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514q9zezm&width=500&height=375&auto=0
2012年 10月24日晚,第十一届“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决赛阶段的首场比赛在久负盛名的中国大戏院上演,出于报道的需要,我提前来到剧场,坐在专为记者安排的座位上。由于离开场还有一段时间,便打开戏单儿想熟悉一下比赛选手的出场顺序和参赛剧目,以便搜索一下报道的重点。当“汤雲碌”这个陌生的名字映入我眼帘的时候并没有引起我的特别注意,再仔细看看,年龄26岁,老生,剧目《浣纱记》。出于对杨(宝森)派艺术的酷爱,我预感这位天津的小伙子能够在众多老生名票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一定会有不俗的表现。因此对他的表演产生了一份期待。
当晚的比赛来自各地的票友各亮绝活儿,舞台上精彩纷呈,演出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过去了90多分钟,观众们却依然兴致勃勃,丝毫没有倦意。时间已过9时,终于轮到汤雲碌了,他是今晚的第十位选手。一阵清脆的锣鼓过后,传来悦耳的琴声,循声望去,操琴者正是天津名琴,长期为名家杨乃彭操琴的汤振刚老师,直到此时我还没把即将登场的伍子胥和操琴的汤老师做任何的联系。一句西皮导板“豪杰打马奔吴国”高亢嘹亮,神完气足,台下顿时掌声一片。随后登场的伍子胥,更是令人眼前一亮。只见他头戴高方巾,银髯与黑褶子皂白分明,马鞭高扬,腰悬宝剑,足蹬高靴,器宇轩昂,一副英武愤激的气派。接下来的一段“流水板”顺畅自如,一气呵成,而那段核心的“二六”唱段“未曾开言我的心难过”更是唱得苍劲浑厚,如泣如诉,颇具杨派韵味,赢得场内戏迷认可的掌声。原以为小汤的表演到此结束,如此繁难的几个唱段,配以上马、下马以及栓马等身段的表演,又没有浣纱女助演,让他缓口气,这戏份儿已经够足了。谁知此时胡琴又响,紧接着是一段“一事无成两鬓斑”,唱得清脆、激昂、苍凉、悲愤。这本是一段余(叔岩)派的名段,在全部《浣纱记》中加入这段是天津名家张克的演法,而汤雲碌今天唱来不仅在“眼望吴城路不远”一句的末尾加了长腔,还在最后一句散板“报仇心切马加鞭”使用了翻高儿的唱法,增加演唱的难度,突出了人物急切亢奋的心情,也赢得了火爆的剧场效果。
我当时心情非常激动,这个年轻的票友,在10几分钟的表演中,演唱余、杨两派风格中规中矩,身上的架子,脚下的台步稳重大方,很有专业“范儿” ,一定是得过高人的指点,如果评委及组委会不考虑地区平衡、年龄和首次进决赛等因素,本届“十大名票”当有汤雲碌一席。最后的评选的结果,果然是众望所归,这位年轻的天津票友如愿摘得第十一届“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十大名票”桂冠,圆了他人生的一个梦想。
前不久,我才得知汤雲碌原来是汤振刚老师的公子,这可算的上是子承父业,难怪汤雲碌有这么上乘的表演,父子俩在台上一拉一唱,不仅是音符的交流,更是心与心的交融,所以才有那珠联璧合,天衣无缝的感觉。于是乎专门采访一下汤雲碌,听他讲述学戏、唱戏的故事和获奖后的感受,便成了我亟待实现的愿望。当然如果借此机会能和崇拜已久的京胡名家汤振刚老师当面请教一番,那就更是求之不得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我如约来到汤氏父子工作的天津京剧院。见到前来接我的汤雲碌,我不免暗吃一惊。他的个子不高,一身休闲装,短发,白净的脸上带着腼腆的微笑,与舞台上英气冲天的伍子胥简直判若两人。台上台下的巨大反差,应是京剧塑造人物的妙处所在。记得曾有一位票友跟我讲过一个笑话,她们单位的领导看她的演出,她扮的青衣在台上唱了半天,台下的领导还问身边的同事,怎么那谁谁还没出场呢?显然,不谙京剧的领导还想在台上寻找穿着花裙子,烫着波浪头的下属,就是找到明年天黑也没有啊。
此刻,我在小汤的引领下,坐电梯到三楼,穿过铺满蓝色地毯的排练厅,来到位于四楼汤振刚老师名为“竹韵斋”的琴房。这是一间大约20多平方米的房间,正午的阳光从窗子照进来,屋里写字台边挂满京胡的琴架和墙上的名人字画,表明了主人的职业和在行内的地位。踏进房门我一眼认出了汤振刚老师,他面带笑容,亲切平易,丝毫没有明星大腕儿的架子,在我和振刚老师握手寒暄的当口儿,小汤已经泡好了一壶上等的铁观音。透过玻璃壶可以看到水中翠绿的茶叶,从壶嘴儿里冒出的袅袅热汽,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我和他们父子围坐在写字台边,一边品着香茗,一边聊着有关小汤和京剧的话题,气氛温馨而又充满惬意。
有些报道介绍小汤学戏只有3年,其实并不准确。从谈话中得知,小汤的母亲也是一位京剧演员,工青衣。从遗传学的角度讲在他的身上肯定有着良好的艺术基因,而浓郁的京剧艺术氛围更是伴随着他的整个成长过程,这种得天独厚的艺术熏陶是其他人望尘莫及的。还是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汤雲碌小朋友就曾在父亲的伴奏下,清唱过《洪洋洞》,虽然只是机械的模仿,但也显示了一定的艺术天分。10几年前,奚派名家张建国曾客居在振刚老师家里,他课徒教戏的时候,已经是初中生的汤雲碌同学有意无意地旁听之后,竟学会了《搜孤救孤》中一段二黄,并且在学校的联欢会上露了一手儿,赢得了一片赞扬。但那时的小汤并没有把京剧作为重要的选择,却迷上了动漫绘画,并经过努力,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动漫学院。毕业后,他来到父亲工作的天津京剧院,在艺术室专门从事戏曲方面的平面广告设计。眼看就要与京剧艺术失之交臂的他,却由于每天接触专业京剧演员,看他们练功、排练、拉戏,跟随剧团到演出现场,反而对京剧这门传统艺术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那五颜六色的行头,舒展大方的功架,悠扬婉转的唱腔,以及各具性格的戏剧人物无不对他产生出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在听罢杨派名家杨乃彭的演唱以后,孕育在体内很久的京剧萌芽,终于破土而出。于是,他向父母说出了想要学戏、唱戏的强烈愿望。对此,汤老师夫妇当然是喜上眉梢,表示坚决支持。为了鼓励儿子,汤老师马上操起京胡要给儿子调一段儿。可这一调不要紧,小汤的心当时凉了一半儿。原来,已经20多岁的小汤早就过了变声期,又不掌握京剧老生的发生技巧,连二黄降D的调门儿唱起来都很费劲,这可真叫一个纠结。
还是当妈妈了解儿子的心,主动担当起他的练声老师,把自己多年来发声训练的经验传授给他,帮助他越过这道坎儿。于是每天晚饭后,母子俩都来到海河边,面对波光粼粼的河面,边散步,边喊嗓。梅兰芳大师曾总结出嗓音训练的三个重要方法,喊嗓、遛弯和调嗓。汤妈妈帮助儿子训练也是谨遵此道,每天坚持喊嗓,用噫、啊两个字练习闭口音和张口音,由低到高,大约20多遍,并让他体会,确定发声的位置,找好头腔、鼻腔、胸腔的共鸣。有了科学的练习方法,加上小汤的刻苦劲头儿,他的嗓音越来越好,现在无论是西皮还是二黄都能唱到F调,这在专业老生演员中也属于高调门了。
越过嗓音关,当然还有身上的基本功,这在没有从小受过基本功训练的小汤来讲也是一个难过的门槛。这时,一直在一旁听儿子讲述的汤老师开口了,他说为了帮儿子练习基本功,自己特意求助于团里的优秀中年演员陶新晨为儿子练功、说戏。陶老师基本功扎实,会戏多,又善于说戏、教戏,在剧团是排戏的骨干。他和小汤一个善教,一个爱学,很是投缘。他对小汤就像自己当年在戏校坐科一样,从耗腿、窝腰的基本功开始练起,丝毫不含乎。小汤学起来更是全心投入,一点不敢怠慢。那段时间,每天早晨上班前、午间休息或晚上下班以后都能在排练场看到他们的身影。熟悉戏曲的朋友可能知道,练习基本功是最为枯燥的,比如跑圆场,穿上3寸厚的高靴,围着两把椅子来回转上个把时辰,没有恒心谁能坚持的下来。小汤当然是最刻苦的那种,这几年,为了练习走圆场,脚后跟几次磨出血来,但他依然坚持练习。您别小看台上伍子胥出场时的那几步走,不下一番苦功,根本有不了那份漂亮洒脱的效果。
经过一段努力,小汤在唱念做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便产生想在舞台上一显身手的欲望。而即将开始的第十一届“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的预赛正是他展示艺术才华最为合适的舞台。初登舞台面对观众彩唱,虽然紧张、刺激,但真正的考验还是在“和平杯”的决赛。经过选拔赛三场演出的锻炼,小汤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舞台经验,并把目标锁定在“和平杯”的大奖上。如何能在短期内使自己的表演水平取得较大的提高,是摆在小汤面前的又一个难题。这时,除了直接指导教师陶新晨以外,天津的两位杨派名家杨乃彭、张克给了他莫大的帮助和鼓励。一是给他的戏加码儿,也就是在按杨派路子唱完“二六”以后,加唱余派的“一事无成两鬓斑”,这是张克目前演出该剧的路子,增加了难度,但更能展示演员的功力。为此,张克老师,亲自为他从头至尾做了示范,让他受益匪浅。二是在刻画人物的细节上下功夫。马鞭儿、髯口、宝剑,特别是剑绥,用好了这几样,对于塑造人物很是出彩,但如果没有一定的功夫技巧,他们就是绝对的累赘。杨乃彭老师除了给他示范马鞭儿、宝剑的表演,还特别在人物的眼神及面部表情上精雕细刻。譬如,剧中的伍子胥逃奔吴国搬兵报仇,后有追兵,其实就是一名逃犯,精神高度紧张,时刻保持警觉。因此,在向浣纱女道出自己姓名唱到“伍子胥就是我”那句时,搂住髯口观察一下四周动静的身段就显得至关重要。三是进一步丰富唱腔的旋律。按照传统的唱法,倒数第二句“眼望吴城路不远”的“远”字本没有拖腔,而最末一句散板“报仇心切马加鞭”也没有高腔儿,是以弱音结束。为了表现人物激愤的情绪和增加舞台的气氛,杨乃彭老师建议将“远”字加上长拖腔,而张克老师也嘱咐他一定要把“马加鞭”翻上去唱,以便在下场时赢得火爆的效果。汤雲碌谨遵师命,在陶老师的帮助下,规范动作,整理唱腔,默默地完成着最后的冲刺。比赛当晚,虽然是第10个出场,但他还是很早地来到后台扮戏,让他激动的是,杨乃彭老师和夫人、张克老师都亲自到后台给他鼓劲,乃彭老师还亲自给他补妆,帮他缓解紧张的情绪。
听到这些发生在幕后的感人故事,我忽然明白京剧艺术为什么能够历经200多年长盛不衰,近年来我们天津为什么能涌现出这么多优秀的青年京剧人才,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在京剧发展和青年人成长的背后,有无数的老艺术家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无私的奉献啊。
这里还要说一个花絮,别看小汤今年才刚刚26岁,但已为人父,他那10个多月大的女儿聪明可爱,妻子也是非常贤惠,不仅本人对他学戏以及参加“和平杯”比赛积极支持,还拉上父母一道组成坚强的后盾,做好后勤服务。为了能让小汤在比赛前休息好,主动承担照顾女儿的重任,决赛的前一天晚上,她还给丈夫“放假”,让他住在公婆家里,以免受小女儿夜间哭闹的干扰。正是有了这些来自京剧前辈和家庭的帮助、鼓励和支持,我们才能在“和平杯”决赛的舞台上得见这位京剧名票,让我们对这些幕后的奉献者道一声辛苦,说一声感谢吧。
谈到今后的打算,小汤非常真诚地表示,一定将这次比赛的荣誉当做新的起点,自己还很年轻,追求艺术的道路还很长。以前,自己对京剧艺术爱好不强烈,已经失去了许多向前辈艺术家学习的好机会,现在一定要用加倍努力迎头赶上。一要苦练基本功,二要多学戏,三要增加舞台实践的机会。近期,他准备选择时机登台唱一出杨派名剧《洪洋洞》,既是检验自己学习的成果,也是感谢家乡父老对自己的厚爱。我对此表示非常赞同,并答应到时一定去给他捧场。就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兴致颇高的汤振刚老师从琴架上拿起京胡要为我调上一段。这可完全出乎我的预料,让我受宠若惊,汤老师可是专门给京剧名家操琴的胡琴圣手啊,还有新科的“十大名票”在场,我这不是班门弄斧吗。但这也是绝对难得的学习机会,于是我鼓足勇气,也不管别人的耳朵是否抗议,把《洪洋洞》的二黄原板、慢三眼、快三眼全来了一遍,由于板眼尺寸都欠火候,估计挺让汤老师为难的。
走出京剧院的大门,太阳已经西斜,耳边依稀还留有汤老师清脆悦耳的琴音。此时,也许汤雲碌正在父亲的琴声中开始了他新的努力,我由衷地祝愿小伙子能够在学习继承京剧艺术的道路上扬帆远航,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