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课标出炉,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内容汇编

生物100 2023-02-13


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年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为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关于立德树人要求,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组织260多位专家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4门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历时4年已全部完成,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于2017年底印发。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体现了鲜明的育人导向,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等明显增强。

  一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之中,明确提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要求学生理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重要性,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转化的意义,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是切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丰富充实相关内容,特别是语文课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贯穿语文课程各部分,并设置学习专题,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从先秦到清末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古诗文,并背诵72篇(首)经典作品;诵读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阅读阐发革命精神的优秀论文与杂文,以及关于革命传统的新闻、通讯、演讲、述评等,增强文化自信,植入红色基因。

  三是进一步强化了学科的育人功能。各学科首次凝练提出学科核心素养,将党的教育方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具体化、细化到各学科课程之中,明确学生学习该课程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同时提出学业质量要求,明确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建立新的质量观,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到实处

  修订后的课程对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学校办学条件等提出了新要求。教育部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改革方向,统筹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并积极创造条件,健全保障机制,确保每一所普通高中都能开齐、开足、开好课程。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有关情况介绍

教育部部长助理、教材局局长 郑富芝


  为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关于立德树人要求,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于2013年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修订工作历时4年,反复打磨,不断完善,近日正式颁布实施,现对修订工作基本情况做简要介绍。

  一、修订背景

  一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要求必须全面落实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之中。

  二是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多年来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为提高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需要进行修订完善。

  三是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对高中课程和高考改革进行统筹谋划,做好衔接。

  二、修订原则

  修订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基本立场,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法治意识和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生态文明以及海洋权益等方面的教育,加强基本道德素养培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是坚持科学论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加强调查研究和测试论证,广泛听取不同领域人员的意见,重大问题向权威机构、权威人士咨询,务实求真,严谨认真,确保课程内容科学,表述规范。

  三是坚持反映时代要求。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高度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变革,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努力反映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新成就。

  四是坚持继承发展。对十多年高中课程改革实验进行系统梳理,总结提炼并继承已有经验和成功做法,确保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同时,发现并切实面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修订完善,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使课程体系充满活力。

  三、修订过程

  修订过程中,重点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广泛深入调研。党的十八大后,教育部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课程实施情况调研、国际比较研究等,特别是委托有关高校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具体化、细化,为课程修订提供必要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先后形成20余份专题报告,500余万字。

  二是精心组织修订。委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成立修订组,遴选了260多位专家参加修订,承担具体修订工作。加强统筹谋划,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先后召开16次全体会议集中修订研讨。在全国选择了19个省(市)4万余名学生对课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进行测试。

  三是广泛征求意见。向各省(区、市)和中央、国务院等16个部门以及课程教材专家征求意见。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后,于7月底,将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送国家教材委委员进行审读。根据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了修改。

  四是落实十九大精神。党的十九大后,教育部及时召开修订组会议,集中学习十九大精神,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课程之中,对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进行了修改完善。

  四、贯彻实施

  各地和学校在贯彻实施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时,应把准两个方向、统筹两项改革、抓好一个关键。

  一是把准两个方向。一要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培养青年一代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和理性认同,筑牢理想信念,打好人生底色,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二要把握好反映新时代要求的改革方向,修订后的课程力求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努力反映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成果,实施过程中,要高度关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着力发展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有理想、有本领、能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是统筹两项改革。协调好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关系。一方面要发挥好高中课程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中的统领作用,特别是强化考试内容与课程的关联性,保证教、考、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有效发挥高考综合改革对高中课程改革的正确导向作用,如推动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录取中的使用,促使高中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是抓好一个关键。课程实施涉及师资、经费和设施设备等多方面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师资队伍建设。要根据高中课程实施的需要,调整教师编制标准,配齐配足专任教师,满足选课走班教学、指导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师资需求;要加强教师、校长的全员培训和研修,使他们切实理解、准确把握修订后课程的要求,增强教书育人的意识和能力。

  立德树人需要深化课程改革,坚持探索创新,希望社会各界支持课程改革,为改革营造良好氛围。


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后的主要变化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湛


  受教育部委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经过四年努力,已经修订完成并正式印发。现将修订的主要变化介绍如下。

  一、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一)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只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二)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一是保留原有学习科目,在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增加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二是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三是进一步明确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必修课程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全修全考;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选修选考;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可以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为学生就业和高校自主招生录取提供参考。四是合理确定各类课程学分比例,在毕业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对原必修课程学分进行重构,由必修课程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学分组成,适当增加选修课程学分,既保证基础性,又兼顾选择性。

  (三)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课程实施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要求,从课程规划、课程标准、教材、教学管理以及评价、资源建设等方面,对国家、省、学校分别提出了要求。增设“条件保障”部分,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和经费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增设“管理与监督”部分,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的责任。

  二、关于学科课程标准

  (一)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具体化、细化。为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各学科课程、教学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等方面的独特育人价值,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相应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提出考试评价的建议,目的是切实引导各学科教学在传授学科知识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科思想、思维方式等,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突出强调通过学习,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形成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树立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和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

  (二)优化了教学内容。一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从学科特点出发,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重新梳理和安排了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内容,既保证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要求,又实现有个性的发展。二是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并以活动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例如:生物学必修课程提出4个大概念,其中之一是“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围绕这个大概念的学习,又提出了4个教学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三是重视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将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等,结合各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努力呈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例如:历史课程设置“改革开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专题;地理、生物、化学等课程要求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物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宇宙学研究新进展,开展引力波讨论活动等;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数学等课程要求学生学习了解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相关内容。

  (三)补充了学业质量要求。各学科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明确了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内容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达到的等级水平,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明确了新的质量观,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业质量标准把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因材施教,更加关注育人目标的有效落实。同时,学业质量要求的提出也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重要依据,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

  (四)增强了指导性。每一个学科课程标准的主题内容均有“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要求”等部分组成,并依据学业质量要求细化了评价目标,大部分学科还增加了教学和评价案例,强化了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具体指导,帮助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要义,增强了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此次修订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育人质量的提升。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接受检验,不断完善。可以预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将在过去十余年高中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在丰富而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共创中国普通高中教育的新辉煌,为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做出新贡献。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审议有关情况介绍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田慧生


  为确保普通高中课程修订的质量和水平,提升课程的育人价值,修订后的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先后经过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教育部党组和国家教材委员会的严格审议。现将审议情况报告如下。

  一、审议原则

  (一)严把政治思想关。加强对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的审查,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等方面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注重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保意识形态安全。

  (二)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全面检视课程修订所体现的改革方向,贯彻“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既强化共同基础,又关注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设计,使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坚持以审议促修订。加强对课程修订过程的指导,在重要的工作环节和时间节点,对阶段性成果开展审议,及时反馈,强化审议专家和修订专家的交流研讨,共同提升修订质量。

  二、审议过程

  (一)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修订工作完成后,专家工作委员会聘请179位专家组成学科审议组和综合审议组,按照“个人审读”“集体研讨”“与修订组沟通交流”“形成审议意见”“通过审议结论”等程序对普通高中课程进行了学科审议与综合审议。学科审议重点把关课程标准的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适宜性和可操作性;综合审议重点把关学科间的横向配合和学段间的纵向衔接。审议组高度肯定了修订工作,所提出的意见建议如重视逻辑与思维教育,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等,对课标修订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十九大精神落实情况专项核查。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根据教育部的工作部署,专家工作委员会专门组织修订组全面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和重大举措。此后,专门组织课程审议组专家对十九大精神的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项核查。

  (三)教育部党组审议。在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和专项核查的基础上,2017年11月,教育部党组专门召开会议,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了审议。

  (四)国家教材委员会审议。2017年12月1日,国家教材委员会召开了第二次全体会议,按照“个人审读”“集体研讨”等程序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了最后的审查,通过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三、审议结论

  综合各方审议意见,大家一致认为,修订后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定位准确,方向明确,体现了鲜明的育人导向。具体反映在:

  一是突出了思想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国家安全和法治教育等要求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得到充分体现,特别是语文、历史和思想政治学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要求直接写入课标,努力有机融入课程标准各部分,确保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助于发挥学科育人导向,有利于培育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是增强了整体性。学科内知识间的联系、学科之间的配合和学段之间的衔接得到加强,学科课程与现实生活、职业教育的关联显著增强,与高考综合改革统筹设计科学合理。比如,数学设置了“预备知识”主题,与义务教育阶段衔接,同时设计了5类选修课程,与大学专业衔接,分别满足学生在理工、经济、人文、艺术等方面继续深造的需要;通用技术“技术与职业”的课程内容打破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藩篱,体现了“普职融通”的技术教育理念。

  三是体现了创新性。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本次课程修订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重新梳理了课程结构,精选了内容,提出了学业质量要求,实现了很多新的突破。特别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凝练为国际首创,实现了党和国家人才培养总体要求与学科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对接;学业质量要求的提出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白,对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考试评价等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四是强化了可操作性。准确把握普通高中教育定位,充分关注全国各地区差异,有效衔接新高考要求,经广泛征求和吸收意见建议,课程方案和标准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明显提升。比如,课程方案中增加的“条件保障”和“管理与监督”,有助于地方和学校明确课程实施的师资、装备、监测和经费等方面的要求。再如,课标中新增了“教学提示”“学业要求”“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教学与评价案例”等,都有利于课程的理解和落实。


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就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答记者问



  1.社会各界对修订普通高中课程十分关注,请介绍一下修订的背景和意义?

  答: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这些要求必须全面落实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之中。

  二是解决高中课改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需要。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的高中课程改革实践,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需要进行修订完善。

  三是推进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的需要。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对高中课程和高考改革进行统筹谋划,做好衔接。

  2.为确保课程修订达到预期目标,修订工作遵循了哪些基本原则?

  答: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坚持了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基本立场,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落实中央有关教育要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源头上把好意识形态安全关。

  二是坚持科学论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求。加强调查研究和测试论证,广泛听取不同领域人员的意见,重大问题向权威机构、权威人士咨询,求真务实,严谨认真,确保课程内容科学,表述规范。

  三是坚持反映时代要求。反映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高度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变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努力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新成就。

  四是坚持继承发展。对十余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进行系统梳理,总结提炼并继承已有经验和成功做法,确保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同时,发现并切实面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修订完善,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使课程体系充满活力。

  3.这次修订涉及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4门学科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主要开展哪些工作?

  答: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的修订,重点开展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广泛深入调研。党的十八大之后,教育部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课程实施情况调研、国际比较研究等,特别是委托有关高校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具体化、细化,为课程修订提供必要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先后形成20余份专题报告,500余万字。

  二是精心组织修订。委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简称“专家工作委员会”)遴选260多位专家成立修订组,承担具体修订工作。加强统筹谋划,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先后召开16次全体会议集中修订研讨。在全国选择了19个省(市)4万余名学生对课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进行测试。

  三是广泛征求意见。向各省(区、市)和中央、国务院等16个部门以及课程教材专家征求意见。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后,于2017年7月底将课程方案和标准送委员进行审读。根据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了修改。

  四是落实十九大精神。党的十九大之后,专门召开修订组会议,集中学习十九大精神,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课程方案和标准进行了修改完善。

  五是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把关。课程方案和标准修订完成后,按规定提交国家教材委员会全体会议审查。根据审查意见进一步修订完善,正式印发实施。

  4.看来课程修订经历了一个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的过程。请问对修订结果是如何把关的?

  答:教育部专门成立了审议组,对修订后的课程方案和标准进行了审议把关。

  课程方案审议组由来自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语文、数学等学科领域的40余位学术造诣深厚、熟悉教育教学实际的专家学者,包括院士和资深教授组成。审议专家在个人审读的基础上,听取修订情况介绍,进行集体讨论,形成审议意见。此外还邀请了国内德高望重的权威专家进行书面审议。审议结论认为,修订工作实现了预期目标。

  课程标准审议组由179位专家组成,每个学科一个审议组,同时专门设立综合审议组。学科审议重点对课标的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适宜性和可操作性进行把关;综合审议重点对相关学科横向配合和各学段纵向衔接情况进行把关。审议组高度肯定了修订工作。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专家工作委员会还组织对课程方案和标准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情况进行了专项核查。审议组认为,修订工作抓住了关键、突出了重点、兼顾了全面。

  2017年12月初,国家教材委召开全体会议,审查通过了课程方案和标准。

  5.请问修订后的课程是如何具体落实十九大精神的?

  答:党的十九大后,在之前修订基础上,结合各学科性质和学生年龄特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课程之中,主要新充实和强化了五个方面。

  一是强调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在思想政治“政治与法治”部分,要求学生理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重要性。

  二是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思想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部分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转化的意义等。

  三是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语文、历史、外语等课标中,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坚守中国文化立场。

  四是强调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在地理、生物、化学等课标中,要求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五是强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数学等课标中要求学生学习了解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内容,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创意设计能力,感悟和弘扬劳模精神。

  此外,在有关课标中还体现健康中国建设等要求,对课标中一些提法和表述也根据十九大报告做了规范。

  6.与2003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相比,新的课程方案有哪些主要变化?

  答:一是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只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考虑到高中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及升学考试要求,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规定学生所有科目都要学,达到教学基本要求;有特定学科潜力和发展需求的学生在相关科目上可以多学些、学得深些,做到发挥特长、因材施教。

  三是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从选课走班等新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课程实施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要求,增设了“条件保障”“管理与监督”内容,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的责任。

  7.请问新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变化?

  答:新课标在文本结构、内容及其实施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一是在文本结构上,主要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两个部分,内容更全面,结构也更加完整,努力使标准从整体上有较大提升。

  二是在课标内容方面,努力凸显思想性、时代性和整体性等。各学科课标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等内容;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新成就;更加关注学科内在联系及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克服碎片化及彼此间的脱节等现象。

  三是从实施需求出发,强化指导性、可操作性。切实加强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具体指导。大部分学科增加了教学和评价案例、命题建议等,便于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标要义,确保课标能够落地,有效发挥统领作用。

  8.刚才您说到,新课标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各界比较关注,请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这次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丰富充实相关内容。其中,语文课标最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一是内容更全。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二是分量更多。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三是要求更高。在全面加强的同时,还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深入学习研讨。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学习要求。

  此外,美术、音乐、体育与健康、数学等课标都增加了有关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如美术课标增设“中国书画”,内容涉及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篆刻等经典作品欣赏及传统画论,促进学生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信。

  9.社会各界对革命传统教育也很关注,请再具体介绍一下。

  答: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是本次课标修订的又一个重点。语文、历史、思想政治、音乐等课标都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对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要求做了强化。

  如语文课标在革命传统教育方面做到了“两个结合”。一是全面加强与专题学习相结合,在将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要求贯穿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各部分的同时,还设立专门的“革命传统作品”专题,集中学习研讨。二是广泛阅读与深入精读相结合,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广泛阅读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阐发革命精神的优秀论文与杂文,以及关于革命传统的新闻、通讯、演讲、述评等,课内外读物推荐篇目涉及毛泽东诗词,以及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艾青、臧克家、贺敬之、郭小川、周立波等一批作家反映革命传统的作品,让学生充分体会崇高的革命情怀。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学生精读“一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文专集”和“一部反映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伟大历程的长篇文学作品”,撰写研究报告或文学评论,“深入体会革命志士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饶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

  再如,历史课标明确要求学生系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还增设“老兵的故事”主题活动,让学生感悟在历史大背景下普通人物的所思所为,体会革命军人崇高的精神境界。

  10.各学科课标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请问主要考虑是什么?

  答:主要考虑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具体化、细化到各学科课程之中。长期以来,宏观育人目标是明确的,中观的学科育人目标比较笼统,容易造成微观的教学目标只关注具体的知识学习。这次修订,各学科凝练提出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提出考试评价的建议,目的是切实引导各学科教学在传授学科知识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科思想、思维方式等,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11.这次新课标为什么补充了学业质量要求?

  答:这次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明确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确立了新的质量观,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把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因材施教,也为考试评价提供了依据。

  12.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高考综合改革,请介绍一下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如何加强与高考综合改革衔接的?

  答:对人才培养而言,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基本依据,考试招生是重要导向,要把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兼顾,有效联动,形成合力。这次修订工作课程专家与考试评价专家共同参与、一起修订,确保两者的衔接。

  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教考关系方面,把学习内容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统一高考相关要求以及学生兴趣特长发展需要相适应。在考试命题方面,各学科细化了评价目标,加强了对学科素养的测评指导。在课程实施方面,充分吸收了高考综合改革先行试点省份的经验,加强了对学校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选课走班教学制度、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等方面的指导,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教学管理要求、条件保障措施等。

  13.下一步,对各地和学校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有哪些具体要求?

  答:一是把准两个方向。一要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培养青少年一代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和理性认同,铸牢理想信念、打好人生底色,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二要把握好反映新时代的改革方向,以修订后的课程为抓手,着力发展素质教育,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将修订后的课程在政治方向、改革方向的要求落实到教材编写、教学、考试评价等各个育人环节之中。

  二是统筹两项改革。这就是把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协调好。一方面要发挥好课程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中的统领作用,特别是强化考试内容与高中课程的关联性,保证教、考、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有效发挥高考改革对高中课程改革的正确导向作用,如推动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录取中的使用,促使高中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

  三是抓好一个关键。课程实施涉及人员、资金和设备多方面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师资队伍建设。要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调整教师编制标准,配齐配足专任教师,满足实行选课走班教学、指导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师资需要。要加强教师、校长的全员培训和研修,使他们切实理解、把握课程内容要求,增强教书育人与实践育人的意识和能力。

来源:教育部官网、广州生物教研


点击原文阅读下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