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发现历程

生物100 2023-02-13

实验细胞学、原生质、核质、细胞质、染色体物质等名词的来源,诸多人物的贡献,一个事实的发现有多艰辛,数据告诉你。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发现历程

19世纪的最后25年,许多生物学家对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875年赫特维奇(O.Hertwig, 1849—1922 )在观察海胆卵的受精作用时,发现精核和卵核的融合,从而开创了实验细胞学这一领域。弗莱明(W. Flemming, 1843—1905)、贝内登(E.von Beneden, 1846—1910)在动物方面和斯特拉斯伯格(E. A. Strassburger, 1844—1912 )在植物方面都对减数分裂和细胞的间接分裂进行了观察和详细的描述。1878年施莱克尔(Schleicher )把细胞的间接分裂称为核分裂,而1882年弗莱明则将雷马克(Remak, 1815—1865 )在1841年观察鸡胚血细胞时发现的细胞直接分裂称为无丝分裂,将间接分裂或核分裂称为有丝分裂。1879年弗莱明描述了蝾螈细胞的有丝分裂。1882年他在核分裂和形成子细胞核的过程中观察到细胞核中的染色物质是如何转化为纵向分裂线状体的,他将核内染色部分称为染色质(chromatin)。1888年 冯•瓦尔德耶-哈茨(H. W. von Waldeyer-Hartz. 1836—1921 )将细胞分裂过程中随着核的消失而出现的染色小体称为染色体(chromosome)。1881年巴尔比亚尼(E. G. Balbiani, 1823—1899 ), 1884年卡诺努瓦(J.B.Camoy, 1836—1899 )发现了双翅目昆虫的唾腺染色体,并做了观察。

1883年贝内登不仅在有丝分裂过程中观察到染色体的两个子染色体各往一极,以保持子细胞中染色体物质的相等,而且观察到蛔虫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胞中的一半;而在受精过程中,受精卵从卵细胞和精子获得相同数目的染色体,结果,生物在代代相传中保持比较恒定的染色体数目。1884年斯特拉斯伯格观察被子植物的受精作用过程时发现了和赫特维奇在动物细胞中所观察到的同样现象。由于双亲的特征遗传给后代是由参加受精作用的两种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来完成的,因此,需要确定细胞的哪一部分与遗传特性有关。斯特拉斯伯格进行了各种植物的正反交实验,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因为卵细胞和精子在大小上和所含细胞质的数量上是不同的,所以他认为细胞质与物种间在遗传上的差异无关,核及其中的染色体则是遗传的物质基础。魏斯曼假设在有性生殖的多细胞生物里遗传单位的数目在卵细胞和精子或花粉,也就是在生殖细胞的形成中是减半的。然后遗传单位原有的数目在受精过程中通过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核的结合得以恢复,于是产生了新的个体,这个个体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另一半来自母方。

细胞学说的建立把生物学家的注意力引向细胞,有力地推动了对细胞的研究。19世纪下半叶是细胞研究的繁荣时期,科学家相继发现了许多重要的细胞器和细胞活动的现象。自从细胞是由原生质组成的概念建立以后,学者们又更明确地把围绕在核周的原生质称为细胞质,把核内的原生质称为核质。弗莱明改进了固定和染色技术,首先精确地描述了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并把细胞分裂命名为有丝分裂。斯特拉斯伯格根据染色体的行为把有丝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晚期、末期。1855年鲁贝尔(Rubel)首次提出一个物种中两代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的定律。1890年,瓦尔德耶-哈茨认为,有丝分裂的基本变化是形成核丝——染色体,在纵的方向一分为二。19世纪80年代末,鲍维里(T. Boveri, 1862—1915 )报道说,动物体配子在形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不久斯特拉斯伯格在植物细胞中也发现了这种现象。1905年,法默(J. R. Farmer, 1865—1944 )和穆尔(J. E. Moore, 1870—1947 )把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生殖细胞通过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分裂方式称为减数分裂。这样就既明确了核在两代个体间保持了连续性,也明确了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减少一半,通过受精在下一代又恢复原来数目的现象。

来源:人教版新教材必修2教师用书

相关阅读:

每周答疑:DNA半保留复制和有丝分裂以及减数分裂过程问题

你真的了解无丝分裂与二分裂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