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杰说民航|航司:不赚钱,我为什么还要飞二线洲际?(三)

林智杰 航旅圈 2019-08-29

1,《转载须知》,未按要求转载视作侵权。

2,微信添加“hanglvquan”,标注"航旅圈+职业",加航旅圈微信群。


小圈:本文是杰说民航之中美市场系列的第三篇。近年来二线洲际竞争激烈、运力过剩,生死存亡紧扣着油价与补贴,那航司为什么要坚持运营二线洲际、二线洲际给市场带来了哪些变化?今天,我们继续听听智杰老师的观点。


回顾:1 、杰说民航|中美市场迅速遇冷,二线洲际还能飞多久?(一)

2、杰说民航|数说“中美二线洲际”真相,航司在与时间赛跑


二线城市飞美国的运量是一年翻一番,而三大枢纽受限于时刻等因素,近两年已无力增长,可谓冰火两重天。这里有多少是“虚假繁荣”?我总结对二线洲际,有个标准的“4连问”:


  1. 二线城市有没有充足的客源?

  2. 离开补贴以后还能不能持续经营?

  3. 利用低价吸引中转是不是扰乱市场?

  4. 洲际航线多点开花会不会影响我国枢纽建设?


局方担心、地方政府担心、执飞的航空公司也在担心,而某些枢纽航空公司更是尤其担心。


风险肯定是有的,但既然大家都担心,那为什么还是争先恐后地飞二线呢?

 

明知山有虎,二线飞洲际


我认为这是“无奈的必然选择”


首先想想,为什么会有北上广三大门户枢纽?


过去,国内广大二线城市没有充足的客源,无法支撑直飞北美的航班。因此,选择合适的枢纽机场,把各二线城市的旅客汇集起来,就能够把一架747或是340的航班填满。这样航空公司能够少亏钱,旅客也能坐上飞机,两全齐美。而北上广以旺盛的公商务客源需求,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的枢纽的重任。毕竟与从零开始比起来,有基础的枢纽总是好的。


可见,枢纽网络模式是航空公司出于效益考虑,为了尽量装满航班,开辟新市场的网络方式,尽管让旅客多一次中转、多一次麻烦,但在市场发展初期,这是最优选择


而现在情况变了。


“不差钱、求发展”的地方政府说:现今经济发展了,我腰包也鼓了,要提升城市的国际地位,要发展外向性服务经济,要让老外来我这投资设厂搞经济,还是要有直飞航线啊。如果只从三大枢纽中转,外国友人只知道北上广,不知道深圳杭州成都重庆厦门,对招商引资也是大大的不利啊。


什么,效益有困难?我有补贴啊。补贴洲际航线需要财政投入,但以往外商的税收“三免五减”、生产用地底价供应、修高铁通高速,哪项不也得财政投入啊?这些都是为了GDP嘛。


“为下山,勇闯少林十八铜人阵”的航空公司说:国内航权时刻日益紧张,高铁八纵八横,市场空间越来越小,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了。我看最近出境游挺火的,国际市场感觉不错啊。


行业在发展,我们在进步,我们要发展,还是要有洲际远程航线,要有国际地位,北美还是要飞的。


飞洲际首选北京上海,这个地球人都知道。但是由于“一条远程航线一个承运人政策”,三大航垄断了北上广航权。我们进不去啊,怎么办?正好二线城市需求增长快,政府也愿意掏钱补贴,那就飞二线吧。


于是海航、川航、厦航、深航等“四中航”纷纷入局。


“航司越竞争、心里越高兴”的旅客说:以往去美帝,要在北京、上海中转,有点麻烦。票价贵就不说了,特别是航班经常延误,机场拥堵,摆渡车、安检值机都很不方便,有时候飞机落地了等摆渡车都要半小时,到了航站楼走到下个登记口还要1公里,太辛苦了。


现在家门口就有航线了,挺方便的。就算家门口没有航线,去厦门、成都、青岛、杭州等这些地方中转,2000多元就能飞个来回,比飞北京还便宜,中转也更快,实惠多了。


我们知道,近几年为了培育二线洲际航线,航空公司、地方政府都出了不少力,效果如何呢?我认为主要有三大成果。

 

成果一:释放市场增量空间,占据一席之地


三大枢纽中美市场早已饱和,中方航权已经全部用完,一班也加不了了;而美方虽有少量航权额度,但却很难拿到新增时刻。在三大枢纽容量饱和的情况下,二线城市扛起了中美市场增量的重任。我们看到近几年,二线城市的运量份额由2013年的0,一路上涨到2018年的10.8%,已经占据一成份额。


图表1 中国二线城市远程航线运量份额占据一成

 

成果二:打破寡头垄断,拉低三大枢纽票价水平


2013年以前,国内二线城市都没有美国的洲际航线,国内旅客飞北美只能选择三大枢纽中转。再加上“一条远程航线一个承运人”政策,中美航线事实上形成了国航在北京、东航在上海的“双门户”寡头垄断局面。


中型公司在二线城市开航后,对原有的北京、上海双门户市场格局带来了冲击。特别是为了吸引中转旅客,刺激市场需求,又有地方政府的给力支持,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低价切入市场的进攻策略。机票价格逐年下降,旅客出行成本明显降低。


图2是中国至美国OD旅客最多的15个城市票价水平。2013年,一位旅客如果要飞美国,机票大约要花1270美元,按当时汇率折合人民币7750元。一般工薪阶层去美国那肯定是要咬咬牙、狠狠心才能去了。而到了2017年,这位旅客飞美国机票只需要700美元,折合人民币4725元。


不仅票价便宜了40%左右,相对购买力来说降幅就更大了。换句话说,现在用去趟北京的价钱,就能飞美国了


当然,这里同时折射出了两个现象,一是北京航线供不应求票价高,另一方面就是美国航线供过于求票价难以覆盖成本,航线能否持续存疑。但不管怎么说,旅客是享受到好处了。


图表2 中国主要城市至美国OD旅客平均票价(美元)大幅下降

 

成果三:激发市场需求,推动二线城市对外交流


二线洲际飞了这么久,这个市场到底能不能培育起来呢?能!图表3所示,过去4年间,我国赴美人数(OD旅客)最多的15个城市,客流量均有明显增长。


对比三大枢纽和二线城市。上海、北京、广州的OD旅客年均分别增长6%、4%和19%,占据了4个增幅最慢城市中的3个席位。而在二线洲际航线直飞和低票价的双重刺激下,除沈阳外,二线城市赴美OD旅客基本都保持了20%+的年均增速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深圳、杭州。


深圳2013年每天仅有11名旅客(PPDEW)赴美。随后厦航2016年开通深圳西雅图,国航于2017年开通了深圳洛杉矶,2017年深圳每天赴美旅客已达118人,年均增长84%。PPDEW国内排名也从第22位上升至第9


杭州2013年每天OD旅客21人。2016年美联航开通杭州旧金山,川航开通杭州洛杉矶,2017年首都航开通杭州塞班,共三条航线。2017年杭州的中美PPDEW已增长到150人,年均增长65%。PPDEW排名从国内第17位升至第6


图表3 国内二线城市赴美OD旅客增长迅速(年均增速)

 

综上,二线洲际得到地方政府的补贴,成本不低,但成效也挺显著。释放了中美市场的增量空间;打破了三大枢纽的垄断,让旅客能够买到更便宜的机票;同时确实也刺激了二线城市的OD客流,这些城市与美国的人员往来越来越多。深圳的客流增速是“邻居”广州的4倍多,杭州增速更高达“邻居”上海的10倍。不管怎么样,旅客得到了实惠,地方经济往来也更加便利(虽然主要增量是出境游客),这就是二线洲际为大家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吧。


你想知道中美二线洲际到底应该怎么飞吗?或者你想了解更多有关中美二线洲际的问题,欢迎在文末留言,你的问题将有机会被我们下一场线上沙龙选中!我们还将从被选中的问题中抽出一名粉丝,邀请他免费参加沙龙。



欢迎投稿或加入我们:

航旅圈招聘啦!

阅读推荐:

1、杰说民航|数说“中美二线洲际”真相,航司在与时间赛跑

2、杰说民航|中美市场迅速遇冷,二线洲际还能飞多久?(一)

3、送别767丨一代民航人的芳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