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荧光蛋白:带你进入不一样的视界

生物100 2023-02-13

简述荧光蛋白


摘    要:荧光蛋白的发现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极为有效的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就荧光蛋白的发现、分类、理化性质和基本应用进行归纳总结。


染色和标记是细胞生物学研究常用方法。早在荧光蛋白发现之前,免疫偶联荧光标记、化学荧光染料直接标记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分子的研究中。而荧光蛋白的发现及后续改造,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提供了更为完善和系统的标记工具,为探索活细胞中微观生命的活动规律创造了机会,推动了人们对生命进一步的认识。

1 荧光蛋白的发现及分类

1.1 绿色荧光蛋白

1962年,下村修从维多利亚多管水母中分离到一种蛋白,在紫外线激发下它可以发出绿色荧光,即绿色荧光蛋白 (GFP) 。他还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初步推测了GFP的发光位点和发光基团。普拉舍于1985至1992年间完成了GFP基因和蛋白质序列的测定,并确定了发光位点。随后科学家解析了GFP的晶体结构。首次将GFP应用于生物学研究的是马丁·查尔菲,他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将GFP的cDNA在线虫等模式生物中表达,使人们意识到GFP作为报告基因的巨大潜力。钱永健团队解析了GFP的发光机制,并通过突变对GFP改造,得到了一些荧光亮度更高、吸收峰单一、构象折叠效率高的突变体,如GFP-S65T。为了表彰他们在绿色荧光蛋白研究中做出的巨大贡献,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下村修、马丁·查尔菲和钱永健三位科学家。

1.2 红色荧光蛋白

1999年,Matz等从珊瑚虫中分离出了能在紫外照射下发出红色荧光的蛋白质———红色荧光蛋白 (RFP) 。其中,Ds Red是最早用于研究的红色荧光蛋白,2001年Yarbrough等人解析了它的晶体结构。相比于GFP,它有更高的荧光强度,成像背景低,并能激发和发射更长的波长。很多时候,研究者可同时使用GFP和Ds Red对不同蛋白质进行双标记可完成GFP无法独自解决的问题。但Ds Red在应用中也因成环氧化过程缓慢、易寡聚化等缺陷,限制了其在一些研究中的应用。随后科研人员对其进行一系列的遗传改造,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RFP。

发红光的猫

左侧的猫由韩国研究人员2007年晚些时候打造,能够在紫外线下发出红光。某些情况下,这些荧光蛋白基因可用作一种分子开关,触发其它细胞活动。


1.3 其他类型的荧光蛋白

为了扩大荧光蛋白的用途,科研人员基于光谱特性作了进一步的改造,得到了不同颜色的突变体。例如,突变GFP获得了蓝色 (BFP) 、青色 (CFP) 、绿色 (GFP) 和黄绿色 (YFP) 四组不同颜色的荧光蛋白,其光谱范围覆盖蓝色至黄色。RFP突变衍生出了橙色、红色和近红外光谱的荧光蛋白。以上变种的光谱几乎覆盖了可见光范围,极大地提高了荧光蛋白标记选择的灵活性。此外,随着人们对荧光蛋白的不断研究,科研人员又从其他物种分离了各种荧光蛋白,发现它们会因物种的不同在结构、性质和发光机制上也有所差异。

2 荧光蛋白的理化性质

GFP是由238个氨基酸组成的分子量约为27kD的单体蛋白。其二级结构是11条β折叠链组成的圆柱体状,还有一条α螺旋链沿圆柱体中轴分布,我们称之为β罐。GFP能产生荧光是因为内部的丝氨酸-酪氨酸-甘氨酸 (第65~67位氨基酸残基) 形成了生色团,该生色团位于圆柱体中心的α螺旋上,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稳定的环境。生色团内的分子可环化形成对羟基亚苄基-咪唑啉酮,这种化学键能被激发发光。该过程是自动催化完成的,不需要底物和其他蛋白质的修饰,唯一需要氧气作为辅助因子参与化学键形成时的脱氢反应。

Ds Red是由225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为26kD的蛋白质。与GFP相比,两者在一级结构上同源性很低,但二级结构的相似度很高,也能形成β罐。其生色团是由谷氨酰胺—酪氨酸—甘氨酸 (第66~68位氨基酸残基) 组成。生色团的形成两者也有差异,Ds Red会先形成类似于GFP的生色团中间体,再经氧化反应,才转为红色荧光生色团。总的来看,Ds Red的生色团是GFP生色团的延伸。

3 荧光蛋白的应用

由于荧光蛋白的众多优点,使其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的多个领域。

3.1 蛋白质定位和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荧光标记和示踪是荧光蛋白最基本的功能,也是目前细胞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例如,研究一种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分布时,可将目的蛋白基因和荧光蛋白基因融合到同一质粒中,构建融合基因表达载体,并转染至细胞内,表达的融合蛋白能行使目的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又有荧光蛋白的发光特点。随后借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目的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此外,上述融合表达载体还可用于启动子分析、基因表达调控等的研究。

3.2 蛋白质互作研究中的应用

蛋白质互作是生命现象发生的基础,研究其互作可以阐明生物反应的机理,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目前,基于荧光蛋白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FRET) 技术和荧光互补 (FC) 技术已成为研究蛋白互作的有效手段。以FRET技术为例,FRET现象涉及两种荧光蛋白,分别作供体和受体, 要求供体的发射谱与受体的吸收谱重叠,当两者距离很近时 (1~10 nm) ,光子能量将从供体转移至受体,使受体发出荧光。目前,最常用的一对供受体是基于GFP突变的青色荧光蛋白 (CFP) 和黄色荧光蛋白 (YFP) 。例如,研究a、b两种蛋白质间是否互作,就可以将CFP基因和YFP基因分别与编码a、b蛋白的基因融合到同一质粒,并在同一细胞中表达。如果a、b蛋白发生互作,CFP和YFP也会因a、b蛋白构象的改变而靠得很近,从而发生FRET现象。此时就能检测到YFP发射的荧光, 而CFP发射的荧光会大大减弱甚至消失。

来源:王裕鹏.简述荧光蛋白,生物学教学,2019,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