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萨顿假说为什么叫:萨顿--鲍维里染色体遗传学说

生物100 2023-02-13
萨顿和鲍维里的工作及贡献

萨顿(沃尔特·萨顿,W.Sutton,1877--1916,美国遗传学家)以蝗虫细胞为研究材料,发现染色体出现在母源染色体和父源染色体的配对中,而且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分离。1902年,萨顿在《生物学报)(The Biological Bulletin )发表论文,描述了蝗虫的染色体形态,证实了同源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本,另一半来自母本。在文章结尾,萨顿提到,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行为与孟德尔所设想的“遗传因子”的行为平行,染色体可能就是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物质基础。1903年,他的论文《遗传中的染色体》发表,详细地阐述了他对染色体与遗传关系的构想。这些构想中包括: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同对的染色体分配向两极是随机的,这种随机行为构成了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推论,一个物种性状的数目一定多于染色体数,所以一个染色体上必然有多个基因。遗憾的是,贫困使得萨顿无法继续沿着这个方向深入研究,他甚至没有读完博士便转行学医,39岁时就不幸去世。

鲍维里在一种具有36个染色体的海胆中,通过适当处理(如多重受精等)在头四个子细胞中得到含有各种不同数目染色体的胚胎。然而,在所有这些胚胎中只有子细胞含36个染色体的能够正常发育。鲍维里根据这一事实得出结论:每个染色体具有不同“性质”,只有当所有这些性质恰当组合时才能正常发育鲍维里认识到孟德尔的分离和分类概念可以在细胞水平上解释。1903年鲍维里写道,孟德尔实验中处理的性状确实与特定染色体有关的概率“非常高”

1928年,萨顿的老师、细胞生物学家威尔逊(E. B. Wilson, 1856—1939 )将他们的学说命名为“萨顿--鲍维里染色体遗传学说”。虽然他们的名字并列在一起,但也有人认为,鲍维里直到1904年才真正阐明这个理论。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1.在体细胞中有两组相同的染色体,一组来源于父方,一组来源于母方。同源染色体的成对存在和基因的成对存在是平行的。

2.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各个时期,保持其形态特点。基因也显示同样的连续性。

3.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配对,然后每对的两个成员分离,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每对的分离和其他各对的分离是独立的,配子形成前的某个时期,基因也独立地分离

4.每条或每对染色体在生活和发育中都有一定的作用。基因也是这样。

虽然,这个学说只是一种假说,但这个学说无疑促进了遗传学与细胞学“联姻”,使遗传学迅猛发展。

摘自:人教版新教材必修2教师用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