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建林:爱艺术更爱生活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517wf0aeb&width=500&height=375&auto=0
杨士军
看罢“和平杯”新科“十大名票”北京男旦苗建林的自述,我几乎不敢相信那是真的。
可能多数观众无法把舞台上那个扮相俊美,嗓音甜亮的刘兰芝与脑脊髓炎后遗症,双下肢依然没有知觉,甚至还穿着纸尿裤的苗建林联系在一起。不过这的确是不争的事实。就在2008年,也就是第九届“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决赛开赛前的几天,突如其来的一场怪病,让已经手握“和平杯”决赛入场券的苗建林整整昏迷了6天!经过医护人员多方救治,虽然保住了性命,却在病床上一躺就是半年。后来,听医生说他得是脑脊髓炎,由于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彻底康复会很困难。就这样,这位颇具实力的张派名票与“和平杯”擦肩而过,伤心、痛苦和遗憾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
这几年他是如何战胜病魔笑对人生?他又是如何克服困难,登上 “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的最高领奖台?京剧艺术又与他有着何等的机缘?带着这些疑问,我拨通了苗建林先生的电话。电话里,苗先生的声音浑厚有力,是个典型的男中音。由于我们同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相同的经历和爱好,使我们之间的交流自然而流畅,很像相识多年的老朋友。
苗先生的童年正是京剧样板戏的兴盛时期,剧场、影院、电台唱的都是《红灯记》、《沙家浜》,大街小巷人们嘴里流行的也是“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和“穿林海,跨雪原”。正是在这种浓厚氛围的影响下,苗建林还没上小学时就学会了许多样板戏的唱段,在家门口玩耍时也要哼上几句。一位喜爱京剧的老师无意间听到他的演唱,感觉这孩子唱的还真是有滋有味,就把他拉到学校,用京胡给他伴奏,一口气唱了好几段。苗建林上学后,很自然地成了学校的文艺骨干,拿手的节目当然离不开京剧,什么郭建光(《沙家浜》)、严伟才(奇袭白虎团)、李石坚(《杜鹃山》),还有李胜(《平原作战》),老生、花脸样样都来。
我写过一篇文章《也谈对样板戏的感觉》(曾在2011年6月21日的《天津日报——满庭芳》发表)就叶兆言先生对京剧样板戏的一些偏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就谈到样板戏的作用一是造就了众多的京剧名家,二是培养了大批的京剧观众。苗先生的经历无疑是为我的观点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已经就读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的苗建林依然对京剧样板戏情有独钟。巧的是北京京剧院携《杜鹃山》在人民剧场演出,这是苗建林首次到剧场看戏,感觉非常兴奋。剧组连演数场,他是场场都看,并在观看剧团最后一场演出后,鼓足勇气到后台与当时剧团中唯一的原班演员马永安老师(在剧中扮演雷刚)见了面。交谈中,他对京剧和样板戏的喜爱使马老师大受感动,如同遇知音一样。由于经常得到马老师的戏票,苗建林看戏的机会越来越多,对京剧的了解和喜爱也越来越甚,并从听戏逐步变成了连听带唱。在北京的各个公园都有戏迷们自娱自乐的空间,规模大的演员和文、武场俱全,规模小一点的就是几个戏谜围着一个拉京胡的轮流唱。那段时间,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往公园跑,进了公园就往有京胡声响的地方奔,到了戏谜娱乐的小天地,还尽量往前凑,为的是能够唱上一段儿过过瘾。
开始的时候他唱的还是样板戏,而且是不分行当,喜欢哪段儿就唱哪段儿,很是随意。渐渐地许多戏谜发现他的小嗓儿很好,演唱《杜鹃山》的“乱云飞”(柯湘的唱段)和阿庆嫂、吴清华的唱段都很到位,就建议他改唱青衣。于是,苗先生就专门在学唱青衣上下了苦功。幸运的是当时张君秋大师的女儿张学敏就在东城区文化馆授课,苗建林就成了班里最好的学生。他学习刻苦,又很有灵性,是学敏老师最喜欢的学员。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苗建林从发声技巧学起,逐步掌握了张派“娇、媚、脆、水”演唱风格,并系统地学习了张派名剧《望江亭》,以及《女起解》、《坐宫》、《武家坡》等传统名剧的张派演法。随后,他又先后得到了张派名家温如华和梅兰芳传人李玉芙老师的指导,演唱技艺不断提高,逐渐成为颇受欢迎的张派名票,并先后摘得北京市京昆票友比赛一等奖和第二届中央电视台全国京剧戏谜票友大奖赛的金奖。
经过对学戏经历的一番回忆,我们的话题很自然地回到了本届“和平杯”的比赛。苗先生说,今年年初他所在区的文化馆给他打来电话,希望他能够参加一个票友的选拔赛。三年来疾病的困扰,苗先生几乎没有练功,对于能否登台并没有多大的信心。可当他得知这个选拔赛是为“和平杯”而举办的,他那已沉寂三年的“十大名票”夙愿再一次被唤醒,于是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登上了久违的舞台,并一举夺得了代表北京参加“和平杯”决赛的资格。眼看着中国京剧“十大名票”的桂冠再一次向自己招手,苗先生心里却高兴不起来。回想三年前,自己是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入围决赛,如果不是那场突发的疾病,摘得“和平杯”金奖,荣获“十大名票”应当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可这次,由于身体的原因,却只能凭借演唱的功力,不能展示身上的功夫,这对于参加“和平杯”这样高水平的比赛无疑是一个无法弥补的短板。更何况,决赛是在天津举行,虽然只有200多里的距离,但由于吃住都在宾馆,对于他这样一个尚未痊愈的病人来讲都是不小的麻烦。而更大的麻烦是到天津以后与乐队的合练问题。本来根据自身的条件,苗先生选择了张派名剧《刘兰芝》中“机房”一折作为参赛剧目,这是一场全部坐着完成的戏。但其中那段【二黄慢板】转【快三眼】“那焦郎他本是庐江小吏”便成了展示演员功力,决定比赛成绩的唯一因素。尤其是张派的唱腔华丽婉转,小腔儿又多,没有熟悉的乐队来烘托,要想唱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为了不给大赛组委会添麻烦,苗老师依然选择了自找压力,挖掘自身潜力的办法,那就是用伴奏带演唱。这可是难度非常大的选择,熟悉京剧演唱的朋友便能知道其中的难度有多大。简单地说,乐队现场伴奏是乐队跟着演员走,而伴奏带是要演员随着录音带的节奏来,稍有一点细微的疏忽,哪怕是一个气口儿不合槽,整个唱段就会前功尽弃。为此,苗建林先生反复苦练,凭着本身具备的乐感以及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和超强的演唱功力,终于让广大观众在“和平杯”决赛的舞台上听到了酷似张君秋大师的精彩演唱,博得了阵阵掌声。
记得那天晚上苗先生是第四个出场,听他 的演唱对我来说如饮甘泉一般,绝对是一种享受。从第一句开始,我便非常用心,每字每腔都没有放过,总的感觉就是一个字“像”。在我看来,票友唱戏的关键就在一个“像”字,也就是学谁就要像谁,学的越像,说明水平越高。
苗先生当选“十大名票”既是对他多年来潜心学习张派艺术的嘉奖,也给他带来了莫大的精神鼓励。谈到获奖的感受,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对那些曾经在艺术道路上给予他指导、帮助和鼓励的众位老师。时隔多年,他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彩唱时,是李玉芙老师给他扮的戏。至于张学敏、温如华、孙松林、杨永树等张派名家、名票的指点和帮助更是让他感激不尽。
放下电话,我的心情难以平静。苗建林先生的艺术水平是有目共睹的,但他面对疾病依然坚持对艺术的追求,那种顽强的品质和乐观的态度更是可贵。如果换个角度去思考,也许正是这份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才给了他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动力。正在此时,我又收到了苗先生发来的邮件,里面包含了多个他近期录音,里面既有张派名句《怜香伴》,也有现代戏《红色娘子军》,还有几段曾经流行一时的歌曲《牧羊女》和一段诗朗诵。看来他确实多才多艺,乐观向上,而动力一定是来自对生活的那份挚爱,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写下了这个题目,以表达我对他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