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丨韩国古城城门上的用汉字书写的“光化门”
 关注『一起看地图』,用地图看世界


去过韩国旅游的朋友,肯定对韩国的地名有很深的印象,例如街道边随处可见的用韩语和汉语双语标注的地名,以及各式各样和中国重名的地名。


随便举几个例子:汉江、襄阳、汉阳、丹阳、江陵、广州、咸阳、杨州、泰安、东海、海南、河南......一个中国人在韩国的地图上看到这些地名,你觉得会是怎样的心情?

韩国地图上的“中国地名”

不要想太多,这些韩国的汉语地名并不是为了方便中国游客而特意“翻译”的,而是韩国的谚文表音不表意,为了准确表达地名的含义,所以形成了用汉语标注地名的传统,这才有了那些和中国重名的地名。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韩国人要用汉语标注地名,又有多少地名是从中国“偷”来的?

先来简单梳理一下朝鲜半岛的历史,方便大家理解古代朝鲜对中国的“崇拜”。

在中国商周时期,朝鲜半岛还只是一块被中国人视为“蛮夷”的荒芜之地。周武王灭商之后,殷商宗室箕子逃到朝鲜半岛并在那里建立了政权,史称箕子朝鲜。由于地处偏远,人畜无害的箕子朝鲜一直传承到西汉,最后被燕人卫满所灭,卫满建立的新政权被称为卫满朝鲜,而箕子朝鲜的宗室则跑到了南边的三韩部落,将这些部落民联合起来,建立辰国。

卫满朝鲜没存续多久就被“虽远必诛”的汉武帝给灭了。汉武帝征服卫满朝鲜后,在朝鲜半岛上设立了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简称汉四郡。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其制度、文化、习俗等对朝鲜半岛的文明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韩国的地名文化,我们也将从汉朝对朝鲜的影响说起。

汉四郡
古朝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自己的文字,人们之间的书面交流只能采用原始的“刻木为书”,可以理解为进阶版的结绳记事。直到汉武帝征服朝鲜并将传入汉字后,这才解决了朝鲜人无字可用的尴尬处境。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汉字都是古代朝鲜唯一承认的官方文字,直到1446年世宗大王创制谚文,朝鲜才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字,而谚文全面取代汉字还是近几十年的事,因此朝鲜古代的地名基本都是用汉语地名,这难免就会和中国的一些地名重复。

韩国影视剧中,世宗大王创制文字的场景
我们接着聊朝鲜的历史。

到了西汉末年,生活在玄菟郡的一个名叫高句丽的部落,趁着汉室衰微脱离汉朝独立建国。由于长期受汉文化熏陶,高句丽人在建立政权后,照搬了汉朝的制度,在自己的国家内也搞起了郡县制,例如汉山州、唐城郡、羽谷县等,七七八八拢共设置了160多个州郡县。

到了公元4-5世纪,朝鲜半岛南部逐渐从部落联盟发展成为国家政权,并先后成立为新罗、百济两个国家,与北边的高句丽呈三国鼎立之势,此后的两百多年也被称为朝鲜的前三国时代。

朝鲜半岛的前三国时代
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中,建国最早又继承两汉衣钵的高句丽实力最强,拳打新罗、百济,脚踢扶余、靺鞨,有时候膨胀起来还敢和中国比划比划,然后高句丽就被中国给灭了。

654年,三国中的最弱的新罗被高句丽和百济轮番入侵,坚持不住的新罗王赶忙派遣使者,向唐朝乞援。这时候的唐朝皇帝是唐高宗李治,李治不愿意高句丽、百济做大,破坏唐朝在东北地区的宗藩秩序,同时也为了替父亲李世民完成三征高丽而不下的遗愿,于是派遣水路数十万大军帮助新罗灭了高句丽。

白袍小将薛仁贵就是唐征高句丽过程中崛起的大唐名将
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很快统一了朝鲜半岛,但就像暴发户一样,新罗并没有管理“大公司”的经验,设置什么“部门”,取什么“职称”都是一头雾水。本着“原创不如白嫖”的原则,新罗索性直接照搬中国的行政制度和地名文化,有模有样的学了起来。

到757年景德王时期,新罗参照中国的九州,在朝鲜半岛上划分了自己的九州,即汉州、朔州、溟州、熊州、尚州、全州、康州、良州、武州。在州之下设郡,郡之下设县,行政区的通名完全向中国看齐,俨然一副小中国的模样。

朝鲜九州
而由于朝鲜半岛在此前并没有形成特定的地名文化,这给了景德王很大的发挥空间,比如满足他的强迫症:所有的州名都是一个字的,所有的郡县名都是两个字的。当然,原创是不可能原创的,只能从中国“偷”一些地名,勉强过日子。

通过复制拷贝搞定了地名后,为了彰显自己的“文化人”的身份,新罗还设置了自己的五岳:东岳土含山、西岳鸡龙山、南岳地理山、北岳太伯山、中岳八公山,可这五岳的名字怎么听着有股“土味”?

高丽五岳

虽然新罗通过派遣留学生从唐朝那里学来了不少东西,但这些度过金的“海归”留学生越看新罗越觉得腐朽落后,于是决定“全面西化”改造国家(这段历史有没有很熟悉?)。然后,挺了一百多年的新罗就分裂了,进入高丽、百济、新罗并立的后三国时代。

朝鲜半岛后三国时代

940年,高丽灭百济和新罗再次统一了朝鲜半岛,这个高丽也被称为王氏高丽。经过新罗一百年多的改造,接盘的高丽俨然一副文明国家的样子,在“地名学”上也大有精进。

他们在“抄”中国地名的基础上学会了避讳!宋仁宗时期,为避皇室的名讳,将通州(今江苏南通)改为崇州。高丽听到这个消息后,也将自己境内的通州改为宣州,避宋朝皇室的名讳。此后,但凡自己的地名犯了中土王朝某位大佬的名讳,都很自觉的改个地名,恪守藩国的本分。

除了避宋朝的名讳,高丽也学起了那一时期非常流行的陪都制。例如北宋有四个都城,分别为东京开封府、南京应天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北边的辽国也有五个都城。不甘落后的高丽也在境内设置了四个都城,分别为西京平壤、开京开城、南京杨州(今首尔)、东京浦项。

高丽四京
高丽在“州”这个行政通名的设置上,也有了自己的一套标准。某某地诞生了一位王子或皇后,设一个州纪念一下;国王出巡在某个地方待了几日,设一个州纪念一下;某个权臣觉得自己牛叉了,在自己老家设一个州纪念一下......凡此种种,导致朝鲜半岛上的州从最初的九州变成十几州、几十州。

再后来,玩坏了的州级区划和王氏高丽被一同扫进了历史垃圾堆,新罗贵族李成桂通过兵变接管了朝鲜半岛。

作为朝鲜最大明粉头子的李成桂,选了“朝鲜”“和宁”两个国号,叫使者送去明朝,请朱元璋为朝鲜御赐国号。朱元璋答复道:“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于是朝鲜的名字就这么定了下来,李成桂建立的政权也被称为李氏朝鲜

李成桂

鉴于州制被高丽玩坏了,李成桂搬来唐宋时期的道路制,改原来的九州为朝鲜八道,即京畿道、忠清道、庆尚道、全罗道、黄海道、江原道、咸镜道、平安道,而道制也沿用至今。现在的韩国共有九道,分别为京畿道、忠清北道、忠清南道、庆尚北道、庆尚南道、全罗南道、全罗北道、江原道和济州道。

朝鲜八道
在废州设道的同时,李成桂也废除了高丽时期的四京制度,将都城从开京迁往汉阳,并改名为汉城,而汉城这个地名一直沿用到2005年才正式更名为如今的首尔。

由于韩国和中国重名的地名非常多,下面重点讲讲首尔旧称汉城以及韩国最大的河流汉江,他们为何取名为“汉”。

根据《朝鲜世宗实录·地理志》记载:“百济始祖温祚王,汉成帝鸿嘉三年癸卯(公元前18年),建国都于慰礼城。至十三年乙卯(公元前6年),王谓群臣曰: “予观汉水之南,土壤膏腴,宜都于此,以图久安之计。”遂就汉山下立栅,移慰礼城民户,立宫阙。”

由这段记载可知,韩国的汉江(汉水)之名早在西汉末年就已经出现,那么为什么古朝鲜人要给这条河流取一个中国大河的名称呢?《朝鲜世宗实录·地理志》给出的理由是:“于筒水,在府西一百五十里五台山西西台之下,有泉涌出,即汉水之源......西流数百里为汉江。汉虽受众流之聚而于筒为中冷,色味不变,若中国之有扬子江,汉之得名以此也。

韩国主要河流
简单解释一下,《世宗实录》说汉江水质优良,就像中国的长江一样,因此以“汉”(汉地,即中国)命名,由此可见汉朝对朝鲜半岛的影响。有趣的是,汉朝“汉”的名号来源于高祖刘邦汉中王的封号,而汉中就是因汉水而得名,因此以“汉”为名的韩国汉江和中国的汉江就这样撞名了。

高句丽建国后,在汉江南北分别设立北汉山郡和南汉山郡。王氏高丽兴起后,“偷用”中国的地名,将北汉山郡改为杨州(“扬”通“杨”)、南汉山郡改为广州。为什么是杨州和广州中枪?因为唐朝时期,新罗派遣了大量遣唐使通过海陆留学中国或是开展海洋贸易,而扬州和广州作为沿海大港,自然给朝鲜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丽史·地理志》中称“杨州,别号广陵”,而广陵正是中国扬州在唐朝之前的古称,可以说是高丽“偷”中国地名的石锤。
韩国京畿道地区主要市、郡
宋徽宗崇宁三年,高丽仁宗出巡杨州,将杨州升为南京,此后的诸位高丽国王都不时驻跸南京。高丽忠烈王三十四年,忠烈王将杨州改为汉阳府,置府尹判官,这时的汉阳府已经具备了成为国都的基础,于是李成桂在建立李氏朝鲜后,便将国都从开京迁到汉阳,并改名为汉城。而高丽忠烈王改杨州为汉阳,实际上是受中国“山南水北为阳”思想的影响,不过要说朝鲜人不知道中国也有一个汉阳(隋大业年间初设汉阳县,北宋时为汉阳军)我是不信的。

1402朝鲜绘制的《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
除了首尔多个旧称与中国的地名重名外,还有襄阳、丹阳、江陵、咸阳、泰安等许多“抄袭”中国的地名。事实上,由于古代朝鲜很长时间内都没有自己的文字,只能用汉语交流并标注地名,所以才会出现和中国地名重名的问题,就好比中国内部也有很多重名的地名,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韩国南部的“中国风”地名
总的来说,韩国的汉语地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直接从中国搬运过来的,例如杨州、广州、江陵、顺天、安东、太白;二是运用中国的地名命名规则,结合自身情况命名的地名,例如丹阳、汉阳、河东、河南、海南、东海、南海;三是利用汉字美化、音译等方式改造的古韩语地名,例如忠州、荣州、庆州、全州等。

韩国行政区划地图
1446年,此朝鲜世宗大王终于创制了自己的文字,但当时的朝鲜人,尤其是官僚贵族群体却认为谚文是“螗螂之丸”,而汉字则是“苏合之香”,导致谚文只是在朝鲜底层百姓之间传播。直到近代中国没落之后,汉文化开始被朝鲜逐渐抛弃。

但是,由于谚文是以汉字为基础的表音文字,因此一个读音往往对应好几个汉字,这在书面写作中会造成表达不准确的情况,因此在地名、人名等专有名词上,朝鲜人不得不采用谚文和汉字并用的方法,这也使得韩国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地名的去汉化。

二战结束后,尤其是韩国在七八十年代的“汉江奇迹”中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后,韩国的民族自尊心空前膨胀,“去汉化运动”也达到高潮,而韩国民众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汉语地名就成了首要打击对象。可很多汉语地名由来已久,几乎整个朝鲜半岛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上都是汉语地名,改名就是破坏文化,不改名就是伤害民族自尊,韩国就在这改名与不改名的尴尬处境中反复横跳。


安卓APP请长按扫描以下二维码下载
 
(长按识别下载app)
 


地理历史不分家,我们在一起看地图的基础上,推出了“地史馆”小程序和微信订阅号,为大家带来更多地理、历史、地图相关的文章,欢迎大家关注。用地理解释历史,用历史记录地理。


△点击进入地史馆小程序

△扫描关注地史馆公众号




往期精彩


1、白俄罗斯是个怎样的国家?和俄罗斯有什么关系?

2、古今地名考,谈一谈那些所谓的改名最“失败”的城市

3、秦末大起义中,曾经横扫六国的百万秦军去哪了?

4、汉语拼音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和英文字母那么像?

5、从战争到握手,加拿大是怎样成为美国盟友的?







↓一起看地图,用地图看世界你在看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