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殿堂】岭南第一古建筑,谁说广东没有北宋的木建筑,看广东唯一千年木构

2018-01-27 教你盖好一座好庙
教你盖好一座好庙寺院建设必备技能,值得拥有关注

关注公众号输入“0”即可免费领取百家寺院高清设计图


从拿地到盖好一座庙中间所要了解的政策、规划、筹资、设计、建设的全过程,寺院住持必备技能。

肇庆梅庵

年代:北宋  公元996年;

方位:广东  肇庆  端州古城西约2公里;

亮点:岭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广东唯一的千年木构、中国孤例的斗拱(昂栓、栱栓、齐心栓)、研究江南style木构的重要实例。

简介:梅庵正殿,面阔3间,进深6架椽(3间),硬山顶(清改,原为单檐歇山),是岭南最古老的木构古建筑,也是广东唯一的千年木构。虽然经过历代重修,但大殿的主要架构依旧保留北宋创建时的样式。作为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古建筑之一,与福州华林寺大殿一样,其架构具有许多区别北方的营造手法,是研究南方古建筑早期远流与后期传承的重要实例。

清代重修时,将歇山顶改为硬山顶,以致于现存大殿仅存前后檐铺作,角柱与两侧铺作的缺失,对研究梅庵大殿的架构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昂栓、栱栓、“齐心栓”

梅庵斗拱最突出之特点,中国古建筑之孤例

“栱栓与昂栓为梅庵大殿铺作极为突出的特点,因为它是宋代建筑铺作上用栓的孤例。”——袁艺峰《肇庆梅庵大殿大木作研究》

在梅庵正殿的铺作上,使用了3个极为特别的构件——昂栓、栱栓、齐心栓。其中只有昂栓记载于《营造法式》之中,而栱栓、齐心栓皆无记载。现存中国古建筑里,仅在广东的肇庆梅庵、佛山祖庙(前檐斗拱),这两座古建筑有发现昂栓、栱栓的使用,但这两座古建筑在铺作上用的地方并不一样(详见后文);而齐心栓更是仅见于梅庵大殿。因此,梅庵正殿斗拱铺作的昂栓、栱栓、齐心栓使用,可以认为是中国孤例!

梅庵斗拱结构示意图。图片截自袁艺峰《肇庆梅庵大殿大木作研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齐心栓也是拱栓之一种,为齐心斗位的拱心加栓。宋代遗构已见不到其它实例,元代实例还有:浙南山区的景宁时思寺大殿。景宁时思寺大殿除了在齐心斗位的拱心加栓(也是贯通上下齐心斗),铺作里外跳的所有横拱的拱心都加栓贯穿,拱臂上没有加栓。

昂栓

根据后世《营造法式》之记载(刊发时间晚梅庵大殿100余年),昂栓之制:凡昂栓,广四分至五分,厚二分。若四铺作,即于第一跳上用之;五铺作至八铺作,并于第二跳上用之。并上彻昂背,(自一昂至三昂,只用一栓,彻上面昂之背。)下入栱身之半或三分之一。

梅庵大殿昂栓用在补间铺作的里转部分,“下端插入第二跳华栱,和《法式》规定相符,往上分别穿过第三跳华栱、靴楔及两下昂,上彻第二道真昂背部。若底从第二跳中部算起,顶计昂背,昂栓总高约1050mm,合85份。其截面35mm~45mm见方,合2.8-3.6份,广较《法式》小,厚较《法式》大。”——袁艺峰《肇庆梅庵大殿大木作研究》

图片截自袁艺峰《肇庆梅庵大殿大木作研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栱栓

梅庵大殿栱栓位于“柱头缝上的扶壁栱或柱头枋两侧,左右各一条,起插于第一跳扶壁栱,即泥道栱,其上穿过2道慢栱2道柱头枋,上彻第二道柱头枋背。高约1160mm,合约94份”——袁艺峰《肇庆梅庵大殿大木作研究》


无论是柱头铺作,还是补间铺作,都可以清晰的看到左右各一条栱栓,“起插于第一跳扶壁栱,即泥道栱,其上穿过2道慢栱2道柱头枋,上彻第二道柱头枋背”。

“齐心栓”

据《肇庆梅庵大殿大木作研究》的作者袁艺峰的观察,在铺作的正心位置,还有一栓为此前未发现的,”该栓至少起于栌斗,上彻至少到最上一道下昂上之齐心斗,自下而上穿过至少六铺作,斗、栱、昂均有穿过,可谓贯穿整组铺作,长度也最长,至少长1340mm。“论文参考齐心斗,将其命名为齐心栓。

佛山祖庙之例

佛山祖庙大殿虽经历代重建,现存架构主要重修于明代,但前檐铺作被认为是宋代遗构。在前檐的铺作上,也有用昂栓和栱栓。


佛山祖庙前檐铺作,为宋代遗构,为国内唐宋遗构中罕见的八铺作双杪三下昂!      

祖庙昂栓

与梅庵不同,祖庙正殿昂栓用于铺作外转,但昂栓非常短,起于第二跳华栱中,止于第一道下昂内。


蓝圈所示为祖庙昂栓。

祖庙栱栓

祖庙栱栓亦用于上影栱两侧,长度也是比较短,栱栓起于第二跳慢栱,穿素枋,上止于素枋上慢栱。


通过图片观察,栱栓不但用于第二跳,其他出跳,如第一、第二道真昂上的栱,都有,不过也是比较短,感觉是用来固定栱的横向插昂。

此外,这种横向插昂,除了祖庙正殿前檐,据笔者查资料,中国境内就只有3例,另外两例是相距不远的广州光孝寺以及远在陕西韩城司马迁祠寝殿。

独一无二的梅庵斗拱

除了上述的昂栓、栱栓、齐心栓之制,梅庵大殿檐口铺作组合本身也是独一无二的。

传统上认为梅庵正殿的斗拱为七铺作单杪三下昂,第一跳为偷心造,第2、3跳为重栱计心造,第4跳为单栱计心造。最下一道昂为插昂,第2、3道为真昂。

但袁艺峰在《肇庆梅庵大殿大木作研究》一文中指出“在第4跳,即最上一道下昂之上,与令栱相交的并非一般做法的耍头,而是继续出一华栱。”,同时比较了傅熹年先生、陈明达先生、梁思成先生等专家对铺作算法的观点,得出梅庵铺作应该为“八铺作”的结论,但又“不具备一般意义上的八铺作特点(即八铺作双杪三下昂”,因此,在形制分析上仍宜将之与七铺作视为相等级别而作比较“的观点。详情推荐看看论文关于“檐口铺作特征”的论述。


梅庵斗拱,以常用的出跳数来算,确实可以认为是八铺作。

昂背上出丁头华拱,相似的实例有景宁时思寺大殿,两层昂之间加入一跳丁头华拱位于下层昂背上;莆田释迦文佛塔(石仿木,南宋),也是两层昂之间有一跳丁头华拱位于下层昂背上。至于耍头做成华拱头,晚期实例还有不少,浙南福建都有

南国承古韵

正如前文所说,长江以南的木构较之北方(特别是宋代之后)保留、传承了更多古制,梅庵正殿也不例外,在斗拱、梁、柱等大木架构上,保留了许多古制。

斗拱柱高比

梅庵大殿斗拱柱高比目前仍未找到准确数字,但根据个人观察,斗拱柱高比应该接近1:2,这个比例可以说仍传承着宋代以前的遗风。

皿斗

皿斗,与常见的斗不同,在向下收分到底部后,又向外突出来,刻出表现更古老建筑上(南北朝、初唐?)栌斗下所垫的构件——“皿板”之遗意。这种做法在宋、明南方福建、广东的古建筑中比较常见。

皿斗的地域特征比较典型,从浙南到福建、粤东都是流行区域。不光宋元早期这样,明清晚期还很常见。

梅庵大殿栌斗的皿斗,实际上梅庵大殿几乎每一个斗都是用皿斗。

上下皆收分的梭柱

梅庵前檐檐柱,为上下皆收分的梭柱。这种梭柱现存最早实例见于南北朝后期,北齐的义慈惠石柱上的小屋檐柱上。从现存的宋代以后的古建筑来看,这种做法更多被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古建筑所继承,并一直沿用到明清。上下皆收分的梭柱,在广州光孝寺大殿、潮州开元寺大殿均可以看到。


"檐柱径高比为 1:6.5,非常粗壮,粗于唐宋时期其他地区相当规模的建筑如,福州华林寺大殿 1:7.5,宁波保国寺 1:8.2,平遥镇国寺 1:7.5。梅庵大殿檐柱径高比之大应为全国同期建筑前列者,同在岭南的佛山祖庙约 1:8.83,但广州光孝寺大殿前檐柱为 1:5.76,粗甚于梅庵大殿。"

不设蜀柱承脊榑

肇庆梅庵大殿则是平梁上用大斗 十字拱 丁华抹颏拱正交替木承正脊,这种承脊构造在南方几省清代以前的抬梁式结构中常见,少量的清代建筑上还在用,与北方的叉手蜀柱形成鲜明的对比。


月梁

梅庵正殿殿内梁栿皆以“月梁造”,符合《法式》中记载露明处用月梁之规定,但与《法式》中月梁的做法比较,又有自己的地域特色。

除了跨度最大六椽栿,其他梁栿高厚比更接近2:1,而非《营造法式》的3:2。学者认为这是根据广府屋顶较为轻盈,承重压力较小,因地制宜的节约做法;另外,无论是梁底,还是梁背两端的弧线,都不及《法式》规定的柔美,比较起来,视觉效果上更“直”一些。


梅庵大殿,月梁之一。


梅庵大殿,月梁之二。

 通过比较梅庵月梁与后世《营造法式》关于的规定,可以看出两者“弧度”处理之不同。来源于网络

往期热文推荐



印度佛教与建筑

中国佛教建筑的发展史

世界上最大的寺庙群,传说中的十级浮屠

日本的禅文化与建筑


规划中华建筑之美

德鲁安寺院规划专家

100多案例遍布全国及东南亚

项目咨询电话13810104901

戳原文,更有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