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岛交响!海珠数字文化乘风破浪!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

作为广州唯一的“岛区”

“江、涌、湖、林、园”的

生态骨架和江岛优势

铸就了海珠文化的独特性




在海珠,既可领略6000年岁月的七星岗古海岸遗址,也可游览代表中国角逐“迪拜奖”的“广州绿心”海珠湿地,还可见证曾经的一口通商“粤海第一关”、走过128届的广交会、岭南画派发源地十香园……时代的更迭,文化的传承与革新,在这里交相上演。


如今,借助数字经济的新风口,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简称“广州试验区”)琶洲核心片区在海珠乘风而上,海珠也积极实施数字文化发展战略,唱响跨越发展最强音。


海珠始终坚定文化自信,让文化资源“活起来”,把文化活动、文化阵地、文化名人、文化内涵等“串起来”,推动文化产业“强起来”,努力使海珠文化品牌“亮起来”。





图片来源:陈靖文/摄



一个有活力有魅力

宜居宜业宜游的

现代化中心城区正在崛起!

不断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




广州塔内,素馨花茶飘来阵阵花香,海珠非遗项目岭南古琴乐声悠扬。随着8月“岭南之窗”广州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区项目正式启动,“岭南之窗”在广州塔徐徐打开,八方游客看到不一样的广州、不一样的海珠。



“让充满了乡土气息的非遗进入广州地标性建筑广州塔里,我做梦都没有想到。”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程焕文感叹,“岭南之窗”项目将让广州的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在新的时代里更加出新出彩。


古琴艺术(岭南派)广东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谢东笑(姜恒/摄)


经历千年栉风沐雨,如何“踏遍青山人未老”?一条路径是以老带新,另一条路径则是以新促老。


非遗走进广州塔的同时,青年学子的作品也走进了十香园纪念馆。今年9月~10月,“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2018级研究生中期筛选作品展”在十香园纪念馆开展。研究生们通过自己的作品,或探讨传统壁画在现代创作中的意义,或体验“撞水、撞粉”的传统绘画技法,更有大量带有实验性质的新锐作品。

坐落在海珠的十香园是岭南画派发祥地,堪称海内外岭南画派传人心目中的精神家园。这次展览则开启了当代青年与岭南文化、传统文化的“对话”,现代与传统在这里交汇。“这是对岭南书画文化的弘扬,对广州美术学院和十香园纪念馆来说都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广州美术学院相关负责人期待更多的合作机会。



海珠区非遗“家底”丰厚,目前已成功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项、省级项目14项、市级项目23项、区级项目37项,非遗项目数量在全市名列前茅。前进路幼儿园、大元帅府小学等11个单位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数量居全市第一。



面对丰厚的文化资源,用起来才能活起来。


海珠作为岭南画派的发祥地,近年来重点打造岭南书画艺术节,挖掘出了一大批以青年艺术创作者为主的专业人才,更是曾获得全国“群星奖”优秀社会文化项目。


岭南画派艺术家陈金章

(点击图片阅读历史文章)


书法家陈秋明

(点击图片阅读历史文章)


每年的“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海珠非遗季”“岭南古琴音乐会”等非遗活动广受好评。


非遗小小传承人岭南古琴传曲《碧涧流泉》


广绣体验


今年6月,海珠区首家公益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开馆,这里可举办非遗作品展示,组织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项目体验、教学、研讨等活动,还可以开展非遗产品和品牌活动的宣传和推广。



如何提升非遗品牌价值,让非遗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海珠区提出打造“一街、一站、一园、一平台”的“四个一”非遗发展思路,即打造非遗一条街、打造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站、建立非遗传承基地、打造线上非遗文化教育平台。



正是在老与新的相互促进中,传统与现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见记忆乡愁,也见当代作为。




眺望对岸白鹭生态保护岛的鸟群,漫步380米长的珠江岸线,带上家人放风筝、踢足球……刚刚过去的“双节”假期期间,工美港·国际数字创新中心举办的“草地帐篷日”活动“火”了,以数字创意产业为主导的新兴办公园区摇身一变,成为市民又一喜爱的网红打卡点。



在海珠,似乎永远不缺少市民喜欢的网红打卡点。其背后实则是市民对城市发展的认可,对城市文化的归属感,对城市建筑背后的时代记忆的认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文化是发展的,一个时代的奋斗造就一个时代的精神与文化。今年1月,海珠组织创作的原创现实题材话剧《工业大道》成功首演,引发了不少广州市民的集体追忆。这部话剧的背后,是对广州重要工业记忆的记录:位于海珠区的工业大道曾创下多个“全国第一”,生产出了广州第一条万吨巨轮、中国第一台离心机、世界上第一件钛制潜水服等知名产品。


点击图片阅读历史文章


如今,海珠一个个成为网红打卡点的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正是数字文化、创新文化风头正劲的体现,是大众对创新的认同。在广州T.I.T创意产业园,微信实现了433天内从零起步拥有一亿用户的行业标杆;在保利1918智能网联产业园,该园区实现了一年税收过亿元的高速度;在工美港,公众看到了老旧工业厂区的创新蝶变……


工美港成为海珠新晋网红打卡点


当下,数字文化、创新文化正在海珠兴起。特别是今年《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出台,赋予了琶洲核心片区新的使命。目前,琶洲已从建设期迈入产出期。在琶洲的带动下,今年1~7月,海珠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47.80亿元,增长48.6%。



文化是人创造的,新产业吸引着新人群,他们将赋予海珠文化新的内涵。《琶洲地区发展规划(2019—2035年)》显示,预计2035年琶洲地区就业人口约80万人。随着年轻创新创业者的涌入,需要海珠坚持用创新文化激发创新精神、推动创新实践、激励创新事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接下来,海珠将以琶洲数字经济的发展为支撑,持续培育新增长点,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具体将在发展数字会展产业、发展数字影视产业、发展数字互娱产业、打造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区等方面发力。新的产业、新的文化,正在被创造。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几天前,海珠首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落户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下称“海珠湿地”),将为学生们提供劳动技能学习与农作实践课程。目前,海珠湿地已成为学生们的自然大学堂,已联合200多所学校、100多家企业、60多家教育机构开展活动3000多场次,参与学生160多万人次。


资料图片


海珠湿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城央湿地,面积达到1100公顷,是纽约中央公园面积的3倍。


图片来源:邹辉强/摄


如今,海珠湿地已经名声在外。今年世界环境日,海珠湿地的形象片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中国屏滚动播出,在世界的“十字路口”展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早前,海珠湿地确定将代表中国角逐2019年度第12届迪拜国际可持续发展最佳范例奖。



生态兴则文明兴。
海珠湿地也一度面临消失的困境,2012年国务院批准采用“只征不转”政策,切实解决了城市“保肺”与农民“保胃”的矛盾,让海珠湿地从饱受侵蚀、濒临消失的“万亩果园”蝶变为具有全国引领示范意义的国家湿地公园。海珠湿地的重生,赋予了它新的文化魅力与内涵。



更难能可贵的是,海珠湿地也是海珠的一次绿色抉择,是海珠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海珠湿地是在权衡超过万亿商业开发价值和生态保护之后,建立起来的16500亩湿地公园。”海珠区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蔡莹说。


图片来源:覃光辉/摄


海珠湿地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土,除了生态修复,海珠湿地更是广州市民可及、可达、可享受的“桃花源”。如2014至2016年,第20、21、22届广州园林博览会成功在海珠湖举办,结合生态与岭南传统文化元素,彰显了广州岭南特色园林的独特魅力。


图片来源:流氓兔视觉


未来,海珠将依托海珠湿地独特的生态文化,深入挖掘文旅资源,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商旅资源的深入互动。


图片来源:陈明瑜/摄





环岛路将串起海珠文化地标



未来,驾车于环岛路即可一路游览海珠代表性文化地标。


目前,海珠区正在建设全长42.2公里的环岛路,并按照“大环岛+小环岛”“环岛+湿地”的思路同步建设环岛碧道。其中,琶洲阅江路碧道示范段已经对公众开放,其以“阅江汇客·都市生活”为理念,将珠江水道、漫步道、慢跑道、自行车道及车道“五道”结合,融合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等元素,正成为观光休闲的亮丽风景。



接下来,海珠将打造展示底蕴的文化碧道。以珠江治理水文化为依托、以海丝文化为主线、以岭南文化为背景、以会展文化为特色,保护利用好沿线自然文化景观,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展示广州千载商埠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城市经典魅力。



此外,环岛路更将把文化地标串起来,整合珠江沿岸的广州塔、珠江琶醍文化创意区、水博苑、琶洲国际会展中心等文化、景观、产业资源,结合广州市精品珠江文化长廊工程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以广州塔文商旅融合发展示范区项目、珠江琶醍夜经济开发项目为延伸,在阅江路碧道打造以“新时代·兴文化·新时尚”为主题,注入非遗文化、潮流文化等元素的“悦江”滨水文旅休闲文化带,充分展示广州文化魅力。



新的文化品牌正在形成,传统文化地标也在被激活。位于海珠区西北面的南华西街有着240多年历史,辖区内的洪德巷历史文化街区和南华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于今年4月获批成为“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这也成为这里连片保护性开发的契机。



南华西街将实施“微整形”美化工程,其中,约1.5公里长的骑楼街将实施骑楼窗台、骑楼立柱、建筑立面及人行道路“见缝插绿”美化工程,每个骑楼立柱点缀鲜花绿植盆景,做到日日鲜月月新,丰富提升景观层次感。未来的南华西街也将成为年轻人的美丽回忆。


南华西街将开启保护性开发


下一步,海珠将大力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打响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生态文化、创新文化海珠品牌,提高城区文化软实力。具体来说,海珠正积极实施“文化+”战略,推进广州文化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和粤港澳大湾区电影港建设,打造广州塔“岭南之窗”广州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区,促进商旅文创居融合发展;充分利用滨江路沿线资源,串珠成链打造珠江沿岸文化精品长廊。推出更多都市游、生态游精品线路,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非遗需要被看见


期待广彩从海珠走向世界




“‘岭南之窗’是非遗项目展示与宣传的创新。”广彩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艺明认为,广州塔作为城市地标面向的是全世界,在广州塔展示非遗,就是给全世界展示非遗,希望未来有更多这样的窗口。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赵艺明从事广彩已经40余年,2006年开始将很多精力放在广彩宣扬上。“广彩教育要有延续性。”在推广广彩教育多年后,赵艺明表示,尽管非遗进校园等活动举办得愈发频繁,但更重要的是坚持下去。在呼吁广彩教育坚持长效化的同时,赵艺明也在创新非遗教育思路,近来他将推广重点放在了教师身上。“一个教师对着多个学生,老师可以边学边教。”赵艺明表示,这种方式目前效果很好。


图片来源:广州塔CantonTower


“广彩是在海珠发扬光大的,希望未来能从海珠走向世界。”赵艺明介绍,广彩又称“河南彩”,是釉上彩绘的代表,18世纪至19世纪早期,人们将景德镇的素瓷运至广州加彩后出口,一时风靡欧洲。期间,广彩瓷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广窑仿洋瓷烧者,甚绚彩华丽”的特征已有记载,这一时期的广彩制作最为精美,用彩最为丰富,进入了“式多奇巧,岁无定样”的成熟阶段。


图片来源:广州塔CantonTower


近年来,赵艺明感受到年轻人对非遗的认同度有明显提高。他发现,广彩的工艺体验课受到不少年轻人的喜爱。以前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广彩是什么,随着近几年的推广,大家对广彩不再陌生。“非遗要用起来,希望能兴起更多广彩和非遗的网红打卡点。”赵艺明期待广彩越来越“火”。






海珠区部分特色图书馆一览





海珠区少年儿童图书馆

少年儿童专题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阅读推广活动精彩纷呈,被媒体誉为“广州最美少儿图书馆”。


地址:滨江东路樱花街18号。





万胜分馆(地铁图书馆)

图书馆+广州有轨电车有限公司,藏书以交通轨道、经济、文学等品类书籍为主,是市民品读知识、享受生活的多元文化空间。


地址:地铁八号线万胜围站A出口万胜围广场。






晓港公园党群服务中心分馆



图书馆+党群服务分中心,市民可在游览公园的同时看书读报、学习党建知识、办理政务业务。


地址:海珠区前桂大街晓港公园西北门。






FDC面料图书馆分馆

全市第一个面料实物和服装类书籍完全融合的专题图书馆,目前共有服装类、设计类等专题图书5000余册,来自全球的面料料卡400多万种。


地址:新滘中路88号海珠同创汇内。






海珠智汇分馆

图书馆+科创产业园,以金融、科技、互联网创新等品类书籍为主,是海珠区推动公共文化与科创产业相结合,推动图书资源精准供给的重要举措。


地址:东晓南路瑞宝街1号智汇科技园A1栋3楼。






省广G+分馆

具备读书分享、主题沙龙、文化讲坛等功能的多元化分馆,为创客们提供交流思想、展示创意的开放平台。


地址:新港东路1000号保利世贸中心G座裙楼2楼。






海幢寺分馆(佛教图书馆)

图书馆+名寺,设有藏经阁、普通图书阅览区,图书以佛教类、茶艺、盆景艺术等为主。


地址:南华中路188号海幢寺内。




编辑 | 蔡芷涵

责编 | 吴美美、田心君来源 | 南方日报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投稿邮箱 | haizhujun@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