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杯官微平台
其他
郭 盛:津门骄子郭警官
那次大赛云集了来自全国的5000多名票友,其中不乏参赛经验丰富或是技艺高超的选手。相比之下,郭盛不占任何优势。他紧张,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然而,奇迹般的,他和战友竟然一路过关斩将“唱”进了决赛。
2017年9月13日
其他
杨晓云:中国京剧十大名票
杨晓云,女,汉族,云南籍,1950年10月4日生。毕业于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医疗系,退休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机关门诊部副主任医师。2005年被授于兵团“优秀保健专家”称号。
2017年8月27日
其他
白洪亮:我的戏曲人生
2002年,白洪亮再次参加吉林省第二届京剧票友大赛,由于出色的表演,使他获得了此次大赛的第一名;同年他又代表吉林省参加了第六届天津“和平杯”全国京剧票友邀请赛,获得了二等奖。
2017年8月24日
其他
刘 铮:“和平杯”是我艺术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
国家京剧院刘铮自述时间真快,我正式以专业演员的身份从事钟爱的京剧艺术已经六年了!适逢“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创办18周年的日子,除了由衷的感激之外,我想到了很多——时至今日,京剧已经不再是“满城争说叫天儿”那般的时代宠儿,但痴迷她的人却仍然不在少数。“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是这些痴迷的“票友”们难得的展示、学习的平台之一。虽是业余赛事,但18年来的成绩,使它的权威性已经深入人心,各地的京剧票友纷纷在这个高层次的竞技舞台上一展风采,是业余京剧活动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果能够通过这个赛事,为我们的国粹艺术培育、发现、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哪该有多好啊?!作为从“和平杯”赛事走出来的一员,我衷心地祝愿这个平台越办越好!我虽然出生在一个京剧家庭,但小时候父母并没有想过让他们的儿子“克绍箕裘”。或许是因为从在娘胎里就听着西皮二黄长大,或许是祖辈喜爱京剧的基因遗传,或许是我心中早已怀着一份皈依之心,或许是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对我的召唤,在绕了一大圈之后,在我23岁之时,终于还是回到了京剧这个圈子里,并最终选择了将它作为我的终身职业!我从小学的是舞蹈。1992年从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在那里度过了六年军旅生活。1998年转业后回到北京,在中央电视台信息部任秘书。这一段时间里,我常常陪着姑姑刘长瑜去看戏,她那时候是中国京剧院常务副院长,不光是看戏,也会听姑姑、姑父聊戏。因为我对京剧并非一无所知,自幼的耳濡目染、曾经的舞台艺术工作经历,使得我对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艺术渐渐产生了兴趣,开始有一句没一句地哼唱。直到2000年的春节,新闻界京剧俱乐部在北京梅地亚中心联欢,我陪着姑姑去参加,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即兴唱了一段《霸王别姬》,没想到获得满堂喝彩。其实我心里很清楚,大家一来是对我的鼓励,二来借着姑姑的名声,我毕竟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所以根本就不敢问姑姑自己唱得怎么样。不过这一次的演唱给了我信心,使我的兴趣越来越大,参加的活动也越来越多。我的父母看见他们的儿子居然也能唱戏,自然很高兴,于是妈妈开始正式教我了。这年的7月我参加了首届北京国际票友演唱会,唱的是妈妈给我说的一段《西厢记》,当时只是唱着玩,没想到事后媒体的评论纷纷而来,有不少舆论鼓励我“下海”,做一个正式的京剧旦角演员。说实话,虽然妈妈看我或许还有些“天分”,已经开始正式给儿子“上课”,但那时的我连“下海”是怎么回事还不十分清楚,并且还有更多的声音是“反对”。是啊,“下海”谈何容易?看看爸妈艰辛走过的艺术道路,想想京剧艺术的现状,当时的我对“下海”还没有丝毫的考虑,只是好玩而已。不过玩也要玩出水平来,认真地跟妈妈一字一句、一招一式地学,找机会实践,参加了许多演出活动,如2000年10月参加了在天津举行的纪念张君秋先生诞辰80周年演出活动,2001年10月参加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首届京剧戏迷票友电视大奖赛并获金奖。渐渐地便以“票友”自居,和朋友们一起致力于推广、传承京剧,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同时还“票”了两部电视剧。这些奖项和成就都是大家对我的肯定与抬爱,我十分珍惜这份呵护与鼓励。值得纪念的是我最后一次以业余身份拿的奖项——2002年10月参加第六届“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时,获得的中国京剧“十大名票”称号。从“爱好者”到“票友”再到“名票”,我懵懵懂懂地一步步走来,从获奖的那一刻起,我开始思索我人生的下一站应该在哪里?从京剧史上看,“票友”下海而成名家的不胜枚举,没有“下海”而对京剧艺术有深远影响的更是不乏其人,他们爱戏如命、嗜戏如痴,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在祖父的朋友中,也有像南铁生先生这样的名家,至今仍被老观众们津津乐道。不过时过境迁,当年的辉煌仅能透过文字留下一丝光辉,但他们那种义无反顾的精神却感染着我;参加京剧业余活动的几年间,特别是“和平杯”期间,众多同好的那份执着、热情也感染着我,使我觉得京剧还有希望,还有这么多支持京剧的观众、爱好者、戏迷!艺术没有新旧之分,只有好坏之别,好的艺术永远是年青的,终能被人欣赏!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我心中萌动——当专业演员,我爱舞台!我想唱戏!父母和姑姑都是京剧名角,他们深知这条艺术道路的艰难。除了他们的反对,我更要面临许许多多现实的问题——京剧艺术的现状不容乐观,这是不必忌讳的事实;更何况戏曲旦角回归本位,由女性来演绎,我唱的是旦角,男旦是不是能够为人接受?男旦作为国粹艺术中的奇葩,日渐萎靡,甚至有绝迹的征兆。但我觉得,男旦的发展应该顺其自然,但这顺其自然应该不是让其自生自灭吧?男旦艺术是国粹中一个亮点,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光彩照人的,假如举世无双的京剧男旦艺术的火种熄灭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中,想起来就不免有些凄然;乾旦、坤旦,好旦就行啊!最终使我下定决心将京剧作为我的终身职业的直接原因,是我碰到了一位好校长。乾旦刘铮、坤生李晶主演《游龙戏凤》2003年的一个晚会上,我遇到了北京戏曲艺术学校的孙毓敏校长,孙校长鼓励我报考当时的尖子后备人才班。几年的“票友”舞台实践、各界的肯定和孙校长的鼓励,使我不顾一片反对之声,又啃起书本,备战高考,没想到顺利考上了,幸运地成为建国以来培养的首位男旦。进入北京戏校,我不单面临着身份的转变,由一个有工作的人又成了学生,更重要的是我从“业余”向“专业”的转变,而这个转变的同时,使得老师、同学、观众们对我的要求也随之转变。老实讲,29岁才开始正式学戏,年龄不是大了一星半点。不过既已“下海”,绝无“回头是岸”的可能,个性中颇有几分倔强的我,那一刻,暗暗给自己定下目标,一定要学好,学出个样子来。我觉得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做人并不刻意,顺其自然,可是一旦做起事来,就要认真努力地做好。学校对我也相当重视,孙院长亲自为我拟定了“缺哪儿补哪儿”的“速成”教学方案,除了妈妈到戏校以老师身份教我张派戏外,还请了李玉芙老师教梅派戏、张毓文老师教昆曲,还有杨梅访、吴继敏、林燕、滕莉等老师,义父吴吟秋先生、重庆的沈福存先生等名家也毫无保留地给我指出不足,姑姑还亲自教了我《卖水》、《游龙戏凤》等花旦戏。我虽愚钝,但在众多良师益友的教诲、帮助、扶持下,使我在戏校的几年里,有了一些进步,所学的剧目还都一一在舞台上实践。义父吴吟秋先生常说“砍的没有旋的圆”。戏曲演员靠的勤学苦练,我这“半路出家”的便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戏校的生活虽然艰辛、清苦,但我的内心却是无比幸福!“下海”以来,对于旦角艺术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旦角艺术,特别男旦艺术就像国粹殿堂中一朵艳丽的奇葩,有如清丽水仙开放在暮冬之际,与腊梅竞放,与春兰争芳。梅葆玖先生曾经说过:“男旦是经典艺术的一种。他是一个艺术标准,而不是一个性别标准。”中国传统艺术讲求“中和”之美,追求情志相谐、气韵生动、心境归一的生命境界,男旦创造的就是这样一种意境,生活和艺术是不同的,京剧里的女人同生活中的女人也是不同的,男旦是用男人的身体通过京剧这种形式来诠释女性,这是这门艺术的魅力所在,要给它一个生存空间,不要歧视它。人凡事拼的就是实力和心态。出门的时候,如果我决定要坐公交车,那我就会毫不犹豫地在站牌那里等下去,因为我知道它一定会来,若是坚持不住的话,说不定我刚走,它就来了;除非我一开始就打算打车,那我就等也不用等了。现在,我既然已经把京剧作为我的终身职业,只能坚定地走下去。几年来的摸爬滚打,让我更加体会到京剧的魅力所在,也悟出了许多人生的道理。功夫没有白下的,京剧这门艺术,你对它好,它就会对你好!回头看看这几年的生活,突然发现:“和平杯”原来是我最后一次以业余身份参加的京剧赛事,可以算作我不长的“票友”阶段的终点,但这个终点却是我人生新阶段的起点,它是我艺术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我会永远记住这个坐标,并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再次祝愿“和平杯”越办越好,祝愿它通过这个舞台发现更多的艺术人才,为弘扬我们的国粹艺术输送新的力量!
2017年8月24日
其他
刘艳波:回首通往“和平杯”的路
中国京剧---国粹艺术是我心中的挚爱。作为一名票友能参加“和平杯”京剧票友大赛,是我的追求与梦想。京剧艺术以其独有的魅力令我如痴如醉,经过老师们的教诲和我的不断努力,终于在“第八届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中荣获一等奖,获中国京剧十大名票荣誉称号。当梦想成真的时候,我思绪万千、百感交集,多少年来的酸甜苦辣一起涌上心头。
2017年8月24日
其他
钟海丽:钟情于京剧事业的江西丽人
采访钟海丽,是件很高兴的事。她工作在南京市高淳区文化馆,任副馆长,是位年轻的群众文化工作者。我呢,则是退休的文化馆人,这样就有了共同语言,虽是两代人,但一见面就感到亲切。
2017年8月24日
其他
陈长庆:“和平杯”与我的情缘
晚上会餐时,李荣威老先生嘱咐我:“小伙子,好好学,你很有前途!”“和平杯”大赛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是我一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使我更加坚定了想当一名专业演员,献身京剧事业的信心。
2017年8月23日
其他
冉江红:梨园墙外梅花香
来到军乐队,先到的新兵把他认出来了,集合以后,有二十多个新兵都是来自新兵营喜欢文艺的战士。两个多月的集训考核以后,他们都被分了各自的专业,冉江红被分到了木管乐吹撒克斯,每天到河边跟老兵师傅学号。
2017年8月23日
其他
李 玲:悠悠戏剧艺术梦
记港澳台及海外“十大名票”李玲在第十三届“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决赛中,来自海外的新西兰选手李玲,以清丽委婉的唱腔,雅逸妙曼的身段表演了经典昆曲名段《牡丹亭·游园》,她出色的表演赢得了专家们的好评和观众的热烈掌声,最终荣获一等奖,被授予“港澳台及海外京剧十大名票”称号。李玲说,自己第一次参加“和平杯”并获此殊荣是幸运和感恩的。幸运的是她在犯有小感冒并身体相当疲倦的情况下,克服困难,用自己的最大努力,获得了专家评委老师的认可和观众们的厚爱。李玲16号中午才从墨尔本起飞到上海再转机到天津,到达宾馆已接近17号的凌晨2点,前两天还患了小感冒。到天津后由于时差和过度疲倦,每天都只能勉强睡3-4个小时,李玲只得每天吃药喷药,然后还用电吹风吹身体穴位,以控制病不加重。李玲虽担忧,但心态平和,精神上开朗乐观,想到重在参与、贵在努力,也就放松释然了。感恩的是自己在追求京剧艺术的路上,多亏了老师们的倾心相教、谆谆指点。她感恩“和平杯”组委会提供了如此好的平台,为组委会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和坚守所感动。一、李玲出生于湖南桃源,也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
2017年8月22日
其他
汤雲碌:直挂云帆济沧海
走出京剧院的大门,太阳已经西斜,耳边依稀还留有汤老师清脆悦耳的琴音。此时,也许汤雲碌正在父亲的琴声中开始了他新的努力,我由衷地祝愿小伙子能够在学习继承京剧艺术的道路上扬帆远航,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
2017年8月22日
其他
格 发:中西合璧“洋程婴”
“对京剧艺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格发正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历久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让人欣赏,更让人敬重。”这是《泊客中国•格发》专题片结尾的解说词,说得真好,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2017年8月22日
其他
钟桂芝:一掬泪水为戏痴
周老师也对笔者讲:“桂芝是第一次参赛,也是第一次到天津这样的大戏院演戏,她感觉很光荣,同时也结识了很多票友,收获很大,至于拿不拿奖,她不怎么当回事。”
2017年8月22日
其他
蓝仁东: 票界一枝梅
“梅派”粉丝。不管是在票友圈还是在网络上,蓝仁东都是一如既往的亲切低调。所谓“艺如其人”,当平和冲淡代替了浮躁轻狂,绚烂归于平淡,人就有了境界,艺术也有了境界。
2017年8月22日
其他
刘玥霞:女花脸的台前幕后
刘玥霞女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来到天津第十三届“和平杯”赛场,金秋十月,那是她难忘的日子,然而成功的那一刻她什么也没说,只是回想一路走来的艰辛……天津京剧院张克美国宋飞鸿--十大名票天津王杰老师
2017年7月30日
其他
孙元木:梦想在“梅韵”中绽放
孙元木虽早已退休,但他的对艺术追求的梦想却没有退休。学习、传承、研究梅派艺术六十余载,梅派艺术已经成为他的生命。年已古稀的他,依然在用京剧这条文化纽带,为祖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贡献力量。
2017年7月13日
其他
李福胜:中国京剧十大名票
1957年李福胜出生河北省任丘市,“中国京剧十大名票”、相声演员。他自幼文艺爱好非常广泛。1972年至1985年先后在任丘市曲艺队、保定市曲艺团、天津市实验曲艺团从事演艺工作。1986年下海经商。
2017年7月12日
其他
温学兰:梨园票界一颗璀璨的明星
2002年10月,是个金色的日子,在京剧道路上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温学兰,经过天津4场选拔赛的筛选,又一次代表天津票友戏迷站到了大家面前。备受关注的第六届“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此时将在津举行。
2017年7月3日
其他
顾丽娜:京剧舞台上的完美主义者
至今顾丽娜都很感激当年录取她的那几位主考老师,她认为,正是这几位主考老师帮助她选对了行当,而选对行当对于一位京剧演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小演员,只有小角色师父李鸣岩前来中国大戏院助阵
2017年7月3日
其他
金果子: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走出金果子老师家门的那一刻,我的心中充满了对她的敬佩。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尽快地把刚刚听到的有关她的故事讲给喜爱她的观众和读者,同时也期待着能早日看到那场凝聚她许多心血的演出。
2017年7月2日
其他
梁冰楠:愿中华国粹生生不息
和平杯十大名票梁冰楠在十三届“和平杯”京剧票友邀请赛荣获“港台及海外组十大名票”称号的票友中,唯一一位来自台湾地区的选手,虽已到古稀之年,但看上去却非常精神,温文尔雅,气质不凡,颇具学者风范,她的名字叫梁冰楠。梁冰楠女士,生于1941年,祖籍江苏苏州,现为台湾省台南成功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成功大学,是为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而命名的,这是台湾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尤以工学院起家最为著名。幼小时,梁冰楠常随祖父母在苏州和上海看苏滩(即今苏剧)、申曲(即今沪剧)、绍兴戏(即今越剧),或听弹词说书(即今评弹),童年的她戏曲的因子已开始在其小小的心灵中生根了。记得那时的戏园子里,不但有茶水零食供应,而且还有跑堂的服务员隔着观众席,远远地向观众抛着热气腾腾的手巾把。每当这时,她总是好奇地抬起头,望着空中来去飞舞的毛巾出神,看跑堂的分发到看戏观众们的手中,那个时候好像很少看到女观众的,记忆中一些戏的演出也大都在下午之后。她回忆着小时候的往事,对记者说:“那时看见我祖父及这些老大爷们展开冒着热气的毛巾,辅头盖脸地擦得好生舒服的样子,我心里感到很是好玩。”梁冰楠跟祖母去的地方大都是说书场。这些评弹的内容,当时虽说还听不太懂,不过那熟悉悦耳的吴语声腔曲调,却一直萦绕在她记忆的漩涡中,数十年之后都难以忘却。说书进行到中场,会有油豆腐细粉之类的点心可吃,梁冰楠现在回想起来,不无幽默地说,这可能是幼小的她去书场的最大吸引力吧!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当时已是梅派名票的父亲梁小鸿先生自重庆复员回到上海,从此,就带领梁冰楠开始接触京剧,她经常由父亲携手出入票房或剧场,也数度观赏父亲登场演出。最特别的是有一次她曾随父亲从梅兰芳先生演戏的后台进去,坐在梅大师旁边看他化装,梅先生和父亲他们不时地谈戏聊天,而她这个跟在一旁怯生生的小女孩,则是对后台种种好奇的事物东张西望着,这一幕情景让梁冰楠印象深刻,留在脑海中至今久久难以泯灭。1949年,梁冰楠跟随家人举家迁往台湾,此后,受父亲京剧名票的熏陶就更多更深了。初来台湾的时候,两岸正处于紧张对峙的状态,每当夜晚降临时常常要灯火管制,以作防空。在昏暗之中,一家人越发显得无所事事,于是,父亲开始教她的阿姨(当时是高中生)唱京戏。学了一段时间,阿姨没学会,梁冰楠倒都听会了。父亲发现后,就把目标转移到了她的头上来。梁冰楠9岁后,在大人们的安排下初试啼声,在居住的小区春节同乐会上,腼腆地当众来了段京剧清唱,给众人以很大惊喜。这之后,数年课业渐重,父亲对她也只是随兴调教,到了高中毕业她才首次登场,票演了一出《春秋配》。大学期间,梁冰楠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年年均参与演出,并担任社长职务。研究生毕业后她踏入大学讲堂,戏曲一直是课余之暇的最大爱好。多年来,她习得正宗梅派戏20余出,其中大部分曾上台演出过,日积月累已有数十次舞台演出的经验。梁冰楠在成功大学执教30余年,学术领域中尤偏精于戏曲,可算是一位理论与实务兼顾之优秀学者。她除开授古典戏曲相关课程外,并曾主持社团及指导工作,引领年轻学子进入戏曲优雅美妙之园地,在推广传承古典戏曲方面颇用心力。梁冰楠的先父也是成大工学院教授,在校执教40年之久,课余时间几尽全身心投入于京剧表演艺术,他虽精研梅派,但文武场面也都能上手,一直是校内外京剧社团的主要指导老师,对台南的京剧传承发展居功至伟。她父亲有着极为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然而她们父女同台演出则只有一次。那是1979年,她和父亲同台演出了京剧《大登殿》,父亲饰王宝钏,她饰代战,薛平贵是由一位坤生名角饰演,如此的最佳组合,也算是当时票界的一段引以为傲的佳话了。在戏曲舞台上饰演角色,往往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身分年龄相去甚远,给人以很新奇的感觉。有一次,梁冰楠在校庆师生联谊中,她与她的学生一起演出《凤还巢》,她饰演的是程雪娥,饰演她母亲的程夫人是一个她教过的学生,老师比学生的年龄整整大了30岁之多,可在戏里她就得乖乖地叫她一声“母亲”呢!
2017年6月28日
其他
红 音:秘鲁“十大名票”
在国外,红音对“和平杯”一直非常关注,她经常登陆中国的京剧网,输入“和平杯”3个字,有关“和平杯”的最新消息便尽收眼底。说起参加十一届“和平杯”预赛的报名,又引出一段故事。
2017年6月28日
其他
齐桂芬:我的戏剧人生
我还是个幸运儿,京剧不仅带给我许多欢乐和满足,还圆了我儿时的梦,甚至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艺无止境,我要把荣誉当做学习的动力,立足小剧场,放眼大世界,向更大的空间迈进,去创造更加辉煌的艺术人生!
2017年6月28日
其他
兰海皎:温文尔雅的大青衣
兰海皎的形象,正如她的名字,是那样美丽文静,温柔敦厚。我感觉,兰海皎的唱功和做功都有一种醇厚的味道,体现了一种含蓄蕴藉的美学特征,这令我联想起苏轼称赞司空图的诗论时说过的话,苏轼认为司空图最大的贡献是将诗歌艺术的最高境界界定为“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应该说,不仅是诗歌艺术要符合这一点,京剧艺术亦如此,兰海皎的唱功和做功所体现的艺术之美不是只体现在类似“盐之咸”和“醋之酸”的表面特征,而是在“咸酸之外”有一种迷离恍惚之韵味,这种美不会随着演唱的停止而马上消失,而是历久弥新,令人回味不尽。她是一位本色演员
2017年6月28日
其他
刘艳波:回首通往“和平杯”的路
中国京剧---国粹艺术是我心中的挚爱。作为一名票友能参加“和平杯”京剧票友大赛,是我的追求与梦想。京剧艺术以其独有的魅力令我如痴如醉,经过老师们的教诲和我的不断努力,终于在“第八届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中荣获一等奖,获中国京剧十大名票荣誉称号。当梦想成真的时候,我思绪万千、百感交集,多少年来的酸甜苦辣一起涌上心头。
2017年6月27日
其他
王晓明:津门老知青的京剧人生
在接受亲友们的祝贺的同时,王晓明心中无限感慨,回忆起自己的一生,与京剧的难解难分的缘分,还有对越剧的喜爱,以及很多公益性的戏曲普及活动,王晓明有很多话要说。专场演出
2017年6月26日
其他
陶丽娜:名噪江城的女老旦
2012年5月,对陶丽娜来说,是一个多喜的值得永久纪念的月份。先是5月21日,她在武汉,经过仪式,正式拜陈幼玲为师。然后就是5月28日,她又荣幸地拜在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李鸣岩先生门下。
2017年6月26日
其他
卢德先:为京剧而生
2016年10月21日下午,中国,天津,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中国大戏院,来自美国新泽西洲的美籍华人、著名的京剧票友卢德先先生第12个登场,在京剧传统名剧《碰碑》中饰演杨继业,参加第十三届“和平杯”邀请赛港澳台及海外组的第二场的决赛角逐。他的表演从唱腔到动作精准到位,音韵厚重响亮,精彩纷呈,给评委和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不时赢得阵阵掌声与喝彩声。最终,他以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斩获本届邀请赛“港澳台及海外十大名票”殊荣。卢德先在本届“和平杯”京剧邀请赛上的精彩表现,与他几十年京剧生涯的渊源有关。而追溯这一渊源又不能不提及新泽西国剧社。这个在美国新泽西洲远近闻名的国剧社里,人们一定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他们的大家长和艺术指导——新泽西国剧社名誉社长、名扬“两岸三地”的余派名票卢德先,英文名Peter卢先生。票友们与卢德先先生的相遇,注定了他们在学习京剧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长足进步,注定了他们中的有些人会在今天与日后的舞台上的精彩绽放,也许最重要的是,注定他们会将京剧这个最代表中国元素的国粹进行到底。当我们追溯卢德先先生的京剧渊源,当我们如数家珍地道出他在京剧艺术上的造诣时,不得不说,先生是为京剧而生的。卢德先出生于湖南,成长于台湾台南,今年已届75岁。1949年以前,卢德先的父亲在北京防空学校当教官,喜爱京剧,请了老师到家中教导两个大儿子学京戏,大哥,二哥倒没有什么兴趣,排行老三的卢先生专管摇留声机。有一天,他摇着摇着就把老师教给哥哥的戏,唱得有板有眼,老师称赞不已,父亲更是大喜过望,当时卢德先只有6岁,从那时起他便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1949
2017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