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蜜蜂文化|源远流长的长白蜜蜂文化(一)

葛凤晨 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 2023-10-24

“长白蜜蜂文化在长白山地域有深厚的土壤,是产生于黑土地上的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有丰富的内涵和浓毓的地方色彩,今天虽然有的已消声匿迹,但它却有着辉煌的昨天和深深的踪迹。”

本期开始,发布葛凤晨研究员关于长白蜜蜂文化的系列内容,旨在挖掘长白山中蜂的文化历史,传播蜜蜂文化知识,丰富蜜蜂文化遗产。


长白山是中国东北的第一高山。它是满族及其祖先的繁衍生息和发祥之地,也是东北民俗文化的发祥地和象征。长白山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过程中,经过数千年的生活积累逐渐形成了农耕、采捕、渔猎、游牧等相结合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中华蜜蜂是长白山占老的生物种之一,曾经历过较长的昌盛时期.采捕蜂蜜是长白山人类的生产项目之一。蜂蜜是长白山人类生活中的甜食资源,因此在长白山的人类文明史中留下了源远流长的与蜜蜂有关文化遗迹。它甚至波及到整个东北地区。根据历史学家地域文化的概念,我们称其为“长白蜜蜂文化”。

长白蜜蜂文化在长白山地域有深厚的土壤,是产生于黑土地上的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有丰富的内涵和浓毓的地方色彩,今天虽然有的已消声匿迹,但它却有着辉煌的昨天和深深的踪迹。

近年,我们在进行长白山蜂史研究时,发掘了一批有关蜜蜂文化的珍贵资料,今后,将在深入研究和考证后分类撰文发表,以丰富我们中华民族的蜜蜂文化遗产。

葛凤晨研究员在长白山天池留影


蜂蜜峰的传说和古老的蜂蜜地名

自古以来,长白山植物繁茂,蜜粉源丰富,适合野生蜜蜂繁衍。在清朝以前长白山中蜂有千年以上的昌盛时期。那时在原始森林里野生中蜂分布密度很大。丰富的蜂蜜逐渐成为长白山各族人民便利的甜食资源。人们在采捕野生蜂蜜的生产活动中渐渐的积累了对野生蜜蜂分布规律的认识,创造了采捕蜂蜜的方法和土养中蜂的方法,并自然地在蜜蜂较多、采捕蜂蜜或养蜂多的地方以蜂或蜜命名之,诸如蜂蜜山、蜂蜜砬子、蜂顶子、蜂蜜沟、蜜蜂岭、蜂场等,这样的地名在长白山大地层出不穷,在国内外实不多见。

这样的蜂蜜地名虽说是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但在民间都冠以神话传说的色彩。相传,古时天上的仙女飞落长白山游玩,并在天池里沐浴,然后沿着松花江来到辉发河口的一座高山上坐下来休息。霎时,五彩缤纷的鲜花开满山野,含蜜欲滴,香飘千里,吸引着上千群蜜蜂从四面八方飞来,在山上的石缝里和树洞里筑巢采蜜,蜂巢中的蜜终年积累,巢脾坠裂,蜂蜜不断地流人江中,使江水变甜。后来这座山被称为蜂蜜峰、蜜蜂坨子、蜂蜜砬子等。1891年出版的《吉林通志》记载:吉林城南二百九十里蜂蜜砬子屯,就是指此山下的居民点。

蜂蜜峰的传说近乎满族起源史的神话。相传,有三位仙女从天上降临到长白山天池,大姐叫恩古伦、二姐叫正古伦、三姐叫佛库伦,姐妹三人在天池里嬉戏沐浴,忽然飞来一只神鹊将嘴里衔着的一颗朱果放到佛库伦的衣服上,三姐妹沐浴完毕穿衣时,佛库伦看见鲜艳溢彩的朱果爱不释手,把它衔在口里不慎咽进肚里,因此而怀孕,不久佛库伦生下一个男孩,出生就会说话,很快长大成人,佛库伦送给儿子一只小船让他顺流而下去完成创帝大业,他就是爱新觉罗的祖先布库里雍顺。

女真和满清因此把长白山作为发祥重地,进行封禁保护,并划出人参、松子、蜂蜜等采捕山,有计划地进行采捕活动,这种封禁政策客观上保护了蜜源和蜜蜂。长期以来长白山蜜蜡资源丰富,因此发展为贡品、礼品、祭品及商品,“四品”需求量的增加反过来更推动了采捕蜜蜡生产活动的发展,并逐渐扩展到东北大部分地区。



采捕活动从神话传说到女真满洲等民族文字都有记载.与之相关的蜂和蜜有关联的地名及这些地名的历史演变也都留下了文化痕迹。据文献报道,在新宾东10公里有三个山岭,分别称北蜂蜜沟、东蜂蜜沟、南蜂蜜沟,此地作为蜜蜡采捕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女真时期(宋朝)。太子河流域有一座蜂蜜砬子,据考古文献记载,这里于十五万年前就有庙后山人活动,曾发现旧石器早期文化;还有蚊河拉法的蜂蜜山和天南的蜂蜜砬子,都是青铜时期的西团山文化遗址,由此推测,采捕蜂蜜在这些地方应相当深远。双阳县有个蜂蜜顶子,据记载:“昔同治初年此山中多枯树,其有孔洞者蜜蜂就而营巢酿蜜,住民多往取之,故名蜂蜜顶子”。后来又派生出小蜂蜜顶子、蜂蜜顶子屯、蜂东屯等地名;九台县有个蜂蜜营子山,据记载:“昔年原系一片荒凉,森林遍野,草木丛茂,适清朝中叶始有山东人来此垦殖。彼时户少人稀,此地盛产蜂蜜,每年来此采取蜂蜜者男女妇孺接踵而至,其产蜜之盛,概可想见,故尚有今名之存在焉”。后来又派生出蜂蜜村、蜂蜜营河南、蜂蜜营北、蜂蜜营西头等地名。蜂蜜山位于兴凯湖西北岸,现为黑龙江密山县、清朝属吉林境地。据1907年文献记载:“蜂蜜山森林繁茂,湖流清冽,植物、动物、矿产之属,随地而有。因山中特产蜂蜜,故以名山,其蜂窝多在山峰石隙,而杨木岗附近一带枯树之中,蜂巢亦颇繁殖。土人于秋后采取蜂蜜,每户可采至千余斤,可谓盛矣”。蜂蜜山地名因设官府时颁发县印讹蜜作密,沿用至今。桦甸县的前蜂蜜顶子,后蜂蜜顶子,蜂蜜顶子村、蜂蜜顶子桥、蜂蜜砬子等都是早期的居民点;桦甸的蜂蜜沟子于1852年以前就有此地名,曾是清朝时期的金矿,其盛产蜂蜜的历史早于产金历史;海龙县的蜂蜜山于1907年以前就有此地名;通化的大蜂蜜沟和小蜂蜜沟是历史上较早的蜂蜜采捕地,光绪年间在这里建大蜂蜜沟门、小蜂蜜沟屯居民点,沟内河流称大蜂蜜沟河、小蜂蜜沟河;和龙的蜂蜜沟在清朝就是沙金矿,先有蜂蜜沟,后有沙金矿;东丰的蜂蜜槽子是一个居民点;安图的蜂蜜砬子曾是古代驿路上的一个驿站;岫岩的蜜蜂岭、宽甸的;蜂蜜沟子、锦州的蜂蜜沟山、新宾的土蜜蜂、; 牡丹江的小蜜蜂河等都是历史上蜂蜜采捕;山场。


长白山区养蜂历史较早的地方还留下;了以蜂场命名的地名。如永吉的江密峰,相;传古时曾有江姓蜜户养蜂于此,故名江蜜;蜂。后因年代久远,误将“蜜蜂”二字书为“密;峰”沿用至今。1644年建立江蜜蜂村,后来;又建立了江蜜蜂乡、下江蜜蜂村、江蜜蜂南;沟等居民点,还有江蜜蜂河等。蚊河天岗有个蜂场屯,于30年代以前就有此地名,据考证天岗原名额赫穆古代盛京至宁古塔驿路上的一个驿站,曾是打牲乌拉的采蜜贡山。舒兰的蜂蜜岭,清末时期有于姓在这里养蜂,产蜜较多,1908年前建居民点称蜂蜜岭屯,沿用至今。安图的养蜂场屯、蚊河黄松甸的小蜂场屯、桦甸木其河的养蜂场屯、镇赉的养蜂场屯、中长铁路哈牡线上的蜜蜂站等等,都是古代和近代历史上留下的养蜂地名。据考证,长白山地区经正式命名应用并有文献记载的蜂蜜地名多达50余处,从众多的蜂蜜地名中,可以看出古时长白山中蜂的分布范围和人类采捕蜜蜡的活动区域,虽多数以蜂、蜜为地名的地方现已易名,当年采捕蜂蜜的场景也不复存在了,但是考证研究关于蜂蜜地名的沿变历史,每一处都能追溯出一段蜜蜂兴旺、盛产蜂蜜的史实和传说,挖掘出源远流长的蜜蜂文化。

精彩链接:

知识| 怎样科学引种用种

蜂种推介|蜜胶一号,蜜胶就是好

疫病防控|蜜蜂种群习性与蜂病流行的关系

养蜂技术|学会箱外观察,养蜂运筹帷幄

蜜蜂文化|从百年邮票看养蜂发展


长按二维码,欢迎关注吉林蜂研微信公众平台

平台功能

发布蜂业信息

传播蜜蜂文化

介绍优良蜂种

推介科研产品 

宣传蜂类授粉

进行研发推广

践行科技扶贫

建设生态产业


蜂研蜂采

文/泽华

地松江续长白,

葱椴黄应香槐。
飞促农提质效,
发扶贫保生态。
制良种遍华夏,
锐熊蜂授粉来。
掘乌拉蜂文化,
翼启航百花开。


责任编辑:小蜜  小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