妞们xiao们,都白迷了
你有
多久
没有仔细地看过你的城市了
一、
我站在二七塔上看着川流不息的车流与人群,陌生又熟悉。
由此西望,解放路的斜拉桥凌空而起,跨过无数条铁轨向远方延伸。铁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这个城市的命脉,近代郑州的复兴之路,正是随着京汉、陇海两大铁路的贯通而开启的。郑州的发展、开埠直至成为省会,都离不开这两条铁路。时至今日,火车站仍是很多人初遇这座城市的地方,是城市的门面。
而在更早之前,一座城市的门面,就是城门。我由此向东望去,公元1061年的一个深秋,苏轼赴关中上任,于郑州西门作别弟弟苏辙,在马上写下“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的诗句。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是匆匆过客。而从商代开始,这座城便屹立于中原大地上,确切来说,无论是亳都或隞都,是管国或故市,是郑县或郑州,名称在变,她的主城却一直都在今管城区附近。这里是郑州的母城。
我用力眺望,试图透过鳞次栉比的楼房寻找这座城。我想看到那座叫作西成门的西城门,看到塔湾边上的开元寺塔,看到城墙西南角李商隐登临过的夕阳楼。看不到。问鼎中原与逐鹿中原是无止境的循环,郑州这座城也屡遭兵燹,而这些门楼佛塔也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当中。
郑州夕阳楼遗址
几千年。这座古老的城池静静伫立沉默不语,看惯了子由与子瞻们的相聚别离,听惯了李商隐们的吟咏伤怀,见识过黄河的泛滥,也遭受过战火的洗礼。她如这片古老神州大地上的每一座城市一样,在恢弘壮阔的历史长剧中扮演着属于自己的角色,庇护着她的子民繁衍生息、安居乐业。如今,她的鹤发只能于博物馆中得以一见,她留给世人的,则是一抹童颜。
郑州商代遗址一隅
二、
每个孩子都天然地把自己家所在的那个街道当做城市的中心。
小时候我心目中的市中心是建文。我在黄河路度过了人生的前十几年。那时只要一下大雨,黄河路就成了“黄河”,河水里飘满梧桐叶和球毛絮,小孩子们喜欢在这里蹚水。那时候,我出生的五院还不叫郑州市人民医院,而建文还不是一个陌生的地名。
大塘下的金水河从来没有很多水,浅浅的河水刚刚漫过脚脖。每年暑假我都会和发小来这里捉泥鳅。我们骑着自行车满郑州的跑。人民路上的梧桐树遮天蔽日,荫庇了无数个炎炎夏季。北闸口的地摊有各种旧书古玩,每次路过都会买些屯在家里。动物园里有几个馆总是特别难闻,虽然已好多年没去过但那气味我还记得。胖子家附送的焦皮儿比炒凉粉本身更美味。去火车站附近之前家长总叮嘱我一定要讲郑州话。而闯关族和晶合软件店我已很久没再见过。
人民路的梧桐树
如今那些充满稚气的妞们和xiao们都已长成了青年,成家立业,结婚生子。年龄渐长,阅历渐丰,对这座城市的理解也愈加深入。成年后我去过很多城市,每到一城我都会拿它们和郑州做比较,然后会发现郑州的诸多问题。有些见识确实是比较后得来的,比如外出求学之前我并不知道什么是雾霾,因为我已习惯了家乡的空气。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城市是在多方面都胜过郑州的,但我从来没有因此而厌弃自己的家乡。对于很多人而言,郑州只是中国铁路干线上的一个枢纽,“铁路心脏”又如何,不过是旅途的一个中转站,而对更多人而言,郑州是他们只身闯荡、打拼挣钱的地方,这里不是故乡更没有亲人。
可对我们而言,这里就是家啊。
我们的父母相识在这里,郑州见证了他们的爱情。
我们出生在这里,郑州见证了我们生命的开始。
我们在这里上学、成长,郑州有我们最好的朋友。
我们中的多数人还将终老于这里,最终我们融入郑州这片土地。
故乡如父母,未必大富大贵,却已将他们最好的一切给了我们。
而我们又为故乡做过什么呢?无数个醉酒的夜里,望着满地的酒瓶痴笑,在大马路上叫嚣哭泣,吐了郑州一身?或是面对网络上恶意攻击郑州的言论,有心反驳却不知从何说起,千言万语化为一句“爬恁达了旦”?
我们可能并不了解这座城市。
金水路街景
三、
想为郑州再做点什么,这应该是我们这个平台建立的初衷。
这座城市行驶在发展的快车道,GDP总量一年一个台阶,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拉大,小时候骑着自行车就能把郑州转个差不多,现如今网上讨论的那些楼盘在哪我都得查一查。城市不仅仅是一群人类的聚居地,在经年累月的城市生活中,一代又一代的郑州人也创造出了属于这座城市的独特文化,生活在这座城市当中的人,因这种文化而对彼此、对城市产生认同感,从而凝聚在一起。文化有多种表现形式和载体,可以是方言,可以是饮食,可以是名人,也可以是见证着城市发展的某些历史建筑。我们建起了一座又一座立交桥和高楼大厦,地铁在建里程也排在全国前列,却拆了东方红影剧院,拆了省武警总队干休所礼堂,拆了南乾元街75号院,以及其他许多优秀的历史建筑,令人痛心又发人深省。发展是为了传承,保护则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发展与保护不应是相互矛盾的。失去了属于自身的独特记忆,一座城市就失去了灵魂,成了空架子,遑论文化。
大拆大建之中,别丢掉最重要的东西。
郑州当然要建高楼大厦,建立交桥,建地铁,因为这些举措能够方面市民居住和出行,让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民更满意,更幸福。但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同样必不可少。郑东新区CBD可以说是郑州目前最像大城市的地方,市民们亲切地将这里的地标建筑称为“大玉米”,但对大玉米的设计原型——嵩岳寺塔却了解甚少。嵩岳寺塔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位列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是世界文化遗产。“大玉米”的名字叫起来可爱又好听,但我们也不妨了解下它的文化内涵。有了了解,下一步就可以在日常交流中对其进行传播了。这个很小的例子代表的可能正是我们城市文化建设的一个盲点,而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嵩岳寺塔与大玉米
HO
ME
聚集更多郑州人的力量,弘扬和传承郑州的历史文化,是这个平台的根本任务,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愿。若干年后,这群新青年都将不再年轻,但如果这座城市在日新月异的同时还能保留下一些老郑州的原汁原味,让老青年们不至迷失彷徨,也让老青年的子孙后代还能感受到他们父母辈甚至祖辈那时的文化精华,就足够了。我们走过的路,就是我们每个人本身。来时的路断了,我们也就不存在了。
都白迷了。这个老郑州需要我们这群新青年。
-END-
文字:狮子
排版:狮子
图片:狮子
编辑器:秀米
又到了投票环节
本期作者简介
狮子姓徐,生于五院,长在建文,现求学于北大。主修外交,辅修吃喝玩乐。曾梦想仗剑走天涯,去的地方越多越觉得家乡好,虽然她的问题真是不少。深爱二七塔和嵩岳寺塔。古诗古建,音乐好酒,从胖子炒凉粉到亚历山大·温特的建构主义,都能呲两句。爱郑州的都是diu们,加入我们,一起为这座城市做点事。
唐子巷27号:聚焦郑州城市精神,这里是你我共同的家。
往期内容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