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失落的伊甸园 | 《金融时报》评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Philip-Lorca diCorcia)《伊甸之东》系列

《蕾西》,2008
喷墨打印,105.7 x 156.2 x 4.5 厘米(含框)
©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卓纳画廊(David Zwirner)香港空间将于9月10日起荣幸呈献美国著名摄影艺术家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Philip-Lorca diCorcia)在大中华地区的首次个展。展览横跨迪科西亚极具影响力的职业生涯各个阶段,体现了他的艺术实践中视觉及观念深度,并且凸显出他对今天年轻艺术家的深远影响。


相关阅读: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Philip-Lorca diCorcia)个展


2008年,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启发了迪科西亚。他带着所谓”愤怒“的情绪开始了《伊甸之东》系列的创作。这些照片或多或少都成为了艺术家对国家幻灭感的表达,被《纽约客》艺评人杰森·菲拉戈(Jason Farago)形容为“好像美国直接从伊甸园来到了’最后的审判‘”


相关阅读: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Philip-Lorca diCorcia)谈《伊甸之东》系列


2013年,《伊甸之东》系列在卓纳画廊伦敦空间首次亮相。《金融时报》作者丽兹·乔比(Liz Jobey)借此与迪科西亚进行了对谈,艺术家提及了这个新系列与此前标志性系列的不同之处,也详细介绍了该系列照片背后的设想与巧合。


《伊甸之东》展览现场,卓纳画廊伦敦空间,2013年(➡️滑动查阅)


失落的伊甸园 A Lost Eden

文/丽兹·乔比(Liz Jobey)

原刊于《金融时报》

2013年8月31日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可谓这代人中摄影艺术的领军人物,但是他仍然对自己下个月要开幕的两个同期展览感到焦虑,展览一个在纽约一个在伦敦。“我紧张得要命”,他在电话里说,人正在纽约上州。“我想每个艺术家都会时不时感到紧张。我不太担心《男性服务工作者》——不管它有什么样的缺点,因为系列创作于大概20年前,而世界好像已经追赶上来,可以理解它们了。”《男性服务工作者》(Hustlers)是他1990年代初期在好莱坞拍摄的一系列肖像,他请男性卖淫者出现在镜头里,并向他们支付了约等于一次性服务的费用。项目巧妙地将有关商品化、性和图像的议题并置在一起,也成为了他1993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首次个展。他现在更关心的是要在伦敦展览的系列,题为《伊甸之东》(East of Eden),创作开始于2008年。

《尤兰达》,2011

喷墨打印,100.3 x 124.5 厘米

©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对很多人而言,这都是深受重创的一年,”他说。“我感到自己需要对乔治·布什时代高潮期的情形作出回应。所以有关‘堕落’、被逐出伊甸园的想法启发了这些照片,那种人人都对美好生活感到乐观和狂热的感觉已经被完全反转了。而且从某种程度来说,就像《圣经》故事那样,正是我们拥有的知识造成了这一切。”


“忽然间,人们意识到他们没法免费享用所有事,你不能赖着贷款不还,也不能总是靠信用卡度日。而且我们都陷入了两场战争之中,它们是灾难性的失败,而且起初就因为误导才会开始。我就是把这些都作为了图像的起点。”

《皇宫》,2009
喷墨打印,104.8 x 128.9 x 4.4 厘米(含框)
©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迪科西亚最早崭露头角的是他摆拍日常场景的照片,在这些照片中,普通的场景因为艺术家戏剧化的打光方式而显出深刻的意义,并且在平庸的外部叙事和复杂的内部叙事之间建立起张力。作为改变了观看和思考摄影方式的艺术家之一,迪科西亚在过去17年来一直都是耶鲁大学艺术学院里一位备受追捧的老师和评论人。


2001年,他在时代广场的脚手架里放置闪光灯(闪光灯会被无线电信号激活),从而拍下过往的行人,藉此进一步探索了肖像摄影 [即《头像》系列(Heads)]。系列的最终成像是一张张显得与世隔绝的头部特写,它们捕捉了人们在街头奇异而自我的状态,这是那些刻意摆拍的肖像所无法企及的。其中一位被摄者日后提出法律诉讼,认为艺术家非法使用并出售了他的肖像,但是以败诉告终。

《头像 #23》,2001

显色打印,125.7 x 156.2 x 5.1 厘米(含框)

©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不过,新近创作的系列相较之下不那么的系统化。“在《头像》和《男性服务工作者》系列中,图像有一种自我生成的隐喻质感。这些[近作],某种程度上,要困难得多。我有意地将创作建立于图像之上。图像在隐喻方面的内容显得更加人为,而且是件微妙的事。

《伊甸之东》展览现场,卓纳画廊纽约空间,2015年

图中从左至右依次为:《上州》《西尔马,加利福尼亚州》


在这里呈现的照片——一位女士端坐在一尘不染的酒店房间里,屏幕上是正快速成型的龙卷风;一个牛仔(真的是牛仔,他恰巧经过)骑着马进入一片理想化的美国西部风景,只是那里已经被火烧废弃了;一个短发、胖胖的盲眼女孩和她的狗(好像是他的夏娃替身)面朝着她无法看见的一个林木花园——或多或少地,都成为了他有关国家幻灭感的表达。

《安德烈》,2008

喷墨打印,101.6 x 152.4 厘米

©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提及他在加州圣华金谷所拍摄的一幕虚构的伊甸园,迪科西亚说:“照片里让人激动的是那两辆黑色汽车——我并没有安排它们出现——车正驶离取景框,我当时心想,‘这就是亚当和夏娃,他们各自开着车正要离开。’

《圣华金谷,加利福尼亚州》,2008

喷墨打印,142.2 x 180.3 厘米

©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本篇英文原文刊登于《金融时报》杂志2013年8月31日,第24-27页。



关于卓纳画廊


卓纳画廊是位处纽约、伦敦、香港及巴黎的当代艺术画廊,现代理近60位在世艺术家和已故艺术家遗产,拥有过百人的专业团队。画廊自1993年创立至今,成功举办了众多具开创性的展览。卓纳画廊活跃于一级和二级艺术市场,一直致力于培育艺术家的职业生涯,当中许多已在当今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列。

网站:www.davidzwirner.com

微博:卓纳画廊

微信:david_zwirne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