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谢指南针】N掺杂多孔Ag−C@Co3O4纳米复合材料用于增强锂离子电池

梦醒时分 科学指南针服务平台 2022-07-09


N掺杂多孔Ag−C@Co3O4纳米复合材料用于增强锂离子电池


Ge Zhixin、姜磊、Rui Yichuan等人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DOI:10.1021/acs.energyfuels.1c04338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化学化工学院Ge Zhixin,对科学指南针服务平台的支持与信任!推介Ge Zhixin的这篇论文,希望大家分享转发、参考引用!



研究背景


可充电锂离子电池(LIBs)已逐渐取代传统的铅-酸和镍-镉电池。因此,在电池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石墨作为传统的阳极材料,由于其理论比容量低(372 mAh g-1),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因此,迫切需要为锂离子电池寻找替代阳极材料,以避免不断增加的能量损失。为了实现锂离子电池的大规模应用,迫切需要价格更低、循环性能稳定的大容量锂离子电池阳极材料


研究思路及成果


Rui课题组将N掺杂Ag基金属有机凝胶(Ag-MOG)首次被引入锂离子电池领域,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作为一种新的LIBs的N掺杂方法,Ag-碳(Ag−C)由于前驱体由Ag-MOGs和Co3O4形成,通过不同的热解过程制备纳米颗粒,并保持不同的粒径作为主要活性材料。


由于Ag纳米粒子以及N掺杂表现出很好的导电性,因此更小尺寸的Co3O4纳米颗粒(10-15 nm)覆盖在Ag-C表面表现出良好电化学活性。


特别是,复合材料在5 A g-1的电流密度下表现出516.4 mAh g-1的比容量,在电流密度为100 mA g-1下循环100 圈,具有1275.78 mAh g-1的比容量。


结果与讨论


结构表征

在图1A展示了制备的Ag-MOG的X射线衍射(XRD)图,其与从CIF获得的模拟XRD图像一致。图1A中Ag-MOG的XRD图谱表明衍射峰的位置与报道的一致


通过热处理转变以后,作者得到的物相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图1B所示,可分别归属为Co3O4/Ag−C、Ag−C@Co3O4和Ag−C所对应的物相。


作者对Ag−C@Co3O4的元素价态进行分析,如图1C-E所示,可以看出存在Ag纳米粒子和Co所对应的2+和3+,这与XRD分析的结果一致。最后得出N的成功掺杂。


图1 (A)制备的Ag-MOG和报道的Ag-MOG的XRD图谱。(B)制备态Co3O4/Ag−C、Ag−C@Co3O4和Ag−C的XRD图谱。(C-E)Ag−C@Co3O4的XPS光谱:(C)Ag 3d;(D)Co 2p;(E)N 1s。


自Co3O4紧密引入Ag-C材料,Co3O4的聚集体在图2A可以民心概念的观察得到。其中晶格间距分别为0.24和0.235 nm分别对应于Co3O4和Ag的(311)/(111)晶面。


同样,可以看到直径约为10 nm的Co3O4颗粒的粒径比Co3O4/Ag-C小(图2C、D)。这是因为Co3O4/Ag-C需要在高温下煅烧,因此会导致颗粒团聚。


区电子衍射(SAED)图如图2E所示,衍射环很容易分别指向Co3O4和Ag的(111)和(222)面。图2F来看,元素(C、N、Ag、O、Co)的在样品中并均匀分布,表明活性Co3O4和Ag纳米颗粒均匀分布在Ag-C上。


特别是分散的N原子有利于促进锂离子在阳极材料中的吸附,这是改善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的有效途径


图2(A,B)Ag-C@Co3O4的TEM/HRTEM图像。(C,D)Co3O4/Ag-C的TEM图像。(E)Ag-C@Co3O4的选区电子衍射(SAED)图以及(F)元素mapping。


电化学活性测试

从图3A可以看出,在首次循环中,在0.85 V处的峰可归属为Co3O4向Co0的转变。随着Co3+/Co2+逐步还原为CO0,以及固体电解质界面层的形成,电化学环境的微小变化将导致峰位的轻微移动。


因此,峰值位置为1.1 V在随后的循环中会急剧下降和移动,并在随后的循环中保持稳定。一个宽峰在2.0 V对应于后续阳极扫描中Co3O4电极的脱Li反应(钴氧化反应)。


其中,图3B中的衡量充放电曲线的放电电压平台与图3A中的峰相对应。在首次放电过程中的比容量明显高于之后的放电比容量,这主要归因为SEI膜的形成,导致Li的消耗。


其中首次库伦效率为70%,在之后的循环中,库伦效率达到了99.52%。Co3O4/Ag−C(图3C)相比,Co3O4(图3A)具有更灵敏的电化学响应,这反映在循环伏安曲线中的信号强度中。


然而,Co3O4/Ag−C的放电/充电曲线在图3D中显示出与相比于Ag-C@Co3O4的电化学活性而言,更为适电化学活性,这是因为在Co3O4/Ag-C中负载的Co3O4尺寸较大


Ag-C@Co3O4(图3B)具有比Co3O4/Ag-C更强劲的放电平台(图3D),这归因于更小的Co3O4纳米Ag-C@Co3O4能够完全接触电解液,从而提供更持久的电化学响应。


图3(A,C)Ag-C@Co3O4和Co3O4/Ag-C在LIBs中的CV曲线。(B,D)对应的在电流密度为100 mA g-1时的放电/充电曲线。


作者进一步测试了电极材料的储Li性能,如图4所示。从图4A可以看出,相比于其他电极材料,Ag-C@Co3O4能够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和稳定性。


为了进一步探索电化学稳定性的原因,对银进行了电化学阻抗测试(EIS测量)Ag-C@Co3O4和Co3O4/Ag−C复合材料在室温下进行(图4B)。


作者对EIS结果的各个部件进行拟合,如图4B插图所示,二者表现出一致的电池结构


从图可以直观的看出,Ag-C@Co3O4的电荷转移阻抗和离子扩散能力明显要优于Co3O4/Ag−C,因为小颗粒的Co3O4负载在Ag-C@Co3O4上,有助于形成巨大的表面积和较大的表体积比,因此提供更多的活性中心和较短的扩散距离,从而降低离子转移过程的阻力


此外,从图4C-D同样可以看出,Ag-C@Co3O4的循环稳定性和放电比容量,明显具有优势。


图4(A)Ag-C@Co3O4,Co3O4/Ag−C、Ag−C、和Co3O4样品在不同的电流密度范围从100到2000 mAh g-1在LIBs中的倍率性能。(B)Ag-C@Co3O4和Co3O4/Ag−C复合电极在LIBs的开路电位下测试的电化学阻抗谱。(C-D)Ag-C@Co3O4,Co3O4/Ag−C的循环性能。


作者测试并计算了赝电容在Ag-C@Co3O4复合材料中的占比情况,如图5所示。从图5A可知得到图5B所得到的b值。从图5B的斜率得到的b值可知,其储存机制为混合机制(赝电容+扩散)。


如图5C所示,在低扫速下,主要是由扩散控制的,随着扫速的增加,赝电容占比也逐渐增加,在扫速为1.0 mV s-1时,赝电容占比达到了60.2%。


图5(A)Ag-C@Co3O4复合材料在不同扫描速率下的CV曲线。(B)对数(i)与对数(v)图。(C)不同扫描速率下的电容和扩散贡献。


结果


Ag−C作为碳化材料由金属节点和银基金属的桥接碳支撑−有机凝胶(AGMOG)。分散的Ag原子和N掺杂特性可以增强基底的导电性,从而进一步改善锂离子插入/脱锂过程中的电化学性能。


所描述的新策略是将具有丰富电化学活性的Co3O4纳米颗粒装载到Ag-C的间隙和表面,通过快速复合法获得最终产物Ag-C@Co3O4,进而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储Li性能。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归因于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由于Ag纳米粒子的协同效应和自掺杂N的特性,Ag-C@Co3O4与纯Co3O4相比,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第二,较小尺寸的纳米颗粒可以在电化学反应中最大限度地利用电活性材料。


因此,与Co3O4/Ag-C相比当Co3O4粒子负载较大时,Ag-C@Co3O4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活性。总之,Ag-C@Co3O4复合材料是一种有潜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和更广泛领域的材料。

=科研很苦,坚持很酷=
往期推荐

致谢指南针】通过电化学氧化形成的Na0.6CoO2基纳米阵列的具有2.5 V宽电位和高能量密度的水基非对称超级电容器

2022-01-11

致谢指南针 | 南开大学ACB:氯-e6改性氮化碳作为无金属光催化剂选择性氧化葡萄糖制备葡萄糖酸和葡萄糖二酸

2021-12-07

那些年,我们一起笑过哭过的致谢

2019-08-27

毕业论文又出现奇葩致谢词:老师若崩 我必扶棺

2018-06-05

牛!西工大博士答辩文言文致谢,评委都感动哭了

2019-03-12


关注我们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领取首样免单优惠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