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恩伯格所做的体外合成DNA的实验

生物100 2023-02-13

1956年,美国生化学家科恩伯格(A. Kornberg, 1918—2007 )首次分离出DNA聚合酶,并构建了DNA体外合成体系。他将大肠杆菌破碎,用其提取液加上4种脱氧核苷三磷酸,其中至少有1种进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以便于检查实验结果,再加一点点微量DNA作为模板,如小牛胸腺DNA、大肠杆菌DNA以及大肠杆菌T2噬菌体DNA。将上述混合物在有Mg2+存在的条件下于37℃静置30 min。结果发现合成了新的DNA分子,且具有放射性,这说明具有放射性的脱氧核苷三磷酸掺入到新的DNA分子中了。科恩伯格测定了产物DNA的碱基组成,发现它们同模板DNA的组成相似,这充分证明新合成的DNA的特异性是由所加入的那一点点微量的模板决定的,只不过数量大大增加了而已。DNA果然是一种能自我复制的分子。后来,科恩伯格分离岀DNA聚合酶,并揭示参与DNA合成的4种必要成分:DNA聚合酶、DNA模版、RNA引物和dNTP前体物。

现在我们知道,科恩伯格率先分离的是DNA聚合酶I ,而在大肠杆菌DNA的复制过程中,主要行使聚合作用的是DNA聚合酶III。不过,这并不妨碍科恩伯格的突破性工作为深入探索DNA复制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有效的实臆体系。科恩伯格对酶的研究非常痴迷,他先后发现了30 多种酶,包括DNA聚合酶、马铃薯核苷酸焦磷酸酶、磷脂酸合成酶、多磷酸合成酶等。

摘自:人教版新教材必修2教师用书
相关阅读:

1.没有起始密码子肽链怎么合成?——兼评1卷第2题

2.启动子、终止子、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

3.原来关于密码子还有这些小秘密

4.每周答疑:2019年全国I卷2题和17年III卷38题是否矛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