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tenure track:非升即走到底好不好?

喵喵酱 科学指南针服务平台 2022-07-09


近日,发生在复旦校园里的一起凶杀案

引发了学术圈的地震

同时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39岁的青年海归博士

疑因科研考核不达标

在学院党委书记当面向其宣布解聘决定时

突然发难

当喉一刀要了这位书记的性命

好家伙,要不是身份核实无误

小编还真有点怀疑这位犯罪嫌疑人

是不是什么职业杀手?



此事一经曝出,很多网友表示

高校的考核任务太过严厉

而与此同时,“非升即走”制

则再次引发学术界的热议

“非升即走”制

来源自北美的 Tenure Track

即终身教职制

其引进初衷是好的

“非升即走”可以为学校剔除不作为的教师

并通过绩效考核的方式

激励青年学者进行成果产出

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

很多时候会因

未达到高校和教师双方权益的平衡

而引发诸多争议

下面,咱们就来好好探讨下

该制度的利与弊




一、35岁“社死”陷阱



简单说,这个制度本身并没啥可怕
但你要结合社会现实,也就是年龄歧视来看
腐朽国的 phd,可以当一辈子千老
混个有房有车
最后还能去工业界小公司养老
AP混过一个 tenure可以换个学校继续做
本来中签几率就不低
做两三个 track 总有中的吧
再不济降低要求呗
但是,国内高校
听说过招别家淘汰下来的人没?
30多的人,跟20多的竞争?
还是去企业跟年轻人拼996?
马善人说要把35以上的员工输出给社会
放美国不考虑法律风险的话
其实没啥
程序员换一家公司一样能干到60岁
为什么国内这么大反应?
35岁失业,在国内很难混了吧



二、压力更多源于极致的欲望



其实现在非升即走倒不是最大的压力
你不挑学校、愿意水论文的话
还是能在不少学校找到教职的
比如上海这边,除了985那几所+上纽 上科
基本上数学系副教授考核的要求
都是青基+上海市一个人才项目
6年内发满5篇论文SCI就行
不是非得中科院二区
数学的SCI嘛,总能找到一些很水的
而且也没人规定你做纯数就不能发应用文章
你发了应用的,影响因子更高
人家更开心
只不过压力更多来自于待遇吧
分房是不用想了
普通学校副教授收入不如博士后
不少人都确认过这个情况了
一线城市想躺平就只能蜗居
比较差的学校或者偏远地区的学校
也有不少机会
比如内蒙古的二本
给你税前一年10万你去不去?
现在还有机会进编副教授
这个收入在当地肯定够生活了
你如果愿意接受这种机会的话
确实可以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



三、跨过非升即走就真的太平了?



非升即走一般就是 3+3
从28岁开始进入高校, 经过 3+3
终于遇到了熟悉的 35
所以卷,不分高校内外,到处都一样哈
即使被卷出去
发现外面已经卷的更厉害
35之后,再无工作
Tenure Track 虽然压力也是巨大
在北美,做 Assistant Professor 
日子也不好过
但是首先通过率不低
而且一旦通过,日子还是比较好过
至少中产吧
后面发挥空间很大
所以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AP 还是可以咬咬牙
熬几年,熬成 Associate 就好了
但我们这个3+3就被玩坏了
众所周知,现在我们国家盛产博士
前些年,博士在有些高校还是稀有动物
现在洋博士也不稀罕了
土博士已经没人看了
6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博士都已经进化好几代
6年前的尖子,6年后可能就不香了
所以导致有些高校,在中间玩起了 PUA
6年前的承诺,到了6年后毛也没有
他压根儿就没打算招你
做了6年的苦力,完了找个理由废了你
把你的坑给了新来的博士
(他6年后也要让位,你不要怪它)
我认为这是这个制度可怕的地方
没有契约,毫无诚信,厚颜无耻
遇到这种学校, 6年的时间
换回的是满腔愤怒
这是当下的现状
即使过了这个非升即走的阶段
拿到了教职,长聘副教授或者教授
竞争也没有因此而停下来
只能说,稍微喘了一口气
后面面临的基金申请,学生招生
以及来自非升即走青年人的雪片般的论文
压力依然是存在的



四、制度很好,只是被玩坏了



如果说国外的 Tenure-track
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国内的“非升即走”
就是当你辛辛苦苦完成了媳妇的工作之后
一纸休书就来到了面前
你前面花费的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成了空
tenure-track 制度本身没有什么问题
国外运行百年
其形式和内容已经磨合的比较好了
诞生了一大批顶尖科学家和应用成果
而且国外的 tenure-track 制度
有比较强的契约精神
每个人对自己今后的上升途径
及所要承担的风险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
虽然面临非升即走
但要不要参与这条路很多人
在申请教职前都有过认真的考虑
国内的 tenure-track 制度如此让人诟病
并不是这套制度怎么样
而是国内不同学校之间
tenure-track 都有所不同
同一所学校不同学院
tenure-track 可能都不一样
同一所学院
换一个领导 tenure-track 内容
可能就不一定相同
你来的时候签的合同
和你要考核时内容可能都不一样
而言之,无所适从
所以前几年
往往发现入校的门槛很底
领导忽悠和自己把握都觉得
tenure-track 只不过是个形式
等到聘请快结束了
才发现白打了几年工,来不及了
有些学校门槛很高
其实那是对你负责

另外一个可怕之处在于
非升即走
走去哪里的问题
国内特有的年龄卡人关门时间设定
决定了留给你的时间不多了



五、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制度是好的,只是不公平
不客气的说,现在招来的青椒比绝大多数
五六十的教授强了无数倍
那些老一辈吃了时代红利
研究生甚至本科就留校
靠着资历平步青云,基本没啥科研成果
为什么年轻人就要被这般欺压
反而是“素餐尸位”的老教授们可以吃干抹净?
为什么不能所有人都实行这个制度
如果这样的话
可以给高校腾出 2/3 甚至更多的岗位
给更有才能的人
显著降低压力



六、孰是孰非,自有公断



关于这个“非升即走”制
让小编想起了古代《晏子春秋》里的一句典故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在灯塔国被打磨的十分成熟的竞争制度
到了中国却被玩成了韭菜收割机?
这的确是十分不应该发生的
记得关于钱学森先生的一个纪录片里
他曾语重心长又慷慨激昂的说了一句

“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

如今,这一漂洋过海而来的“舶来制”
却被很多高校搞得乌漆抹黑
看了很多资料和网友的客观评价
小编坚信 tenure-track 并不是什么修罗地狱
但在部分高校的“魔改”之下
不顾中国的社会现实
生搬硬套,照本宣科
的确给很多优秀的青年科研工作者
上了惨痛的一课
饱满的学术热情竟被一个制度
搞得变了味
成了发文章的机器
最后还大概率得不到任何保障
自谋生路,自求多福?
这样变味的制度,不仅不能有效完成新老交替
提高学术队伍的整体质量
反而引发了极大的社会焦虑
将内卷推向了另一个高峰
不知此次“复旦事件”后
能否在更高层面对此制度进行改造和优化


评论区留下你对“非升即走”的看法吧~

END



=科研很苦,坚持很酷=



往期推荐

免费测第二波!BET测试0元抢,仅限前150个名额!

2021-05-25

全新上线 || 分子波函数性质数据库iMolS,所有客户免费用!免费用!

2021-05-25

材料优选 || 纤维素纳米纤维上架,将复合材料进行到底

2021-05-25

科研绘图培训 || 3Ds Max、PS、C4D实操教学,小白入门&精品进阶

2021-05-25

ACS Nano II 通过硫掺杂提高原子分散的MnN4活性位点的ORR活性

2021-05-25


关注我们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领取首样免单优惠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