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老工厂那些“厂报”,你还记得吗?
厂报简史
沈阳工厂各家办内刊,伴随东北解放就有了。一张小小的纸儿,登载厂里的大事小情,工人们管这一份土味十足的小报,亲切地叫“厂报”。
五十年代之初,各厂的小报名称叫得千奇百怪,有叫《冲锋号》的、《前进》的,光听名儿,真不知是谁家的崽儿。例如,承接苏联援华的156个项目之一的沈阳电缆厂,它的小报儿起名叫《生产小报》,到了1956年才改成《电缆工人》。
小报儿样式更是随心所欲,有耍单篇的,也有对折的,全部是腊纸刻字油印,经常模糊不清。但,总比《红岩》里集中营的《挺进报》强几倍吧。
不知何故,在1966年之后,一些厂内小报,被冒出的群众组织莫名其妙地查封,在这期间它们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搞运动、转社论、喊口号的红色宣传品!
上眼来瞧,那个时间段里,黎明厂、铸造厂、沈变厂的小厂报内容,大同小异
改革开放以后,各家重视厂报的热潮又回归,特别是1980年以后,纷纷重新擦亮自己的名号,如沈重报、沈水厂报、黎明报、东药报、沈高报等等。这个时期,正值沈阳工业企业经营红火的时候,出刊时间一般一周出一期,周一早晨发报,工人师傅抢着看。如果上面登了自己的事迹, 一准儿拿回家给老婆孩子瞧。工厂有重大攻关项目时,还要吃一些小灶——出加刊、办增刊、推专刊。
那时,厂报的宣传也非常卖力,厂报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高,基层一线常常为自己单位的消息,能够挤进头版去,经常软磨硬泡去找宣传部长走后门。
报名
之变
例如沈鼓厂,从50年代《扇风机报》,到80年代的沈鼓厂报、沈鼓报、沈鼓信息,变化的是名称,不变的是情怀,如今还是一周一期的出报,雷打不动
再如,当年“四大名厂”之一的中车沈阳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原车辆厂),其厂报叫《沈车新闻》,人家改过7回名——1950创办时叫《工厂生活》,后更名为《工厂生活报》《工厂消息》,1966年后更名为《先锋报》,后改为《厂内通讯》《沈厂工人报》,2002年工厂改制后更名为《沈车新闻》,并沿用至今。
1998年,为了规范宣传阵地,上级来了一个令儿,企业内刊一律不许叫“报”了,而且检查非常严格,不长时间内刊都把“报”字全割除。 一时之间,内刊们被一堆“信息”“资料”替代,有干脆就光秃秃两个字,“响亮但不够文雅”,像我们看到的东药、沈高、沈变等“报名”,就是那一次“割尾巴”的产物。
“沈高”就是沈阳高压开关厂的内刊,不解释一下,一般人会晕菜。它的2000年第一期,右上角是上一年的工厂十大新闻。在厂报界,每年终结或伊始,都要筛选“十件大事”“十大新闻”之类的,以壮行色
八十年代的内刊印刷,都采用铅字印,大一些的厂子都自己的印刷厂。 长年办内刊,编辑都有了提心吊胆的习惯,生怕校对上的失误。尽管格外小心,一校、二校、终校地走流程,但总有各类失误,不请自到。1970年,铁西某大厂捡字曾将“伟大的舵手”,捡字捡成“蛇手”印刷出来,整个政治部(那时不叫宣传部)的人毛啦,吓得好几天不敢睡觉!往大里说这是死的过儿呀!
这是铁西某某厂的印刷厂,房间常年有刺鼻的油墨味儿,他们在印制厂报,而且也外揽其他厂家的印报活儿(真实场景,如假包换)
铅字排版有弊端,就是图片自己无法制版,一般都去三经街《沈阳日报》大院,委托报社制版。大约在1992年左右,才有了激光照排,维思呀、飞腾呀一些排版软件相继登场了。有一个老编辑捅了个高雅的词:告别铅与火,走向光与电!
2000年后,不少厂报开始尝试彩印,但成本高,往往在重大节日,才会舍得出一期彩报,这跟以前每逢节日,出个“套红头”一个性质
沈阳燃气集团的报纸叫《沈阳燃气》,2000年1月1日正式创刊。 创刊时,小报两版。后来,每个月的最后一期四版,再后来期期四版彩报。随着企业对宣传工作需求的不断变化,《沈阳燃气》调整成大报四版旬刊。伴随这新媒体的兴起,《沈阳燃气》调整为半月刊至今。图为新年伊始,员工在读2021年第一期公司报。
沈飞、沈车、机床、移动、副食、沈信等厂报争奇斗艳(排名不分先后,随手的)
后期,随着市场经济深入推进,许多企业纷纷转制、倒闭、重组,厂报的命运也随之低迷,再加上新媒体的风起云涌,有的干脆不办了,有的周报变成“旬报”“月报”,有的弃报变刊……
那些常年耕耘的编辑们,则有的转行或下岗了——它是社会变迁的缩影呀! 怀念呀,那个油墨飘香、苦中作乐的年代,那些点灯熬油爬格子的夜晚,那群为办好报经常吵吵巴火的犟人……
报人故事
这是七十年代,沈鼓的编辑刘齐在画报样儿。后来,离开工厂他有了著名作家、辽宁省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名号。论办厂报,他最有家传的,令尊是著名报人刘黑枷先生,彼时,刘老先生和老伴正在新民农村下放劳动。这期间,刘老还具体指导过刘齐如何办厂报呐!
这是1972年,沈鼓宣传科举办新闻报道员学习班合影,培训结束后,还组织了一次实弹射击,照片里有刘齐、孙宝镛、田勇才、张志邦、傅致祥等老人儿的年轻身影
沈鼓厂报老编辑田勇才回忆说:沈鼓编辑部的老人儿,离开工厂后,刘齐成了著名作家,成绩无须多说。孙宝镛曾任辽宁教育音像出版社编审,出过多部长篇历史小说。燕鹏远曾任辽宁党刋集团副总编,编辑并撰写过多部著作,最近还为友人的一本诗集写了序言和评论。我退休前,仼沈阳贸促会机关党委副书记,在作家出版社等出版部门出了几本小书。
沈重报的前任主编张瑞老师,1995年去过北京领个人的“中国机械行业先进新闻工作者”奖,他告诉橹哥:
像沈重报,创刊于1955年12月1日,做编辑时间长了,就有了一定的办报诀窍,比如“一季度开门红,二季度双过半,三季度攻坚战,四季度把礼献。”,但是,一旦在爬格子的岗位上待久了,就容易动真感情,像沈重编辑部老同事滕光、刘毅、刘晓东、姚戈、栾俊学、赵雪冬、程世飞、姜群、关切等,虽然分别多年,我一辈子忘不了他们!
九十年代的《沈阳矿机报》
现供职于辽宁北方环境保护有限公司的韩伟,曾于1994年3月起在《沈阳矿机报》任编辑、记者,主要采编生产经营工作板块。他曾开玩笑说:我是家乡十里八村第一个编辑、记者。
厂报的这段历练,让他快速成长,后来,他的文字与摄影作品见诸于国家、省、市及行业的报刊杂志,从此在文字海洋中畅游……
1996年,《沈阳矿机报》成立40周年,厂里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座谈会
1984年1月,《东药报》创刊,它的前身是1953年《东药厂报》和《东药简讯》。当时,从运输科调来任宣传部副部长的罗玉卿主持编辑部工作。有王兰君等5名编辑,还聘请了张云鹏等8名特邀通讯员,王贺良、李松等5名特邀美术设计者。
特别提一下王贺良,时任东北制药总厂干部的他,为厂报题写工厂方针及迎春专版春联,他是东药的一张文化名片,多次随同厂长出访,为贵宾题字。从28岁开始师从名家霍安荣先生学习隶书,并得到杨仁恺先生指导,作品追求古拙、苍茂、厚重的风格,八十年代初他成为轰动全国的“九畹书家”之一。
当年,沈重编辑部出了一个著名工人诗人晓凡,也出过名记者——
辽报记者栾俊学,在1982年入职,后来在沈重厂报做编辑,从采访到编辑,从到画板跟踪排版,最后到站在工厂大门口,给工人们一张一张发快报,那种激情从没冷落过。
调到辽报集团做专职记者后,更是保留了工厂那种“拼命三郎”的血性,每天冲到采访第一线,一度成为“首席记者”,在辽报,第一个获得范长江新闻奖,在辽宁,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获得中央电视台评选的中国记者风云人物……
信息来源:沈阳地下铁 沈阳指南 盛京摆渡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