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警惕“伊斯兰国”战略转移“西奈半岛”新动向

2017-12-04 国安使命

国家

安全

第109期

转发本公众号相关文章

让更多人关注“国家安全”

“伊斯兰国”战略转移

西奈半岛成为新目标


    导语:11月24日,恐怖分子袭击了埃及北西奈省首府阿里什市以西偏僻的阿贝德镇一座苏菲派清真寺,造成300多人死亡,100多人受伤。这是一起经过周密计划的恐袭,恐怖分子选择星期五主麻日混入清真寺,在现场500名信徒当中先是引爆炸弹,接着扫射信徒,最后是袭击赶来的救护车,以增加伤亡人数,袭击后数名武装分子趁乱逃走。这是自“9·11”事件以来发生的伤亡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尽管近年来“伊斯兰国”武装针对科普特人教堂和军警的袭击事件时有发生,但是针对清真寺的大规模恐袭尚属首次,其背后原因值得关注。本文将从西奈半岛恐怖袭击的新特点、受袭击的原因、恐怖势力的发展状况、面临的反恐形势等方面,对“伊斯兰国”向西奈半岛战略转移进行分析。

恐怖袭击呈现出的新特点:

    从目前的资讯看,这次恐怖袭击较以往“伊斯兰国”恐怖袭击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针对偏远地区发动恐怖袭击。当前埃及最高反恐委员会反恐的重心在首都开罗和亚历山大等地区,不是西奈半岛,而此次恐怖袭击指向了反恐形势较为宽松、远离埃及且较为偏远的西奈半岛北部偏远地区。

    二是袭击者进行了精心策划。恐怖分子选择星期五主麻日混入清真寺,先是引爆炸弹,接着扫射信徒,最后袭击赶来的救护车,完成袭击后趁乱逃走。袭击方式包括自杀式炸弹袭击、枪支扫射、袭击军警及救护车三个部分,计划周密,袭击对象明确,且选择了穆斯林聚集人数最多的主麻日,目的是最大限度增加伤亡人数,产生震慑效果;

    三是将袭击对象指向穆斯林。以往埃及的暴恐袭击主要针对埃及安全部队、科普特人基督徒教堂等,而这次袭击目标指向穆斯林和清真寺,表明其主要目的也是针对穆斯林在西奈半岛的萨瓦卡部落——苏菲派。在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看来,苏菲派是非法的异端邪说。

为何选择在西奈半岛进行恐怖袭击?

   一是埃及在西奈半岛的反恐力量薄弱。“伊斯兰国”组织袭击埃及西奈半岛,主要是因为该地区是埃及安全保卫的短板,特别是埃及与以色列签订的1979年《戴维营协定》限制了埃及在西奈半岛的反恐行动,根据《戴维营协定》,西奈半岛是“非军事化区域”——埃及对西奈半岛拥有主权,但只能部署数百人的军事力量,且埃及重型武器不得部署在西奈半岛,以避免对以色列构成威胁。这一规定严重限制了埃及政府在西奈半岛的反恐能力,埃及也始终难以用大规模安全部队清剿西奈半岛非法武装。

    二是埃及的反恐重点未能覆盖西奈半岛。埃及政府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赋予的权力,采取半军事化管理,加大对国内重要基础设施的保护。虽然埃及对北西奈省的“伊斯兰国”分支机构采取持续高压政策,并与国际社会加大反恐合作与情报交流。但是埃及反恐效果确实非常一般。由于反恐资金和人员有限,塞西政府的反恐重点在首都开罗和亚历山大等大城市,未能做到全覆盖,西奈偏远地区无疑是反恐漏洞。此次遭袭的阿贝德镇清真寺地处偏僻小镇,可谓鞭长莫及,政府更是疏于防范。

将西奈半岛作新的渗透目标

    从目前来看,恐怖势力将西奈半岛作为新的目标,一方面有能是“伊斯兰国”组织是在报复埃及政府暗杀“耶路撒冷支持者”领导人;另一方面更有可能是在为江河日下的“伊斯兰国”组织寻找新的大本营,同时也是在试图向外界表明“伊斯兰国”并没有消亡。

     一是“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遭受重挫。2017年以来,美国、伊拉克和联军艰难收复摩苏尔,将“伊斯兰国”绝大部分武装分子逐出伊拉克;美国支持下的以库尔德人为主体的叙利亚民主军收复“伊斯兰国”在叙利亚的首都拉卡;俄罗斯、伊朗和黎巴嫩真主党支持下的叙利亚政府军收复“伊斯兰国”组织长期盘踞的代尔祖尔省,并跨过幼发拉底河进入河东地区,使“伊斯兰国”丧失了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立足之地。“伊斯兰国”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已经是江河日下,从战略进攻转向战略转移,在叙利亚和伊拉克丧失了绝大部分土地和统治人口、走投无路的“伊斯兰国”残余力量尝试在西奈半岛建立新的据点。

    二是“伊斯兰国”东进阿富汗的图谋未能实现。2016年,美国宣布,“伊斯兰国”组织在阿富汗及巴基斯坦分支头目哈菲兹·赛义德·汗死于无人机空袭。2017年,特朗普政府宣布对阿富汗增兵4000人,并于今年4月在阿富汗首次使用最大非核武炸弹———炸弹之母(GBU -43),炸死36名“伊斯兰国”武装分子。极大的打击了进入阿富汗的“伊斯兰国”恐怖势力。

    三是“伊斯兰国”在利比亚建立大本营难度增大。近几年来,“伊斯兰国”积极寻找新的大本营,先后尝试过利比亚、阿富汗、索马里和埃及西奈半岛。在北非利比亚,2015年11月,美军对“伊斯兰国”在利比亚的高级头目纳比勒实施定点清除;2016年2月,美军对该组织在利比亚的另一名高级头目舒沙纳进行定点清除,并炸毁该组织训练营地;同年8月,美军第三次对利比亚境内“伊斯兰国”目标实施空袭,打死40多名极端分子,使“伊斯兰国”在利比亚建立大本营难度增大。

    在“西进”和“东进”均遭受重创的情况下,“伊斯兰国”等恐怖组织和势力开始将重点转向埃及西奈半岛,这里是反恐防线的薄弱地区,被称为“柔软的下腹部”。埃及西奈半岛位于埃及领土的亚洲部分,在埃及经济发展中长期被边缘化,部落、教派构成复杂,容易挑起埃及穆斯林与基督徒、苏菲派与其他派别、阿拉伯人与贝都因人之间长期存在矛盾。当地贝都因民众对埃及政府的政策颇为不满,也有助于“伊斯兰国”组织打着民族和宗教的旗号,挑动埃及国内的民族和宗教矛盾,有助于“伊斯兰国”浑水摸鱼,疯狂报复,转移国际视线。因此可以说,西奈半岛具备“伊斯兰国”滋生的土壤,也有助于“伊斯兰国”寻找庇护所。

西奈半岛恐怖主义的发展:

    西奈半岛是指埃及苏伊士运河以东的亚洲部分国土。作为连接亚非大陆的必经之地,也成为历代战争中的行军之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阿以战争,西奈半岛都是主战场之一。西奈半岛的主要居民为游牧民族贝都因人,约占半岛总人口的70%,其次是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人约占半岛总人口的10%;再次是尼罗河谷地的埃及人、波斯尼亚人和土耳其人。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1967年6月,西奈半岛由埃及管辖;1967年第三次阿以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西奈半岛;1978年,埃以签订和平协定,以色列于1982年撤出西奈半岛并移除定居点。自此,西奈半岛由埃及控制,成为埃以两国的缓冲区,两国管辖的真空地带也逐渐形成。

    西奈半岛的武装组织主要分为贝都因人武装、伊斯兰圣战组织两类,实力最强的武装组织当属“伊斯兰国”西奈分支,在2012年成立,成员主要由半岛本地的贝都因人,也包括少量来自叙利亚和北非的武装分子。西奈地区接近“基地组织”或者效忠“伊斯兰国”的武装组织通常也分布在半岛东北部。西奈半岛内部武装组织之间的关系一直模糊不清,非军事人员因很难进入西奈进行调研而掌握这些组织的准确信息。

    2013年,埃及军方领导人塞西取缔穆斯林兄弟会,将穆兄会列为恐怖组织,逮捕大批穆兄会成员,判处穆尔西和该组织高层数百人死刑,部分成员逃亡西奈半岛,主动加入或投靠当地组织,从而成为极端组织的成员。

    埃及总统塞西对西奈半岛恐怖组织“耶路撒冷支持者”采取严厉打压措施后,美国国务院应塞西政府的请求,宣布把“耶路撒冷支持者”列为恐怖组织,并加大了与埃及打击该组织的合作力度。就在当年,“耶路撒冷支持者”宣布脱离“基地”组织,转而宣布效忠“伊斯兰国”,并宣布自己为“伊斯兰国西奈省”,多次袭击位于西奈半岛上的埃及安全部队。

    “伊斯兰国西奈省”组织还加大报复力度,包括袭击外国游客,在西奈半岛上空击落俄罗斯民航客机,在集市、教堂等人员较为集中的地区发动炸弹袭击,其中最主要对象是基督徒科普特人。2016年8月,埃及军队击毙了“伊斯兰国西奈省”头目安萨里和其他数十名武装分子,该组织的报复行动也随之升级。

埃及在反恐斗争中面临的问题

    一是国内矛盾日益加剧。埃及人口9000多万,位居中东国家首位,尤其是30岁以下青年占人口比重高达70%。特别是经过动乱的埃及,青年人员的就业问题和积重难返的社会问题,成为困扰埃及政府反恐机制化建设的挑战。

    二是反恐资金依然短缺。埃及目前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埃及的国内稳定、弥合族群之间的矛盾、促进经济均衡发展,但从短期来看,埃及投资环境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吸引外资能力不强。埃及虽然成立了反恐最高委员会,但受制于经济发展,反恐所需资金缺口不小;

    三是反恐协调能力面临考验。埃及经济和社会处于深刻转型时期,发展较为不平衡,各种社会矛盾相互叠加,埃及政府在地区教派纷争中更容易直接或间接卷入地区纷争,更为“伊斯兰国”组织分支机构与当地非法武装合流提供了土壤,往往更容易成为恐怖势力报复的目标。

    四是反恐情报有待加强。在埃及西奈半岛暴恐事件中,面对如此有预谋的大规模暴恐袭击,埃及情报部门却并未提前掌握相关情报,而极端组织却对埃及军警的动向摸得一清二楚,还对前去支援的埃及军警进行袭击,埃及精锐特警分队甚至遭到“团灭”。更有可能意味着,埃及军警内部很可能已被极端组织所渗透。

   五是大量武器走私流入西奈半岛。2011年埃及政局动荡以来,来自利比亚、加沙地区以及苏丹的武器纷纷流入西奈半岛。2011年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后,大批失控武器通过埃及与利比亚边境被走私到西奈半岛。同时据报道,利比亚总共有2100万件武器丢失,其中大部分都被走私出国,埃及是主要的流入国。

 

    结语:在国际社会对恐怖势力的持续打击下,未来“伊斯兰国”组织在利比亚、阿富汗、索马里、西奈半岛等地进行大规模渗透、建立新大本营的难度较大,但是国际社会要想把“伊斯兰国”组织残余分子彻底歼灭也绝非易事。“伊斯兰国”在今后很可能会向基地组织走隐蔽化道路一样,通过化整为零、分散活动的方式,保存实力并在各地继续开展渗透活动,通过伺机发动“孤狼式”袭击进行破坏活动,以达到制造影响力和扩大号召力的风险进一步加剧。国际社会应继续加强对中东地区恐怖势力的打击力度,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最近在沙特成立的41个穆斯林国家组成的“反恐联盟”的作用,制定出台一系列针对暴恐势力的打击措施并付诸实施,继续通过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合作,有效防范和遏制恐怖势力继续扩散和蔓延。

觉得本文不错

记得转发点赞

【深度文章推荐点击即可阅读

警察最新涨薪方案公布,真是万万没想到

李明哲案警示国人:颜色革命从未远离

从“红黄蓝”看境外抹黑军队分裂国家的手法

警惕国际暴恐势力向我周边蔓延

高度警惕暴恐分子“回流”危害我国家安全

警惕境外非政府组织渗透威胁我国家安全

国人都应警醒的日本间谍活动

“间谍之都”藏着7000个情报机构

世界四大间谍与情报机构详细介绍

CIA在华间谍网络被破获的“幕后分析”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哲学境界与世界价值

解密间谍案件和国安人员生活

“红色间谍”——金无怠

中共超级情报员——沈安娜

“伊斯兰国”的下个目标是什么?

巴格达迪之死对未来反恐战争的影响

欧洲放射物扩散与核安全隐患

巴基斯坦安全形势发生新变化

深度解析朝鲜核危机下的多方对决


获得更多国家安全资讯

敬请关注本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