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生物100 2023-02-13
由于公众号消息推送改版,有些网友可能没有及时收到推送消息,为了防止错过消息,请给本公众号标星。

点击上方“生物100”进入公众号,点击如图右上角三个点,设为标星即可及时收到推送消息了。精彩内容,第一时间送达。

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1.物理诱变因素

在多种物理诱变因素中,应用最广泛并且行之有效的是射线。用于诱变的射线包括电离射线和非电离射线。

在诱变研究中,X射线、γ射线、α射线、β射线和中子等都是人们常用的电离射线。最早用于诱变的电离射线是X射线,后来人们发现γ射线的诱变效果比较好,于是γ射线成为人工诱变的首选射线。近年来,人们发现中子的诱变效果也很好,用中子进行诱变的研究日趋增多。电离辐射作用于生物体时,首先从细胞中各种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的外层击出电子,引起这些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的电离和激发。当细胞内的染色体或DNA分子在射线的作用下产生电离和激发时,它们的结构就会改变,这是电离辐射的直接作用。此外,电离辐射的能量可以被细胞内大量的水吸收,使水电离,产生各种游离基团,游离基团作用于DNA分子,也会引起DNA分子结构的改变。研究表明,电离辐射诱发基因突变的频率,在一定范围内和辐射剂量成正比;电离辐射有累加效应,小剂量长期照射与大剂量短期照射的诱变效果相同。

紫外线携带的能量很小,穿透力弱,不足以引起物质的电离,属于非电离射线。物质吸收紫外线后,其组成分子由于电子的激发而变成激发分子,结果极易引起分子结构的改变。在紫外线的照射下,DNA分子可能发生多种形式的结构改变,如DNA链的断裂、DNA分子内或分子间交联、DNA和蛋白质交联、胞嘧啶水合作用以及形成嘧啶二聚体等,这些变化都有可能引起基因突变,其中形成嘧啶二聚体(如胸腺嘧啶二聚体)是引起突变的主要原因。例如,DNA双链之间胸腺嘧啶二聚体的形成,会阻碍双链的分开和下一步的复制。同一条链上相邻胸腺嘧啶之间二聚体的形成,会阻碍碱基的正常配对和腺嘌呤的正常加入,使复制在这个点上停止或发生错误,于是新形成的链上便出现改变了的碱基顺序,在随后的复制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个在两条链上碱基顺序都改变了的分子,从而导致基因突变。


2.化学诱变因素

一些化学物质和辐射一样能够引起生物体发生基因突变。通过对上千种化学物质的诱变作用进行研究,发现从简单的无机物到复杂的有机物,金属离子、生物碱、生长激素、抗生素、农药、灭菌剂、色素、染料等都可以诱发突变,但是诱变效果好的种类并不多。根据化学诱变剂对DNA作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它们分为以下三类。

(1)能够改变DNA化学结构的诱变剂

如亚硝酸和烷化剂等。亚硝酸具有氧化脱氨作用,它能使腺嘌呤(A)脱去氨基变成次黄嘌呤(H),胞嘧啶(C)脱去氨基变成尿嘧啶(U)。在DNA分子第一次复制时,H与C配对,U与A配对。第二次复制时,C与G配对,A与T配对。于是,经过两次复制,原来的A—T碱基对就变成了G—C碱基对,而G—C碱基对却变成了A-T碱基对。

常见的烷化剂有硫酸二乙酯、乙烯亚胺、甲基磺酸乙二酯、亚硝基甲基脲等。烷化剂有一个或几个不稳定的烷基,能够与DNA分子的碱基发生化学反应,置换其中某些基团的氢原子,从而改变碱基的化学结构,使DNA分子复制时出现碱基配对的差错,最终导致基因突变。

(2 )碱基类似物

它们的分子结构与DNA中的碱基十分相似。在DNA复制时,这些碱基类似物能够以假乱真,作为DNA的组成成分加入到DNA分子中,从而引起基因突变。常见的碱基类似物有5-溴尿嘧啶、2-氨基嘌呤等。

(3)吖啶类化合物

它们可以插入DNA的结构中,使DNA在复制或转录时出现差错而导致突变。

3.生物诱变

能诱发基因发生突变的生物因素可以分为以下两类。①DNA病毒和RNA病毒。DNA病毒有乙型肝炎病毒、风疹病毒等;DNA病毒可以直接将DNA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分子中,引起宿主的基因突变。RNA病毒有劳斯肉瘤病毒(Rous sarcoma virus, RSV )等;RNA病毒主要通过逆转录酶,以病毒RNA为模板合成cDNA, cDNA可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分子中,引起基因突变。②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所产生的毒素和次生代谢物往往具有很强的诱变作用。例如,生活中常见的花生等粮食上的黄曲霉所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就具有非常强的诱变作用,被认为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黄曲霉毒素是对人类健康危害极为严重的一类霉菌毒素,属于一类致癌物。

摘自:人教版新教材必修2教师用书
相关阅读:

1.高中生物学同步微课: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2.思维导图: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3.5.1 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电子课本及答案)

4.晨读晚背: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