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式作死”的饶毅,与挣扎求生的中国科研
11月13日,南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曹雪涛多篇论文疑似造假,引起一片哗然!
在众人从这曹院士的大瓜中还没来得及擦嘴时,又一惊天大瓜震爆学术圈:饶毅教授举报,且是实名举报多位学术大咖涉嫌造假,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都是业界知名教授!最重要的是,饶毅教授举报的造假内容中,有一项还是快要上市的为老年痴呆带来福音的“阿尔兹海默GV971”药物的发明。
这个学术圈的大瓜,估计够大家好好吃一段时间了。目前该消息已得到回复:有过手稿,但未发出!(这波操作相当6!)
不了解情况的吃瓜群众估计要问了:
饶毅是谁?
百度百科:
饶毅,男,1962年出生于江西省南城县。现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未来论坛咨询委员会委员,《知识分子》主编 。
1983年江西医学院本科毕业后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研究生。1991年获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科学哲学博士。1991年进入哈佛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做博士后,研究脊椎动物神经诱导的分子机理。1994年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解剖和神经生物学系任教并领导独立的实验室。2004年起任(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神经科教授、(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2007年饶毅决定回国 ,受聘出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13年9月卸任。
百度百科的介绍是不是让你觉得饶毅很厉害?但事实上,饶毅大神在学术界的地位可不仅仅是百度的几句简单介绍就能理清的。
有人说饶毅仅仅一个教授,竟敢叫板院士级别的人,谁给他的自信和勇气,你以为是梁静茹啊?才不是呢。有些人,虽然自己的级别不是院士,但却甩院士N条街的,屠呦呦老师算一个,饶毅绝对也是当之无愧的(所以说能评上院士的,大部分还是挺牛逼的,但没评上的,说不定比评上的还牛逼!)。
除去这次的实名举报,饶毅老师曾还因两件事引起大家广泛的关注,也正是因这些事情的爆出,让我们对这样一位既刚又实的科学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下面,就让我们各方面的来领略饶大神的风采。
施一公教授曾在《饶毅其人其事》中是这样描述过饶毅教授:
说实在的,1998年,刚刚听说和认识饶毅的时候对他印象欠佳。当时,我刚刚开始在普林斯顿大学做助理教授,天天在实验室忙得焦头烂额,除了自己动手做实验花掉一半时间之外,还忙于指导学生的研究课题、讲课、参加学术会议、写论文和基金申请,天天觉得时间不够用。比我早三年做PI的饶毅却很特别,经常写一些与他实验室研究课题无关的杂文,评论科学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这些文章引经据典、有时会很长,显然花了很多时间;他把这些文章通过email群发给在美国的中国学者教授们阅读。由于对饶毅有成见,他发来的杂文我一般都直接删掉、不会花时间阅读。所以,我对饶毅的第一印象是:有点不务正业、喜欢多管闲事。
因为对饶毅的第一印象不佳,对他要做的事情我也不感兴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事发生在2001年。有一天,饶毅发来email,希望我签名支持一项中国的科学研究计划,其核心是通过引进海外人才,创建十个针对生命科学不同领域的国家级研究所,同时政府通过高强度的财政投入建立一个充沛的基金,用其利息对这些生命科学研究所的运行和科研进行稳定支持。出发点虽好,但这一建议所需的费用在当时令人咋舌:仅仅维持这些研究所的运行就需要130亿人民币(16亿美元)稳定基金的支持。看到这个建议信后,我颇有意见,在当时科研经费还相当紧张的情况下,一下子提出百亿元的支持力度似乎异想天开、不负责任:为什么不先建立一个研究所作为试点?投巨资建立这么多研究所谁来负责、达不到预期效果怎么办?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有多少海外科学家会愿意全职回国工作?当时,我觉得饶毅的建议会带来不负责任的奢侈和浪费,甚至负面影响国内的科研发展。第二天,饶毅打电话来解释,我就很情绪化地把满腹不满一股脑倒出来。之后还嫌不够解气,专门打电话给包括王晓东在内的其他几个朋友,想抵制这个计划。当然,这个计划最终并没有完全付诸实施,其中的一个试点倒是在2004年起航:即王晓东、邓兴旺担任共同所长、饶毅担任副所长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
很有意思的是,当时虽然我在电话里冷嘲热讽,饶毅却颇有君子风度、一点都没有生气,而是一直耐心地给我解释他的道理:中国国力已然很强、经济飞速发展,但科技仍很落后,应该用生命科学的试点来带动全国科技进步。当时,我根本听不进去,觉得这小子在狡辩。
一项伟大的革新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责任心的,处在中国当年那个学术时代,估计很多人都会觉得他是一个很典型的理想主义者而非现实主义者。但所以的理想主义者敢于理想又敢于为之付诸现实而努力就已然值得人们深深的敬佩。施一公老师在文章中还写到:
真正让我改变对饶毅印象的有两件事情。一是在2002年的一次朋友聚会上,我偶尔听到了饶毅组织BIO2000课程的详情。原来,早在2000年,饶毅为了改变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生教学落后的状况,联合上海生科院的吴家睿,一起提议、推动、创办了一门生命科学领域综合性的研究生课程,取名BIO2000;该课程由饶毅邀请的二十多位海外优秀华人生物学家担任主讲教师,每位教师专程回国在北京和上海各讲授6节课,分别针对上海生命科学院和清华、北大的一年级博士研究生。这门课程的开设在当时非常及时,深受学生欢迎,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成为中国生命科学领域里也许是最知名和最受欢迎的研究生专业课程。为了组织这门课,饶毅花了很多时间和心血,实属不易!将心比心,我佩服他!
第二件事情发生在2002-2005年这几年间。众所周知,一个中国人在美国的职场上奋斗着实不易;要拿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比美国本土人难多了,而每升迁一步都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取得更大的成绩;即便如此,最终还往往要面临着一道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亚裔很难获得学术界的领导地位、也很难得到学术界更高层面的荣誉(recognition)。和千千万万的留美中国学者一样,饶毅在十多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很遗憾,尽管大家大都能意识到这一问题,但尽力打破这一尴尬局面的中国人实在是少得可怜。原因可能有四条:一是觉得自己的生活已经富足、知足常乐,不必追求其它;二是自己刚刚起步、还没有面临玻璃天花板的问题;三是不愿意花时间做这样一件尽管对大家都好但不知何时才能见效的事情;四是觉得呼吁美国主流社会关注这个问题可能对自己不利(留下负面印象)。饶毅是我认识的华人中为数不多的认认真真花时间、花精力为维护华裔乃至亚裔科学家的权益而付诸实际行动的科学家。
因为饶毅老师的努力,最终为华裔科学家在国外的地位博得了一席之地,足以见得饶毅老师的至真至纯之性。
施一公老师讲述的刚认识饶毅老师的几件事中,能够切身感受到饶毅老师的爱国情怀。也难怪施一公老师会对其有这样的评价:忧国忧民的科学大家,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犀利耿直的现代鲁迅,我行我素的半老顽童。
2007年,饶毅老师和施一公老师同年回国分别于北大和清华致力于我国的生物科研领域的发展当中,至此,我国的生物科技领域,在施一公,饶毅,王晓东教授等人的共同领导下开启了迅速的发展。
此外,因为放弃美国国籍的原因,在美学习工作长达22年的饶毅,10年后,赴美进行学术活动却屡屡被拒。也是引起了不小的热议,这里我们就不加评述了。而对于饶毅老师的性格,上过他课的学生都知道,饶老师上课特别好玩,总是不拘泥于形式,而与他接触过的人也知道,也正是他性格的直率,在学术圈内可谓是得罪了不少人,也不难理解这样一个人会在学术圈内突然发生声讨打假了。
饶毅和施一公回国后,第一次评选院士时,两人均落选,当时也是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关注,主要是两位在国外生命科学领域的成就已是非同凡响,而回国却被落选院士选拔,施一公老师在第二年终被评为院士,而饶毅老师则在第一次落选后就放话:
再也不评选了!
让人不禁开始怀疑:中国院士评选标准,到底是否公正?
搜狗百科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该荣誉主要授予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的中国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负责组织院士的评选,每两年增选一次,但候选人不限于中国科学院的成员。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组成的中国科学院学部自1955年成立以来一直是国家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咨询机构。
在院士评选过程中,院士增选采取院士直接推荐和部门按照组织系统推荐的方式,不受理本人申请。院士增选过程包括推荐候选人、通讯评审、公示、会议评审、选举等环节,有效候选人和初步候选人名单要向全社会公布,有效候选人的相关材料都要进行公示,全部过程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从这个流程中就可以看到,院士推荐人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中国的学术圈,由于丑闻一次又一次的暴露,让人不禁怀疑其是否如外行人所认为的,搞学术的都是心性单纯毫无杂念之人?事实上,如果说五六十年代的科学家脑子里只想着为国家科研事业奋斗终身的话,现在的有些“大牛”却是执迷于“业绩”与“功劳”,有些所谓搞学术的,身上却带着浓厚的“官僚”气息,让人也是费解。个人觉得,学术圈也需要正一下学术风气了。虽不奢求搞科研的都想“二等座”院士刘先林和“布鞋院士”李小文那样朴素,但也觉得做科研的,应该将科研置于自己的第一位才合适吧!
“二等座”院士-刘先林
布鞋院士李小文
@匿名用户
中国很多很有天赋和贡献的科学家,像屠呦呦,饶毅 这些人,已经在自己的领域上做出了让全世界称道的贡献,然而他们依然没有评上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很大程度上,现代科学高度分化,很多研究 即使是方向不一样的同行也没法看得明白。由此,院士评选很多时候靠得是资历和人脉,比如科学院内部就分为海归派和国内学院派之类的不同小山头。
而像屠呦呦这种喜欢直言的科学家,往往得不到其他科学家的喜欢,因为我们国家的文化不喜欢直接尖锐的被指出来自己的错误,也就是面子问题。
而像饶毅这种擅长花样作死的人更不用提。
我们真的需要重现考虑下院士的评选方法了,毕竟科学就是科学,不是弄虚作假,也不是人脉上的长袖善舞。
正如开头所说,饶毅老师突然在学术界扔了一颗“炸弹”:向基金委实名举报武汉大学、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细胞所、上海药物所(国产阿尔兹海默症药物GV971的研究者)三位老师学术造假。
时至今日,有相关单位表示“会仔细调查”,有的也说“没有造假嫌疑”,事实是怎样,我们不得而知,还需静观。但从网上的评论来看,大多数都已经站在了饶毅老师这一边。而在这件事的背后,大家却开始为中国未来的学术道路隐隐担忧。
@网友:兔小淘饶院在北大的时候,就是出了名的刚正不阿,谁都敢怼,北大生科院得罪了不少人,学校层面理学部也得罪了不少人。而在科研圈内,他直言直语的性格更是处处树敌。当年院士没评上,他自己也是对中国科研圈的风气彻底失望,宣布永远不评院士。不过在学校里,他是出了名的对学生好,如果某学生跟导师闹了矛盾,饶院二话不说愿意接受过来指导。
另外当时北大宿舍紧张,有的博士生只能在校园外安排宿舍,饶院给这些人申请了住宿补贴,一度导致隔壁大信科学院的嫉妒~最后信科同学闹到学校,害的生科也没有住宿补贴了~~
@网友:柯大卫
饶毅教授很让人钦佩,敢于和学术腐败作斗争。但就像其他回答说的,在当前中国学术环境下,我真的不看好这会有很大效果。大概率情况下,造假者不会受到处罚(最近的韩春雨),他们也不会自杀(这点完全不如日本),也就是名声坏掉。有点为饶教授处境担心,毕竟这是一个人对抗整个黑暗腐败的学术圈。
中国学术圈大环境的改变可能需要慢慢来。如果可以回到过去,我会建议饶毅教授不要跟体制正面刚,像施一公当上院士后,有了资源和地位后再寻求改变现状,虽然这条路也会很辛苦。可以做的比如,自己去培养出更多的有科研精神和道德的科研人员,自己做到相对干净,不同流合污。毕竟腐败多年的学术圈不可能因为一个人的实名举报就一朝改变。
这段时间以来,过多的学术造假新闻让人不禁对本该纯粹的科研届产生了严重的怀疑。除去此次饶毅教授的实名举报,前几天的曹雪涛院士的几十篇文章的造假嫌疑也是令人叹息,虽然那几十篇文章曹院士可能也只是挂名根本不知道这些论文的存在,但其也有对手下监管不力的严重失察性在其中。不仅仅是国内存在这样的问题,国外的学术届也并非一片净土。同样是生物领域,同样是业界知名人士,一位心肌细胞再生领域大牛——皮耶罗·艾佛萨(Piero Anversa)的31篇论文被撤稿,撤稿的理由是这些论文涉嫌伪造数据。请求撤稿的不是皮耶尔本人,而是他所在的哈佛大学医学院和附属布里格姆妇女医院。
很多人说,饶毅老师这次的举报可谓是“打响了学术界反腐倡廉的第一枪”。说实话,中国学术就需要像饶老师这样具有真正的学者风骨的人站出来为学术圈正气。学术造假并非一人可完成,其监管者,审查者全在一条链上,责任也必须都要真正的落实到位。所以说,只有每一关各司其职,每位科研人员都能有一刻赤诚的科研之心,才会让这种丑闻事件避免发生,还科研一片本该有的净土。而在以文章衡量一个人科研水平的今天,我们更希望科研工作者能秉持初心,做真正有意义而非只求造文章的科学研究,做一个真真正正的科研人,为我国的科研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