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子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嘿,你在搞儿童歧视

2017-06-20 C计划-蓝方 C计划
 

思辨 X 赋能 X 行动

C计划是一家致力于思辨教育的社会企业

欢迎戳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主创专栏

和你分享批判性思维、公民教育的思考和探索

蓝方|文



阅读提示:上周四,应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邀请,主创蓝方以“儿童歧视”为主题,和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老师们做了一场分享。什么是儿童歧视?为什么要破除儿童歧视?我们把分享中最核心的部分编辑出来,与你一起探讨。全文4999字。阅读需要5分钟。



“你才多大?!”

“等你长大了,你就可以自己做决定了。”

“老子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

“我是为你好!”

“过了这个阶段你就明白了。”

“青春期的恋爱,谁会当回事呢?”

“想这么多干嘛?小孩就应该有小孩的样子!”

 


类似的话,大家经常听到吗?

 

 

 

很多老师看到这儿,肯定会有疑惑——这些话没问题呀,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儿童,未成年人,身心都在发育的过程中。正是因为身心都还不健全、不成熟,才需要成年人的保护、引导、规范,需要将他们和成年人区别对待。

你看,要是未成年人犯罪,因为他们身心不成熟、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无法充分理解,我们会对未成年人减轻处罚,甚至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很多事情,小孩在那个年龄阶段,以他的思想成熟度、知识储备量,就是没有办法理解。所以法律上会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你让小孩去签合同、买卖房地产、做投资——这个合同可能是可撤销的。

又例如,法律上还有结婚年龄的概念。两个未成年人,就算你情我愿,再是纯爱、真爱,那也不能结婚——因为他们的认知程度,还不足以在那么早的时候,就决定自己一辈子要和什么人一起度过。所谓“婚姻大事,岂非儿戏”。

 


确实是这样。

 

儿童有他身心发育的特点。我们确实需要在很多问题上区别对待他们。

问题在于——我们有没有把这种所谓的“心智不健全”给绝对化,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我们的年纪比他们大,在一切问题上的考虑,都比他们更周全、更好;理所当然的认为,因为他们年纪小、心智不健全,所以在一切问题上都没有发言权、自决权;或者在一切的问题上,因为他们是孩子,就认为他们的观点不值得一听,他们的行为就不值得我们去郑重、平等的对待。

这也就是所谓的成人主义——这是一种成人凌驾于儿童的特权。它指代的一系列行为和态度,背后都有一个假设:成年人是比儿童更好、更优越的群体,理所当然可以凌驾于儿童,而不需征得他们的同意。

 

都知道青春期的孩子,最难管,最叛逆。

他们在叛逆什么?

他们其实是在争夺话语权,争夺自决权。他们想尽办法,在尽可能多的地方,表现自己是有主见的,有权利对自己的身体做主、对自己的意志做主。




而这个时候,如果成年人坚持着绝对的成人主义,以傲慢的态度一概认为——你不懂、你不了解——并且粗暴的施加权威——这就往往是矛盾冲突最激烈的时候。

孩子们面对管束,最常见的反应是什么?他们会质疑你——这不公平!凭什么?

那我们作为老师,可能要去思考的,不是怎样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权威,而是反思,在某一个具体的问题上,我是不是正当的、公正的对待了我面前的这个孩子。他在这个具体问题上的认知,他的理解,他的表达和行为,跟一个成年人,到底有没有本质的区别。

当孩子和成年人都做了同一件事,发表了同样的观点,我们却不把孩子的言行当一回事,或者简单粗暴的禁止、约束的时候——也就是采用和对待成年人一样的态度区别对待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警觉的问自己:这到底是合理的,还是一种歧视?

 

什么是歧视?

一种不公正的区别对待。

如何判断一种区别对待公正与否?

通常你需要思考两步:

第一步:你的标准,评价的特质究竟是什么?

第二步:你面前的两个人(两个群体),他们在这个特质上有没有本质的不同;或者说,他们不同的地方,与你要评价的这个特质有没有关系。

如果没有本质的不同,你就应该平等对待他们。否则,就是双重标准,就是歧视。

 

像刚才我们举的例子。刑事犯罪,考虑到未成年人的心智成熟程度,会对未成年人减轻、从轻处罚甚至不追究刑事责任。

但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面对一个犯了错的孩子,可能采取的却是恰恰相反的、另一种区别对待。

 

举一个简单的小例子。

例如,你班里的小明总是很调皮。今天上课,你一转身写黑板,发现他又在下面跟同学说话。然后你喝止他,说,要说出去说,站到教室外面去——这样的场景,很常见吧?



那假设,现在学校老师在会议室里开会,你也拉着旁边的张老师一起聊了会八卦,被校长发现了——校长会当着这么多老师的面喝止你,冲你大吼,“要说出去说,站到会议室外面去”——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吗?绝大多数时候,校长可能会提醒你,使眼色,或者把你留下来训话,但不会简单的当着所有人,要你站出去。


对成年人和对孩子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待——这是歧视吗?

 

试试用上面的两个步骤来思考一下。

第一步:什么时候,领导会当众责骂一个人,并让他站到外面去?这个标准是什么?比如说,当某个人严重影响了团队纪律的时候。

第二步:开会或者上课时讲小话,这两件事有本质的区别吗?要说区别,可能对成年人,我们预期他应该更自律、更懂事,犯了错应该受到更严重的惩罚对吧?

所以,如果你认为上课时说话,就是严重影响课堂纪律,你可以叫一个孩子站出去,那一个老师开会时讲小话,校长也应该让他站到会议室外面去——否则,这就是一种不公平对待,一种歧视。

如果你认为开会上课时讲讲小话,没什么大不了,不至于是“严重”影响纪律。校长不会让一个成年的教师站出去,校长可能会顾及老师的面子,会提醒,会使眼色,或者会下跟这个老师谈话。那一个老师也就不应该在上课的时候当众叫一个孩子站出去。

 

在这里,我们再追问一句。

同样犯错,为什么对待成年人和对待孩子,就会截然不同。对成年人你会顾及面子,讲究方式方法;面对孩子就无所谓面子。这是歧视吗?

如果是一个成年人做了错事,通常会是一个怎样的惩罚机制?通常,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假如是一个公司内部,也会有明确的规范;明确的程序,当事人还有明确的权利救济渠道,他接受的惩罚和他所犯下的过错,程度是成比例的——犯了多大错,接受多严重的惩罚。而且现代社会对惩罚的方式还有更多的共识,例如,惩罚不应侮辱一个人的人格尊严。

但如果是一个孩子做错事了呢?我们通常又是什么样的惩罚机制?罚谁不罚谁,看心情?怎么罚,也是看心情?公开的羞辱,责骂,是不是也很经常?


你能给这种区别对待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吗?为什么面对孩子,我就可以做出随意的惩罚,乃至侮辱人格的惩罚?



其实这背后,也是根深蒂固的成人主义。觉得小孩子,年纪小,打一打,骂一骂,没关系的,他们的自尊心没有那么强;甚至认为只有通过这种伤自尊的方式,他才能长记性。

真的是这样吗?在自尊心的问题上,孩子的认知,和成人的认知,有差别吗?因为年纪小,就没有自尊心?孩子对尊严珍视的程度,比不上一个成人对尊严珍视的程度吗?

如果说,孩子无论年纪大小,都有自尊心,和成年人对尊严的珍视程度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那随意惩罚孩子,甚至用一些有损尊严的方式惩罚他,就是一种不公平的对待,一种歧视。

 

当我们要针对孩子的某个言行采取一定措施的时候——不管是禁止他、责骂他、约束他:

1 先想想,如果是一个成年人做了同样的事,性质是不是一样的。在这件具体的事上,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会因为主体的不同而有本质的区别吗?

2 如果没有本质区别,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对待一个成年人。如果对待孩子,你采取的是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措施——嘿,你现在正在不公平的对待他,这是一种儿童歧视。

 

我们在这里也给大家一个更简单问题清单。是国外一家做儿童权利的机构,YouthBuild提出来的。他们说,当你和孩子交往时,时不时要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

-“Would I treat an adult this way?”  我会用这样的方式对待一个成年人吗?

-“Would I talk to an adult in this tone of voice?”  我会跟一个成年人用这样的语气说话吗?

-“Would I grab this out of an adult’s hand?”  我会从一个成年人的手里面把东西抢过来吗?

-“Would I make this decision for an adult?”  我会替一个成年人做决定吗?

-“Would I have this expectation for an adult?”  我会对一个成年人又这样的期望吗?

-“Would I limit an adult’s behavior this way?”  我会用这样的方式限制一个成年人的行为吗?

如果答案是不,你就需要好好想想,你为何会区别对待一个孩子。真的因为他的心智不健全,你必须要区别对待吗?在这个非常具体的问题上,面前这个孩子的心智发育程度,真的需要我们区别对待吗?

反思我们的成人主义,是迈向以儿童为本的教育,非常重要的一步。

 

儿童歧视、成人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年龄歧视。是将儿童和成年人区别对待。

那如果我们不把儿童和成年人来比——同样面对儿童,面对他们同样的行为,我们作为老师,能做到完全的公平对待吗?

 

我想分享一个我小时候印象特别深的例子。

我小时候成绩不错,老师也很喜欢我。我的同桌,是个成绩不怎么好的女孩。有一天上课,我们俩不知怎么就玩起一只圆珠笔,两个人轮着玩,比赛谁弹的高。然后我们老师在讲台上看到了,很生气,一个粉笔就砸过来了——当然,她砸的是我的同桌,不是我。


这样的场景也很常见吧?这是歧视吗?我们都不用停下来,用刚才说的那两步来仔细分析就能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这是歧视。

两个人,同样的动作。你不能因为一个成绩好,另一个成绩不好,就只当众惩罚另一个人。

但是老师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区别对待?在这背后,很多时候也是一个无意识的假设——至少我小时候经常听到老师们有这样的说法。成绩差的孩子,脸皮厚;成绩好的孩子,往往脸皮薄,自尊心强。所以,当众惩罚成绩差的孩子,很多老师觉得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成绩好的学生犯错时,老师们往往也会出于自己心里的偏爱,多掂量掂量,顾及他们的自尊心,他们的面子。

这个差别,是真的存在吗?成绩差的孩子,真的就不再在乎尊严,不在乎面子了吗?如果尊严面子,对任何人都同等重要——那区别对待,就是一种不应该有任何借口的歧视。


这个例子让我印象很深。深在哪里?尽管看起来被歧视的是我的同桌,但这并不等于说我是这种歧视的受益者。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天啦,老师只惩罚她,那我该怎么办?我以后怎么和她继续做同桌?我怎么在班里同学面前抬起头?这样做——不公平。

 

除了这样一些比较明显的歧视,我们生活中还会有更多隐性的歧视。

面对班里同样受了委屈、止不住哭泣的男孩和女孩,你会不会想都不想的就对男孩说——哭什么哭,男孩子不许哭,受点委屈不算啥!

面对班里同样数学考了高分的男生和女生,你会不会也脱口就对这个女孩说——作为一个女生能考这么高,真不容易!

面对课间在走廊里打打闹闹的男孩女孩,你会不会先去喝止那些女生——女孩得有女孩的样子,跟男生在这儿推推搡搡成何体统?!


男生、女生;残障学生、普通学生;胖学生、瘦学生;优等生、学困生;文科生、理科生;普通生、特长生;单亲家庭的学生,特权家庭的学生,贫困家庭的学生,留守儿童,流动儿童……

我们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标签和身份。我们一方面强调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但另一方面,我们又有没有在他们明明相同、没有任何本质区别的言行上,因为某些标签、偏见、成见,而对他们中的某一些人另眼相看、区别对待呢?

 

可能很多老师会说,我们这个社会就是不公平的呀。

性别不平等,阶层不平等,地域不平等,城乡不平等。

是的,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就是有各种各样的不公平。

但是,我们是否认为,保护每个人尊严、让每个人平等发展的社会,是我们更向往和追求的?

我们怎么去追求?

在我们自己的小环境里,你是不断用言行告诉孩子们,这个社会是有等级的且应该有等级,你们应该服从于成年人的权威,大人的话你们就应该听、就不能挑战?还是用实际行动,尊重他们,倾听他们的声音,尽可能平等的对待他们,让他们意识到,听谁的,服从谁,是看谁说的话做的事更有道理,而不是看谁的年纪大,权大、钱多

这也包括在我们自己拥有话语权的小班级、小环境里,反思我们是不是真的能够平等对待有着不同特征的孩子。告诉每个女孩,在很多问题上你跟男生没有什么区别,你可以学好数学,你可以当科学家,你可以跟他们一样敢于跟人发生正面冲突;告诉每个男孩,在很多问题上你跟女生的差别也不是你想的那么大,你可以喜欢粉红色,这只是个人的爱好,你也可以哭,可以温柔,可以心思细腻,可以学芭蕾舞。不因为某个身份,而给孩子贴上标签。不因为他们的学习差或好,家庭条件差或好,就在本来没有任何本质差别的事情上,区别对待。

我们尽可能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公平的小环境,其实是在年轻一代的心里,植入公平的信念和种子。

让他们理所当然的就认为:我从小被公平对待,我也应该公平对待别人。我从小被尊重,我也应该尊重别人。





关于孩子,或许你还想读


游乐场和游学之外,孩子们还可以玩什么?

强势的父亲才能培养出冠军女儿?

如何让孩子更好地管理情绪?

直面那个学生时代的噩梦,校园欺凌



未经特别说明,C计划文章均为原创。文中署名的插画、脑图亦为原创。转载文章或原创插画、脑图,请联系小C(Plan-C2016)或给后台留言。


苹果用户可以识别下方二维码打赏呦~


正在报名!

 

订阅号:PlanC-Edu

服务号:PlanC-Mall

 

微博:小C-C计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