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桂珍:梨园轻吟四十年

高健 和平杯官微平台 2022-04-23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504n1r2vh&width=500&height=375&auto=0


第十三届“和平杯”十大名票李桂珍专题

李桂珍《孔雀东南飞》 

荆州,镶嵌在江汉平原的一颗明珠。境内江河纵横,湖泊星罗棋布。丰腴的水土养育出了独有的荆楚文化,所以荆州自古以来就有人杰地灵的美誉。李桂珍正是生长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也许正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她的一身灵气,让她从小就对文艺情有独钟。唱唱跳跳,咿呀学唱成了她闲暇时的自娱自乐,小学起她就是班级的文艺委员。也就是从这时起注定了她与艺术解不开的一世情缘。

李桂珍了解京剧还是受父亲的影响。从记事起,每天只要是父亲有空的时候,他总是在哼唱着京剧唱腔。年幼的李桂珍虽然听不懂,但也总像个小大人一样跟在父亲身后踱着方步,摇头晃脑地哼唱着。慢慢地竟然也能哼得有腔有调了。也正是从这时起,京剧艺术渐渐地在李桂珍的心里生根发芽。京剧是有魔力的,一旦喜欢上了便不能自拔。那时家里并不宽裕,没有条件买收音机,但是这并不影响她学习京剧的热情。每天放学路上,只要听见街头的广播里在放京剧唱段,她总会痴痴地站在那儿听,直到广播里的唱段放完了才回家,边走还会边回忆哼唱刚听到的唱腔。年复一年,通过这样艰苦的自学,再加上自身优越的嗓音条件,渐渐地李桂珍已经掌握了很多的唱段。

时间进入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文革的狂风暴雨中,京剧自然也不能独善其身,电台里,学校里,街头巷尾全部被样板戏的旋律包围着。这时的李桂珍已经参加工作了,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一位京胡老师,渴望学习的她当时就有了拜师学戏的想法,也许是想要考察一下李桂珍,老师要求她唱一段,由于她嗓音嘹亮,吐字清晰,老师当即表示愿意给她指导。从此,李桂珍一边跟老师学习,一边参加单位和市里的文艺调演并且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后来荆州市举行现代戏汇演,李桂珍演出了《杜鹃山》《红灯记》《沙家浜》《龙江颂》等剧目,受到了广泛好评,特别是演出《龙江颂》之后,市文化局特别重视,觉得她是个苗子,专门安排沙市京剧团的江云霞老师为李桂珍讲解《龙江颂》江水英的唱腔和身段。经过老师的悉心指点,李桂珍无论是在唱腔身段还是舞台调度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一出《龙江颂》演出了几十场,反响空前热烈。也正是由于她的突出表现,后来又被安排在市里组织专业院团的老师开办的《杜鹃山》学习班参加学习。经过刻苦的学习,自身的钻研,一个月的培训结束后,李桂珍被老师们选中饰演柯湘一角,并参加了全市公演。一段《乱云飞》技惊四座,掌声雷动。舞台上的李桂珍激动不已,这份激动也化作一份动力,从此她对京剧的爱更加炽热了。

“文革”结束,老戏又开放了,京剧又以自己多姿多彩的面目出现在票友和广大观众面前,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李桂珍。为了规范地学习传统戏,除了跟专业的老师学习外,李桂珍还用自己微薄的收入买了一部在当时来说价格不菲的录音机。边学边做笔记,然后自己唱自己录,录好了自己听,给老师听,给票友听,老师们提出意见后再进行改正,然后再唱再录,就这样反反复复,除了上班和做家务,剩余的时间都被她用在了学戏、听戏上了,几年下来,录音机已经换了几台。付出总是有回报的,这期间她系统地学习了《起解会审》《三娘教子》《四郎探母》《状元媒》《武家坡》《春秋配》《望江亭》等传统戏,并将自己的戏路渐渐归到张派上来。

人成功总是需要刻苦和幸运两个要素,或许是李桂珍的刻苦感动了幸运之神,传统戏的四功五法是必须要有专业老师指导才能得其精髓的。正在她如饥似渴学习传统戏的时候,1986年,她认识了沙市京剧团国家一级演员何青贤老师。何老师对李桂珍很是看重,手把手地教学,将她原来自学的剧目从身段到唱腔,从人物心理活动到舞台调度走位进行了系统的规范整理。老师尽心教,学生努力学;老师教得好,学生悟性高。正是师徒之间的珠联璧合让李桂珍在学习的路上事半功倍。她没有辜负老师的辛苦与期望,边学习,边舞台实践,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并且屡获殊荣。

1996年,在参加荆州市首届票友邀请赛时获得了全市“十佳票友”的荣誉。这不仅是一个荣誉,也是对她多年付出的肯定。

登台的机会越来越多,但李桂珍从不马虎,她觉得每一次登台对她来说都是一次历练和提高,因而倍加珍视。旦角可以说是京剧舞台上最靓丽的角色,华丽的服饰,耀眼的头面,清新俏丽的妆容。可这份美丽是要不同的服装来表现的,李桂珍把钱花在京剧上从不觉得心疼,但戏越演越多,如果每出戏都置办一身行头的话,对于一个普通工薪阶层来说难免捉襟见肘。然而这并不能难倒她,在电视上看见了自己需要或者喜欢的行头,她就拍成图片,请教裁缝师傅和剧团里的服装老师,然后摸索着去做,慢慢地居然练出一双巧手,做出的服装光鲜夺目,与专业服装所差无几。2006年,演出《状元媒》,柴郡主的宫衣造型复杂,李桂珍整整花了10个日夜才得以完成。这样的付出也只有爱戏如命的人才能做到,而她非但不觉得辛苦并且甘之如饴。

京剧是一座爬不完的山,如要识广,必须见多。除了与全国各地的票友交流学习,向名师大家学习请益,比赛也是一个票友学习提高的必经之路。自1996年开始,李桂珍陆续参加了市,省,以及中央电视台举行的一系列比赛,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内心对京剧的爱和对京剧学习的孜孜以求让李桂珍2010年,第一次参加“和平杯”票友赛,并获得了“双十佳票友”称号。这次比赛,让她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和跟其他票友的差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近60的她继续在京剧的路上学习奋斗着。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20164月,第十三届“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正式启动。李桂珍经过6年的努力学习决定再次报名参加。经过专家选拔,在决赛选手中,代表湖北省参赛的李桂珍名列其中。

为了使自己有更大的提高, 20168月经人介绍,李桂珍只身一人去北京,向张君秋大师的嫡传弟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薛亚萍老师学习她的决赛剧目《刘兰芝》。年已65岁的李桂珍像一个小学生,带着本子、笔和录音设备,极为诚恳地向薛老师请教。薛老师也为她的好学精神打动,留她在自己家里学戏,并且无偿管吃住。李桂珍也深深地被薛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感动,学习更加认真。虽然只有短短几天的学习相处时间,但这次难得的经历让李桂珍对京剧和张派艺术有了一个飞跃式的提高,受益匪浅,终身难忘。

决赛前,李桂珍心中十分忐忑,再加上天津和湖北的气候有很大差异,一到了天津李桂珍就开始干咳,好在她性格开朗乐观,除了吃药喝水,还不停地给自己做心理建设,让自己心情平复下来,终于在决赛前,她的嗓子有了好转,保证了她能以良好的状态参加比赛。

李桂珍参加的是第五场决赛,表演张派名剧《刘兰芝》,特邀天津青年京剧团的著名丑角刘树军为她配戏。京胡声缓缓响起,李桂珍走着稳健的台步一出场就赢得了一个碰头好。娇美的扮相,规矩而又饱含深情的演唱,丝毫不差的起承转合,尤其是跑灯一节,由于有名丑刘树军老师的严丝合缝的衬托,加上李桂珍超常的发挥和表演,赢得了素以懂戏严格著称的天津观众一次又一次的掌声与叫好声。也使她赢得了评委们的肯定,以优异的成绩一举获得了“十大名票”的桂冠。

皇天不负有心人,多少年的努力,付出过汗水,经历过喜悲,终于在这一刻,李桂珍迎来了她京剧生涯的高峰。当问到李桂珍的感触时她说:“我感觉很不容易,但心里更多的是感恩,感激教过自己的老师像何老师,薛亚萍老师,感激文化主管部门以及荆州市群艺馆的领导,感谢各个专业院团如沙市京剧团,宜昌京剧团的支持帮助,感谢家人,朋友的鼎力支持与关心,总之,需要感激的人太多太多,没有他们,我不可能在京剧这条路上坚持这么久,更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和平杯”落下了帷幕,李桂珍回到了荆州,继续在她的京剧路上前行。她说,荣获“和平杯”是她40多年学习京剧的一个小结,今后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只要能唱她会一直走下去。她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尽己所能,带动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喜欢京剧,学习京剧,把自己这么多年的所知所得毫无保留地教给广大京剧爱好者,现在“戏曲进校园”等文化政策正大力推行,她愿倾其所能为弘扬国粹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工作室的灯光下,李桂珍一边哼着唱段,一边踩着缝纫机做着行头。与外界的喧嚣相比这里显得格外闲适安逸。40多年前踏足梨园的李桂珍,如今还是留连于此,不愿也不会离开,因为这里有一份她对京剧积累了40多年的深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