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好这9类常用药,你的家庭药箱就囤对了
现在9月,气温时高时低,人特别容易生病,又全是小毛病。
家里的常备药箱,就是这时候用的。药箱里的药物品种要少而精,数量不宜多,要随时更新。
该怎么准备呢?
▍家庭药箱的备药原则
家庭常备药品的选择,从疗效稳定、使用方便、安全性高、质优价廉等方面考虑。
除慢性病长期用药以外,家庭备用药品一般按每人备3~5日量即可,合理配备,避免浪费。
▍常见病的备药
1.抗感冒药
氨酚伪麻美芬片、感冒清、复方盐酸伪麻黄碱缓释胶囊、氨麻美敏片、银翘解毒片、连花清瘟胶囊/颗粒、金花清感颗粒、藿香正气丸/水、板蓝根颗粒/冲剂等。
感冒药多为复方制剂,都是对症治疗的,每一种成分对应的症状不同。可以根据实际症状,选择感冒药。
注意事项
很多感冒药都含有相同成分,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注意药物的成分,切勿重复用药;要严格按推荐的剂量和用法。
如果在用药过程中,出现说明书中没有说明的、异常的不适症状,有可能是由药物过敏造成的,应停药就诊。
2. 解热镇痛药
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等。
注意事项
1)
解热镇痛药不与常见的感冒药(复合制剂)、部分中成感冒药同时使用。特别是含有“酚”“氨”字样的感冒药以及中成药类感冒中,都可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成分,服用前阅读说明书,避免重复、超量用药。
2)解热镇痛药有胃肠道刺激性,短期用多数人可以耐受,但消化道溃疡患者应谨慎使用,必要时适当加以护胃药。
3)儿童和青少年在病毒感染(包括感冒)时,使用阿司匹林退烧,可能会发生罕见但致死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瑞氏综合征。所以儿童退烧不使用阿司匹林,可选择对乙酰氨基酚等。
3.镇咳祛痰药
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喷托维林、盐酸溴己新、川贝枇杷露、急支糖浆等。
2020年版《咳嗽基层合理用药指南》里针对不同的咳嗽,给出了建议:
4. 抗过敏药
氯雷他定、盐酸西替利嗪、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等。
感冒时,人体内会产生更多的组胺,引起过敏反应,导致鼻子发痒、流鼻涕、打喷嚏等。感冒药一般会添加抗组胺作用的抗过敏药来缓解这些症状。
注意事项
1.抗过敏药,本身也可以导致过敏。
其中以第一代抗过敏药氯苯那敏、苯海拉明最为常见。如果在服用抗过敏药后症状加剧时,要考虑是药物过敏,不要误以为是药量不够所致。如果继续加大剂量,可能十分危险。
2. 有些抗过敏药有耐药性。
有的仅仅服药1个月,就出现耐药性,这时需要换一种抗过敏药继续治疗。
第一代的抗过敏药嗜睡等副作用较明显,一般推荐使用二代的盐酸西替利嗪或氯雷他定。仍有少部分人服用这类药物后,会犯困、嗜睡,所以服用抗过敏药,不能从事高空作业、驾驶或操纵机器,以免发生危险。
5.助消化药
益生菌制剂、多酶片、健胃消食片等。
服用消化酶类药物助消化适用于两种情况:一是吃肉类、蛋类、豆类等高蛋白食物过多,产生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二是病后体弱、吃东西不香等。
此类药物最好和食物同时服用,使药物和食物充分混合,以最大限度发挥酶的消化作用。
6.止泻药
蒙脱石散、盐酸小檗碱(黄连素)等。
蒙脱石有强大的吸附性,需要空腹服用,以使药物尽可能地吸附在消化道黏膜上,服药后2小时内也要禁食。
盐酸小檗碱可引起胃肠道的不良反应,所以最好饭后服用。
7.通便药
乳果糖口服溶液、开塞露(外用)等。
8.眼科用药
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红霉素眼膏、玻璃酸钠滴眼液等。
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避免盲目用药,引起不良反应,比如眼睛疼痛、视力下降等。
9.钙制剂及维生素类
钙片、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等。
10.外用药
消炎镇痛膏、麝香风湿膏、创可贴、75%乙醇(酒精)、碘伏、炉甘石洗剂、万金油、风油精、烫伤膏、云南白药等。
家庭药箱还可以按需要储存辅助用品,创可贴、灭菌药签、纱布、绷带等卫生材料、方便小药盒、定时药盒、切药器等。
▍已开封药品效期计算
药品包装上标注的生产日期指的是药品的出厂日期;有效期则是药品在规定的贮藏条件下质量能够符合规定要求的期限,一般是指药品未开封时的使用期限。
需要注意的是,一旦打开外包装,药品的使用期限会明显缩短,特别是瓶装药、袋装药、液体制剂。
一些药物的保管有特殊要求,如密闭是指将容器密闭以防尘土及异物进入,阴凉处是指不高于20℃,冷处是指2℃-10℃,冰箱的冷藏室可基本满足要求。如未规定贮藏温度的一般指常温10℃-30℃。
▍药品过期如何处理?
家庭保存药品,要按药品说明书的要求贮存。一旦发现药品在外观上有改变,不可使用;药品标签脱落或模糊不清,不可凭猜测用药。
为了用药安全,建议家庭药箱最好每隔3个月左右清理一次,及时清除过期变质药品和散装的有效期不明药品。
里面的器具、内服药和外用药要分开存放,用明显的标志区分,以免误拿误用。
小结
对症治疗时相同疗效的药物选择一种即可,千万不要叠加使用。家庭药箱需要每隔3个月更新一遍。药品出现变质、潮解、霉变或过期等,要及时丢弃、更换。
往期相关文章
温馨提示:科普文章不提供专业诊疗意见,具体诊疗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文中插图来自: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