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格 发:中西合璧“洋程婴”

侯燕琦 和平杯官微平台 2022-04-23


特别奖英国格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3991r2p9p&width=500&height=375&auto=0

《秋江》英国格发扮演艄公


 秋江艄翁 --格发扮演

《赵氏孤儿》格发


  一、“洋程婴”轰动“和平杯”


    “洋票友”格发,一直是第十一届“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上大家关注的焦点人物之一,而且,“和平杯”大赛开赛以来,媒体也多次跟踪报道过他。这个英国人的表演究竟是怎样的?这也是天津广大戏迷朋友心中的一个迷。

   10月29日晚7:30,“和平杯”第五场决赛开始。本场决赛可谓是高潮迭起,中国大戏院内观众掌声、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尤其是英国选手格发的表演,可以说不负众望,引起全场观众的轰动。

   格发参赛的剧目是新编历史剧《赵氏孤儿》,剧中扮演老年程婴。他出现在中国大戏院的舞台上的扮相,与我们传统的戏剧人物相去甚远,其中有几个明显的不同之处。

   一是相貌。出现在中国大戏院舞台上的老程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英国老人——一头微卷的黄头发,一张胡子拉碴的脸,一双深陷的眼窝和一只高高的鼻子,都毫不掩饰他外籍人员的身份。

   二是服饰。那简直就是京剧舞台上的另类——一件典型的英式内衣,一件破旧宽敞的大披风,是莎翁笔下典型的老翁,是那种我们经常在电影和话剧中见到的穷困潦倒的外国老人的形象。虽然是一位西方老人的形象,格发对老程婴的心理理解丝毫不差,表演得淋漓尽致,给观众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三是道具。一套西方绘画艺术的用具——一个高高伫立在舞台中央的油画架子、一个油色盘和一支画笔。格发完全以西方人的绘画艺术的表达方式,书写丹青,记录不堪回首的往事,用以抒发老程婴胸中积蓄了20年之久的满腔悲愤之情。

   以上种种,丝毫不影响格发演唱的的发挥。亦表亦唱中,他的演唱几乎是完美、无可挑剔——板眼无漏,吐字清晰,归音准确,唱腔韵味十足。一个外国人对中国的京剧艺术理解学习到这种程度,真是难能可贵啊!怎么能不感染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格发发自肺腑地对京剧艺术的喜爱和追求,得到中国票友的认可,得到专家评委的高度评价。最终,格发获得“和平杯”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奖项——大赛组委会评委会颁发的“特别奖”。

   赛后,格发说:“这是我第一次扮上演出老程婴,以前,在不同的演出场合上都是清唱这一段,没有身段的表演。所以,在表演和身段上感觉还很不到位。希望清唱。但组委会不同意,不能破坏大赛规则。为难之际,偶遇一位老朋友——天津京剧团退休的王立才老师,这真是机缘巧合,当下就决定请王老师为我说戏。一辈子与京剧打交道的王老师欣然同意。我与京剧前辈王老师相识在2009年,是在‘感动中国’活动的颁奖晚会上。他对我的这次表演帮助很大,王老师专门拿出时间指导我练习,从服装、道具、身段以及合着伴奏带,怎么入场,怎么推门、关门(中国京剧舞台上虚拟的东西很多,我对这扇门就很迷茫,王老师就给我讲古时候中国的屋门是什么样子的)。我这次舞台上穿戴的服饰都是通过朋友从天津人艺借来的,他们给了我很大的支持,我两次去人艺麻烦他们,但两次天津人艺的前辈李启厚老师都陪着,直到选到合适的服饰。” 

   走出中国大戏院剧场的格发,被热情的观众团团围住,签字,拍照,交流……充分显示出天津戏迷对格发的无比喜爱。他们说,格发的表演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空前绝后的。虽然是一身洋打扮、画油画,但天津戏迷看得懂,而且,他们从心里感谢格发这么喜欢中国的京剧艺术,真是太难得了。格发也感慨地说:“谢谢大家对我的喜爱,非常感谢天津观众的掌声,我知道,这是对我的鼓励,我一定加倍努力,掌握更多马派艺术的唱段,有机会奉献给天津的观众。”

   在第五场表演的综述中提到“来自英国的格发,可是个地地道道的‘大鼻子’,在台上,这位老兄可是出尽了风头。别看他一头的黄头发,身穿洋教士似的服装,站在一个油画架旁连图带抹,根本看不出是《赵氏孤儿》中的程婴,但张嘴一唱,还真是地道的京子京韵、京腔京调,而且连‘上口’都会,能把‘脸’字唱成‘jian’音,整个一京剧‘通’。因此,他每唱一句,台下的掌声都像炸窝一般,许多戏迷都拍红了巴掌,笑得合不拢嘴。”活灵活现演出现场的情景,叙述那叫准确、到位。

 二、人到中年结缘京剧

    为采访事宜,拨通格发先生的电话,接听之后,传来一阵丝竹檀板之声。原来,格发先生正在中国大戏院二楼的小剧场欣赏河北梆子。我们相约在一楼的电梯旁,极其狭小的厅内聊了起来。

格发从第一次接触到京剧,就被其震撼,毫不夸张地说,他是当即决定来中国学习京剧的。

   那是在1993年,北京京剧院在伦敦的一场演出,一个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索菲特大学电脑三维动画专业的硕士英国小伙子,现专职制作三维动漫的格发在观众席中被震撼了!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世界上会有如此优美的身形表演。他说,我不相信自己看到的东西是存在于地球上的。当然,那时深深吸引他的仅仅是京剧的表演身段而已,仅此,就让格发做出了一个改变他终身命运的决定——到中国去,学习京剧。格发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当即找到北京京剧院的人,说明来意,请他们帮助联系去北京学戏的事情。很快,格发背着行囊,来到中国,下了飞机,直接来到北京戏校报道。

   格发今年51岁了,是属牛的。来中国近20年了,当年进戏校学习已经32岁了,他的同班同学都是娃娃,最小的只有10岁。中国有句老话说:人到三十不学艺,学艺落一半。可格发不是一般的人,课上练基本功,踢腿、下腰、拿顶、拉山膀……非常认真,练的是童子功。但与孩子们比起来,他的柔韧度极差。怎么办?格发不管那一套,咬紧牙关坚持训练,没有难倒他的事。每天,同学们还在睡梦中,格发已经在挥汗如雨地练他的每日晨功。还是中国的一句老话“功夫不负苦心人”,专修武生的格发不但练就一身精湛的功夫,而且,还学到了极不容易掌握的猴戏。格发不仅能够出演武生短打戏《三岔口》、《武松打店》,长靠戏《挑滑车》等这样的大武生戏,还有猴戏《闹天宫》中的美猴王。他出演的《闹天宫》曾获得过国际京剧票友大赛的“金龙奖”。

   由于当年过度的训练,格发的身体受到伤害,落下伤痛。随着年龄的增长,如今的格发基本撂下了武戏,改唱工戏了,专工“马派”老生。格发本届“和平杯”参赛的新编历史剧《赵氏孤儿》就是马派的经典剧目。

格发爱京剧爱到骨子里,换一句话说,京剧已经融化在他的血液中。对京剧艺术的敬畏之情,通过这次参加“和平杯”的决赛,就有所表现。格发这次参加“和平杯”预赛报送的碟片是清唱,组委会的预赛评委们对他的唱功一致通过,至于他的清唱,大家只是认为是没有行头。在格发还没来报道之前,“和平杯”艺术总监白晶环老师就和天津青年京剧团负责箱包的老师打过招呼,为他准备剧中人物程婴的服装。对此,格发有他的想法,他说,我一个大鼻子的外国人扮上老程婴是很滑稽的,是对马派艺术的极大不敬。白老师说没关系,只要你用心唱好就没问题,就会受到大家的欢迎。但格发坚持他的意见,他的扮相准备以莎士比亚笔下老翁——一个外国老人的形象,出现在“和平杯”的决赛舞台上,以一位外国人对剧中人物的理解,来表演马派的这一经典的唱段。听完格发的一番话语,老艺术家白晶环老师欣然同意格发的决定。

   格发对中国京剧的敬畏之心令人肃然起敬。他说,学习京剧唱段先要用心听两年,感受是很重要的,而且学起来每天只能掌握一点点,这可不是急功近利的事情,也不是钱能解决的问题。我的理想还是要将京剧艺术与三维动画结合起来,因为只有这样,青年人才能接触到京剧,对京剧有更好的传承,京剧才能不至于过早进入博物馆。格发对很多中国年轻人到国外学表演艺术很不理解,他说,真搞不明白,这么好的京剧艺术,许多中国人怎么不喜欢呢?京剧在格发的世界里,是最完美的艺术。

三、此生京剧不了情

    现在,格发的家就安在北京的陶然亭附近,与天桥、湖广会馆、北京京剧院都相邻不远。格发的妻子是他北京戏校的校友,如今两人天各一方,爱人是日本人,常年生活在本国,格发基本是中国、美国以及全世界各地奔波,只有演出时,俩人才能够凑在一起,有暂短的会面时间。森村知慧是位刀马旦,在戏台上与格发两人刀枪对决,一招一式中规中矩,杀得是令人眼花缭乱。说起格发,妻子就一句话:他很直,对自己追求的东西。意思就是,格发对京剧艺术的追求非常执着。

   格发的家里,到处都是与京剧艺术相关的物品,行头、道具,大大小小、堆堆放放,满眼皆是;光盘、碟片,听的,看的,几乎全与京剧有关。不知道底细的人,还以为自己误入了某家京剧团呢。

   格发对京剧艺术不仅仅是陶醉、痴迷,他为了京剧所做的事情,他对京剧了解的程度,都会令任何一个中国人深深折服,并感到自愧弗如。他的老师马幼年曾说过:“京剧是我们的国宝,这样的国宝,总要有人为她鞠躬尽瘁。格发一个外国人这么热爱京剧,真是让人感动。”格发曾3次找到马老师学戏,因为老师身体的原因,最后一次只恳请老师将自己的唱念再给抠一抠。格发用轮椅将老师推出家门,师生二人来到公园,老师示范,学生模仿,一字一音,怎样吐怎样归,反复练习。说到京剧艺术的传承,格发深有感触:“十几年的时间,我的很多老师都没了,在我眼中,他们各个身怀绝技,许多好东西就这样都带走了,那是他们一生对京剧艺术的积淀,太可惜了。”

   如今,格发对京剧艺术的感觉是——责任在肩。尽自己的力量,向世界宣传中国的京剧艺术。2004年在美国,他的足迹踏遍美国东部至西部的13所大学,30所中学,到那里宣讲、表演京剧艺术,与小孩子们互动,将美猴王的动作教给他们;与大孩子们在一起,教他们京剧的基本功。他是继上世纪30年代,梅兰芳大师将京剧艺术带到美国,引起轰动后的第二位将京剧艺术在美国再次掀起高潮的人。面对他的所作所为,他可以当之无愧地成为“传播中国京剧文化艺术的使者”。天津电视台“泊客中国”栏目在2006年与他接触了半年之久,为他制作了近一个小时的专题片。2009年,格发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格发说:“我的这张脸,我的这颗心,我的这个人,让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很感动,我会一直让他们感动下去的。”

   平日里,给几个驻华大使馆演出,为国外来的游客演出,湖广会馆是他经常租用的场地。他把化妆从后台搬到了前台,自己一面对镜勾脸,一边向台下的观众用英文介绍京剧的历史,以及描述即将上演的剧情。正式演出,唱词是早已全部翻译成英文版的。

   看过格发表演的外国朋友们说,格发的努力,为我们欣赏、理解中国的戏剧打开了一扇窗。他们还说,看得出来,中国的孙悟空已经进入了格发的内心。

   格发说:“通过我的表演,要把中国的文化传给他们,而不是只让他们看看热闹,我觉得京剧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把京剧艺术好好传承下去,我的责任就是传给外国人,我对外国人担责任,不对中国人负责任。”

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奥利费•斯通访华期间曾观看京剧演出,格发为其担当现场的翻译。通过京剧艺术,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起到更深层次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中国民族的作用。 

   “但我知道,自己选的这条路很难,比如,在中国演戏,每场都赔钱,没办法,喜欢就得陪。”走出剧场,一身疲惫的格发由衷地发着感慨。当有人问他,为什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时,格发说:“这个问题很深,我只能用老子的《道德经》来回答你,这就是‘道’,全是,也什么都不是。京剧就是我的道,你空想,就把道丢了,还是坚持去做,明知后边的路不好走,还是要走下去,这应该就是‘道’吧。”

   格发说到做到,他将莎士比亚的名剧《仲夏夜之梦》改编成京剧,将《西游记》完全用英文演唱,《赵氏孤儿》中的洋程婴,也是他在天津中国大戏院试探迈出的一步……这一切,都是他自编、自导、自演,不断追求创新的结果。

   “对京剧艺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格发正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历久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让人欣赏,更让人敬重。”这是《泊客中国•格发》专题片结尾的解说词,说得真好,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四、儿童村看望孩子们

   格发的比赛是在最后一场,因此这几天显得时间稍有宽裕。利用这段时间,格发两次随王立才老师来到天津SOS儿童村,看望那里京剧班的孩子们。

   在儿童村,格发看京剧班所有的孩子练功;观看了其中两个孩子正在排练的武生戏《三岔口》的经典段落,他们是在自己武场的打击乐中,完成的此段演出。格发为孩子们送上自己的掌声。他按捺不住自己的表演欲望,褪去外衣,走上台去,拿起一根花棍,轻松自如地为孩子们表演了一段美猴王漂亮潇洒的身段,赢得孩子们的阵阵掌声。

   来此之前,格发并不了解SOS儿童村是怎么回事,现在他表示,今后,他会找机会帮助这些孩子们。

   格发始终认为,京剧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而且是世界艺术的精华,他一直在为传播、振兴做着自己的努力。在外国留学生聚集的地方,只要格发出现,他就会“三句话不离本行”,不是演出京剧片段,就是讲解京剧知识,大力宣传京剧。格发的人生目标——拥有一所培养京剧人才的学戏,组建一个自己的剧团。格发说,目前,这只是他的一个梦想,他会朝着这个目标迈进,让梦想变为现实。

    五、采访手记

   为了更加了解格发,写好这篇报道,笔者曾经上网查看与格发相关的资料。土豆网的视频上有中国天津电视台“泊客中国”栏目组在2006年为格发制作的节目,很感人。真心感谢栏目组的全体工作人员,你们的节目制作得很好,你们辛苦的付出值得,作为一个天津人,为你们喝彩,向你们致敬,也向你们学习。看过之后,对格发的所作所为感触颇深,为格发现在的处境生出一丝隐隐的忧伤,但是,还有一个更加强烈的感觉,那就是: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为自己诞生在这片国土而骄傲,为我们的中华民族而自豪!

   最后要说的是:格发,京剧有你这样的传承人,是一件极大的幸事;中国人有你这样的朋友,我们感到骄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