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历史上,存在过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历史上,存在过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即活力论和机械论。
活力论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他认为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点,在于生物是具有灵魂的;不同生物的灵魂的功能不同。植物的灵魂具有营养和繁殖的功能,动物的灵魂多了感觉功能,而人的灵魂更多了一种理性思考的功能。近代活力论则主要认为生物体的一切活动,都是由其内部所具有的非物质因素即“活力”或“生命力”所支配的。活力论否定生物的物质性,它把生命活动看作是由凌驾于物质之上的力量引起的。
机械论是指用机械力学原理解释世界一切现象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在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上,机械论认为任何生命现象都可以用物理和化学定律解释。法国哲学家笛卡儿(R.Descartes,1596~1650)凭借理性思辨对生命现象进行了探讨,给出了一套完整的机械论的生命观点。笛卡儿描述的宇宙是一个巨大的机械系统,动物和人体也被视为自动机器,不需要借助任何特殊“生命力”,如钟表-样自动转动。例如,他把心脏跳动比作水泵,把肌肉收缩当作机械运动。
对糖发酵成酒精和二氧化碳的过程的论战,是活力论和机械论最典型的交锋。
17世纪,海尔蒙特(J.B.Helmont,1580-1644)提出酵母及其他生物中存在着特殊活性成分——“酵素”(与后来科学界定义的“酵素”不完全一致),这是可以使个体或器官具有不同功能的潜能或活力。这是“活力论”对酵母菌发酵现象的解释。
18世纪下半叶,拉瓦锡(A.L.Lavoisier,1743-1794)对发酵现象进行论证,他通过对糖发酵的定量分析,得到了这样一个结果:100份(重量)的糖会转化为60.17份酒精和36.81份碳酸气。于是他提出,发酵只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呼吸不过是一种燃烧形式。这是用“机械论”对发酵现象进行的解释。
1835年,施旺(T.Schwann,1810-1882)发现了后来被称为胃蛋白酶的酵素,随后唾液淀粉酶、胰蛋白酶等消化酶相继被发现,揭示了酵素对食物有分解作用,在同一时期,化学上的催化作用也陆续被实验证实。于是,化学权威贝采里乌斯(J J.Berzelius,1779-1848)提出统一的催化理论,认为所有催化过程中都有某种新的力在起作用,可称为“催化力”;同时他认为酵素也是一种催化剂,并且这种催化剂与化学催化剂本质上是无异的。因此,他采用“机械论”对成醇发酵作出了解释:发酵就是在酵素催化下进行的化学反应。
这之后,盖·吕萨克(J.L.Gay-Lussac,1778-1850)的学生李比希(J.von Liebig,1803-1873,德国化学权威)继续成醇发酵的研究。他沿用了拉瓦锡的老方法:对反应物和产物中元素进行定量分析,然后臆测了成醇发酵中间的生理过程,于是得到以下氧化还原反应:C6H12O6→2C2H5OH+ 2CO2。
他猜想酵素粒子有着十分激烈的运动,并且把这种运动传递给糖的粒子,使糖加快酵解。这是一种典型的机械论观点。很显然地,这种观点不会被生物学家接受。19 世纪,显微技术得到迅速发展。1837年,施旺发现,正在发酵的葡萄酒里含有许多酵母菌,如果将葡萄汁加温煮沸杀死其中的酵母细胞,这些葡萄汁就不会再发酵成酒。据此,施旺提出,活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酵素必须在细胞活力存在下才能起作用。于是,成醇发酵到底是微生物体的生理作用,还是化学物质的催化作用?这一争论就成了活力论和机械论的正面交锋。19 世纪下半叶,微生物学家巴斯德(L.Pasteur,1882-1895)和有机化学家贝特洛(P.E.M.Berthelot,1827-1907),分别领导了这两个方向的研究,继续着这场“战争”。
巴斯德认为,发酵不需要氧气但需要活的酵母菌,发酵过程是一种生物学过程,而不是--种氧化还原的化学过程。1860年,他用--系列实验证实了酵母菌在发酵中的基本作用,并发现酒精的产量与活酵母细胞的繁殖量成正比。同年,贝特洛发现,啤酒酵母的酒精提取液可以迅速将右旋的蔗糖转化为左旋糖。于是,贝特洛指出,这是啤酒酵母中的酵素所起的化学作用,而不是一种生理过程。但巴斯德马上回应说,他所谓的酵素仅仅是指导致发生真正发酵过程的物质,这种物质只能存在于活细胞中。
1897年,毕希纳(E.Buchner,1860-1917)偶然发现了“无细胞的发酵”,他提出,细胞中的每一种化学反应都是由特定的酶催化的,所有的生命过程,都可以解释为酶作用的结果。他不否认细胞结构的重要性,但他认为细胞结构只是使细胞中可以同时发生各种化学反应。这成了新的机械论设想。
但是,后续的研究不断发现,生活状态的细胞所引起的化学反应,在速度、强度等反应参数上,与离体化学反应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些事实促使人们认识到,呼吸作用、发酵作用等与细胞的死活密切相连;作用于生命系统的力、规则、过程是非生命系统不具备的,是超出物理和化学定律的范围的。自此,新的活力论又出现了。
20世纪20-30年代后,更多的学者注意到了生物化学反应的生物学意义(如能量供应、信息传递等),这就解释了很多单纯用活力论或机械论无法解释的现象。20世纪末,发酵的机理、途径和有关的细胞结构都得到了阐明。人们逐步认识到,发酵过程不是单纯的化学反应,也不存在进行发酵的“活力”,而是因为活的细胞和生物体具有复杂的结构,约束了化学反应发生的空间和时间,控制和调节这些化学反应高度有序地进行,最终生物体能够体现各种功能。
由此可以看出,活力论只强调生物组织的特殊性,没有试图从物理学和化学的角度分析生理现象的本质;而机械论则没有抓住化学反应的生物学意义。活力论和机械论虽然谁也没有战胜谁,但是对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乃至于哲学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来源:新教材必修1教师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