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易红: 不痴哪得氍毹红

维 秋 和平杯官微平台 2022-04-23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5079crt6t&width=500&height=375&auto=0

记中国京剧十大名票刘易红



     2006年10月18日晚,五天的比赛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当最后一名选手演唱以后,评委们经过连夜的认真评选,于次日凌晨产生了第八届“和平杯”京剧票友邀请赛的“十大名票”。湖北选手刘易红演唱的现代名剧《蝶恋花》选场“古道别”,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以9.877分的高分荣获“中国京剧十大名票”的第三名!再过九天就是她的生日,她捧着金灿灿的奖杯,为自己增加了一份最高、也是最有份量的荣誉!这金杯就是她最好、最特殊的生日贺礼!

这场由文化部社图文司、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市文化局、天津广电集团、中央电视台戏曲音乐部、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邀请赛,享誉全国,名扬海外,是京剧票友空前的盛会。10月19日晚,在戏迷票友日夜向往的天津中国大戏院,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并进行精彩的汇报演出, 刘易红再次为天津观众展演她苦心钻研、精心磨砺的《蝶恋花》“古道别”。她的成绩即有来自家庭的艺术熏陶,更有她后天的勤奋执着。 

  

                           

一、刘易红自幼受父母的艺术熏陶,耳濡目染,酷爱京剧艺术。她出身在梨园世家,父亲是河北人,参加革命后,在延安抗大文工团平剧社乐队工作,后随四野南下,到广西军区政治部当了京剧团团长。生在武汉的母亲瑾玲(原名易维芝),国家一级演员,曾为四维戏剧学校学生。(“四维戏校”是田汉先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创建的。“四维”乃取古训:学生艺名中间之字均排“维”字,女生名字的最后一字,最初均冠以草字头,如解维蓉、王维蕊、易维芝(后易名瑾玲)、刘维蔓等,学生之名为年已84岁高龄的曹慕髡先生所起。后来易维芝、曹维莲、李维华、解维蓉成为四维戏校的“四大名旦”)她母亲易维芝,工青衣花旦兼工武旦小生,能文能武,曾受教于王瑶卿、梅兰芳、荀慧生,六十年代拜了尚小云,是田汉最喜欢的学生之一。

母亲1948年参军,随军南下后,一直在剧团担纲主演。田汉曾要将其调回北京,因自治区领导不放这块头牌演员而未果。莫怪中国京剧院教授谢锐青曾笑说:“要不是维芝大师姐参军南下离开北京,好多戏我们是演不上的!”谢锐青和袁国林在其自传体裁的著作《为京剧艺术鞠躬尽瘁》中,多次提到易红的母亲——大师姐易维芝。家中有这样技艺全面的母亲,对刘易红今后走上艺术道路的影响毋庸置疑,这也是她学习京剧的一个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二、刘易红出生在剧团的大院内,她母亲是德高望重的大师姐,所以易红是剧团的第一个孩子,特别受宠,天天都有叔叔阿姨抱着她看戏。她经常跑到后台看化妆,尤其喜欢那些金光闪闪、五颜六色的头面和首饰,每次都要用手摸摸妈妈戏装上那些漂亮的珠子。散戏后就和弟弟在家以蚊帐为幕布,演青衣花旦和武生对手戏,玩的不亦乐乎。

易红是在一个文化氛围很浓厚的家庭中长大的,儿时的小易红没事就爱哼哼戏腔,结果被幼儿园老师举荐上台表演,因不知戏词,只得哼哼几句京腔作罢,没想到这样的演唱也能算个节目。上小学时,一放下书包,就一路小跑到排练场看大人排戏。有一次遇到刘长瑜老师教《卖水》,那几句脍炙人口的数板“清早起来菱花镜子照……”看几遍就会念了,还惟妙惟肖的学演给父母看。现代戏《黛诺》的主要唱段她也是听隔壁阿姨放唱片听会的!在学校还把《苏三起解》的词改了唱给同学们听,每逢探亲时,小学的同学们回忆起这些往事还津津乐道。每次看戏后,父母姊妹都要听她评说戏中的各个角色,并学演剧中人物,妙趣横生,这一切都给少年的易红留下了诸多美好快乐的回忆。                                     

文革时期,普演样板戏,小易红当时是部队大院红卫兵文艺宣传队的主演,所以父母要经常给她开小灶辅导。其母手把手的教了阿庆嫂、柯湘、江水英、铁梅等人物的表演。她模仿力极强,妈妈说她悟性好。其父则耐心地讲解了《沙家浜》中几段主要唱腔的板眼,虽然当时年幼的易红还只是一知半解。但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对易红今后的进步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易红16岁离家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在部队她继承了母亲的事业,担任军人委员会的文体委员,教战友们唱样板戏中各行当的经典唱段。转业后在单位自编自导自演京剧小段,带领同事们唱京戏,演京戏,是单位的文艺骨干、活跃分子。                 

刘易红真正进入京剧票界还是在1991年。一次她无意中听到广播报道:北京京剧院的王树芳等京剧名家在汉口人民剧院有演出,她像久旱逢甘露的小苗一样欣喜不已,立马打电话给电台的播音员孙汀娟询问详细情况。之后易红不惜从武昌赶到汉口去看久违了的京戏!自从入伍后,离开父母的她也就离开了京剧大梨园,可见多年来她的内心还是对京剧那么的渴望啊!

后来经人介绍,她走进了湖北省老干部艺术团的京剧队,以《卖水》、《红灯记》、《钓金龟》的“老旦、花旦的”三段唱,得到了湖北戏校和京剧院老师的赏识,从此她逐步参加了票友的各种活动。1992年举办了第二届全国中老年京剧比赛,易红在朋友的鼓动下,选择了《谢瑶环》的“高拨子”和《红娘》的“四平调”两段录像寄送北京参评,不久竟收到进入决赛的通知!当时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拿信的手在颤抖,直到工会主席告诉她:“这都是真的!赶快做好在武汉决赛的准备吧!”她这才回过神来。从来没参加过全国比赛的易红显得异常紧张,连忙打长途给远在南宁的母亲求助。没想到63岁高龄的老母亲竟连夜专程赶到武汉,逐字逐句、手把手地在东湖岸边教她,并告诫她把此次比赛就当作一次普通的练习,只不过是换个场地而已。当比赛宣布刘易红获中年组青衣二等奖第二名时,全场素不相识的人为她欢呼,单位还为她贴出了大红喜报。评委胡芝凤、李长春对她很赞赏并给予了悉心指导,从此坚定了她在业余舞台学好京剧的决心。

在老师的指导下,刘易红几乎将全部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学戏上,她的勤奋、刻苦、痴迷、执着在当地是出了名的。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的路上和在家做家务的时候,耳机不离耳,家里的锅、壶不知烧坏多少个 ;为怕吵邻居,在武汉的火炉天里,门窗紧闭,每天练唱三小时,脸上、身上汗如雨下(那时还没有空调);每学一段,都录下来和磁带一句句的比较,挑自己的毛病;丈夫积极支持,演出比赛车接车送,家务活基本全包。后来看她对京戏如此着魔和挚爱,又帮她买了摄像机,使易红得以从唱腔、表演、台风、形象各方面都能对照自己,她还经常请朋友将录像带回南方让父母弟妹指点;每年探亲,她都不错过让父母说戏和教授身段的机会,父亲为她打鼓,母亲为她说腔,并请母亲的师兄弟们到家指点;有时为一句台词或唱腔,甚或是动作,打长途请教老母亲;在武汉也不错过向艺术家王婉华老师及其他有造诣、有经验的专业老师学习讨教的机会 。刘易红对自己学戏近乎苛刻,她有个习惯,每次演出以后,她可以看自己的录像好几个小时,既看到自己的优点,也发现自己的不足,即便是拿了“十大名票”这个习惯仍然保持不变。看后还把感想用短信发给主办人和戏友,并从中找到不断改进、提升自己的空间。

另外,她有做笔记的习惯,随时记录自己应注意的地方。她每年都在本子上给自己规定当年需完成的学戏计划。她在学过的唱谱上,对唱法、技巧、气口及感情的处理做满了各种颜色的记号,这些唱谱无意中被票友们看到,被票界传为刻苦学戏的佳话。1996年,她患上了顽固的过敏性鼻炎,常年鼻塞,做过三次手术,呼吸很困难,吃饭睡觉都受到影响,更别说唱戏了。为增强免疫力和体质,也保持舞台形象,她练身段、形体、瑜伽,学习借鉴歌曲的发声方法以及戏曲理论知识,较好地解决了鼻炎困扰的难题,有个内行开玩笑说她是“没有鼻子的票友比有鼻子的还会唱”。

刘易红为了让更多的人喜欢京剧,在担任老干部保健领导工作时,组织住院老干部进行民意测验,把开展京剧演唱并讲解京剧知识作为一项制度规定下来,也吸引了不少年轻的同事,单位领导还做了即兴表演,并予以肯定。她还受邀到老年大学讲解、传授自己学戏的体会和经验。在刘易红的影响下,她丈夫常说:“我们的家是国粹世界”,她丈夫能听出旦角的各个流派。以前她给儿子买了不少戏剧连环画册,还让儿子参加武汉电台的京剧知识比赛,她儿子也会唱老生和旦角的十几段各行当、各流派的唱段,当兵时还在部队表演京剧,参加部队组织的知识比赛。现在她半岁多的小孙子,一听到她唱《苏三起解》,就会很专注的看着奶奶的嘴咿呀学语,煞是有趣,儿媳妇也积极帮忙做录音和文字案头工作,全家人都为京剧忙碌,都为普及传承京剧做贡献。

刘易红原来是什么好听就唱什么,老旦、生行、净行都来,后来主工张(君秋)派,也曾得到过刘秀荣、谢锐青、李维康等艺术家的点拨和指教。她喜爱薛亚萍老师的艺术风格,薛老师也赞赏她“悟性高,一点就通”,除此之外,她还特别喜欢李维康、杜近芳等艺术家的戏。多年来刘易红活跃在武汉及其它省市的业余京剧舞台上。她母亲给了她一副好嗓子,也传给了她音色甜美、音域宽厚、台风端正、表演大气的舞台风格;她自身经过多年的磨砺,心理素质稳定,注重模仿名家小腔和气息的处理,唱腔细腻,表演动情感人,擅于和观众互动,无论是在圈内还是圈外,她的表演都能博得满堂的喝彩,这也鼓舞着她坚定不移的把戏唱下去,以回报她的父母和喜爱她的观众。                

她曾彩唱演出的剧目有:《白蛇传》、《诗文会》、《楚宫恨》、《望江亭》、《西厢记》、《秦香莲》、《赵氏孤儿》、《女起解》、《玉堂春·三堂会审》、《四郎探母》、《宝莲灯》、《龙江颂》和《蝶恋花》等。值得一提的是,为演好一出戏,她平时注意琢磨细抠、储备积累,她有一股子韧劲和钻劲,比如《蝶恋花》,她1992年学会主要唱段,2001年开始进行舞台反复实践,自己做服装,最终以这个剧目参赛获得成功。

她的执着和付出,收获了可喜的回报。她把每两年一届的“和平杯”比赛,当做她一生的追求,也是激励她努力奋斗的动力。她多次获单位系统比赛一、二等奖;七次获湖北省级戏曲比赛一、二等奖;参加过两次武汉市戏曲比赛均获一等奖;两次被邀参加过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过把瘾》节目,五次参加全国比赛获两金三银;第六届、第七届“和平杯”邀请赛双十佳。2002年全国首届职工京剧大赛“宝钢杯”金奖第三名、2006年10月摘得第八届“和平杯”十大名票的桂冠。同年十一月,被张派传人薛亚萍收为弟子。

曾有记者在1998年第一期的《戏剧之家》撰文曰:“易红者,容易走红之谓也”。从1991至今,她由一个默默无闻的京剧爱好者锤炼成长为全国知名的十大名票,真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印证了她的座右铭:“艺海成功谈何易,不痴哪得氍毹红”啊!

氍毹(qushu)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