原有的文本系統加以立論,反映了雙方在擇取經典資源、展現歷史觀念、表達政治論述上的差異與新意,反映了漢代《論語》學演進的歷史實景。[關鍵詞] 鹽鐵論 論語 西漢經學

朝鮮古銅活字殘本《爾雅注疏》考論瞿林江
[摘 要]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朝鮮古銅活字殘本《爾雅注疏》現存六卷、一百四十四頁,涉及《爾雅》中的十一篇,合訂爲一册。原爲李氏朝鮮鄭百朋舊藏,後傳入日本,先藏於京都的圓光寺,最後於明治三十九年(1906)六月二十一日方歸於東京的帝國圖書館。其所據之底本當是未經補頁的元刊九行本,用“癸未字”或“庚子字”排印。由於未經補頁的元刊九行本爲早期刻本,故此本之校勘價值不容忽視。但相對而言,此本也有缺陷,值得注意。推而廣之,李朝時期排印的群經注疏本當具有共同的特徵、價值和缺陷。[關鍵詞] 李氏朝鮮 活字印刷 爾雅注疏

論清人運用“禮例”校勘《儀禮》的成就與不足聶  濤
[摘 要] 清人《儀禮》之學遠邁前代,對《儀禮》文本的校勘堪稱其基石。綜觀清代《儀禮》校勘成就的取得,與清人對於禮例這種方法的運用緊密相連。本文從分析禮例的内涵與發展入手,結合清人校勘實例,從訂正誤字、校對衍文,對今古文之取捨,辨正舊說,於細微之處校前人所未校等四個方面闡述其功效。亦指出運用禮例校勘存在對文本特殊語境的忽視;因屬推論而在新出版本證據面前,很容易被證僞或推翻;当禮例和版本之間皆有根據時,難以取捨等三個方面的不足,從而爲準確理解清人《儀禮》校勘的特色提供了較爲新穎而深入的視角。[關鍵詞] 儀禮 清代 禮例 校勘

方苞與《周官義疏》關係考論沈  暢
[摘 要]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抄本《三禮義疏》(A01967)的《周官義疏》部分是經三禮館臣於乾隆十年貼改修訂的乾隆六年進呈稿。經與方苞個人著作《周官析疑》對比分析,確定《周官析疑》中絶大部分意見都被用作方苞主修的《周官義疏》乾隆六年進呈稿的案語,甚至前者中明顯與清王朝皇權、鹽稅等重要制度相牴牾的觀點也被納入後者的案語中。而《周官義疏》乾隆六年進呈稿中來自《周官析疑》的部分案語甚至出現與已經選爲“正義”的前人經說明顯牴牾的情況。因此,《周官義疏》乾隆六年進呈稿是在方苞全面掌控下,按照其學術觀點纂修的。[關鍵詞] 周禮 周官義疏 方苞 周官析疑

從曹元弼《禮經校釋》“妻爲夫”條談婚禮的成禮林秀富
[摘 要] 曹元弼在《禮經校釋》“妻爲夫”條評論汪中成婦的主張,探討婚禮成禮及其意義。汪、曹二人均以《曾子問》婚禮變禮諸條爲基礎,佐以婚禮、喪禮、喪服及鄭玄注相關内容,指出成婦確切的禮程點。以《曾子問》婚禮諸條爲婚禮權利義務關係的重要文獻,確有卓識,可惜所主張的成婦禮程點,並未能貫通 “女未廟見而死”條,探尋婚禮成禮,還是得回歸婚禮正禮。[關鍵詞] 曾子問 禮經校釋 廟見 成婦

《漢書·藝文志》不録《楚辭》辨説郭  玥
[摘 要] 由劉向、劉歆父子統領的國家中秘圖書的整理活動歷經二十餘年,共校理西漢典籍一萬三千餘卷,如此浩繁的经籍仍非漢代圖書留存之全貌。囿於文獻整理的實際考量和目録體例的限制,漢代許多書籍並未包含在此次校書活動之内,《漢書·藝文志》未録的《楚辭》便是其中之一。歷代史學研究者、楚辭學研究者都曾争論過這一問題,回到劉向校書工作的真實情況中,《楚辭》是劉向在整理文學文獻材料時别爲一集,最終流行於中秘之外的别行之本。《楚辭》未録於《詩賦略》,既有出於實際的文獻學考量,也與《楚辭》的特殊性質以及元、成時期經學極盛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關鍵詞] 漢書·藝文志 楚辭 劉向

《國語》地理條辨俞志慧  
[摘 要] 論文以《國語》一書中涉及地名的17則文本爲討論對象,考察了《國語》中若干歷史地理問題,或揭歷史地名的特殊音讀,如祭、虢、乾溪;或正經傳注疏之錯謬,如千畝、樊、甬句東;或補前賢之所未及,如大原、戲、蒲城、拾,藉以揭示《國語》中諸多歷史事件所發生的準確地理位置,并呈現同一地名在不同空間的遷延,如密、芮、中牟、繒、鄭,以及與此相關的文獻意義。[關鍵詞] 國語 地理 辨正

“瀦野澤”諸問題辨正王勝明
[摘 要] 文獻所見“瀦野澤”相關名稱有“都野澤”“休屠澤”“白亭海”“魚海子”“青土湖”等。漢代之後,“瀦野澤”水域變化大,南北朝時蜕變爲東西兩湖。歷代名稱演化繁雜,所在地域區劃變更頻仍。南北朝以來,“瀦野澤”相關湖泊文獻記録問題頗多,其要有三:其一是闞駰、李吉甫誤讀文獻,杜撰肅州“白亭水”乃至“白亭海”,唐代及其後文獻以訛傳訛,歷代相因。其二是明清文獻混淆“休屠澤”“白亭海”“魚海子”方位及名稱,多誤以“魚海子”爲“白亭海”或“休屠澤”,乃至誤記“瀦野澤”(“魚海子”)在清代武威縣等。其三是受歷代文獻誤記影響,今人歷史地圖編纂中存在誤標、漏標“瀦野澤”相關湖泊及名稱,以及標識位置失當等問題。[關鍵詞] 瀦野澤 休屠澤 白亭海 魚海子

《古寫本〈史記〉殘卷》異文再探——兼及北宋《史》《漢》校刻劉  仁
[摘 要] 今本《史記》《漢書》文字的面貌主要源自北宋官方的數次校刻,其校刻的質量直接關係到今本《史記》《漢書》的文字優劣。通過《史記》刊本系統與宋以前古寫本系統的對校,可以發現異文中的寫本正確文字多與《漢書》相同,羅振玉所影印的《古寫本〈史記〉殘卷》中的兩種即是如此。此種情形是由於北宋時期《漢書》文本的保存情況優於《史記》,致使《漢書》的校勘質量也高於《史記》。但是寫本文字亦有據《漢書》而回改致誤者,校勘實踐中要具體對待。[關鍵詞] 史記 漢書 古寫本 校勘 異文

《金牛太子寶卷》及相關問題考論王晶波 朱國立
[摘 要] 《金牛太子寶卷》是明清、民國時期流傳廣泛的一類民間寶卷,來源於七世紀初的佛本生經典《銀蹄金角犢子經》。唐宋以來,相關故事通過民間講唱、戲劇演出、佛教壁畫、民間故事等形式流衍傳播,並衍生出“狸貓换太子”的故事。本文以《金牛太子寶卷》爲中心,結合唐代寫本與中外文獻,對該類寶卷的文本内容、系統、故事來源、傳播途徑及中外影響進行考察,爲深入瞭解這類寶卷的故事來源及多元文化影響提供一個有益的視角與例證。[關鍵詞] 金牛太子 佛本生故事 狸貓换太子 寶卷 傳播

西涼亡國夢讖新解范英傑  
[摘 要] 西涼亡國史事中,有關夢讖及附帶異象的書寫頗值得關注。結合《晉書·李士業傳》文本叙事,西涼亡國夢讖及相關災異書寫當與先秦兩漢以來的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災異、讖緯諸説及諸子學説中的君臣治道内容息息相關。“南風動,吹長木”隱喻陰陽失序,與《五行志》所謂“厥罰恒風”“木不曲直”有關。“胡桐椎,不中轂”既是對《五行志》“工匠之爲輪矢者多傷敗”的表達,又是對李歆不能團結群臣的一種影射。白頭公扮演了溝通天人的角色,其言讖有“詩妖”的性質、衣帢則屬“服妖”之例,象徵李歆敗亡之兆。令狐熾則與“狐上南門”等異象密切相關,實指北涼胡族昌盛之意。文本所記種種災異,反映的也是陰侵陽之事。西涼亡國夢讖及相關災異書寫,可謂中古陰陽五行説及災異理論的一則生動案例。[關鍵詞] 西涼 夢讖 陰陽五行 災異

日本宫内廳書陵部藏《出師表》寫卷新研王子鑫
[摘 要] 日本宫内廳書陵部所藏《出師表》寫卷爲《昭明文選》中所收載的《出師表》傳抄本。此卷具備豐富的寫本特徵,是同爲宫内廳書陵部所庋藏的九條本《文選》卷一九殘帙,在“釋李善、五臣異同”“辨李善注中所記異文竄入正文”“輯《文選集注》所闕之佚注”等方面具有獨特價值。[關鍵詞] 出師表 九條本 文選 李善

《後漢書》李賢注引《後漢紀》析論李  博
[摘 要] 東晉袁宏編撰的《後漢紀》是研究東漢一朝歷史的重要著作。唐代李賢在爲《後漢書》作注時屢次徵引《後漢紀》,而李賢注所引文字與傳世本《後漢紀》多有異同。本文是對李賢注引《後漢紀》的整理與研究,通過與傳世本《後漢紀》進行詳細比較,對引文中的部分問題展開分析、討論。[關鍵詞] 後漢書 注釋 引文 後漢紀  

蕭子顯“字景陽”辨誤李鶴麗
[摘 要] 梁蕭子顯是南朝重要的史學家和文學家,《梁書》《南史》有傳,均稱其“字景陽”,今人一般皆從之。但根據梁元帝《法寶聯璧序》所載與唐代徐堅《初學記》所引,以及《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之著録,子顯當“字景暢”。《南史》蕭子顯本傳源於《梁書》,稱“字景陽”者實屬孤證,蓋《梁書》傳寫偶失,《南史》習焉不察,遂成此誤。[關鍵詞] 蕭子顯 景陽 景暢 法寶聯璧序

宋代鄭剛中世系考任  群 劉澤華
[摘 要] 鄭剛中是兩宋之際重要的政治家、文學家,有文學作品和學術著作傳世。他的家世,學界已有討論,但不太深入。文章根據近年浙江金華新出土鄭剛中之子鄭良嗣撰《宋故宣撫資政鄭公之墓》《先妣墓志》,並結合《北山文集》、宋人何耕撰《宋故資政殿學士鄭公墓志銘》等傳世文獻,考證其高祖至孫輩七代人的相關情況,並附《世系表》於文後。[關鍵詞] 鄭剛中 出土墓志 傳世文獻 世系

論沈欽韓的生涯——十九世紀早期知識人應世困境的映射劉國宣  
[摘 要] 身處危機四伏的嘉道之際,十九世紀早期的知識人面對着立功與立言的雙重困境。以沈欽韓爲例,“留意功名”的他,無奈於社會階層的固化而無緣事功,轉而從事學術研究,因追隨風尚、關懷現實而屢次挪移知識興趣,這是那個時代知識人普遍的應世姿態。在世運變遷、學術遞嬗的歷史背景下,沈欽韓用力於彌合樸學與現實的鴻溝,試圖解答調和道術、樸學經世的可能性,爲改良制度提供歷史資源的支持。除去他宏博的著述,在對包世臣《説儲内篇》的批識中集中而直接地展現出這一意圖。就思想史的角度觀之,嘉道知識社群的所思所爲,已具備晚清維新改制的黎明運動的意義。[關鍵詞] 嘉道之際 沈欽韓 樸學經世 漢書疏證 説儲内篇

明清閨秀總集的出版及其在日本的流通模式——以《女中七才子蘭咳集》二種爲例王紅梅
[摘 要] 明清兩朝先後有一些女性詩文總集傳入日本,並被重新翻刻。這種跨疆域的文獻流通一方面受到中日海洋貿易的影響,另一方面則反映出明清閨秀寫作文化在東亞漢字文化圈的輻射,和刻本對底本内容的調整又折射出書籍在流通過程中的被接收情况。文章以明末清初長洲周之標所編刻《女中七才子蘭咳集》及《蘭咳二集》兩部女性詩文總集爲例,以國家圖書館所藏明刻本和日本藏晚明蘇州寶鴻堂刻本及明和七年日本重刻本爲基礎,從士人評選與書坊刊印兩個角度分析並探討明清閨秀總集在商業出版中的基本模式及特點,並嘗試從日本漢詩傳統及海洋貿易兩個方面探究明清閨秀總集傳入日本的兩種模式。[關鍵詞] 女中七才子蘭咳集 漢籍 女性詩文集

周亮工集外佚文輯考王明霞
[摘 要] 周亮工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士、學者,與同時代文士多有交往。朱天曙整理編校的《周亮工全集》搜羅其詩文頗全,然尚有遺珠之憾。筆者翻檢明清典籍,輯得周亮工《江寧府志序》《金陵四十景圖跋》《履心集原序》《孟津詩序》《六朝選詩定論序》《與而庵先生書》、《寄杜于皇》(二則)、《與冒辟疆書》佚文8題9篇。這些佚文涉及的内容皆與周亮工本人事迹及相關史實印合,屬周亮工所作無疑。因此,這些佚文的發掘、輯考,不僅有助於考察周亮工的生平行實及交遊活動,且爲探究其詩學觀提供新的文獻資料。[關鍵詞] 周亮工 賴古堂集 佚文 交遊 詩學觀

古代文書視域下晚清疾疫防控機制的構建徐 燦  丁曉昌
[摘 要] 晚清防疫機制的構建一方面緣於晚清社會疾疫頻仍帶來的現實需求,另一方面也與西方醫學衛生觀念的傳入息息相關。從清代留存的官方文書來看,晚清疾疫防控機構構建初期受到西方和日本衛生觀念的影響,開始嘗試創建衛生防疫機構、制定防疫章程。宣統二年(1910)東三省肺鼠疫大規模爆發,引發嚴重後果,由此清政府加速疾疫防控機制的構建,防疫機構與防疫立法漸趨完善,同時開展中外協同防疫,使得東三省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晚清對疾疫防控機制的有益探索,能夠爲當代疾疫防控工作提供智慧和思路。[關鍵詞] 文書 晚清 疾疫 防控機制

2021年元代典籍與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第42届年會綜述趙玉龍
2021年7月9日至12日,由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内蒙古師範大學聯合主辦,内蒙古師範大學文學院承辦的“2021年元代典籍與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第42届年會”在草原青城呼和浩特隆重召開。與會學者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諸多不便,抱着極大的學術熱忱齊聚呼和浩特,其中有來自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師範大學、中華書局、鳳凰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等國内近百餘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出版單位的250多位學者參加了會議。會議共收到論文209篇,其規模之大,討論問題之多,涉及學者之廣,都是歷次會議少見的,這一方面是由於前半年受疫情影響,學者們外出考察交流的機會相對較少,另一方面主要是學者們學術研究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强,熱切渴盼進行學術交流和討論,以繁榮和發展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




《歷史文獻研究》是由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主辦的學術集刊,以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爲旨歸,發表以中國古代文獻爲研究中心的學術論文及書評等。本集刊爲“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集刊,歡迎海内外同仁賜稿。
稿約及注釋格式《歷史文獻研究》入選CSSCI(2021-2022)集刊目録(附:稿約及注釋格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